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
竹显毫《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一、简介:《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是丹麦建筑师扬·盖尔。
这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二、本书主要:内容从四大章来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本章以户外活动为基点,从宏观层面概述了物质环境和户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首先讲述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及每一种类型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指出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通过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种机遇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第二,规划的先决条件本章主要讲述建筑布局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关系以达到促进人们交往的目的,并且从人类行为心理学方面分析了适宜性交往空间的条件。
作者指出,聊天和交谈并不是交往,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对于社会关系和建筑布局间的联系,一方面,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考虑到存在于每个地区的现有条件以及该地区不同居民的各种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物质结构,也就是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
交往与空间终极版ppt课件

镇
卡莫兹(Socamozzi)所建。
• 该城所有的街道,不管其使用目的和
在规划中的位置如何,宽度都是14m。
这些尺度主要不是由于使用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形式上的考虑。
• 该城的大广场由于采用了几何构图, 面积达30000m2,比锡那城中的坎波 广场大了一倍以上。因此,它作为一 个小镇的市政广场来说,是显得大而 无当的。
斯特鲁根步行街吸引力研究
9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
室外空间生活与城市规划思想
•除了少数中世纪晚期的殖民城市外,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间形成的城市都没 有被真正规划过的。它们是需要城市的地方开始发展,由市民自己直接建设而形 成的。 •虽然这些城市不是按规划建设的,但它们的发展却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进程,由 于发展缓慢,所以可以不断地调整周围的物质环境适应城市的功能。 •城市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由于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工具。 •不同城市模式之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但实际 上只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与户外活动这个论题有关。 一种源于文艺复兴 一种源于现代功能主义运动
行文脉络: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 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 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内容摘要: 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 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 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 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 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 见解。
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物质环境
交往与空间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 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 看别的人。人们天生就是彼此 面向的。”
人往人处走!
5)空间质量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 “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 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 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 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 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
• 现实的规划设计是一把双刃剑
• 功能主义城市结构则反映了分区的规划,其目标 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他的代价是减少了与 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
结论:综合的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 时期而不是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 方向或者扩展的地区。
• 3)吸引或者排斥?
• 城市和住宅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是富于吸引力并 且易于接近的,以鼓励人和活动从私密环境走 向公共环境。相反,公共空间也可以设计成生 理上和心理上都难以出入其中的场所。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结论:让街道和广场再次成为城市空间的 主角
大城市需要更多的街 道与广场,后成了一 种更加多样化的结构 ,包括主要街道、小 巷、中心和附属的广 场等——就像许多老 城市一样。
• 2)综合或者分解?
• 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 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 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
• 功能主义的理论主要基于从19 世纪到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医 学知识。大约在1930年形成 了一系列从健康和生理学角度来 评价建筑和规划的准则。
• 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 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 素,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 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 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完全一种 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 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 是街道和广场从新城和新区中消 失了!
交往与空间在公寓设计中的应用

交往与空间在公寓设计中的应用
在公寓设计中,交往与空间的应用非常重要,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实用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居住环境。
下面将介绍交往与空间在公寓设计中的应用。
公寓设计注重交往空间的划分与布局。
公寓中往往有多个房间,并且人口密度较高,因此需要合理地划分和布置交流空间,以便居民之间能够方便地进行社交活动。
在公寓的中心位置可以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客厅,供居民进行集体活动或聚会。
还可以设计一些多功能的公共区域,如健身房、儿童游乐区等,提供给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相互交流的场所。
公寓设计需要考虑私密性与交往性的平衡。
在公寓中,每个居住者都需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可以独立居住并享受个人隐私。
设计师需要合理地划分居住单元,保证每个人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也要在公寓中安排一些公共区域,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样既可以满足居民的私密性需求,又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公寓设计需要注重公共区域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公寓的公共区域通常是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必须保证舒适和安全。
在室内设计方面,可以选择舒适的家具、柔和的照明和绿植装饰,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在室外设计方面,则需要考虑交通便利、采光充足、座椅舒适等因素,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宜人的户外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卡尔林(Erving Goffman)所著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卡尔林从实地调研、观察和对话中提取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交往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交往与空间》中,卡尔林首先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的是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定距离范围,这个距离范围受到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卡尔林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悦和抗拒。
同时,卡尔林还强调了个人空间对于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且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此外,卡尔林还讨论了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中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
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冲突和产生不适;而在私人场合,人们通常希望与亲密的他人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以增进亲密感和互信。
卡尔林通过对不同场合下人们对个人空间需求的揭示,展示了个人空间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除了对个人空间的研究,卡尔林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各类行为和表现。
他指出,个人在交往中通常会通过言行、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同时,他还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所展示的不同行为。
这个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期望或保护个人隐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表演。
通过对这种前台和后台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和身份。
交往与空间

开放或封闭
1. 通用的规划是,很少有活动和功能在视觉上是沟通的大多数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将人分开来是值得商 榷的,有的就是“我家就是我城堡”公共空间都做成封闭的不够开放。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
1. 空间利用频率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们 2. 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质量,众多细小活动促进了大型活动。 3. 在小尺度上改善质量的努力 4. 儿童、成年和老人
4. 小尺度的综合,抛弃单一功能的分区综合各种类型的人和活动的一个前提,小尺度上的规划设计成 了决定性因素。城市或其他城市设施沿街布置,或者设于公共空间之中。不同功能和人群之间的边 界就不复存在了,每一项活动都相互贯通。
5. 交通的综合或分散:通常交通被划分成步行和机动交通,由于人流与其余的城市生活相互隔离,使 得驾车、步行以及沿街或沿道路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3. 对比:层级考虑: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
4. 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 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不能太生硬)
知觉·交流·尺度
1.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2. 人类的自然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速度大约为5km/h。当一个人向前看的时候,水平方向的视域 可达到两侧的90。。向上和向下的视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行走的需要看清楚道路的原因,此时视轴线会向 下偏移10。左右。(剧院、电影院和体育馆等座位的安排都与视角有密切关系) 3.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4.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 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 1. 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 2.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肌肉 嗅觉——嗅觉只能够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 ≤1m,能闻到从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较弱的气味 2m-3m,能够闻到香水或者别的较浓的气味。 ≥3m,只能够闻到很浓烈的气味。 听觉——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 ≤7m,能够进行交谈 30m左右,仍然能够听清楚演讲,但已经不能进行实际的交谈。 ≥35m,听觉就会大大减弱,能够听到有人大声叫喊,但是已经听不清楚内容。 超过1km或者更远,就只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的喷气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视觉——具有比嗅觉和听觉更加大的工作范围。 社会性视域——0-100m 1-3m内,能够体验到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 30m内,才能够具体看清楚每一个人,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都能够看到;当距离缩小到20-25m,大多数人 能够看清别人的表情和心绪。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70-100m,比较有把握地得到一个人的信息,比如性别、大概年龄以及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距离也影响了 足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中观众席的位置,如果超过70m,实际上就很难看清楚比赛。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和空间设计的书籍,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交往和空间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交往与空间》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人际交往1.1 人际交往概述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人际交往是人们相互影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过程。
人际交往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交际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交际技巧这一节介绍了一些提升交际能力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善于沟通等。
这些技巧对于改进人际交往非常有帮助,我会尽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章:空间设计2.1 空间的定义在这一节中,我学到了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指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
空间设计要考虑人的需求和舒适感,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因素。
2.2 空间布局原则这一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空间布局原则,比如功能布局、流线布局、尺度比例等。
这些原则对于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非常重要,我会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加以应用。
第三章:人际关系与空间环境的关联3.1 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一节介绍了空间环境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包括空间的开放程度、私密性、舒适度等。
合适的空间环境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而不合适的空间环境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3.2 空间设计中的社交区域在这一节中,我了解到社交区域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社交区域应该具备开放、舒适、自由交流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交往与空间》书籍封面、部分章节截图、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事法:民事法是指调整个人和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
2、建筑法:建筑法是指规范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管理和行为的法律法规。
《交往与空间》

(京)新登字035号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by Jan Gehl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1987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新华书店经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印刷(北京阜外商礼士路)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61/4 字数:178千字1992年9月第一版 1992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4100册定价:6.85元ISBN7一112-01655-X/TU·1239 (6687)本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本书言简意赅,资料丰富,适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人员以及建筑院系的师生阅读。
译者的话本书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曾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进行研究和讲学。
《交往与空间》一书于1971年出版后,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和挪威文,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尼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
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第一类好理解,就是生活中你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例如上学上班等不太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活动,第二类则是人们在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等自发性活动,而第三类则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有其他人参与”。
(也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性活动和非必要性活动)第一章的核心就在于“在良好的户外空间中非必要性活动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城镇活力的现象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致力于对户外空间进行良好规划”.其原因很简单,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吸引更多人参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的非必要性活动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此条件下,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
在第一章中便已点明,建筑或规划只是促进交往的催化剂,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引导活动的发生。
(当然,也能极大地阻碍乃至于断绝活动的发生)在这一章以及之后的几章中,扬盖尔提出的问题更偏向技术性。
他提出:“真正好的建筑和规划必然满足理想社会结构和物质结构完美结合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户外活动的产生。
”而一旦活动产生,在物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活动更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过来,没有发生活动的街区里,人们倾向于不出去参加活动。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规划好的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一些人类生理上的规律,。
例如,水平方向的视线比竖直方向更宽广;人们行走时视轴线向下偏移10度;100米的社会性视域;0~3.75以上的社会距离等等,规划师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对于人的活动的影响。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小区规划
这一张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集中or分散?综合或分解?吸引or排斥?开放或封闭?单纯的考虑公共活动的话,的确,集中·综合·吸引·开放无疑会对公共空间的建设起到助力的作用。
当然,我们仅仅知道这八个字是毫无意义的,杨盖尔给我们了一些建议:
1 集中人而非建筑
2 大中小尺度的规划是联系在一起的,宏观层次(大哥哥)应该为较小层次(小弟弟)的创造条件,因为两者之间的评价是一体的(具体的集中或分散的城市模式,他赞扬了以广场为中心的城镇和以街道为中心的城镇两种传统城镇,而批评了大而生硬的功能主义)
3 大尺度综合(建立城市而非单一功能区)
4“城市外围”转换为慢速交通(通过增大步行距离来增加城市活力,所谓的城市应该理解为社区会更合理)
杨盖尔特别善于对生活中被忽略的现象刨根问底,例如“窄门面宽进深”的步行街更具活力。
目睹公共空间也是种吸引力,,现代建筑的过于求大是因为建筑师对于小尺度和小空间的拿捏不准等等,却也给了我们一些学习中的思考....
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如同第二第三章一样,第四章依旧是给予规划是具体的建议,杨盖尔讨论了步行驻足小坐观看聆听与交谈对于空间的要求,包括了尺度材料距离线路等物质因素和人的活
动心理等非物质要素(一些常见的现象边界效应,一些基本的尺度社会形视域)除了之前提到的,作者又提出了一些新东西:“在山重水复之中满足人们走捷径的愿望”“若非必须,不要轻易动用高差,而且坡道效果优于台阶”以及建筑规划考虑建筑对气候的影响抵御恶略气候,享受有利气候”以及柔性边界。
五中国公共空间发展及现状
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是呈现少和碎,如同近些年频频报道的广场舞大妈占领地铁口占领火车站等事件,归根结底是城市公共空间过少的问题,这一点在小城市中应该更严重,但是为什么却在大城市中体现的最为剧烈?我想是因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缘故,但可以猜测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跟进,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缺少会更明显。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加剧,尽管政府正在做政策性补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中老年人的数量都会逐渐增长,那建筑师与规划师应该考虑的会是什么?
纵览全书,很容易发现“户外生活极其重要”这个默认的前提,这一点必须明确,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认同,这本书中讨论的问题与技巧将毫无意义....但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技巧与问题,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对于市民生活的留意与关心。
即便如同杨盖尔在前言中所说:“尽管与公共空间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质量是微妙的乃至于难以捉摸的”但我们依旧应该尽自己全力去追求去建造一个自己的心目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