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1]

合集下载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纲城市地下空间概论第1讲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地下空间”与“地下建筑空间”概念§地下空间:⼀种不可再⽣的宝贵资源。

⼴义上指地表以下部分;狭义上指“埋置于地表以下具有⼀定规模的天然的或⼈造的空间”,或者指“在岩层或⼟层中天然形成或经⼈⼯开发形成的空间”。

§地下空间建筑:是指在⾃然形成的溶洞内或由⼈⼯挖掘后进⾏建造的建筑,泛指各种⽣活、⽣产、防护的地下建筑物及构筑物。

1991年⽇本《东京宣⾔》: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

⼈类利⽤地下空间的历史§远古时代:⽣活所迫,⾃发利⽤——⽳居中国、⽇本、法国、中东、北⾮都有古⼈类利⽤洞⽳作为居所的现象;约50万年以前,北京西南郊周⼝店、龙⾻⼭上的“⼭顶洞⼈”;3000--6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新⽯器时代仰韶⽂化遗址等。

§奴⾪社会以后:城市的出现,逐渐开始⾃觉利⽤排⽔系统、仓储设施、宗教设施等。

§近代以来:⼯业⾰命,城市问题,⼤规模利⽤欧洲的地下市政综合管沟(共同沟);伦敦地铁。

§国外近代的地下空间利⽤:第⼀次⼯业⾰命:城市发展及伴⽣的城市问题共同沟的雏形:1833年法国巴黎(上、下⽔管+电信管线)世界上第⼀条共同沟:1861年伦敦新建卡⾥库⼤街(宽12英尺、⾼7.6英尺的半圆形地下管道,煤⽓+上⽔、下⽔管+各种民⽤管线)世界上的第⼀条地铁:1863年的英国伦敦地铁第⼆次⼯业⾰命以来:汽车的发明+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平⾯扩张城市交通问题△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市政设施、地下步⾏街、地下步⾏⽹络系统——地下城、地下综合体(地下街不断发展,逐渐形成集交通、商业、⽂娱等功能为⼀体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城市地下防灾设施(战争防御设施;⾃然灾害防御设施)、其它地下设施(城市地下道路;地下图书馆;地下博物馆;地下冷库;地下油库;地下核电站等)§国内现代地下空间开发利⽤近代~建国前,内忧外患,基本没有发展;建国初期,主要是以战备为⽬的的“⼈防”⼯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防”⼯程的“平战结合”利⽤是地下空间利⽤的主要形式;80年代后,地下空间开发利⽤形式逐步多样化、现代化。

地下空间规划概论

地下空间规划概论
天然形成:天然溶洞; 人工开发:矿坑
地下建筑: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各种建筑物,是在地下形成的建筑空间。 地下构筑物:一般是指建在地下的矿井、巷道、输油或输气管道、输水隧道、
水库、油库、铁路和公路隧道、城市地铁、地下商业街、军事工程等。
地下工程: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一般统称为地下工程或地下设施。
1.2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改革
美国城市由于高层建筑过分集中,城市 空间环境恶化,在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地 区,如纽约的曼哈顿区,费城的市场东 街,芝加哥的中心区等,通常开发建筑 物之间的地下空间与高层建筑物地下室 连成一片,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地下综合 空间,成为整个综合性建筑群的组成部 分,设臵停车场、商场、地下通道、游 乐设施,特别是下沉袖珍广场、庭园、 洛克菲勒中心是这类地下空间的代表。
3.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合理拓展 内涵式拓展:在不改变城市用地空间范围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城市的内部 结构,更新城市的内部机能,开发城市现有的潜在空间资源,从密度、效 率、质量等方面达到提高城市空间容量的一种方式。 外延式拓展:对城市容量的外部限制条件加以人为的干预,以获得城市建 设的用地。
4.地下空间与城市效率和聚集能力的提高 城市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 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 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主要包括: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地下空间。 城市效率:城市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速度和所达到的 水平,是衡量城市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一种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空间容纳效率、城市运行效率、城市管理效率。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是建国以后才逐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并随着国防战备建设和城 市建设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上个世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战场是 国防、人防工程建设.进入21世纪后,防空防灾、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开 发与地下空问开发、兼顾人防要求建设开发协调发展,速度、数量实现了跨 越式发展.目前,已有的地下空间利用设施有:交通隧道、地铁及其沿线开 发、供给设施、排放设施、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步行道网、地下综合体 等. 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城 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论:进入2l世纪以 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体系不断完善。特大城市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 不少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统筹安排和全 面规划;管理机构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平战结合利用不足、处理不当, 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地下动态交通功能开发不足等.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提要要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提要要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提要第1章 绪论(重点>10分)一、现代城市发展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1991年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二、地下空间的分类(1)地下空间按其功能可分为:①居住空间:地下空间可以居住,但不能全部满足居住环境条件,大量人口地下居住不现实。

②商业服务空间:商场、餐厅等,与动态交通功能相联系,更能吸引人流。

要重视防灾措施。

③文娱体育空间:文化、娱乐和体育功能。

④交通空间:可分为动态交通空间(地铁、公路隧道、人行通道)和静态交通空间(地下停车库)。

⑤公用设施空间:地下管线;⑥工业空间:用于轻工业或手工生产、军事工业等用途。

⑦贮存空间:地下空间的恒温、恒湿等特点,地下贮存成本低、节能、安全。

⑧防灾减灾空间: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综合防灾防护;⑨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利用地下空间作设备层。

(2)地下空间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①自然地下空间:由溶蚀、火山、风蚀、海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间,包括喀斯特溶洞、熔岩洞、风蚀洞、海蚀洞等。

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也可作为地下工厂、地下仓库、地下电站,战时也可作为防空洞使用。

②人工地下空间资源:一类是交通空间、物流空间、贮存空间等;一类是开发地下矿藏、石油形成的废旧矿井空间。

(3)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分类,可分为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三类。

①浅层空间:由地表至-30m 深度开发的空间,主要用于商业、文娱等;②中层空间:由-30m 至-100m 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主要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及水、电、气等公用设施;③深层空间:指-100m 以下的地下空间,可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库等。

三、地下空间的特点(1)为城市规模扩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2)良好的密闭性、稳定的温度环境,适宜掩蔽及对环境湿度有较高要求的工程;(3)节约城市用地,保护农田及环境,节约资源;改善城市交通,减轻城市污染等;(4)地下空间建筑有较强的防灾减灾优越性,有效地防御各种武器的杀伤;(5)地下空间建筑施工难度大、复杂,一次性投资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6)地下空间自然光线不足,室外环境隔绝,人们适应性较差;防水防潮要求较高;封闭特性对设备要求较高等;受地质条件影响大。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着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

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

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

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

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

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

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

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地下空间规划中基础资料的调研可分为新建城镇和旧城 改造2方面。 一 新建城镇 1 地质条件:场地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土层分 布、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矿藏、文物等; 2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对地下空间规划,突出调查: ※是否有建设越江(河)隧道的可能性; ※地下管线的放置形式、深度(综合管廊); ※是否有洪水危害;
日本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差、难知外界的 气候、压抑感强。在地下空间工作时,须: 1 改善物理环境(如:宽敞、通风、阳光); 2 使地下与地面接近(绿化、开窗等) 降低和消除心理、生理影响的途径: 1 地下空间内部空气质量与通风设计; 2 口部的处理; 3 内部空间的布置分隔; 4 室内色彩设计; 5 自然景观的引入;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蒋 刚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
第二章 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基础与总体规划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2.2 地下空间规划基础资料和评价 §2.3 地下空间资源利用与需求预测 §2.4 地下空间规划原则 §2.5 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国内外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的预测提出了一些方法。 1 国内有建议采用建造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地铁与地 下街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对城市空间的迫切需求,以 系统工程学的方法,通过对未来人口的预测,推算出 上海地下空间需求量; 2 国外有城市采用预测城市空间需求量的方法,即首先 根据城市情况选择一个主导发展因素,确定“一次空 间需求量”,在分析由此产生的“二次空间需求量”和 相应的“三次空间需求量”。 3 基于“生态城市”目标的地下空间需求预测。通过对生 态城市指标体系分析,综合城市的各个方面,从生态 城市的高度推导城市空间总需求量,,结合城市现 状,发展目标规划,推导地下空间需求量。(陈志龙)

6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6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原则与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2.1.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 8.地面城市建设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创造了现代化奇迹,给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便利。其负面影响是不断挤占农田 耕地,破坏了环境生态,使江、河、大气收到严重污染, 又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地下空间建筑可以使上述状况得到最理想的解决。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原则与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2.1.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下工程规划必须坚 持以下原则: 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应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及经济能力 进行,分步实施近、中、远期规划目标,分层实行立体综 合开发。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原则与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2.1.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下工程规划必须坚 持以下原则: 5.应将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规划在地下,如交通、 市政管线(水、电、气、热等)、工业、公共建筑(商店、 影剧院、娱乐健身等项目),而将居住、公园、园林绿化、 动物园、娱乐休息广场、历史保护建筑留在地面或将居住 建筑规划在地面及地下浅层空间内。居住建筑规划在地下 时,应保证阳光、通风、绿化的实现。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原则与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十年才被列入城市规划管理中。 我国建设部于1997年12月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管理规定》,使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工作走向法制 化。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历史1. 早期利用:人类早期利用地下空间主要用于居住、储藏食物等生活生产需求。

例如,古代的洞穴居住、地窖储藏等。

2. 中国的地下空间发展:5000多年前,中国开始利用地下空间储藏粮食,古代铜矿矿井、石窟群等都是早期的地下工程。

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进入新阶段,如地铁建设、地下商业街等。

例如,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最早的地铁系统之一。

3. 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地铁的发明和建设使地下空间利用大规模发展。

二战期间,地下空间在防护和战争中作用凸显。

20世纪后半叶,地下空间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巴黎地铁始建于19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之一。

二、地下空间开发技术1. 开挖技术:传统的钻爆法、机械开挖法等。

钻爆法利用钻机钻孔,然后将炸药放入孔中爆破,适用于硬岩地质条件。

机械开挖法利用挖掘机、铲车等机械设备进行开挖,适用于软土或软岩地质条件。

2. 支护技术:锚杆、喷射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等。

锚杆通过钻孔将钢筋或钢缆锚固在岩土体中,提供支撑力。

喷射混凝土是将混凝土通过喷射机喷射到岩土体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支护层。

地下连续墙是在地下挖掘过程中,先建造一道连续的墙体,再进行开挖。

3. 隧道施工技术:盾构法、掘进法、沉管法等。

盾构法利用盾构机在地下推进,同时构建隧道衬砌。

掘进法是通过掘进机在地下挖掘,形成隧道。

沉管法是将预制的管段沉放到水中,形成隧道。

4.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框架结构、拱顶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等。

框架结构利用钢筋和混凝土构建框架,适用于大型地下空间。

拱顶结构利用拱形结构提供支撑力,适用于地下隧道等。

地下连续墙结构是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撑和围护结构。

三、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1.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例如,根据城市的功能区划分,规划商业区、居住区、交通枢纽等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总复习知识点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

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

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

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

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

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

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

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

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

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

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沉井施工法 沉井是一个上无盖下无底的井筒状结构物 利用结构自重作用而下沉入土的井筒状结构物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沉井施工法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等高线原则 根据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可以绘出城市土地价值等高线 地下空间的发展方向就沿等高线方向发展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2 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
1 生理效应
空气污染的影响 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苯并(a)蓖、二氧化碳、甲醛 氡气、臭氧、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预测
小区 地下 空间 需求 预测
城市 地下 交通 需求 预测
城市 地下 公共 建筑 需求 预测
城市 地下 管线 沟需 求预

城市 地下 人防 工程 需求 预测
城市 经济 条件 需求 预测
城市 地下 开发 技术 需求 预测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预测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槽壁法 ,1950年首次应用于意大利的米兰的工程 我国的水电部门于1958年,山东青岛月子口水库工程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 防灾效益 防火、水管冻裂、台风、地震、战争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1 城市容量与空间
3 城市空间的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
▪居住空间(窑洞、气候条件、技术水平改善环境) ▪业务空间(办公、教学,防火疏散及出入口) ▪商业服务、文娱体育空间(商场、电影院、展览馆、运动场) ▪交通空间(地下铁道、隧道) ▪公用设施空间(水暖管线、地下管线集约化) ▪工业空间(精密仪器、军事及航天,轻工业和手工业) ▪储存空间(粮食、油类、药品) ▪灾害防护空间(人防工程) ▪高层建筑的设备空间 ▪其它特殊空间(埋葬、文物)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5 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技术
2 地下建筑室内设计的特点与涵义
特点 ▪地下建筑工程被封闭在地下,环境改变了 ▪地下建筑工程的扩建和改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通过室内环境的感染力去体会、理解地下建筑工程
主要内容 ▪空间处理 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论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
人防工程
地下工程现状 空间开发预测
交通 工程
管线 工程
公共 建筑
指挥 通讯 工程
专业 队伍 工程
人员 掩蔽 工程
连通 疏散 工程
公共工程规划方案
人防总体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方案及分析评估
总体方案决策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3 城市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
3 城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预测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1 城市容量与空间
4 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原则
疏导与对应原则
▪疏导地面以上空间的矛盾(以交通公害为主) ▪与地面对应地发展商业等设施,强调发挥土地的集聚效益
集聚原则 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的地下空间,用于相应的用途功能 (或适当互补的)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集聚效应.创造更多 综合效益,
§2-5 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技术
1 装饰空间的概念
私密空间 满足私人生活需要的空间
心理空间 心理上的要求(思想状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习惯势力) 所需要的空间
公共性的室内 具有公共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室内空间(廊、亭以、接待室)
城市空间室内化 步行衔、跨楼、下沉式广场
城市内部空间的城市化 进行现代化的人为加工、培植、城市化
▪集中工业区 ▪工业小区(工业街坊) ▪分散布置 ▪城市仓库用地 ▪城市生活居住用地 ▪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办公设施、学校) ▪城市郊区用地(行政界限内,建成区外部) ▪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新城区)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1 城市容量与空间
3 城市空间的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
§2-1 城市容量与空间
3 城市空间的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的效益
• 社会效益 地下空间是基础设施的收容空间 地下交通减少环境污染、车祸
• 经济效益 一次性投资为地面同面积的3~4倍,维修、维护费用低 国民人均收入200~500~2000美元,对应不同的阶段
• 环境效益 减少地面污染,美化城市环境
▪基本步骤 ▪规划准备(理论、组织、物质) ▪规划编制(现状分析、战略研究、规划设计) ▪规划评价 ▪规划管理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3 城市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
2 城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
项目的类型
▪战备型 ▪结合型 ▪经济型
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纲要
系统规划程序
市政公共工程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工程保护 隔断法 构筑物与施工面之间设置隔断墙 地基注浆加固 填实孔隙加固土体 地下管线本体保护 注浆法加固基础、暴露和悬吊法 建筑物本体保护 加强建筑物刚度和强度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基础系统 生态系统
人口 软环境
管理
农业
重工业
轻工业
运输业
财贸服务
第三产业
通讯
能源
给排水
交通
住宅建筑
公用设施
紧急服务
游乐设施
资源 环境
灾变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3 城市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
1 城市系统
城市系统规划
▪基本原则 o整体性原则(从总体上进行系统综合规律和功能的研究) o分解协调原则(组织由多部门、多学科参加) o多学科综合运用原则(多种学科综合运用于规划) o反馈控制原则 o最优化原则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 意译名称。隧道掘进机。 具有保护条件及隧道施工功能的钢结构体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顶管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顶管施工技术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深层水泥土搅拌桩技木
§2-2 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
2 生理效应
消除心理和生理影响的途径
▪通风
空气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存、生活和工作。
o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o尽量减少空气中CO2和CO及尘埃的含量。 o处理好室内的温度 o保持适当的相对湿度 o控制好室内空气的流速 o控制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度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无意识”的作用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2 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
2 心理效应
消除心理和生理影响的途径
▪入口部设计
消除进去地下的感觉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2 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
2 心理效应
消除心理和生理影响的途径
▪地下建筑心理空间的创造
改变地面的标高(创造空间感) 改变顶棚的高度(标示不同的空间) 借助家具与设备(分割和围合) 改变照明方法和灯具种类 借助绿化与水体(雕塑、绿化、栏杆) 借用各种隔断(增加空间的深远开阔感)
§2-2 地下空间生理与心理学
2 生理效应
消除心理和生理影响的途径
▪自然景观 o把自然界的景物恰当引入室内
水体、山石、绿化、盆栽
o引入大自然的环境声
人们习惯于地面环境声音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3 城市系统规划的有关理论
1 城市系统
o城市系统结构
地理环境
国家区域
城市系统 经济环境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沉管施工法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沉管施工法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基础理论 [1]
§2-4 地下空间开发的几个技术问题
2 软土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板桩支护基坑(或沟槽) 钢板桩系工厂成品,可重复利用 施工中须注意接头防水 打拔桩振动噪声大
1 岩石地层中的开发技术
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发展史,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