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黍离
先秦的《诗经·王风·黍离》原文及赏析

先秦的《诗经·王风·黍离》原文及赏析《诗经•王风•黍离》先秦•佚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赏析】这首诗抒发了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感慨。
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看到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禾黍,既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由此,他联想到周室的倾覆,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
一片绿意盎然的作物,在别人眼里或许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丰收。
可是在诗人的眼里,他代表着人事全非,沧海桑田,代表着那个繁华时代一去不复返。
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孤独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在忧愁,不了解我的人,却在问我是不是有所求。
周大夫路过旧都,看到这一景象,心中的怅惘他可以承受,可是他不能容忍这种忧思不被人所理解。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人拥有和同样的悲哀。
诗人的这种苦闷无法排解,只能无奈地向苍天质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不会回答,诗人的忧愁郁闷和失望则更加无以复加。
后世的诗人陈子昂,所发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正是这种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这几句可以用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等等。
扩展阅读:《诗经》的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黍离-王风-诗经

“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 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 “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 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
创作背景
《黍离》选自《诗经· 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 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 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 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毛诗序》:
《黍离》,闵(悯)宗周也。周大夫 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 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 是诗也。
申培《诗说》:
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 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 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 过故宗庙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 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诗,赋也。
《王风· 黍离》的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 分章换韵 反复咏叹 悲情淋漓
拓展知识: (1)黍离之悲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 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 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 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 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 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 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通常指国家昔盛今衰。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实:果实。噎(音同“耶”):塞住。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 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 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王风黍离注释翻译欣赏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 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 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 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 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诗经.王风.黍离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 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 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 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 呢?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 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 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 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 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 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 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 诗有寄托之意。
兴的分类
•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和兴 中分比两种情况。
• 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 起兴结两种形式。
押韵(也叫压韵、叶(xié)韵 ),把相同 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把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 类。 同一韵部的字叫同韵字。 上古三十韵部分为“阴声部”、 “入声部 ” 、“阳声部”三类。
谢 谢 观 看
韵的作用
• 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穿,以 成为完整的声调,使诗歌的节奏 感更鲜明,和谐。 • 便于记忆,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
《诗经·王风·黍离》原文翻译及其鉴赏

《诗经·王风·黍离》原文翻译及其鉴赏《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诗经·王风·黍离》原文翻译及其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黍离》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谷物名。
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
②稷,谷物名。
③行迈:前行。
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鉴赏】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
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
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黍离》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彼黍离离,①地里黍禾长成列,彼稷之苗。
《诗经》黍离

“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
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
“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 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
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 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 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 伤的诗。
黍离
《诗经·王风》
五谷杂粮:稻/麻、黍、稷、麦、茮(豆类)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 都 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 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 上 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 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 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 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 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 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 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 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 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1、比兴手法,“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
【题解】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 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 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 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 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 亡国之痛。
王风黍离的艺术手法

王风黍离的艺术手法《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周王朝流浪时所写的一首流亡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悲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黍离之悲”、“禾黍之悲”等,这些象征性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中用“如竹之苞兮,不可脱其枝”、“如麦之摇兮,不可脱其颖”等比喻,来表达诗人内心对故国的依恋和感伤。
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反复咏叹的手法,通过反复强调诗中的主题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诗中三次咏叹了“黍离之悲”,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这首诗不仅仅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还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依恋和感伤,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这种痛苦和哀怨是普遍存在的。
总之,《王风·黍离》这首诗通过象征、比喻、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都得到了高度体现,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和人性的关怀。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会面临各种痛苦和不幸,而这种痛苦和不幸常常会让人产生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和依恋。
因此,《王风·黍离》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人类共性。
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对情感的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黍离 课件

CHAPTER 03
黍离文化内涵探究
农业文明在诗歌中体现
耕种场景描绘
时令节气体现
诗歌中通过对耕种、播种等农业活动 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 生产生活方式。
诗歌中通过对时令节气的描述,表现 了农业生产与自然节律的紧密关系, 彰显了农业文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 顺应。
农作物象征
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诗歌中 被赋予了丰收、富饶的象征意义,体 现了农业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
历史意义
《黍离》作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表 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时,《黍离》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
原文呈现
《黍离》是一首古代汉族诗歌,选自《诗经·王风》。全诗三章,每章十句。
跨文化视角下同类作品欣赏
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此作品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的十年漂泊生涯。虽然与《黍离》在 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都表现了主人公在经历磨难后对家园和亲人的深
深眷恋。
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
此作品是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之一,讲述了婆罗多族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其中也有许 多描绘战争带来破坏和人们渴望和平的篇章,与《黍离》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贞不渝精神品质
践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黍离所倡导的忠贞不渝精神品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 求和人生信仰。通过学习和践行黍离精神,我们能够培 养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保持对事业、家庭和社会的忠诚 和责任感,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作品细读(3)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近指为 此,远指为彼。《说文》:“彼,往有所加也。” 此“彼”字,似是无义虚字,极易略过。若细细 体会,却似吃颗橄榄,饶有滋味。彼,本指“那个 地方”,但在这里,却又指“这个地方”。曰彼 而指此,究是何故? 让我们先往下看.“黍”, 与下文“稷”,其品种学名说法不一,要皆小米 之属。“离离”,指行列整齐之貌。此二句互文 见义,指黍稷之苗,成行成列,繁茂昌盛。
此 何 人 哉 我 ! 求 。 悠 悠 苍 何 谓 , 者
我 者 迈 , 谓 我 心 忧 心 ; 不 知 天 , 我 知 。 噎 如 , 中 靡 靡
行 彼 人 黍 离 离 , 彼 稷 之 实 ! 哉 何
此 者 , 谓 我 何 求
我 者 迈 , 谓 我 心 。 悠 悠 苍 知 天 我 知 , 。 不 ; 醉 忧 心 如 , 中 靡 靡
四、作品细读(5)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呼天抢地之辞, 但对“何人”,历来有三解:一解为造成宗周覆 亡者,一解为“不知我者”,一解为自指。这三 解均有牵强之处。《诗经》特别是《国风》中 的许多诗,都是乐歌,有对唱、领唱、合唱、旁 白、和声、序曲、尾声等不同表达角度。“悠 悠” 两句,不如看作是一曲终了旁白者之尾声 或和声。是旁白者在感叹:“天哪天哪,行迈靡 靡的这位游子,忧伤得成了什么人啦!”
四、作品细读(1)
作品的主旨:
《毛诗序》云:“黍离,闵宗 “ 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也”。
四、作品细读(2)
作品的主旨(当代部分学者的观点):
郭沫若: 是旧家族悲伤自己的破产。 郭沫若 : 是旧家族悲伤自己的破产 。 (《 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 余冠英、金启华、雒江生等: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 余冠英 、 金启华、 雒江生等: 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 (依 诗经选》 诗经全译》 诗经通诂》 次:《诗经选》、《诗经全译》、《诗经通诂》) 蓝菊荪: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 诗经·国风今译 国风今译》 蓝菊荪: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 国风今译》) 程俊英:家园难舍说。 诗经译注》 程俊英:家园难舍说。(《诗经译注》) 陈子展:诗人过宗周故都,看见小米高梁都很茂盛, 陈子展:诗人过宗周故都,看见小米高梁都很茂盛,引起了无 限的感慨,无限的忧思的诗。 国风选译》 限的感慨,无限的忧思的诗。(《国风选译》) 高亨:西周之后,东周王朝的大夫,因事要到镐京, 高亨: 西周之后, 东周王朝的大夫, 因事要到镐京,看见原来 宗庙宫殿所在的地方变成田野,长了庄稼,他悲悼西周灭亡, 宗庙宫殿所在的地方变成田野 , 长了庄稼 , 他悲悼西周灭亡 , 因 此作诗。 诗经今注》 此作诗。(《诗经今注》)
五、思考与练习
一、反复吟颂《黍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二、探讨《黍离》的主题的多元性对于理解诗 歌本意的意义。 三、尽可能回归历史语境,领略《黍离》的内 在意蕴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归纳历代受到《黍离》影响的诗歌创作。
五、延伸阅读
1. 2. 3. 4. 5. 余冠英 《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周振甫译注 《诗经译注》 中华书局 冯浩菲 《历代诗经论说述评 》 中华书局 闻一多 《闻一多诗经讲义》 天津古籍出版社 王立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黍离主题》《江西社 会科学》 6. 鲁峡 《低转婉回的悲忧之声——《王风·黍离》 低转婉回的悲忧之声—— 低转婉回的悲忧之声——《王风·黍离》 的诗情表现及影响》 的诗情表现及影响》 《名作欣赏》
行 彼 人 黍 离 离 , 彼 稷 之 ! 哉 何
此 者 , 谓 我 何 求
我 者 迈 , 谓 我 心 。 悠 悠 苍 不 知 天 我 知 , 。 ; 摇 忧 心 摇 , 中 靡 靡
行 彼 黍 离 离 , 彼 稷 之 苗 。
黍 离
穗 。
。
文怀沙先生吟颂 诗经·王风 黍离》 王风·黍离 《诗经 王风 黍离》
四、作品细读(4)
然而,眼前之离离黍 离黍稷,却不是那昔日“社 离黍 稷”,昔日那庄严的宗庙,巍峨的朝堂,繁华的街 市,都早已被战火烧成一片瓦砾,而如今,这片瓦 砾场也已不复存在,只有这一行行一棵棵绿油油 一片禾苗了。看着这故国遗址,自然便产生恍如 隔世之感。身在此地,眼见此景,而情系故国,心 系旧世,于是便指“此”为“彼”,把现在之此地, 看成是与自己有着很大距离的“彼”地。这种距 离是一种感情距离。诗中的时空,往往打上情感 的烙印,以致发生变形扭曲。
四、作品细读(7)
由于本诗的流传,“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 中成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成为亡国遗民 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 学中,抒发“黍离之悲”的诗、文、词、赋绵绵 不绝。如著名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杜甫《春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姜夔《扬州慢》),就是其中突出的两例。
《诗经·王风·黍离》
一、教学要求
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领悟诗歌的内在意蕴和诗 歌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朗诵、领会、鉴赏。
二、学习要点
《黍离》中的主题以及历代对 这一主题的发挥与引申。 2.《黍离》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特 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三、创作背景
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 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 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 王被迫东迁洛阳,国势就此一蹶不振。东周 王朝的士大夫,对那繁华昌盛的宗周故都, 自然怀有无限眷念之情。《黍离》一诗, 《毛诗小序》以为“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 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细读(6)这首诗共分三段,每段通过部分“等位词”的变换, 使诗之意境递进深化,这在《国风》中是一种最具代表 性的章法结构。这三段绝大部分语词完全相同,只以 “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两组等位词加以递 进。从“苗”到“穗”到“实”,时间跨度几乎是整整 一个季节。这犹如三个场景不变而贯之以黍稷成长结 籽的特技镜头,代表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流逝,这一较长 时间中,主人公仍在彷徨凭吊!诗不必严格遵守物理上 的时空逻辑,这是艺术的特权。运用了这一特权,才将 主人公从“摇摇”之“心在颤抖”,到“如醉”之痴迷 欲狂,到“如噎”之哽咽窒息,这一系列的故国之痛层 层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