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专题10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1张PPT)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1张PPT)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关键
先从整体上(宏观上)读懂诗歌
我们细读完一首诗歌后,可针对该诗 歌追问三个问题,从而初步读懂诗歌:
“写什么” (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
1、关注题目(品读标题)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怨 征人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怨时刻练兵备战)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万里黄河绕黑山。
back
秦观《鹊桥仙·七夕》 ——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 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 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暗含写作者的所闻所感。 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描写诗人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 笛声而引发思乡之 情。
读题目——牛刀小试
(2009年四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1)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带着标题信息和联系作者及诗句,请猜想本诗歌 可能会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即诗歌的写作背 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主要生平经历。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 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 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 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优秀实用课件)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优秀实用课件)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7
特点: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7.读懂诗歌。 (1)题目提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诗歌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对点训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 辛弃疾
▪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
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
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
镜光。(省动词) 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
(省介词)
4、平行语的省略:由于字数或声律的限制,某 些诗句在对举两件相关的事物时,往往把表述后 一件事物的某一词语省略去。
首先,我们分析省去与上文相同的字。如: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应为“翻手作云,覆手作雨”。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_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_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_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2018 如何读懂诗歌

2018  如何读懂诗歌

《内宴奉诏作》 七律 《礼部贡院阅 进士就试》 《送子由使契 丹》 《编集拙诗》 《野歌》 《题醉中所作 草书卷后》 《精卫祠》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言古诗 七律
解读诗歌的思维过程
字句缓存 1.对语言知识字词 解释的记忆
调动语言文 体知识建构 表面义 调动文化情 感知识构建 深层义
触发长期 记忆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 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 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 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 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 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 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 之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 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 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篇末切入读懂诗
诗歌大多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
卒章显志,因而把握诗歌的篇末,有利
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何读懂诗歌
一、从题目入手读懂诗
为什么要看诗题?
1、概括诗歌内容 。 2、交代写作缘由。 3、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 4、交代诗歌类型 。 5、暗示写作手法 。 6、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
件、主旨等。
看题目
• 1、表达写作缘由。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看题目
• 3、直接表达写作场 景、写作对象。 • 《赋得暮雨送李胄》 《咏鹅》 《蝉》 • 《望庐山瀑布》

诗歌鉴赏(读懂诗2018)

诗歌鉴赏(读懂诗2018)

4、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渲染悲凉的氛围。
4、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的象征。
5、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 郁之情。
6、流水:绵绵的愁丝,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的感伤与哀愁。
看题目、注释、作者
抓情语(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品意象
读懂诗,正确把握诗的情感
注意:运用想像、联想,注意景、情、事间 的逻辑关系,多积累意象。
合作探究、讨论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题目:地点时间缘由 即景抒情诗
注释:作者身份
作者:南宋遗民 感情:闲? 意象:亭基、野渡、 春水、草、晚照、 杨花、杜鹃啼鸣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问题: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 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考查角度: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
寄寓的感情。
考查题型: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情感。 2、复杂情感的考查。 3、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4、单一情感的考查。 5、手法+情感的考查。
• 一、古诗词特点:凝练含蓄、言简意丰 •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诗歌 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常会打乱语序。 •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 、省略) • 读诗思路:补充省略、还原语序、解读重 要词语
尘、马、月、舟
主旨——离别后的孤 苦, 别后的思念
答案:离别之苦,别后之思。(2 分)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1分)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1分)

2018高考如何读懂诗歌ppt(专题复习)

2018高考如何读懂诗歌ppt(专题复习)

【人物、地点、事件】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岁暮寒冬,常到 山中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早已悄悄升 起,我才刚刚发现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银辉洒照大地了。明月、山峦、 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 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 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 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 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 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意:概括只为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 全
三、读注释(背景)
典故
注 释
解释疑难词句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地点、行程】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家语】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 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 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 却遥遥不可及。鸟儿因为船帆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 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绿树上挂 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 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 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参考答案】(1)“生意”并不是指贸易和买卖兴隆,而是指阳春四 月的乡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繁”是繁荣的意思,原因 是:天下了长时间的雨,突然转晴之后,农活繁忙起来,乡村野显得生 机勃勃了。 (2)两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其内在精神是统一的。“一晴生 意繁”从正面写出久雨放晴之后的万物生机的景象,而“寂寂昼门关” 是农活繁忙的一种体现,从另一角度写出乡村生机勃勃之景。印证了生 意繁,而不是与之矛盾。

诗歌鉴赏专题一: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专题一:如何读懂诗歌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 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 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例2、08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思考:标题中的“酬”“九日”“见怀”如何理解? 例3、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诗歌鉴赏专题一
如何读懂诗歌
考纲要求
写什么?
怎样写?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何写?
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如何读懂古诗词
所谓读懂是指初步把握诗意
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1、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请从诗歌构思角度,简要鉴赏一下本诗。
请从诗歌构思角度,简要鉴赏一下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 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 本诗首尾呼应。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 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 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 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 “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 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 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 【设问方式】 •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 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 种,奈归云谁寄?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 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 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承)上文的所见 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从上阕写景过渡 到下阕抒情。从写景过渡到抒情,启下文的“伤怀念 远”,是对主旨的补充。
4.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 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 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 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 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 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 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 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 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 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 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 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 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 不满。
2.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 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 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 酺【注】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 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 “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 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
答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歌主旨:一举收复中原,还
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1.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 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 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 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 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 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 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 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的最 后一联是卒章显志。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自足 杨朝英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 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注】 1、杏花村:多指卖酒处。2、篘:过滤。3、旋: 刚刚。 说说这首元曲的构思脉络。
说说这首元曲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开头三句紧扣标题,突出“寻”字。 ②“冬前冬后”写作者寻梅时间之长,“溪北溪 南”“树头树底”写寻梅之勤,“几村庄”“两履霜” 写寻梅之艰。 ③ 这三句表现了作者寻梅不获而焦急、失望的心情, 为后文寻得梅花后的喜悦作铺垫。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 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 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 显突兀。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 正是幕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 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 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 答案 颈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梅花飘落,柳叶新发,透过片片树 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 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 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春,即使万象 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 荡如春风。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 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 体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哪些吗?请深沉地思考一番。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午江行【注】 毛珝
(2)直抒胸臆。 “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远 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答案 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 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5.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 先写其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 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 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 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号外: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 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 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 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 趱:赶快。③ 苫:用草覆盖。 真题回放2:请结合全曲,简析所运用的表达技法。
真题回放2:请结合全曲,简析此曲所运用的表达技法。 答案 ① 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 ② 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③ 对偶。此曲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 得生硬,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④ 白描。本曲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平易 浅近,流畅自然,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 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 趱:赶快。③ 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写了两个层次。 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 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③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 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 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 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 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