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2019届)

合集下载

古诗歌中常见的构思技巧

古诗歌中常见的构思技巧

古诗歌中常见的构思技巧[应用体验]1.(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chí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

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

这是第一层铺垫。

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

“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

这是第二层铺垫。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白话诗歌]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2.(2019·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鉴赏古代诗词,需要理解其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这样才能深入领悟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构思1.1 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代诗词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使诗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起句引人入胜,承句展开意境,转句产生波澜,合句收束全诗。

这种结构使诗词具有紧凑的内在逻辑和强烈的感染力。

1.2 寓情于景的手法古代诗词善于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内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1.3 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构思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或情感,突出诗中的主题。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比国破家亡的悲痛与春天的生机盎然,映衬出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手法2.1 意象与象征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自然景物或事物,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明月和霜,分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对故乡的思念。

2.2 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诗人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2.3 语言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脱俗,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含蓄婉约。

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秘籍 .doc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秘籍 .doc

- 1 -目录一、题材类写景诗即事抒怀山水诗边塞诗送别思乡怀人咏物诗节令诗题画闺怨诗咏史诗二、答题模式类.炼字型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分析句意型分析主旨型人物形象性鉴赏景物意象型观点不同型二、技巧类修辞的作用拟人、借代、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双关、用典、衬托、2 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多种感官一字统领型一句铺垫型承上启下型以景结情型层层递进型卒章显志型题材类一. 写景诗一.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答分别是“明”和“出”(步骤一)无手法因此步骤二省去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 3 -“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三。

表现作者对新晴后的美丽风光的喜爱之情步骤四。

分析考查方向炼字。

答题步骤选字+手法+字的含义形象化的描述分析+效果情感+手法效果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步骤一时间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步骤二地点忙步骤三特点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步骤一结构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步骤二内容。

分析第一问是写景诗经常考查的内容。

答题步骤时间+地点+事件有时是意象+特点第二问问好处实际上就是画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结构+内容二. 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4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步骤一)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优选全文优选全文优选全文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优选全文优选全文优选全文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 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 应逐凌波②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旳树。 ② 〔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 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
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
咏 素 蝶 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体现技巧?
参照答案:(1)这首诗歌经过对素蝶活动旳描写 ,体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旳悲欢、沉浮,最 终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妙事物旳依恋和向往。 (2)采用了托物言志旳手法。
课堂训练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 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眸绿波 三峡暮,接天流。
“回眸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 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2)词作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 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既是 词人“回眸”所见之景,同步也寄寓着 词人心中流淌不尽旳愁思,愁入不尽之 水,何其伤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诗歌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旳感 情?
[参照答案] 诗歌使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旳艺术 手法。托“西角荒园”旳春柳抒人才不得其用之慨 ,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前两句描写柳 之漂亮,后两句转入写柳之遭遇,体现了诗人对 当初政治腐败和人才被埋没旳感叹。

古代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翻译: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 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怎样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的?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 第三步:效果。(即这种 效果表现出来的意境或者 情感)
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 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 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 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但第二句,马上转笔写到大家要分别了。不能共享这美好的春光多么让人感到遗憾!(第三句 又写到)由于不舍,大家在一起多待几天,还没分别就问什么时候回来!(第四句)可是问归期 又有什么用呢?要是你回来,我不一定在呀!因为大家都是“茫茫客”,从此别离后,不会再见 了!作者此时悲伤之至!
茫茫:渺茫;模糊不清。反映心中的悲怆和前路不可知的苍凉。可参看:汉扬雄《法言·重黎》: “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唐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馀 里。”宋王安石《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独骑瘦马冲残雨,前伴茫茫不可寻。”清杜濬《登 金山塔》诗:“咄哉天咫尺,消息转茫茫。”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二幕:“夜雾茫茫,月色朦 胧。‘迎春亭’伫立山岗。”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
析。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 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 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 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诗歌鉴赏之构思立意(课堂PPT)

诗歌鉴赏之构思立意(课堂PPT)
33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w绾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34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7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 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38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术语),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
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41
8、过渡(承上启下)

鹧鸪天 辛弃疾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 夜娖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 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5
(2008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 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 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1.起承转合: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

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

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

“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

“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

“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古代诗歌鉴赏:赏析技巧之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赏析技巧之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赏析技巧之结构技巧【必备知识】一、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二、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示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四、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处于诗歌结尾,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五、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示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 百 里 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理顺行文思路。第一句写景状物,景 色,月色清新皎洁;事物,雨过天晴,雨水清洗 了东坡也冲洗了天空。月夜因而明澈、干净、静 谧,从天空到东坡一尘不染,让人清爽舒畅。第 二句叙事。第三、四句抒情。 第二步:分析结构特点。第一句,景物描写的 作用,显然是为作者三、四句的抒情提供环境条 件。 第三步:分析诗人构思的作用。
【自主尝试】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 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 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 神采尤其不易。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3.阅读下面的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 入种桑园。 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
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题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 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 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 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 须:一会儿。
题目: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 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 • • • • • • • •
【参考译文】 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 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 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 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 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送李少府贬峡中 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③ 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④ 上秋帆远,白帝城⑤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C.高诗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扣题详写李、王二人被贬之 事。“巫峡”“白帝城”两句是写李少府被贬峡中;“衡 阳”“青枫江”两句写王少府被贬长沙。 D.高诗尾联的“雨露”是比喻人生风雨,意思是说,即使 身处“圣代”,但人生风雨波折在所难免,要相信分手只是暂 时的,不久就会雨过天晴,再被重用。 E.两诗语言细针密线,前后扣合紧密。如刘诗的“白发” “龙钟”反复渲染年老;高诗的“问谪居”领起中间两联李、 王二人的被贬之地。
答案
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 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 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析 注意从归隐角度 分析这首元散曲的内容层次,首先理 .....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刘诗首句称被贬为“承优诏”,体现出诗人面对仕途坎 坷虽有不满,但依然豁达知足的一面,从“岂料”二字就可看 出诗人那种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B.刘诗尾联扣合诗题,意思是我们都已老态龙钟,而二位 旧识还叮嘱我警惕旅途风波。句中“慎风波”语意双关,既指 此去途中的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
【自主尝试】
【答案】 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③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 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 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 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
答案 ①卒章显志。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 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 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③最后一联则直 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 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 所不惜。
解析 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 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联则是抒情, 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 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 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 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
结构技巧
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 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 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 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 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 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 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 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 人的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和绝句,篇幅 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结构。懂得古代诗歌的结 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常考点:伏笔、过渡、抑扬、线索、倒装、 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
【注】
①作者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二次贬往南
巴 (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时写的。②峡中:此指夔州巫 山县 (今属重庆)。与下文的巫峡的位臵大致相同。③衡阳:地 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 雁峰,便折回北方。④ 青枫江:地名,在花溪。今属长沙。⑤ 白帝城:在夔州,为三峡之口。
解析 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 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 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 的寓意,很耐人寻味。 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 “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 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 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 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答题模板]
①指出结构技巧(照应、过渡、线索、悬 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该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 运用 ③指出效果。
(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1.(2016·课标全国Ⅱ)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 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2011·大纲全国)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 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3.(2008·四川)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 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4.(2006·辽宁)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解题流程
第一步:找出作铺垫的诗句。 本诗的后四句是曹霸的作画,前四句是为了 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在前四句中,“画 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形成了 两层铺垫。从众多画工画不成功和真马难画的角 度分析“铺垫”。画先帝马的车载斗量的画工们, 没有一人能形神毕肖地画出玉花骢的样貌,说明 此马难画,这是第一层铺垫;用“生长风”形容 真马的雄俊神气,说明真马很难画,这是画马的 第二层铺垫。 第二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简要赏析。
【参考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 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 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 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 音。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 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 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答案 解析 AD A项,“以岳阳楼为聚焦点”说法错误,是以岳阳楼为
视角出发点。D项,“诗人内心的忧愁”理解有误,重点是写洞庭 水能涤荡心灵。
解诗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训练:落实·验收
实战体验,规范答题提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 1、 2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注】 杨 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
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 (即湘妃 )游此,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 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 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 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 绿水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