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2时间寻找时间的痕迹教案教科版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
如: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二、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
)(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小学科学说课稿;追寻时间的痕迹

小学科学说课稿;追寻时间的痕迹《追寻时间的痕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有10节课,内容包括认识时间,了解时钟的发明,学会制作测时器等,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时间概念后,对时间概念的延伸。
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生通过细心观察,能够找出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而信息技术课则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网络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1、看动画片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论证4、再说说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5、最后用辨论的形式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时间的脚印教案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腐蚀、沟壑、龟裂、海枯石烂”等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3.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文章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二、自主预习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腐蚀.(shí) 渗.入(shèn) 刨刮..(páo guā)沙砾.(lì) 掸.去(dǎn) 浑浊..(hún zhuó)地壳.(qiào) 山麓.(lù) 沟壑.(hè)沉淀.(diàn) 覆.盖(fù) 琥珀..(hǔ pò)犀.牛(xī) 龟.裂(jūn) 楔.形(xiē)(2)词语释义犹豫:拿不定主意。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时间的脚印-教案

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I)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三分钟教育】: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词语;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三、整体感知课文1 .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 .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
2.探索新知 1.3确定现在的时间对于“时间”我们都很熟悉。
但在我们身边流逝的时间,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如果你不看钟表,你能估计现在大概几点了吗?我们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1.4可以通过太阳的高度大概判断时间,在学校可以根据铃声判断时间,在晚上可以根据天体判断时间。
1.5我们可以感受时间,也可以估计时间,但却容易发生偏差,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我们离不开钟表的帮忙。
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小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走过60个小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1.6时间的意义你知道吗?时间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时段,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是两个瞬时之间的间隔长短,比如我们说做某事需要多少时间,就是指开始做这件事到完成这件事之间的间隔。
二是时刻,指瞬时时间中的某一点,如我们在说现在是什么时间,回答说是几点几分,这个就是时刻。
1.7一秒钟有多长?常用时间单位中最小的是秒,一秒有多长呢?一秒钟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先感受一下一秒钟的长度。
(点击开始按钮,一起跟着秒针的跳动数约10次滴答。
)1.8一秒钟能做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一秒钟很短暂,但是1秒钟内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大家说一说一秒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1.9①眨几下眼睛、呼吸一次、跑一步、笑一笑等。
②地球上增加约5个人。
③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④光一秒钟约走30万千米,可以绕地球七圈半。
1.10一分钟有多长?原来短暂的一秒钟可以做这么多有价值的事情,那么由60个1秒钟组成的一分钟就更有价值了。
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点击开始按钮开始计时)1.11一分钟有多长?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一分钟长度的?拍60次掌?数60次“滴答”?眨60次眼?默数60只羊?做4道脱式计算题?大家估算时要保持节奏的平均、稳定哦!1.12一分钟能做什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一分钟的长度,那么在有限的一分钟里,都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1.13①闭目养神一会、阅读一篇短文、看一个短片,跑完400米,做40多个仰卧起坐……②喷气式客机能前进18千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

(封面)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在流逝》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现象及身边信息估计时间;感受时间的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分钟长短时间。
进一步能够估计10分钟、1小时时间的长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要珍惜时间。
4.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5.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记录表教学活动过程: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游戏题目《猜猜他是谁?》(出示刘老师不同时期的照片)与学生交流看照片的体会。
总结: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就这样悄悄溜走,也在我们快乐的记忆中匆匆流逝,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感受时间的流逝。
(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一、估计:现在几点了?1.同学们,对于“时间”我们都很熟悉。
但在我们身边流逝的时间,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如果你不看钟表,你能估计现在大约几点钟吗?(板书:估计)2.好,现在我们来对照时钟,看我们大家估计得是否正确?3.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你们同意吗?还可以根据什么估计时间?4.小结: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感受时间,也可以估计时间,但是容易发生偏差。
(板书当时的时间)二、感受一秒钟、一分钟有多长?1.谈话:时间在不停的流逝,现代人利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流逝,(钟表)你知道计量时间的单位吗?利用表盘讲解“时、分、秒”等常用时间单位,钟表上分针转动一圈,就代表时间流逝了一个小时,秒钟转动一圈,代表时间流逝了一分钟,那一秒钟呢?当秒针嘀嗒一下,就过去了一秒钟。
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
2.感受一秒钟有多长:(课件:一秒嘀嗒声两次)再来感受一下秒的节奏。
教科版科学五下《寻找时间的痕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寻找时间的痕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寻找时间的痕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的测量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时间,但很少思考时间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存在和变化,从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时间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实验设计与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存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寻找时间的痕迹》。
2.实验器材:计时器、实验工具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时间谜语,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时间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时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时间的测量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定计划、安排时间等,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时间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运用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时间寻找时间的痕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
观察书本上P40
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结。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