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章法结构剖析
绝句的章法结构分析

绝句的“章法”分析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
“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
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
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
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
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
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
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
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
“目”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
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
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1)分析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 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 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 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前句(联) 后句(联) 的关系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抑扬 层层 深入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事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

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古诗章法结构的赏析一句一绝前人所说的“—句一绝”即每句写—个景。
例一: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第三四句分别写了两个近景燕子衔泥飞上画梁和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四句诗合起来又成了—幅春景图。
例二:杜甫的《漫成—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照应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例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夜引弓”把箭射出去了,射到哪里去了呢?后面作了回答:“没在石棱中。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例一: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2、五六句融情于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在此联中表达的 感情。
飞鸟匆匆,云雾却舒卷自如,可以看到诗人无心与世争逐 恬淡平静、悠闲自得的心境,所以才会陶醉于斯而“兴不尽”
第八模 • 新晴山月 文同
1、炼字题的表达•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2、分析语境题的
表达
•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用画家的眼光来精细地观照眼前的景物。
2、题目中的“新晴”是什么意思?诗中哪一联点明了这个意思?试结合相关的语境 进行相关的说明
“新晴”是指天刚放晴。 第三联点明了“新晴”这个意思。 这一联写的是刚 下过雨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的果 子因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最落下来。现在雨过天晴了。
这首诗句句扣“月”。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 • 比较白居易的目《长来恨写歌》。(歌行体)和李
商隐的《马嵬》(七律)便可得知。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 (写乐写爱,并非是悲是恨,并没有扣
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是情景两端。”请从 “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是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 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 诗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 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透漏出一丝 伤春凄凉之情。
陵》: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 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 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 作用。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 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 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 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 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 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 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 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 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 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 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 回首斜阳暮。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第一句起:起笔--即从笛声 落笔,已经是深夜,不知从何 处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句承:承接首句而写,着意渲染笛 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凄 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 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一二 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 倒。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 承下去,那该怎么写呢?
“转”在词称为“过片”。过片有时表 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 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 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 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 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 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 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 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尾联合笔,点明了情感主题。“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 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 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 借酒消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 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 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 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 致。
转笔:转折突起,表面是岔开 话题,实际是为下文深化主题 服务的。(转笔有三:进一层 转、另开一层转、反转。)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合笔:整合总结,表达作者的 见解主张,抒发思想感情。往 往有收束全诗,点明题旨的作 用,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 有两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句转: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 由缥缈的笛乐写到了人。笛乐飘飘, 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在这深夜中,诗人难于成寐,听到 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四句合:“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何人”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 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作者合成前三句的诗意,卒章显志, 突出诗人思乡之情的主题。
诗歌鉴赏复习
起承转合总关情
——从章法结构谈诗 歌整体鉴 “承”、“转”、 “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②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 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 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②燕云: 燕云十六州, 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首句“望”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析。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紧 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1分)。北 “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 “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 望见一片夕阳、寒鸦之景,不胜凄凉; “望”向东西四百州,魂牵梦绕的故 国再也寻不见了,(2分)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 基调(1分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 语),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 (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 分)(作用)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 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 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 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 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 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 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 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jù ):为什么 那么快。(2)《阳关》句:别离之曲。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 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 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律诗的起承转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首联起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 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 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 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 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 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 揭示主旨。 篇,奠定感情基调。
颔联承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 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 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 “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 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 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 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 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 托。
颔联转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写景转而抒 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 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起笔: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 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往往 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的作用。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承笔:承接开头,或写景或 抒情,与上句自然衔接,为 下文抒情蓄势。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
(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