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 课件

步骤二:作者拿北陂的杏花即使被风吹成片片雪花、粉身碎骨
也不愿像南陌的杏花那样任人践踏作对比;
步骤三:运 瓦用全了”托,物坚言守志自的己手的法理表 想现情了操作而者不“愿宁同为流玉合碎污、的不崇为高
精神。
二、“语言类”答题模板
诗歌语言类鉴赏包括3个内容: 1、炼字(包括诗眼) 2、炼句 3、语言特色(语言风格)
写,表现了诗人……性格。 3、明作用——概括形象的意义。
格式:诗歌通过刻画这一形象,表达诗人……情 感。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桑麻:这里指农作物。 近:近时。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报道:回答说是。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 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 此诗通过选取迟日、春风、花草香、飞燕、暖
沙、睡鸳鸯等意象,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②诗人借景抒情,描摹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鉴赏
主观题答题模板
P78——83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 一、形象类 二、语言类 三、技巧类 四、情感类
一、“形象类”答题模板
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 A、诗中人物形象 B、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组自然景象或意象(写景抒情诗)
三、事物形象: 一个中心物象
(托物言志诗)
人物形象鉴赏常用的方法
作业巩固 P79课堂训练4
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

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
答题时一般遵循先点题后分析(翻译+情感)的套路。
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以及知识点来做详细解说。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品质,或抒发感慨:①菊花:坚强、清高、冰清玉洁、超凡脱俗;、
②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冰清玉洁;
③松柏:坚贞不屈、孤直坚强;。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大汇总(附常考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大汇总!(附常考表现手法)歌鉴赏,历来被认为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都抱怨诗歌鉴赏题不会做,失分太多。
今天,小简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诗歌鉴赏常考的七种题型和的基础识记内容,只要学好了“套路”,分分钟干掉这个大难题!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最新版)目录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1.诗歌形象类题目2.诗歌语言类题目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正文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一、诗歌鉴赏题型概述在诗歌鉴赏的题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诗歌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中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诗歌语言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结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方法1.诗歌形象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步骤二:分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诗歌语言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步骤二:分析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语言特点或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步骤二:分析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表达技巧或艺术特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模板步骤一: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步骤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步骤三:结合诗歌内容,阐述主题、情感、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上就是诗歌鉴赏的题型概述和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归类

08徐汇一模考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 景情关系:这两句景中寓情, 景:这两句写景,比喻奇妙,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波 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攒,山水仿佛也为朋友的 离去而动容,化无情为有情 情感:作者借此暗示了自己离别友人的不舍。
落花 连绵不绝貌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遥远貌 参差连曲陌,迢tiáo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6.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3分)
答: 动态描写: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参差”句描写落花漫天纷飞,飘到园外曲径,突出落花飘 色之密(多、广),“迢递”句(以拟人、移情)描写落花 随风飘向夕阳,表现落花飘飞之远。 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同情与感伤。(3分)
12年卢湾一模
甲、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 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乙 、潘妃曲 商 挺 目断妆楼夕阳外,鬼病恹恹害。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 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 16.上面两首作品的划线句在抒情方式上各具特色,试加以比较分 析。(4分)
2010 春考
16、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 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答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主句中“树”与 前面的“柳”照应,“红”(或“半江红 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卖鲈鱼” 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 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11年八校联考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 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 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5.(3分)从写景的角度为画线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诗词鉴赏四大题型分析+答题方法

诗词鉴赏四大题型分析+答题方法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1动词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
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
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3数量词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4副词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

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一、有相关知识的题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
1.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2.抒情方式
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常考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词
其他艺术手法:
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章法结构:
①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③层次脉络。
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
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答题模板
答案表述模式
特点+说明+作用
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
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字词品鉴
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
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
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第四步,指出作用:
(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2.句子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
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②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④渲染什么气氛;
⑤抒发什么感情;
⑥定下什么基调。
结构包括:
①为××作铺垫;
②与××对照;
③与××呼应;
④总领××内容;
⑤总结××内容;
⑥点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③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
3.句子赏析
①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
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
②精彩词语。
③独特角度。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格式:概括(特点+名称)+具体表现+回扣特点
4.意境分析
答题格式:
①意象+景象+意境+思想感情(“运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特点+具体分析
5.思想感情
①关注诗题。
②逐句分析。
③利用注释。
④抓直抒胸臆的词句。
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⑥化内容为感情。
答题模版
××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
表现了××感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杜子美书室
赵抃
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
②浇淫:指不良风气。
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③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
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
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
(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
)
————摘编自王老师《初中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