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线路图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娩线路图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钟斌;窦志瑛;禤丽萍;骆书秀;黄梅;陈丽冰
【摘要】目的:探讨分娩线路图在初产妇分娩中的作用。

方法住院初产妇400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两组,产程中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的同时按照分娩线路图处理产程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为观察组;产程中单纯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处理产程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的紧张程度、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

结果观察组产妇紧张程度、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分娩线路图使产妇对分娩过程有正确认识,减轻紧张程度,配合分娩过程,降低剖宫产率。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2页(P1019-1020)
【关键词】阴道分娩;分娩线路图;初产妇
【作者】钟斌;窦志瑛;禤丽萍;骆书秀;黄梅;陈丽冰
【作者单位】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 537400;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 537400;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 537400;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537400;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 537400;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5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3;R473.5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多数产妇缺乏分娩知识,对自然分娩存在恐惧感,认为自然分娩痛苦大、风险高及近年来社会上许多错误思想的引导,导致剖宫产率不断提高[1-2]。

初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希望在分娩期间得到医护
人员更多、更好的护理和关爱。

我院助产士在产程中应用分娩线路图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及路径,让产妇对整个产程有所理解和认识,使产妇紧张程度减轻,主动配合,促使分娩过程顺利进行,降低剖宫产率,缩短第一产程及总产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3~12月在我院分娩的400例的初产妇,单胎头位,
临产,排除头浮、臀位等先露异常,均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可起床活动者。

按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孕周37~43周。

观察组年龄16~
17(24.97±3.91)岁,产妇体重42~91(61.71 ±7.32)kg,小学文化9 例,初中
122 例,专科及以上69 例;对照组年龄15 ~35(24.26 ±3.54)岁,产妇体重42~91(61.76 ±7.27)kg,小学文化3 例,初中学历141例,专科及以上56例。

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周、体重,胎儿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观察组200例,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的同时向产妇讲解分娩线路图,包括分娩过程、路径以及采取辅助措施的具体方法;对照组200例,产程中应用分
娩球联合抚触干预。

观察两组产妇紧张程度、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等情况。

1.2.1 环境准备:导乐室内宽敞明亮、温馨优雅,有足够的空间供产妇自由走动,墙上挂有分娩线路图,地面铺上防滑垫,室内放置两张床,有不同规格的6只分娩球,给产妇营造一种无障碍的轻松舒适的陪产环境。

1.2.2 分娩线路图:分娩线路图是指宫口开大3 cm至宫口开全时段需要采辅助措施
的演示图,由形象生动的人、物图案与路径介绍组成,宫口开大3 cm之前为一条单行道,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是每位产妇必经之道。

而在宫口开大3 cm时继续沿着风景优美的路线努力前进,产程进入加速期,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条为硬膜外麻
镇痛,另一条为分娩球。

选择硬膜外麻镇痛路者在家属陪伴下休息和等待产程进展,顺利娩出胎儿。

应用分娩球路径的产妇在宫口开大5 cm时,还有两条路选择:第
一条路是以卧床、坐位等活动方式等待产程进展为主,此时要注意宫缩的节律;第
二条路是采取站立或自由活动为主以减轻腰背部疼痛的路径:如趴在分娩球上、跪
伏在分娩球上、有助产士(或家人)的陪伴并予以按摩、站立、行走、水中活动等各种方式,直至宫口开大8 cm两条路会合,产程进入减速期至宫口开大10 cm,进入第二产程胎儿顺利娩出。

见图1。

图1 分娩路线图
1.4 产程的具体干预方法产妇在宫口开大3 cm时进入导乐室。

对照组: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方法,使用分娩球有以下3种辅助姿势:(1)骑坐姿:产
妇骑坐在分娩球上,腰部放松地向左右、前后、转圈移动,可轻轻地上、下弹动。

(2)跪伏姿:产妇跪伏在分娩球上,自由活动。

(3)站趴姿:产妇上身伏于分娩球上,腰部放松地向左右、前后、转圈移动。

抚触时产妇坐在分娩球上,双手扶住床栏,助产士在产妇的背后坐在椅子上,在产妇宫缩时助产士用双手手掌或指腹在产妇的背部以脊柱为中心自L1、L2椎体两旁处向上抚触至肩部,再从肩部沿脊柱环状动作向下抚触至骶尾部,以产妇舒适为宜。

观察组: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的同时按照分娩线路图处理分娩过程:间歇期由助产士
通过分娩线路图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及路径,对选择分娩球路径的产妇们宫口开大3 cm时指导产妇全身放松进行缓慢深呼吸,产妇在宫口开大5 cm后指导产妇选
择减轻腰背部疼痛的路径,利用分娩球进行各种活动,鼓励产妇选取自己感到舒适并能缓解疼痛的体位,如趴在分娩球上、跪伏在分娩球上、站立或行走等,宫口开
大10 cm时,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在产程的不同阶段,助产士应用分娩线路
图把整个分娩产程相关知识融合于每个操作过程和细节中,并提醒产妇与胎儿保持意念联系,掌握分娩相关技能。

1.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紧张程度、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

紧张程度采取患
者紧张程度数字评分(NRT-11)[3],此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3分为无不适及紧张感,3~5分为轻度紧张,6~8分为中度紧张,>8分为重度紧张。

1.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紧张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紧张程度比对照组轻(u=7.080,P <0.001)见
表1。

表1 两组产妇紧张程度比较(n,%)无紧张感轻度紧张中度紧张重度紧张观察组20030(15.0)126(63.0)42(21.0) 2(1.0)组别 n对照组
20020(10.0)55(27.5)93(46.5)32(16.0)
2.2 两组阴道分娩产程时间的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比较(x ± s,h)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观察组组别n 191 8.40 ±3.50 0.75 ±0.57 0.16 ±0.06 9.31 ±3.59对照组 180 9.25 ±3.76 0.80 ±0.50 0.16 ±0.0510.21 ±3.83 t值 2.249 0.993 0.972 2.333 P值
0.025 0.321 0.332 0.020
2.3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阴道分娩191例(95.50%)、剖宫产9 例(4.50%);对
照组阴道分娩180例(90.00%)、剖宫产 20 例(10.00%),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4.499,P=0.034)。

3 讨论
分娩线路图是对整过分娩过程以人、物、图案与路径图画的形式进行线路描述,主要说明产妇在产程中宫口开大3 cm前后的路径,3 cm前是单一的路径,产程进
入3 cm后有3条路径,任何一条路径都能达到减痛、顺利分娩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在应用分娩球联合抚触的时应用分娩线路图给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及路径,助产士通过和产妇交谈,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为其提供对分娩未知性的了解渠道,将信息量密集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简单的方式传递给产妇[4]。

看一些线路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再结合助产士的讲解,就可从中得到明确的提示,清楚自己当时处在产程的哪个阶段,如何配合助产的实施方法等,使孕妇充分了解分娩的全过程,做好有效应对分娩的准备,掌握分娩时的应对方法,能够参照分娩线路图的提示,采取不同的体位及各种减痛的辅助分娩方法,减轻或消除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情绪,使产妇的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疼痛的耐受性提高,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坚定了阴道分娩的信念,利于产程进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5],主动配合助产士顺利完成分娩过程,是一种促进自然分娩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素红.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生产过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
7(4):254-255.
[2]王晓红.爱力减痛分娩法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2012,
29(23):49-51.
[3]李莹.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产妇紧张程度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1,
15(36):1153-1154.
[4]曾继红,周取英,潘必玲,等.临床预防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图文式教育路径研究[J].护理
研究,2013,27(8):2614-2615.
[5]顾春怡,张铮,朱新丽,等.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9-5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