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doc
天工开物读后感 (3)

3.小字夹注的妙用。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
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
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
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
氛的作用。
⒈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 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 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 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 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⒉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 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 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 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 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 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 系辞》 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 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 “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 “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 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
义哲学思想。
《天工天物》:
全书共18篇,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 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上卷6 篇,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等;中篇7篇,内容 为手工业技术,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等;下卷5 篇,内容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等. 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体现了作者“贵五谷而 贱珠玉”的思想,把农业冠于书首,也表现了其关注国 计民生的可贵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的 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读后感《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粮油、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如今科技发展先进,《天工开物》里的许多在作者看来当时先进的知识与技能,都已落后,不再能当做工艺说明书使用。
可作者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仍是值得肯定的。
书中的知识是前代人给留下的宝贵遗产,有许多还值得现在的人参考。
尤其是作者提倡的“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观点,更值得我们后人推崇重视。
当读到用澄清过的黄泥水过滤出白如霜雪的蔗糖时,当读到那些细分的农作物品种及其种植灌溉施肥收获和加工方面的知识时,当读到那些治炼养蚕提花纺织印染等技能时,不得不慨叹古人心思之细密精巧。
大呼一句,原来先祖们曾这么能干!一部华夏古代史,不只是正史所记载的那些帝王将相的争权夺利,烛影摇红,居然有如此多的能人异士,不图显达,在底层默默做事,当着国家的基础柱石,才于千难万险的风雨飘摇中支撑起庞大的五千年传奇!明确点说,那些被歌颂被称扬的明君贤臣们,他们对生产和科学发展起到的破坏和阻碍作用远比促进作用要大。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
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
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
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
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甚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
盖绫绢以浮轻而见花,纱罗以纠纬而见花。
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
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以前看南方收稻米的故事,总想不出那种打稻子的桶是什么样子。
直到某天,在超市书架上看到《天工开物》这本书里的插图,才明白,“哦,原来是这样子的!”以前为建筑学家梁思成画的那些精工细描的古建筑图惊讶过,看到《天工开物》里的插图,才明白,古人在以前那种科技条件落后的条件下,治学精神远比今人更为严谨,所谓民国大师,只是离我们的年代近些,宣传的多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或高知文人,化做春泥,才培育出现代文明这枝艳丽夺目的牡丹花!以前曾为几百斤重的精密机械图纸被当作废纸,直接送往纸厂回炉惋惜过,看过《天工开物》,才明白,这个世上被浪费的,岂止是那些图纸!八股取士的.落后制度,对国家的危害不是一般的大。
读书笔记

读《天工开物2》后感徐伟芳小学教育五班 110121571在上科技史课之前,所认为的中国最有科技影响的就是四大发明了。
然而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别人用它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我们发明了火药,别人用大炮轰开了紧闭的大门;我们拥有了造纸术,历史上确有很多的科技成果没有记载;我们设计了活字印刷术,却被别人的打字机后来居上。
总体来说,我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就是这样的印象。
很辉煌但是很无奈。
然后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看到了一系列《天工开物》之后,就借了一本回来,在宿舍天天看了,发现了这本书的好处,不同于其他书的枯燥干涩。
它的介绍让人很乐意看,采用对话和图例的方式,还有每一节都用一个成语来开篇,总体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建筑,炼丹术,相马术,兵器,中医,航海术,天象等技术。
慢慢的,我感觉自己知道真的是很少,感叹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同时,我在想我们原来不仅仅是那让人无语的四大发明,在那个光辉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熠熠生辉的科学技术。
看了这本书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可即使不断发展的,就想历史的年轮一般,越来越透彻明晰。
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发明,他也必将经过后人的无数次的实践与证明,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准确。
人们也普遍能够接受。
如果没有前人的积累,我们任何一个发现与发明都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去发明创造,想要从科技方面入手,就可以去考虑看看各种科技未解之谜,这种书很利于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可以很适当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历史是一个能够容纳和包含所有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人就是这样前仆后继地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然而当今社会,我们已经不提倡随随便便把生命贡献出来,我在这里提的主要是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种钻研的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
现今的我们太缺乏创造力,随处可见的模仿,模仿秀让人以为现在我们已经应接不暇。
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必须创新,我们不能走这样的模仿路线,虽然模仿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创新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永不退化,在我们的民族中保持蓬勃的活力。
天工开物读后感 (3)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 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 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 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 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 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 更为优越的条件。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意
不粘者 nián 俟其生芽 sì 殚述 dān 刈初禾 yì 偕早秧 xié
粳米 jīng 水溢 yì 潦水 lǎo 汲灌 jí 黍 shǔ
2.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 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 “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 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 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 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 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 晰。
1、注意下列字音
砧zhēn 炽chì 滓zǐ 灼zhuó
无稽jī 槌chuí 枵xiāo 淬cuì
2、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稽jī之说:没有根据的话。 枵xiāo:空虚。指经过捶打,结合之后,
泥沙就飞得一干二净了。 水火未济:水火作用尚未调和。 淬cuì: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
中,使其坚硬。 中华:中国。 强合:强行接合。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 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 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 “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 “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 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 义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读后感《天工开物》这本书大概都和我一样是从中学的历史课上知道的,这本书记载了很多东西,初读此书只是觉得书里的内容很杂,结合着书里的图片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查阅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天工开物意思是自然力和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为和人类活动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以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科学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者是借助于自然力和人力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万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天工开物》随笔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天工开物》读书记录目录一、前言 (3)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作品背景 (5)二、主要人物介绍 (6)2.1 主角介绍 (7)2.2 配角介绍 (8)三、故事情节概述 (9)3.1 故事开端 (11)3.2 冲突升级 (11)3.3 高潮迭起 (12)四、重点章节分析 (14)4.1 章节一 (15)4.1.1 内容概述 (16)4.1.2 人物关系分析 (18)4.1.3 主题思想探讨 (19)4.2 章节二 (20)4.2.1 内容概述 (21)4.2.2 人物关系分析 (22)4.2.3 主题思想探讨 (24)4.3 章节三 (25)4.3.1 内容概述 (25)4.3.2 人物关系分析 (26)4.3.3 主题思想探讨 (28)五、主题思想探讨 (29)5.1 作品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30)5.2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2)5.3 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33)六、文学价值分析 (34)6.1 语言风格分析 (35)6.2 情节设置分析 (37)6.3 人物塑造分析 (38)七、个人感悟与收获 (39)7.1 对古典名著的新认识 (41)7.2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42)7.3 对阅读体验的反思 (43)八、结语 (44)8.1 读书总结 (45)8.2 对未来阅读的建议 (46)8.3 对作者的敬意与感谢 (47)一、前言《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天工开物》是一部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哲学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本书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冶金、建筑、水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等内容。
这部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科技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们凭借着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成果。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笔记标题:探寻中国典籍里的天工开物之奥秘引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工开物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手工艺的方方面面。
从最早的《山海经》到《广韵》、《说文解字》再到《武经总要》等,天工开物的记录和描述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科技和制造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天工开物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见解和理解。
一、天工开物在《山海经》中的记载1.《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古代地理、民族、动植物、神话和传说的宝贵典籍。
2.在《山海经》中,天工开物被描述为神奇、神秘的存在,涉及到人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和技艺。
3.通过《山海经》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天工开物的探索和认知,以及他们在科技和手工艺方面的成就。
二、天工开物在《广韵》、《说文解字》中的诠释1.《广韵》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韵书,对古代语言和文字有着深刻的分析和注解。
2.在《广韵》中,天工开物被解释为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认知和利用,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3.《说文解字》则对天工开物的概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诠释,探讨了天工开物在古代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天工开物在《武经总要》中的应用和体现1.《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探讨了军事和兵器制造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2.在《武经总要》中,天工开物被运用到了军事和兵器制造中,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军事技术和制造方面的卓越成就。
3.通过《武经总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天工开物在古代中国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情况。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工开物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在科技和手工艺方面的成就。
天工开物不仅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认知和利用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天工开物的概念和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不断推动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doc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导语:《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看看作者在阅读《天工开物》记录的一些笔记,希望对你有用。
《天工开物》笔记(上)第一章乃粒水稻本章讲五谷的种植方法,以及耕牛、肥料、水利等相关事物。
我没有务农的经历,也没看过别人种地。
谨录之。
1.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纵观全书,多少有点重农抑商的思想,不过不算严重。
2.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3.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粳米淀粉含量低。
后面《陶埏》一章所谓"粳米土",即由此也。
4.(水稻)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水热条件影响熟制。
5.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
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
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6.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
稻杆肥田胜粪。
(粪田)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
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
农家肥的施用亦有经验技巧。
"老农心计"可比"美人心计"有趣得多。
7.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
水牛力倍于黄。
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
耕牛的使用。
8.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
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
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无牛产稻少,亦无农闲,收入相抵,辛苦倍之。
9.稻种储藏前,应先使其呼吸作用减弱。
(我猜的。
)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
)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
(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播种时应降温。
"反怨鬼神"简直太萌。
10.八种水稻灾害:稻种漂浮不沉;大风堆种;麻雀聚食;未扎根而阴雨;虫害;堆肥生磷火烧苗;旱灾(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稻熟遇大风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导语:《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看看作者在阅读《天工开物》记录的一些笔记,希望对你有用。
《天工开物》笔记(上)第一章乃粒水稻本章讲五谷的种植方法,以及耕牛、肥料、水利等相关事物。
我没有务农的经历,也没看过别人种地。
谨录之。
1.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纵观全书,多少有点重农抑商的思想,不过不算严重。
2.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3.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粳米淀粉含量低。
后面《陶埏》一章所谓"粳米土",即由此也。
4.(水稻)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水热条件影响熟制。
5.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
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
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6.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
稻杆肥田胜粪。
(粪田)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
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
农家肥的施用亦有经验技巧。
"老农心计"可比"美人心计"有趣得多。
7.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
水牛力倍于黄。
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
耕牛的使用。
8.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
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
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无牛产稻少,亦无农闲,收入相抵,辛苦倍之。
9.稻种储藏前,应先使其呼吸作用减弱。
(我猜的。
)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
)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
(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播种时应降温。
"反怨鬼神"简直太萌。
10.八种水稻灾害:稻种漂浮不沉;大风堆种;麻雀聚食;未扎根而阴雨;虫害;堆肥生磷火烧苗;旱灾(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稻熟遇大风雨。
11.水利:河流水力筒车可灌百亩;湖泊用人力筒车,五亩,牛力十亩。
浅池用手摇车,一日二亩。
令有风力排水车,用以防涝。
回家问爷爷,建国前后鲁西南乡间的灌溉设施不过如此,足见"人巧已无余矣"。
小麦.明代北方地区小麦占主食的一半,小米水稻高粱占一半。
东南、西南地区,小麦播种面积约5%。
闾阎作苦以充朝膳,而贵介不与焉。
南人所谓之甜馒头,早点也。
13.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
姜白石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其荞麦耶?14.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粪麦实。
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稻田种麦,利用光合作用保持土壤肥力。
小麦:"我当初就不应该嫁到这个地方来......"如今玩《阴阳师》带狗粮就是这个路数。
15.小麦灾害: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
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前期怕干旱,后期怕阴雨(热量不足),所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未必完全适合种麦?黍稷粱粟16.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
)稷有粳无粘。
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
"故人具鸡黍",鸡酒也?彭泽秫田百亩,《归去来兮辞》序"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17.高粱是芦粟的高种。
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
《集结号》里的谷子地是山东人?麻18.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二种。
胡麻即脂麻,相传西汉始自大宛来。
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窈意《诗》、《书》五谷之麻,或其种已灭,或即菽、粟之中别种,而渐讹其名号,皆未可知也。
19.(胡麻)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
鸡蛋蒜得之而很香,吃多了肚子痛。
菽20.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如今黑豆作为健康食品,用来饲养人。
我昨天刚吃了黑豆面的馒头。
21.凡为豉、为酱、为腐,皆于大豆中取质焉。
至于今日,大豆的烹饪方法越发多样。
大豆提供的优质蛋白,有效促进了华夏先民的脑部发育,成为文明基石的一部分。
观点来自公众号"物种日历"。
22.江西吉郡种法甚妙:其刈稻田竟不耕垦,每禾稿头中拈豆三四粒,以指扌及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发,复浸烂稿根以滋。
稻田种豆。
23.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时,防鸠雀害,驱之惟人。
这就比较麻烦了......24.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扳土则不复生。
既生之后,防雨水浸,疏沟浍以泄之。
绿豆须排水。
"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类。
此先农之所未发者。
豆类不深耕。
第二章乃服"童孙未解共耕织",当真遗憾。
本章讲蚕桑、棉花以及毛皮的工艺。
25."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大爱这篇序。
26.(蛾交配)解脱之后,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时生卵。
承藉卵生者,或纸或布,随方所用。
(嘉、湖用桑皮厚纸,来年尚可再用。
)"解脱"一词传神。
27.蚕浴:将蚕纸用露水或卤水浸湿十二日后烘干,改善蚕丝产量。
28.蚕纸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气。
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
这是为啥?29.凡蚕畏香,复畏臭。
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顺风吹来,多致触死。
隔壁煎鲍鱼、宿脂,亦或触死。
灶烧煤炭,炉鸪痢⑻矗亦触死......凡臭气触来,急烧残桑叶烟以抵之。
劳动人民真不容易啊。
30.又有柘叶三种以济桑叶之穷。
柘叶可以作为桑叶的替代品。
31.其作茧不知收法,妄吐丝成阔窝者,乃蠢蚕,非懒蚕也。
我,蠢蚕也。
32.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
摘棉桃需要大量劳动力。
33.凡衣衾挟纩御寒,百有之中止一人用茧绵,余皆枲著。
古枲袍今俗名胖袄。
胖袄,好贴切的名字啊!以后可以叫胖姑娘是"棉姑娘"了,温暖可喜。
棉花既弹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装之。
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
"弹化"这个动词真传神。
34.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好萌啊......35.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
原来芭蕉树皮也能做衣服啊。
36.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明明雪地剑齿虎皮才最贵......37.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及朝鲜国。
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
射貂英雄传。
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
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
眯(沙尘)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狐裘不暖锦衾薄",换成貂皮可能好一些。
"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这一准儿是住郭德纲家了。
38.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有趣的细节,简直可以写进小说。
39.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
这都谁总结出来的......与《梦溪笔谈》里桂树的本事相若。
40.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旧时天鹅绒是鹰雁制成的啊。
41.蓑衣羊(绵羊)毛为褐,粗,山羊绒褐细。
第三章彰施本章讲纺织品染色,很大的篇幅都在谈论配方。
其时我正着迷上古卷轴5的炼金术,故录如下。
42.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43.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
沉香麝香有还原性?44.赭色大红=红花饼+乌梅水莲红银红水红=不同浓度的红花饼木红色=苏木水+明矾+五倍子紫色=苏木水+青矾鹅黄色=黄檗+蓝靛金黄=黄栌木水染色+麻杆灰淋水+碱水漂洗茶褐色=莲子壳+青矾水大红官绿色=槐花水+蓝靛+明矾调深浅豆绿色=黄檗+蓝靛水油绿色=槐花+青矾天青色=靛缸染+青矾水葡萄青=靛缸深染+苏木水蛋青=黄檗+靛缸染翠蓝天蓝=靛水分深浅染成玄色=靛水+芦木+杨梅皮=蓝芽叶+青矾+五倍子月白草白=蓝靛水稍染象牙色=黄栌木水稍染=黄土藕褐色=苏木水+莲子壳+青矾我记这玩意儿有啥用......45.凡蓝五种,皆可为淀。
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
46.(红花)其子煎压出油,或以银箔贴扇面,用此油一刷,火上照干,立成金色。
可以用银子伪造黄金了,如上文,则麝香沉香可褪其色。
不过古时有称量金银密度的戥盘,也不好骗。
第四章粹精本章主要讲粮食的加工方法。
47.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黄裳之意焉。
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
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
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
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为此者岂非人貌而天者哉?真喜欢每章的序言部分。
48.稻谷脱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
牛力三倍于人力,但牛曳石滚压后,稻谷不能做种。
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49.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
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可见风车除了给耕地排水(乃粒篇),还可以用来给稻谷去秕。
50.盖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者,麦中重罗之面也。
美感一下子变出来了,恨不能立马大饼卷馒头拌米饭吃。
51.其牛曳磨时用桐壳掩眸,不然则眩晕。
其腹系桶以盛遗,不然则秽也。
眩晕啊哈哈哈。
第五章作咸本章讲制取食盐。
52.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西戎光明不与焉。
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
目前我国好像是矿盐居多,如果古来如此,则吴王刘濞就不打算造反了罢。
(《史记吴王濞列传》)《倚天屠龙记》也写到了制盐的细节。
53.凡收藏(盐)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
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54.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
粒粒皆辛苦。
第六章甘嗜本章讲蔗糖、饴糖、蜜糖。
55.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
天际也不知道,诺德人喝的都是蜜酒,裂谷人喝的都是黑荆棘酒。
56.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
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
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
与今日之冰糖白糖红糖又有不同。
不过凝冰白霜红砂三个名字真妙。
57.凡家人杀一蜂二蜂皆无恙,杀至三蜂则群起螫人,谓之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