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构思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构思技巧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该 题,按题目要求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不必分析反衬、对比的手法。
答案:这是全诗的中心,承上启下。前两句忆昔游而悲, 见花鸟而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 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 发出来的。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 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 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 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 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 诗 歌颔联 妙 在 融情 于 景 。 诗 中 描 写了 雪 “ 残” 、 雁 “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 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 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 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 都充分表达出来。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 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 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 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 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 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却跃然可见。
古代诗歌意境及其鉴赏方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 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而 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 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表 达出来,有着完美的意境。
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
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 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 感情一致的东西。再如苏轼的 《新城道中》: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此题要求准确捕捉诗眼,达到意境鉴赏的目 的。王维在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只能 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 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松密阴 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 响,而现出冷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 更为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 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 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幽僻冷寂的境界全出。 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 更加真切、深刻。
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五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精讲】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诗歌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方法(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
(4)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
如有的比喻又带有夸张,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
2.步骤第一步:审题。
抓住题眼,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指出具体修辞。
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使用修辞的做法。
第四步:体会表达效果。
3.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使用的。
(3)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4.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①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
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浅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

利箭 由强 弓射 出. 它所体 现 出来 的力 量
远非 投掷一 块石头所 能 比拟 的 . 它表 现 出来 的在空 间上 的深度 和广 度 以及美 感也要更为 突出与强烈 而这些 只有用 直观 、 形象 的汉 语言文 字才能淋 漓尽致 地表现 出来
二、 传 统 的 文 化 思想 基础
诗就 是有声 的画 . 而 画就是无声 的
要 了解几种特殊 的审美心理 . 去奠 定一 定 的审美心理基础
1 . 联 想
、
汉语 的语 言基础
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
中 国古典 诗 歌的鉴 赏 依据 首 先是
这首诗从 字面可 以这样理解 . 一个 普 通 的农庄 .一 回鸡黍 饭 的普 通款 待
… …
诗歌语 言 .要弄懂 古典诗歌 的语言 . 首
临 四野 . 登高望所 思” 语 点 。第六 句“ 桑 麻” 用 陶渊 明《 归 田园居 相见无 杂言 , 但 道桑麻长 ” 语 意 末 两旬又用 陶渊 明 在重 阳节 出宅把菊 、酌酒 醉归典故 , 从
单音 节 . 它原本 的形态是一 只手举着杖 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形象 , 蕴涵着 力量 、 担当等信 息 , 是
基础课教学I ; 巧 趁曩一
浅谈 对 中 国古典 诗歌 的 鉴 赏
●新乡 市职业教育 教研 室 李家琰
鉴赏 中国古典 诗歌 . 是 一种高级 的 精 神活动 . 是与古 代的贤人智 者进行跨
越 时空的对话 、 思 想的交流 与情感 的共
重情感 、 重体悟 。如 : 故人 具鸡黍 . 邀我 至田 家。绿树 村
一
上及下. 由表及 里 . 这 样才 能真 正欣 赏
诗歌 的意趣 鉴赏 是一 种 富于创 造 性 的艺术 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4、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 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 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 的开头;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 染气氛的作用。“承”是事件的过程;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在结构上 起转折的作用;“合”是结尾,常常 有点明题旨、收束全篇的作用。
联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 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 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 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 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 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 上。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 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 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7年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 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 盘。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 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 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 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 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 “羁绪”领起全篇。
角度二 要求分析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小重山· 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 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 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 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 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 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 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 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 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持取,捻弄 问:“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 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变化?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用: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 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 具有合理性。
1、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 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描述渲染的技法。
2、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又叫呼应。
古代诗歌鉴赏
— — 表达技巧
考点精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 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采取的表现手法。 在古典诗歌欣赏中,应主要掌 握四种表达技巧,一是表现手 法;一是表达方式;一是修辞 手法;一是艺术构思。
独具角度:要求鉴赏诗歌中的 结构特点(或艺术构思)
古典诗歌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 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 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 照应、过渡、开门见山、重章叠 句、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 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 (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 变化也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点击考纲: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考查内容: 概括内容主旨、分析思想情感、 评价观点态度
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 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照应的种类:扣题照应
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宋]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 奏《梅花落》。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 调什么?在上阕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问: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 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 要说明。 答案为: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 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 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 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案为: (1)总领全词,点明题旨;议论开篇; 奠定感情基调。
一些常用表现手法阐释:
1、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 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 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 扬两种。
欲扬先抑: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欲抑先扬
角度一 要求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 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 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 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 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 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 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 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 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 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 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 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 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 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 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 “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 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 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类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 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 第三步: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 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独具角度:要求鉴赏诗歌中运用 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 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 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 (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 等)、对比、象征等。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2、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 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 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 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 得到含蓄形象的表现。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 作用:在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有强调主题的作用。
(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 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 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 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 所作。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 次?请简要分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两个 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 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 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 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 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 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 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 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5、以小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 大境界、大主题。 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 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 悠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 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