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中邻里场所的交往空间_初稿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助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助在当今社会,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居住在一个友善和融洽的社区中,因为这样的环境能够带来许多好处,如减少犯罪率,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社交活动等等。
本文将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的第一步是互相了解和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邻里聚会或组织社区项目来结识我们的邻居。
在这些场合,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了解彼此的喜好、兴趣和需求。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或争吵。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邻居建立联系,分享资源和信息,扩大我们互相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建立相互关心和支持的社区互助网络。
社区互助是指邻居之间相互支持、帮助和合作的方式。
这可以包括邻居之间的相互照顾、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为孤寡老人提供友谊和关怀、组织志愿活动等等。
通过建立这样的互助网络,我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给那些需要的人,并增进社区的凝聚力。
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区和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它们可以减少犯罪率。
研究表明,邻里关系紧密的社区往往犯罪率较低。
邻居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可以加强社区的安全感,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
其次,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家庭困难、孤立无助的老人还是幸福失去的宠物,我们的邻居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困难时期给予安慰和鼓励。
此外,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促进社交活动和交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些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向邻居打招呼并互相介绍自己。
我们可以举办小型聚会邀请邻居参加,或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我们的邻居,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购物、帮助修理家具或者照顾孩子等方式来提供帮助。
宜居社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

【 关键词 】 宜居 :社区 ;邻里交往 :以人为本 【 src 】 ih oh o o Ab t t Neg b ro dc mmu ia o ae nc mmu ie s ai paei— a nc t ns c o i p i nt s s lc i ib c n
dip ns bl o i o m ai xc n nd e oto lc s e a et nf r tone ha gea m i na om m u cai n ofr i e t . ni to esd n s The s pi odne g or oo c ha ngofgo i hb h d om m u c to pa ec n sr nghe de tfc tona nia i n s c a te t n i n ii a i nd c r a e ln m o e i e s o e t m p t nc ot r a in flva er i n il o dilf ei g a ngr sd nt, fgr a i ora et c e to o i bl esde ta he dit ct. s usi n a d n l sso i bo ho om m u c tons c nplnn n sr s Bydic so i n a a y i fnegh r odc nia i pa ei a i g a d esgn o od m e i e ilditi s t i ri l pe om a om eu e u x o— n d i fm e r sd nta srct, satceho st kes h s f le pl r ton n p a ni g a d d i fl bl e i n i srcs ai so l n n n esgn o va er sde ta diti t. i l
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推荐5篇)

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推荐5篇)第一篇: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摘要: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不和陌生人说话”的生活。
高楼大厦阻挡了邻里间的交往,一个个家庭成了楼海中的孤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都市人的身上难觅踪影。
爱丽舍社区是嘉定区政府重点规划项目之一,地理位置位于嘉定沪嘉高速公路旁。
小区景观设计依照欧洲园林的做法和中国风水的理念,拥有八万平方的绿化带,两条观景河,和两条人工河。
居民有部分是拆迁过来,有部分是生意老板,还有部分是政府单位工作搬过来的。
入住初期,大家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小区的出入口,聊的都是东家长西家短的家务事,有的还磕着瓜子随地吐,既影响了小区机动车出行,又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卫生,甚至还会引发邻里矛盾。
如何设立一个平台,让居民畅所欲言,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被放上议事日程。
文章试从爱丽舍社区突破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化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邻里关系和睦和谐【正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孟子曾说过“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它深刻表述了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是令人神往的意境。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良好的邻里关系,利于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化的原因为真实了解现代人的邻里关系我们针对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人们悄悄从单位大院迁出,当人们逐渐从城郊农村搬出,搬进水泥钢筋建造的楼房时,亲密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冷漠替代。
过去的和谐邻里关系缺失是由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设计探讨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传统的邻里交往空间越来越消失,伴随着社会
经济、文化差异的增加,住宅区的社会交往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满足当前居民的
实际需求,创造一个和谐、有利于人际交往的空间环境。
首先,现代城市住宅区应该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它应该有足够
的医疗设施,保证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应当配备足够的市政设施,如公共厕所、公交站点、公园等,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现代城
市住宅区还应当为社会活动提供厅堂、室内及室外的场所,便于居民之间
的交往。
其次,现代城市住宅区应该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增强邻里之
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而言,应提供一些便捷的社交服务,如建设免费
WIFI热点;同时,应举办一些社区活动,如跳舞、相声和歌唱等,以增
进居民之间的感情;另外,可以开展慈善活动,帮助邻里之间的弱势群体,促进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尊重。
最后,现代城市住宅区应该注重空间环境的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安
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
具体而言,应该从建筑物的外观和布局入手,使
其考虑到环境保。
小区社交空间促进居民交流互动

小区社交空间促进居民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居民社交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核心区域,其社交空间的建设和推广成为促进居民交流互动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小区社交空间的定义、优势、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区社交空间的定义小区社交空间是指为了促进居民之间交流和互动而设计和用于社交活动的区域。
它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促进邻里关系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小区社交空间的建设常常包括公园广场、休闲花园、社区健身房、活动室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交选择。
二、小区社交空间的优势1.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小区社交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与邻居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强了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居民能够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同时也能够分享生活经验和资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促进邻里关系的建立:小区社交空间作为邻里交流的平台,鼓励居民之间互相认识、尊重和帮助。
通过定期组织社区活动,如篮球比赛、亲子游戏日等,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邻里关系逐渐加强。
3. 增强社区凝聚力:小区社交空间的建设能够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社交活动,居民之间能够互相协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这将有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区社交空间的设计小区社交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功能布局:社交空间应该包括多种功能区域,如休闲座椅区、花园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公共设施,如饮水机、公共厕所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 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社交空间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设计,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合理利用绿植、花草等元素,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的休闲场所,并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3. 强调可持续性:在社交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可以采用环保材料,设置太阳能灯光,提倡垃圾分类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社区环境。
如何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
几年来,XX社区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入手,不断提高居民的归属感,“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居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邻里之间缺少理解沟通,共建平台不够丰富等。
在开展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是组织文体活动,动员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
为了改变以前那种常年住对门,见面不认人的尴尬状态,社区支部、居委会从组织秧歌队搞起,开展大家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大家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沟通思想,加深了解。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拓宽居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渠道。
社区支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开展了以“保持先进性,服务在社区,共建好家园”为主题的社区党员包楼活动,成立了党员服务小分队,为社区居民办理好事、实事XX多件。
为了畅通诉求渠道,党支部还开办了“社区恳谈室”,搭起了社区党员干部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三是提升自主意识,携手共建社区大家庭。
当居民与居民、居委会干部与居民纷纷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以后,开展社区建设各项活动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举办文艺演出,党员、居民不但自己积极参与,还带动家人、邻居一起帮居委会组织节目、布置场地、维持秩序。
在“双创建”工作中,社区党员带头清理楼道堆积物,拆除私搭乱建设施,维护社区环境的舒适整洁。
正是有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才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存在问题我县城市社区建设历史不长,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大多数居民虽然家庭离开了农村,搬进了高楼,可行为、意识还未完成城市化转变,加上部分居民因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失业引起心理失衡,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环境意识差、集体观念淡薄等,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不和谐之音。
一是文明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如何营造社区邻里互帮互助氛围

如何营造社区邻里互帮互助氛围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漠。
大家常常是“关门闭户各过各,对面相逢不相识”。
然而,一个温馨、和谐、互帮互助的社区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这样的良好氛围呢?首先,加强社区交流平台的建设是关键。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社区专属的 APP 或者微信群,让居民们能够方便地交流信息。
通过这些平台,居民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发布求助信息,也可以组织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
比如,在 APP 上开设“邻里互助”板块,居民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技能和能够提供的帮助,如修理电器、辅导功课等;同时也可以发布自己的需求,如帮忙照顾宠物、代取快递等。
这样一来,有需求的居民能够快速找到帮助,提供帮助的居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社区活动是增进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
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趣味运动会、社区文艺表演、亲子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居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在活动中,大家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默契和信任。
比如举办一场社区美食节,每家每户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大家一起品尝、交流厨艺,这样既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又能分享美食带来的快乐。
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也是营造互帮互助氛围的重要举措。
鼓励居民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志愿者们可以定期上门看望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帮忙打扫卫生;为残疾人提供出行帮助、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通过志愿服务,不仅能够让受助者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也能让志愿者们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从而带动更多的居民加入到互帮互助的行列中来。
此外,社区还可以设立“邻里互助奖”,对那些在互帮互助方面表现突出的居民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种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居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邻里互助中来。
比如,每年评选出“最佳邻里互助家庭”“最热心志愿者”等,并在社区公告栏进行公示,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生活用品、图书等。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现代社会中,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应该注重营造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指的是人们在居住区内相互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它不仅仅是居住区的一部分,更是社区居民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和增强器。
首先,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交往空间的布局与设计。
交往空间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中心位置,以便于各个住户都能够方便地到达。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公共花园或者广场,这样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活动和交流。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景观雕塑等元素来丰富交往空间的氛围,使之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
其次,交往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求。
不同的人群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居民的特点来合理划分和设计交往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闲区、健身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大家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场所。
此外,交往空间的设计还需要注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长椅、休息亭等设施,以便于人们在此休息、聊天、交流。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活动区域,用于举办社区活动,如户外音乐会、文化展览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最后,交往空间的设计还需要注重隐私保护和安全性。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设置绿化带、树木等来保护交往空间的隐私性,避免被外界干扰。
同时,要考虑到交往空间的安全性,例如设置照明设施、监控设备等,以保障居民在交往空间内的安全。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居民交流和互动的环境,增加社区的凝聚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互动的生活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的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有更多投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住区之中的邻里形式,在社会中还有更多的邻里形式。
因此创造出真正为大多数市民满意的邻里交往场所也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目标。
曾经,城市邻里场所是我国城市人群生活与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初级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而现今,城市中表现出的“冷漠”邻里关系似乎预示着城市中的邻里场所正在对当今城市人群失去强大影响力与约束力!当今城市邻里关系的“冷漠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现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二是无奈。
稍加分析与判断,就可看出对现今城市里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漠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由城市功能分区细化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疏远,对比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与传统邻里关系,即用传统城市邻里关系的表现来衡量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使我们从而产生了对当今城市邻里冷漠的担心,而另外对当今城市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无奈的群体主要是将当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归于城市的发展,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没有必要对当今城市中冷漠化的邻里关系给予关注与作为。
纵观当今城市邻里“冷漠”表现及人们认识上的两种主要的倾向,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当今城市邻里场所是否已经或正在消亡”,“漠视”群体表现出的是相对“悲观”,而“无奈”群体则表现出的是“积极乐观"。
因此该如何理性看待当今城市邻里的变化,在此认识基础上又应怎样引导和适应当今城市邻里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或建构出当今和谐的城市邻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社区展开了相关研究。
交往心里学理论具有广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将其运用于城市设计领域,可以有效地揭示设计的本质,认识设计规律。
变感性创作式设计为理性推导式设计。
本文力图基于交往心里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区中邻里场所产生的交往意义,并由此建立邻里场所的交往心里学体系,对邻里空间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为邻里空间设计研究寻求新的角度。
关键词:社区, 邻里场所, 交往空间, 交往心理, 设计目录摘要 (1)第一章绪论 (5)1.1问题的提出 (5)1.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5)1.2.1 空间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5)1.2.2 社区中邻里空间的相关研究 (6)1.2.3 空间心里学理论在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7)1.3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8)1.4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9)1.4.1研究范围与内容 (9)1.4.2研究方法 (10)1.4.3研究框架 (11)第二章空间心理学与邻里空间概述 (12)2.1空间心理学的相关概念解析 (12)2.1.1建筑心理概念 (12)2.1.2建筑心理学的作用 (12)2.2邻里空间相关概念解析 (14)2.2.1邻里空间概念 (15)2.2.2邻里空间的构成 (15)2.2.3邻里空间的作用 (16)2.3邻里空间设计中交往心理学的引入 (18)2.4小结 (19)第三章邻里场所交往心理学研究 (20)3.1图形与背景学——邻里场所中交往空间的认知 (20)3.1.1 图形与背景 (20)3.1.2 轮廓的一侧功能 (21)3.1.3 图形和背景的功能性依赖 (22)3.2交往空间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23)3.2.1交往空间中接近性的构成 (23)3.2.2交往空间中连续性的构成 (23)3.2.3交往空间设计中内涵性意义的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交往空间中完整与闭合倾向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25)3.3.1交往空间中完整性的心理暗示 (25)3.3.2交往空间中闭合倾向的心理暗示 (25)第四章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27)4.1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交往空间研究 (27)4.1.1图形与背景学 (27)4.1.2接近性与连续性 (31)4.1.3完整与闭合倾向 (32)4.2有利于交往空间营造的设计原则 (33)4.2.1共享原则 (35)4.2.2紧凑原则 (36)4.2.3余裕原则 (36)4.2.4舒适原则 (37)4.2.5可达性原则 (38)4.3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38)4.3.1交往空间结构的设计策略 (38)4.3.2交往空间形式的设计策略 (39)4.3.3交往空间界面的设计策略 (41)第五章应用实践——基于北京市星河湾小区的交往空间分析与新模式探讨 (43)5.1北京市星河湾小区 (43)5.1.1北京市星河湾小区项目概况 (43)5.1.2北京市星河湾小区设计特色 (43)5.1.3北京市XXX小区交往空间 (45)5.2对交往空间新模式的设计研究 (45)5.2.1现代住宅单元中新交往空间设计 (46)5.2.2入户平台院落设计 (47)5.2.3一种住宅单元中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50)5.3.1入口交往空间设计 (50)5.3.2客厅/餐厅交往空间设计 (51)5.3.3阳台/露台交往空间设计 (52)5.3.4公共设施交往空间设计 (53)结语 (55)参考文献: (56)第一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积淀的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文化中,邻里关系一直都有着特别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所谓邻里,据《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而邻里关系也受到文化与政治层面的关注,早在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把和睦的邻里关系看作是国家的珍宝,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邻里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一个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能够帮助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从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中国建国以来,经历过改革开放和WTO入市等一系列的政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城乡居民住房方面,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面积6.7平米,2012年,根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人均已达到30.1平方米,增长了5倍多。
除了人均居住面积,住房质量、住房成套率、配套设施与环境也大为改观。
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内,尤其是以北京上海等大型都市为典型,有着拥挤的城市建筑规划,匮乏的邻里生活内容,公共设施的非人性化设计,社区资源与高密度居民的矛盾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不能使居住空间内的多样化群体积极参与邻里交往,而邻里交往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居民对于相关的问题显得无动于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在逐渐减少,从而造成了邻里关系的进一步淡漠,和谐的邻里关系不能建立。
本文希望能就现阶段中国邻里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讨论,并从行为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寻找适宜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的形式。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1.2.1 空间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李道增先生的《环境行为学概论》[1],论述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人对聚居地的基本要求以及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等。
此外,还有吴良镛的《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人居环境科学导论》[3]、杨贵庆的《城市社会心理学》[4],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5]等等,也在这方面作了详实的研究。
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我国的许多学术期刊上也有许多探讨邻里交往空间的学术论文,在这里就不赘述。
2006年由戴志中著《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动态复合》[6]对复合空间,多义空间的设计研究,对住宅领域的动态功能研究,并试图以空间中的活动为切入点,站在人类生活的视角,借助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和总结容纳更多活动的空间设计原则。
1.2.2 社区中邻里空间的相关研究国外对城市、建筑等公共区域与交往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并做了深入的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契曼耶夫(S. Cherayeff)与亚历山大(C. Alexander)发表了《共有和私有》[7](Community and Privacy)对空间中的交往模式做出了研究,首次提出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科学分析完成并通过空间形式有对应的关系。
1968年S. 凯勒写的《城市邻里单元》以城市居民行为模式调研出发,深入探讨居民与邻里空间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
1969年索么(R. Somer)《个人空间》阐述了私人空间设计应考虑的行为及要素。
丹麦著名建筑设计师盖尔(J. Gehl)的《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发表,就客观环境性对社会性活动的质量与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发表了著名的叙述,研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与之相关的物质条件。
凯特(D. Canter)的《建成环境和心理学》及八十年代布劳德本特(G. Broadbent)等人合著的《建成环境中的目的和行为》研究了既有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与影响。
这些研究成为早期邻里关系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基础。
1999年路德林(D. Rudlin)与福克(N. Falk)在《营造21世纪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书中根据英国住宅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就邻里社区模式提出了可能的要求。
我国对于邻里社区的关注与研究要晚于国外学者。
随着1979年我国建立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许多学者从建筑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居民行为动机等方面对邻里社区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社区中邻里空间作为社会网路中重要的角色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我国学者张守仪与田东海先生1995年在《围合式住宅小团及其日照环境》中从人的居住需求和社会居住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围合式居住小团这一居住社会结构概念,并进一步描述了其空间形态特质,倡导组团之下的更小规模的半公共空间的建立,以实现便于交往户数的要求,建立起更亲密的邻里交往群体。
200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Peter Rowe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现代城市住宅: 1840-2000》,详细描述中国城市的发展,从政治、社会、经济、心理、工程建筑不同的角度归纳总结了人们对社区、住宅环境要求的变化。
天津大学荆其敏、张丽安教授2004年在《情感建筑》一书中研究了人类建筑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提到人们使用建筑与城市的同时,不自觉的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因此对于城市与建筑的设计,也是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上的,城市的设计必须包含人类的情感信息在内,从而能够使城市或设计更加生动,在人类与建筑的情感交流中产生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