浅谈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打造
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

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摘要】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人们越来越怀念内心深处最自然的情感,渴望倾听与倾诉,于是需要交往。
城市居住小区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亦是人们发生交往活动的主要空间。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居住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展、优化居住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交往;交往空间;规划设计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住进了高度整合的集约型住宅小区。
在这里人们穿梭于地下车库与电梯之间,能够很便捷的上班、回家。
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家居生活的同时突然意识到了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于是人们需要一片交往空间。
但是快速的城市发展催生的现代居住模式是否真正切合人的需要,居住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设计是否合理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城市居住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现状以及小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调查研究,着重研究小区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交往活动的公共休闲场所的开发与利用。
2居住小区中的交往空间设计现状2.1 居住小区的封闭目前我国的城市居住区的形式以封闭式为主,它将原来生活在独立单元中的居民归入到相对集中、统一的大型社区中,也是出于安全的目的,城市居住小区都采取了封闭式的管理。
但是封闭对城市社交生活是带来副作用的,在一个被隔离的社会环境中,社交距离定会产生成见及误解,小区居民的交流、沟通也会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其他部分的居民对访问这些街道的兴趣减少,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交往”这一行为的发生。
2.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商业化在住房用地商业化、居住小区建设利益化的今天,小区的空间规划设计首先考虑到的是土地利用率,资金回报率。
于是,形成居住小区中的居民楼之间的间隙过分密集,并且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性化的因素,鲜有可供交往的空间区域。
居住小区的绿化出现了“为绿化而绿化”的现象,只考虑绿化面积是否达到有关规定,甚至诸多小区中的草坪、花坛、绿地景观等被栅格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到,但其绿化的实际功能却远远发挥不了作用。
浅谈住区中的公共交往空间的改善

c mmu iain manyh p e n t eie ta ra rhtcss o l u tit ulc n ieain d rn eie t lnnn dd in I iw fte o nc t il a p nsi o hersd nilae,ac i t h udp ti nofl o sd rto u igrsd ni pa iga e g . nve o e l a n s h c m u i t n faue o d y , h ril rp ssf m h e s e t .. eie t lnnn ,uit fsra ef o d t n n a o fp t t o nc i e trsn wa a s te at ep o o e o treap seg rsd ni pa i g ti o u fc o ra hec t u t n o ah wi a o c r c l a ly l n o i i h a t i lc , o igi’h lflfrtece t no p stv u nc mmu iains a e ci t pae h pn S epu rai f o i eh ma o vy t oh o i nc t p c . o
刘 俊 ( 肥 业大 建 与 术 院, 徽 合 2 0 ) 合 工 学 筑 艺 学 安 肥 3 0 09
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与设计

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与设计一、引言当我们走进公共空间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空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让人们交流、社交、互动的场所。
公共空间的设计在考虑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交性,从而激发人们的互动和社交活动。
因此,本文将探讨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与设计,并讨论如何通过设计来激发人们的社交活动。
二、公共空间的社交功能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们互动的场所,无论是公园、街头还是购物中心,都承载着人们的社交需求。
首先,公共空间可以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例如,公园中的长椅或游乐设施可以吸引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心情和故事;街头的广场或咖啡厅可以促进陌生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和对话。
其次,公共空间可以促进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互动。
例如,小区的绿化带和户外健身设施可以吸引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公共空间的社交设计原则为了激发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交活动,设计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 创造共享空间:设计师可以打破单一功能的设计,将公共空间设计为多功能的区域。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户外咖啡厅或文化展示区,使人们在享受美食和文化的同时,可以在共享的空间中交流互动。
2. 提供交互平台: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交互性设施,鼓励人们参与互动。
例如,可以在公园中设置互动艺术装置或音乐喷泉,吸引人们触碰并与之互动,从而促进社交交流。
3. 考虑隐私与开放性的平衡:公共空间需要鼓励社交互动,但也要尊重个体的隐私。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隐私和开放性的平衡。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带有隔断的长椅,既可以提供私密的空间,又可以让人们在开放的环境中互动。
4. 考虑人们的需求: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以吸引家庭互动;在购物中心中设置休息区和咖啡厅,以满足购物者的社交需求。
四、公共空间的社交设计案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公共空间社交设计案例:1. 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是纽约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功能。
老旧居住区代际融合与交往空间的营造与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

老旧居住区代际融合与交往空间的营造与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摘要】由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以及响应“一老一小”相关国家政策的因素,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影响下,促进“代际融合”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如今他们通常在社区活动,多为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所以如何营造出老年人、儿童感到舒适的生活环境与空间氛围成为当代关注的一大问题。
基于老旧社区与传统社区,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与实地调研等途径了解到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年人与儿童对于现有活动场所、基本设施的不满与建议。
通过这些我们做出方案设计了适合老人与儿童以及其他人群活动场所。
【关键词】老龄化;代际融合;社区交往课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DC2110732CY0159【正文】一、社区活动空间现状与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抚养老人与养育儿童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要问题,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加深.即使在设备完善、日常活动丰富的情况下不乏很多老人感慨生活寂寞,希望能在生活中多与他人接触;而现在许多父母因为工作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留守在家中缺少陪伴。
且多让老年人与幼儿交流可以促进幼儿形成尊重年长者的优良品质。
兰州市城关区许多老旧居住区中老年人居多。
与其他年龄人群交往与拥有良好的活动空间以及周边设施的完善是老年人的精神诉求;社区型的小规模机构,尤其是老幼复合型机构,无疑能更多地体现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也是今后中国社区功能营造的发展方向。
通过老旧居住区的改造,让老旧居住区内未被利用的土地得以发展利用,营造一个能让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儿童安全快乐的度过童年的社区环境刻不容缓,无论从经济价值或是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基于社区的老幼代际融合都值得我们尝试。
二、数据分析与主观需求调查经过数据分析,老年人对于自己所在老旧社区所能供给的交流活动空间不太满意,75%的老人表示自己在社区中行走休息不方便,与孩子活动收到阻挡,社区绿化多而杂,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环境的营造非常欠缺;通过向中年人发放调查问卷,65%的中年人家中有小孩且忙于工作,也就意味着这些儿童可能会缺少陪伴,很难进行良好的活动玩耍;45%的学生建议开放学习自习室这样的场所,而大部分中年人也表示这类场所也可面向所有年龄群体。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

更广的邻里交往。 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这 但缺乏交
也是形成邻里间关系冷漠 、 疏于交往 的关键性 因素。
莹 多层次、 立 多渠道的交往空间
吾 区规划 中, 住 交往空 间的设 计已成 为空间设 计 的一
容。 现代住 宅不仅要想 到如何 为居 住者提 供舒 适实 兰 间, 空 还应 想到在一个 住宅楼 里如何 有利于建 立和 的邻里关系。 居住 区的空间按其功 能要求, 一般可划 空间 、 公共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 间三级 。 半 其中半公 日 间并非是一个完全 浩 空 的公 共场所 , 其公共性有_。 的 定 为住宅组群内的半公 共空 间是供组 团内居民共同使 用
主 为 和 居 民 活 动 特 征 作 为 规 划 的主 要 任 务之 一 , 居 行 为
的, 是邻里交往 、 游乐和休 息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 , 宅组团 住
趋向小 型化或布置成 院落的围合 ( 如采用类似 四合院 、 里弄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计手法 ) 使住宅围合成一个属于 “ , 我们 的” 自已的” 、“ 半公 开空 间。 生活在一个院落 中, 有一种集体感 , 邻里之间产生一种 和睦 的感情 , 互相关心照 顾。在南方 的居住 区设 计中, 常常可 以看 到 由一些板 式小高层 围合成一 个大 的交往 空间 , 车交 汽 通在 院落 外组织 , 车场设在外围或地下, 停 院内基本上是一个
验 和生 态 环 境
刻意营造出促进 交流 活动的场所 , 并提高环境质量, 这就 意味着为其他丰富的活动 如游乐、 体育运动和公共活动等提供 了良好 的发展基础 。 景观节点的塑 造使 人在动态的对 空间环境 的把握 中, 不断有视 觉的转换 , 形成美的享受。 这些方法包括 : 树立标志性建筑物 、 广场标志物、 绿化的艺术处理 , 还有雕塑、 小品、 水景和灯具等艺术处理。 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时, 尽量选 择朴素的生态材料, 木地板、 如 碎石子 自然铺成 的简单通行道 路, 创作一些简洁 、 精美 、 独特 的围墙图案和雕塑小 品, 但要考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越来越受到。
良好的户外交往空间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
本文将从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定义、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内的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户外交往空间是指居住区内的公共开放空间,供居民进行交流、活动、休息等。
在居住区规划中,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居民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同时要与住宅和公共设施等相协调。
户外交往空间应满足居民的社交、活动和停留等需求。
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例如,对于儿童,可以设置游乐场和亲子活动区;对于成年人,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和健身设施;对于老年人,可以设置棋盘桌和晨练场地等。
交往空间的大小和布局也应根据社区规模和人口密度进行合理规划。
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居民的行为模式、情感需求和身体特征。
在空间布局上,应保证空间的开放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同时,应注重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环境。
还可以通过增加灯光照明、安全监控等措施,提高交往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通过美学、设计等手段创造一个舒适而富有人性化的空间。
这可以通过采用特色的建筑风格、小品和雕塑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也可以通过植被、水景等元素来营造自然、和谐的氛围。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往空间的功能性、人性化和艺术性,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对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
创意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交与互动

创意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交与互动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公共空间的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创意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交与互动。
本文将从环境布局、互动元素和人性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创意公共空间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设计促进社交与互动。
一、环境布局创意公共空间的环境布局是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合理的布局可以引导人们的流动,并创造良好的社交氛围。
首先,可以考虑设置互动区域,比如几个小型活动广场或是社交休闲区。
这些区域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和功能,吸引不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其次,应考虑景观的创意设置。
美丽的景观能够增添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氛围。
例如,在绿化带中可以设置几个供人们休憩的小坐台,或者在花坛周围设置一些供人们交流的休息区。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供恰当的休息场所,还能增加人们之间的接触机会。
二、互动元素互动元素是创意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互动元素的设置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欲望。
一种常见的互动元素是游戏设施。
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游戏区域,比如足球场、篮球场等,供人们进行体育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能够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另外,数字科技的应用也成为了创意公共空间设计的亮点。
大屏幕和交互式装置的应用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与公共空间的互动。
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一块大屏幕,用于播放一些城市生活的画面或者进行一些城市互动的游戏。
这样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契机。
三、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创意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方面。
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各异,因此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进行细致的考虑。
首先,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的需求。
比如,在公园中可以设置一些供儿童游玩的场所,比如游乐设施区和游乐场等。
同时,在公共空间中也可以设置一些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比如跳舞广场和健身器械区等。
小区社交空间促进居民交流互动

小区社交空间促进居民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居民社交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核心区域,其社交空间的建设和推广成为促进居民交流互动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小区社交空间的定义、优势、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区社交空间的定义小区社交空间是指为了促进居民之间交流和互动而设计和用于社交活动的区域。
它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促进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小区社交空间的建设常常包括公园广场、休闲花园、社区健身房、活动室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交选择。
二、小区社交空间的优势1.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小区社交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与邻居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强了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居民能够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同时也能够分享生活经验和资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促进邻里关系的建立:小区社交空间作为邻里交流的平台,鼓励居民之间互相认识、尊重和帮助。
通过定期组织社区活动,如篮球比赛、亲子游戏日等,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邻里关系逐渐加强。
3. 增强社区凝聚力:小区社交空间的建设能够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社交活动,居民之间能够互相协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这将有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区社交空间的设计小区社交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功能布局:社交空间应该包括多种功能区域,如休闲座椅区、花园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公共设施,如饮水机、公共厕所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 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社交空间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设计,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合理利用绿植、花草等元素,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的休闲场所,并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3. 强调可持续性:在社交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可以采用环保材料,设置太阳能灯光,提倡垃圾分类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社区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打造
摘要:混合型住区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城市各个阶层居民有效融合的住区模式。
混住型住区丰富的社区功能,多样的组合形式,互动的共享空间,能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
其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交往、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提高住区整体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混住型住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公共交往空间打造的角度对混合型住区进行一定探索,并基于现今混合型社区发展状况提出一些公共空间打造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混合型;多样化;参与性;共享;互动
1.混合型住区模式
1.1混住型住区发展现状
城市住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类型,承载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居民在出行、消费、休闲、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放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对住区形态及住区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从建筑单体中功能的混合到混合型住区的建设,“功能混合”型住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北京市先后出现了SOHO、现代城、当代MOMA等,成都也出现了中海国际社区、南湖国际社区等混住型社区。
1.2发展混合型住区的必要性
我国社区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住区功能结构单一、人口结构单一、住区过于封闭、住区规模尺度不当等问题。
多功能混合将居住、办公、商业这三个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要素有机结合,给居民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局部交通的压力,节约了城市资源,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住区模式。
2.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特征分析
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区本身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当同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和(无污染)轻工业等职能空间[1]。
混合型住区主要是一种功能混合和不同社会阶层人群混合的具有活力的住区模式,有开放式布局、功能多样性、重视街道作用、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等特点。
相对于纯化型住区,混合型住区内部除了有足够的居住领域外,还具有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
2.1必要性
混合型住区模式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因此带来了多样化的建筑、多样化的住宅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以及多样化的景观等等[2]。
公共空间作为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居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适宜、优质的公共空间能提升住区环境、增进邻里交往、丰富住区文化、完善住区功能等。
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及协调性能起到“功能互补,利益互惠”的作用。
2.2特殊性
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功能多样性、互补性、复杂性(社会性)、安全性等特殊性。
混合型住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公共空间的打造也应该具有多样性与丰富
性,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住区广场作为“共享客厅”最具有公共性和艺术魅力,是居民公共交往的主要场所,是最能反映住区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
入户内外空间作为家居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一个共融地带,其微妙的共享关系为邻里交往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平台。
2.3复杂多样的行为动机
混合型住区居民来自社会各阶层,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复杂多样的行为动机与群体需求。
特殊人群、低收入人群、暂住人群可称为弱势群体。
因此,重点研究老年人、儿童、青年人、弱势群体的需要,对于提高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很有必要的[3]。
住区公共空间是君民共有的生活空间。
不同的居民因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因而生活需求、生活方式和内容不同。
因而住区规划需要准确了解居民的基本需求,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空间的关系。
3.公共空间打造的思考
3.1多功能兼容
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何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共空间的打造中应结合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能兼顾共享与互补的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
功能的单一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住区多样性的稀缺,日常生活的不便,体验丰富性不足、社区文化生活的单一等问题。
打造层次丰富、体验性强、交往性强的公共空间能激发住区居民的互动和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和谐和社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3.2从“分异”到“隔离”
公共空间的打造如何打破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隔离”?居民由于其收入、消费能力、价值观、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等各方面存在差距,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隔离”现象,而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
打破这种“隔离”现象对于住区和谐发展很重要。
公共空间的打造应强调对居民心理感受的考虑,通过不同类型、具有亲和力的空间打造引导居民完成从“分异”到“融合”的过程,营造具有归属感的人性化空间。
住区规划在保留公共交往空间的同时要注意居民的私密性要求,尽量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交往空间,在促进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交往的同时,曾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3.3参与性景观的积极意义
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打造中,应不仅仅考虑观赏性,还应考虑人的参与度。
合理、有活力的景观环境应该拉近自然与人的距离,让居民能真切感受到景观带
来的改变和品质提升。
具有参与性的景观空间相对于观赏性空间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交往,有益于发展健康、阳光的室外交流活动。
同时应兼顾景观空间的动静属性、私密度与开放度的把握。
4.案例分析
针对目前混合型住区的开发现状,本文选取了成都南湖国际社区作为基本案例,从公共空间的打造的角度从功能混合层面、心理需求层面、景观建筑打造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1功能混合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南延线南湖度假风景区内。
由府河、江安河交汇,总面积逾6000亩。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周边有成都著名中学、小学、医院、商业街、游乐园、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中心等基础设施,集餐饮、娱乐、度假、商务休闲为一体。
湖畔欧洲风情商业街、梦幻岛大型主题公园、河滨休闲区、水上演艺广场、主题婚庆广场、大型体育运动中心使其功能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南湖国际社区公共空间的布置使其具有较强的休闲和消费体验。
4.2心理需求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是收入水平在一定层次上的居民混居,而不是差异鲜明的贫富混居,因而社区居民“隔离”比较容易打破,公共空间打造中从“分异”到“融合”的过程通过其丰富的公共空间规划也得到了基本实现。
社区内欧洲风情商业街、主题婚庆广场为混住居民提供了一个空间尺度适宜的交往空间,其丰富的商业形式也为居民提供了可选择的消费、休闲方式,能同时满足混居居民的不同需求。
4.3景观建筑打造层面
南湖国际社区的绿化率为60%,容积率为5,社区内景观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具有多样性和体验性。
社区婚庆广场、商业街为居民提供了公共交往空间,中式茶楼、西餐厅、咖啡厅为居民提供了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交往空间。
而其具有特殊的景观小品及景观建筑物具有体验性和趣味性。
5.结语
混合型住区模式的混合性、多样性及功能区的共享性是把双刃剑,在便捷人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足。
因而解决混合导致的差异及“隔离”
成为打造公共空间中不可避免的要点。
混合型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平台,不仅是住区建筑物质空间实体的延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居民交流的最表象的场所,是传承社区文化的重要纽带,是提升住区和谐度的重要环节。
创造充满人情味和魅力的和谐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楚超超,夏健.住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72
[2]熊砥柱.混合型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32
[3]刘海滨.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