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14位名师课堂精彩实录
秋天的怀念 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2021人教版2、《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师:在作者史铁生2l岁的时候,忽然的重病使他双腿中断。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自称为就是“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在文学创作”。
他曾说道所苦他一生的存有三个问题:自己为什么活著?人类为什么活著?自己为什么文学创作?他一生都在质问着……就是什么力量提振着他呢?生:伟大的母爱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自学史铁生先生专门写道他的母亲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后生齐读题目《秋天的想念》)。
看见这个课题,你想起了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师:使我们一起来到课文,来到作者的内心,边念边并作注释。
师:在那个秋天,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21岁的史铁生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呢?(先恳请两个学生说道说道,然后课件出具,引读)(师)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生)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发怒无常的史铁生见到什么愁什么,听到什么愁什么?假如你就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怎么宽慰他呢?(学生民主自由抒发)师:大家的道理讲得很好。
可是当时的他能听得进去吗?(学生有的摇头,有的开始议论)最了解儿子的是母亲,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
生:母亲使儿子回去看看花掉——“听闻北海的菊花都上开了,我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你怎么认知母亲使儿子回去看看花呢?生:她想让儿子到外面走走,别老是闷在家里想不开。
生:她多想要她的儿子能像是菊花一样盛开呀!师: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圈画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细细揣摩。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生:母亲就悄悄地躲藏过来,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到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走”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脆弱。
她又悄悄地过来了。
生:母亲挥过来,把握住我的手,强忍哭声说道:“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见解。
语文教案-秋天的怀念 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缓解同学紧急心情: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文字嬉戏:一个三点水,加一个“来”字,大家知道它念什么吗?(同学猜是“涞”)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去”字,大家知道它念什么(同学齐读“法”)?这就是汉字的特点。
2、看看台下,脸始终朝着老师,有没有熟悉的老师?今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在看我们上课,大家可怕吗?二、供应生平资料,营造剧烈的阅读期盼师:在上课之前,我什么都不想说,但我要告知你,我们今日学习的是一篇好文章,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
但是,好的文字需要好的读者,我信任,我们翔宇教育集团的同学肯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
那么,这篇最好的文字是什么呢?它就是大家手中的闻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师:投影出示生平,配乐简介:史铁生,当代闻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间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奇》等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师:在的人生轨迹之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转变了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生:1972年双腿瘫痪。
师:是的,1972年不幸双腿瘫痪了!你再看,双腿瘫痪的时候年龄有多大?生:21岁!师:是啊,21岁,21岁啊!同学们想一想,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正是一个人活到最傲慢的年龄,可是他却不幸双腿瘫痪了!他再也不能跑,再也不能跳,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你再看,从双腿瘫痪的时候起,始终到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这中间相隔了几年?生:7年。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看完后一起来分析感受。
屏显:武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视频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来谈谈感受。
生:太感人了,这个妈妈为了给孩子治病,把自己的肝捐给孩子。
生:太了不起了,为了能救孩子,自己每天“暴走”10公里。
生:太伟大了,母爱的伟大可以战胜一切。
生:老师,我都快要哭了,太伟大了。
师:好,同学们说的真好!是的,“暴走妈妈”为了孩子每天暴走10公里以求来捐肝给孩子。
同学们在分享的时候有一个词说的好“伟大”,是的,母爱是无私的,母亲是伟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一篇课文,也来认识一位“伟大”的母亲。
屏显:《秋天的怀念》师:请同学们看到屏幕,我们一起齐声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一起来认识作者。
屏显: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师:作者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病人,却写了许多感人的文章。
史铁生不仅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字,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
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是他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来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动。
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温习字词,齐声朗读,加强积累。
屏显:瘫tān痪huàn 侍shì弄nònɡ捶chuí打dǎ憔qiáo悴cuì絮xù叨dɑo诀jué别bié 淡dàn雅yǎ央yānɡ求qiú(学生朗读)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形成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屏显:本文讲述了▁▁▁▁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的儿子,鼓励儿子▁▁▁▁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有一双健康的腿。
您能用这双健康的腿做什么呢?生:我能用这双腿走路、跑步、跳绳、旅游……师:上帝把这美好的生命降临在我们身上,但却没有把这美好的生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板书:史铁生)您熟悉史铁生不?您明白他是做什么的?生:史铁生双腿残疾,是一位作家。
师:是的,史铁生是位残疾人,也是一位作家。
他常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着对母亲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课题,自然亲切,以情动人、】二、通读课文,感悟亲情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您会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学生反复读课文)生:史铁生生病后,他的脾气暴躁无常、我对一段话感受颇深:咱娘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动情的说)史铁生为什么暴躁无常,他又是如何不行好活了,才让母亲说出如此的话?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如何不行好活了。
(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更容易理解与感悟。
】生:他会突然大发脾气,把面前的窗玻璃砸碎,他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假如您是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当您独自坐在屋里看到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时,您会如何想?生:看着树叶飘落,我会觉得自己像这树叶一样没有用、看到树叶飘落,我会想到生活特别凄凉,我会想到死。
师:假如他是您的朋友、您的亲人,您还会如此想不?您该如何去劝他?生:我可不能如此想,我会对他说:世界给您关上了一扇门,但会给您打开一扇窗。
我会对他说:您的生命像秋天,尽管有枯萎的落叶,然而也有花在开放。
我会对他说:您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坚强地活下去、【教师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换位考虑、角色置换,去感受文章的情感。
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其亲人的感受,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精彩、情真意切。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师:我送你们三句话,第一句“我很棒”。
第二句话也送给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你真的很棒”。
这个课堂和以往不一样,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有什么?生:很多听课老师。
师:把这句话送给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台下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生:很光荣生:很温暖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就带着这个感受来一同走进课文,走进课文之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也就是这个季节最值得去的地方?在哪里?生:落叶,红叶师:听,快看了(香山红叶图)师:想起一首诗吧:远上寒山石径斜……(师生一起背)师:美不美?这片片的枝叶把香山打扮得真美呀。
风呼呼地吹,天气越来越凉,这叶子就会?生(有的做动作,有的用语言,落)师板书:落叶师:刚才我们看了香山的景色,感受到这片片落叶带来的美,现在送给大家两篇文章,在文章中感受落叶带来的美。
自己赶紧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些方法老师不说,你们一定知道。
学生读书师: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想读了,看谁倾听别人的话像刚才那样用心。
(指名读第一节)师:像他那样自己读一读这一节。
师:继续往下读,(指名读第二节)师:他读“当作”读得真准啊,我们也这样读,齐读。
师:继续向下读,这个“当”在句中两次不同音,你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
再读这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师:再往下读。
我可听出来了,“藏”这个字她怎么读得这么准啊。
一起读这个字,把它送到句子里再读。
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师:看课文第一段,放声再读读。
师:这段话有个词特别好玩,重复了两次,发现了吗?生:一片一片师:读,再读。
师在黑板上画一片叶子,这是一片。
一片一片那就是两片了(边说边画第二片叶子)生:不是,有许多,很多很多片。
师:言外之意我明白了,这一片一片就是好多好多,那再读读,把一片一片的感受送到句子中。
师:哎哟,她读这个“落”呀,我感受到了“落下来”想象一下,怎么落呀?生:慢慢落下来。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写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抓重点语句,结合语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受到情感熏陶,唤起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 抓住关于母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有关作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怀念》,请大家齐读课题。
(齐读课题)二、细读课文,品味母爱,认识细节描写。
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史铁生是在怀念谁呀?(母亲)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母亲。
(此处要板书母亲)先请大家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请看学习提示,谁来读一读。
1.读一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画一画: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
3.品一品:从这些语句中你可以看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把你的体会写在相关的语句旁边。
2.分享感悟,品味母爱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你最想跟我们分享哪一句?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注意我的动静。
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很担心儿子。
课件出示: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注意地我的动静。
师:你把母亲的这份担心带进去,再读读这句话。
适当指导朗读。
师:母亲为什么要躲出去?生:因为儿子在发脾气。
师:21岁那年,史铁生突逢一场大病,之后便双腿瘫痪了。
21岁,花一样的青春岁月,却突然不能跑了,不能跳了,也不能走了。
他的脾气自然而然会变得——暴怒无常。
师:怎么个暴怒无常?生: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精选1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精选13篇)《秋天的怀念》篇1(课前播放音乐《母亲》,渲染气氛。
)一、简介生平,营造阅读期待师: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板书人名)(点击课件:史铁生照片及其资料: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老师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史铁生的资料。
(生举手,指明读)师:在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生:1972史铁生因病双腿瘫痪了。
师:是的,1972年史铁生不幸双腿瘫痪!这一年他多大?生:(思考后答)21岁。
师:是啊,21岁,21岁啊!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啊!可是他却不幸瘫痪了!他沮丧、彷徨,甚至绝望。
然而,他还是走出了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
那么,是谁给了他力量,是谁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感情世界,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点击课件,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提炼文章主旨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同学了读了这个题目想到了哪些问题?生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生2:怀念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生3:怀念的心情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生4:“秋天的怀念”,把题目写成“怀念的秋天”行吗?师:同学们的质疑精神很值得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看看你能读懂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读文章,读中思考)师:(看学生读完)读了文章,你读懂了什么?生1:文章怀念的是母亲,写的是母亲关心自己的事。
秋天的怀念名师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名师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课堂实录的节选:
老师: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回忆起与母亲的往事?
学生:双腿瘫痪以后。
老师:双腿瘫痪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学生:不能跑、不能跳。
老师:是的,不能跑,不能跳,不能正常地行走,作者的心情如何?
学生:很痛苦。
老师:是的,很痛苦。
面对这样的不幸,作者的脾气变得怎样?
学生:暴怒无常。
老师:是的,暴怒无常。
作者的暴怒无常体现在哪里?
学生:砸东西。
老师:砸东西,这种行为可以称为暴怒无常。
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现?
学生:捶打双腿。
老师:捶打双腿,也是暴怒无常的表现。
作者的暴怒无常还体现在哪里?
学生:大喊大叫。
老师:是的,大喊大叫,也是暴怒无常的表现。
作者的母亲此时是怎样的表现?
学生:悄悄地躲出去。
老师:悄悄地躲出去,这个细节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汪雅虹(屯溪第四中学)评析:程嗣武(黄山区甘棠小学)一、图片对比展示,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热身师: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礼物,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对自己说“我很棒”。
同桌互说。
师:第二句,对你的同桌说“我真的很棒”。
生互说。
师:第三句,对着全体听课的老师说“我们真的真的非常非常棒”。
学生对着台下的老师说。
(掌声)(点评:课前交流简洁明确,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老师最喜欢和这样的同学一起上课。
相信咱们今天一定能激起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作者是——生:史铁生。
2、课件出示史铁生健康时的照片。
师:想不想认识他。
师:你们看到的是史铁生十八岁的照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伙子?生:坚强。
生:青春飞扬。
生:生龙活虎的壮小伙。
生:充满活力。
师:你们读懂了这张照片。
出示另一图片——轮椅。
师:活在这样一个狂妄的年纪,却突然遭到厄运,他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生:读屏幕上出示的一段文字。
(此生是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点评:从史铁生年轻时的图片导入新课,使之与作者瘫痪后的表现形成对比,有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情境;而让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则掀起教学的第一个高潮,能够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大致内容师:听说你们学过这篇课文,(生点头。
)那我们就来一次经典重读。
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不过大家都有事做,女同学读母亲说的话,男同学读史铁生说的话。
生分角色初次朗读(一生读叙述语言,女生读母亲说的话,男生读作者说的话。
)(读得入情,全场掌声。
)师:初次见面,我就被你们深情地朗读折服了。
课文写了哪两个人物?生:母亲,史铁生。
师:围绕这两个人物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点名说。
师:老师自己也做了一个故事梗概,大家能帮我补充完整吗?教师出示一段关于文章内容的文字,让学生们填出关键的词语,整体感悟课文。
师:你们填得和老师事先想好的一样嘛!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
(点评:整体导入,简洁明了,没有更多的形式,甚至于没有更多的语言,追求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却是深刻的。
老师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的。
)2、体会人物情感课件出示思考题:(1)双腿瘫痪后的“我”有哪些表现?(2)面对儿子,母亲是怎么做的?生自读、找相关的句子。
师:作者双腿瘫痪后,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师:你能把他的暴怒无常诠释的更深刻些吗?咱们来一起读一读。
生: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在读的这段话中,有哪些关键词?生:猛地生:独自生:跑和踩。
生:狠命的捶打,心里很烦。
(生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一句。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这句话是说——生:我活着不如死了。
师:母亲是怎样表现的?生:宽容。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师:把悄悄地、偷偷去掉再读,有什么区别?生:体现不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师:表达出母亲对我的理解。
母亲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是小心翼翼地呵护,还有没有?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师:挡的是什么?生:落叶师:为什么要挡住落叶?生:怕儿子触景生情,触景伤心。
学生分角色读母亲和作者的一段对话。
师:母亲忍住哭声,扑过来抓住了我的手,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生:担心、忧虑。
师:母亲本来很喜欢花,而那些花却全部死了。
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生:有高雅情趣,热爱生活。
课件: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生读。
师:母亲生病的事,儿子知道吗?哪些话表现出母亲病得很重?生:大口大口吐着鲜血。
师:母亲为什么不想让儿子知道?生:因为“我”双腿瘫痪后,母亲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疾病分担痛苦,她要儿子坚强乐观地活下去。
(点评:带着问题读课文,抓住重点读深读透,这个片段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没有娇柔做作的表情,没有故作深沉的煽情,没有汗流满面,没有泪光盈盈,有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有的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思维的一步步深入,有的是学生在读悟中一点一点地收获。
抓关键词学习课文是其特色,抓关键词解读文本是收获语文的根本。
看到这样的片段,我们可以对无聊的煽情语文说一声拜拜了。
)三、质疑探究,情感延伸师:题目说是秋天的怀念,从那儿可以看出是秋天?生:窗外树叶、菊花烂漫、北归雁阵。
师:这个秋天里,作者忽然明白了母亲的一生是——生:艰难的一生。
师:母亲的艰难体现在哪儿?又加倍在哪儿呢?生: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生:史铁生自己的病加上母亲自己的病,所以是加倍的。
师:母亲付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师(课件):文中出现了几次看菊花?生:三次。
师(引读)第一次看菊花,我——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引读)第二次看菊花,我——生:“好吧,就明天”。
师:在这期间,儿子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吗?生:有一些变化。
生:开始史铁生不想去,后来有了去的想法。
师:遗憾的是没有成行,最终母亲没能和我在秋天一起看菊花。
师:最后一次,有没有去成?生:去成了。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给了作者几次生命?生:两次。
课件出示说话训练的提示语。
说话训练内容:“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再也不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再也不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师:我们一起读懂了母亲最想说的话。
生:好好活。
师:可是这样一位痛苦的母亲,她也有开心的时候?生:“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师:为什么看菊花,她那么高兴?生:我答应她去看菊花,母亲因此喜出望外。
生:儿子不想活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师:像菊花一样,史铁生为人类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
(点评:“菊花”是作者抒发申请的一个的重要意象,在菊花的身上,反映着作者对人生的个性观照,教者把这一内容单独提出,并进行阅读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再造,意象得以在学生的心中落实,从而激发情感,获得思维的启迪。
)四、主旨探究,拓展升华师:让我们再认识认识史铁生,言简意赅即可。
生:介绍史铁生的生平事迹。
师:(课件)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给史铁生的颁奖词)师:作者不仅自己体会了自己要好好活,而且也做到了让别人好好活。
他去世后,把大脑和脊椎捐献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在另一个生命的体内得到延续。
我们应该为他鼓掌。
让我们为史铁生和他母亲的生命鼓掌。
教师配乐感情朗读,请同学们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的孩子边听边在书上写着自己的批注。
(教师读完会场一片掌声)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与父母争吵,有矛盾,通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应该要体谅他们,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是爱我们的,不要自己做错后,才来遗憾。
(掌声)生:人生就像一出折子戏,我们应该将最为美好的部分留在别人的生命里,活着,我们不该只为自己,也该为亲友想想。
(掌声)生:病痛打倒的是我们的身体,永远伫立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像花儿一样开得明媚与美媚,开在别人的生命里,或者开在,自己的心里。
上完这一课,我学会带着对生命的热忱,去享受生命的风雨。
(掌声)教师赠言:课件出示作家余华《活着》中的一段话。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推荐课后阅读《合欢树》《我的地坛》。
师:谢谢大家,咱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最后再来了解史铁生,进行主题的拓展升华,这也许是汪老师的一个教学创意。
学生的写话多精彩啊,以至于每一位孩子的发言都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掌声中落幕的公开课教学多美好啊,也留给听课老师很多很多的思考和记忆。
)听后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许本来就没有资格去评价中学老师的课堂,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
但正因为如此,汪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我们不能深入地去评一堂中学老师的课,但是我们可以透过中学的语文课来反观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都有哪些长处,又都少了些什么。
首先是这堂课上的文本阅读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前,汪老师已经了解到孩子们已经在小学学过这篇课文,但是汪老师没有因为孩子们已经学过就放弃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而是组织学生在通览全文的基础抓住关键的词语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推进一层,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的思维的启迪,体现出学的层次和深度。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教学要有学段的特点,又有学段的层次与递进。
纵观阅读教学评比的课堂,很让人不解的是,阅读教学已经没有了学段的区别,在任何学段上使用的是同样的阅读要求,让人不明所以。
我想,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中,唯有根据学段的特点,引领学生接触文本,进行感悟,才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获;唯有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段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提高,最终实现小学教学的目标。
那些一到课堂就莫名其妙不断煽情的教学,当属于新课改所摒弃的范围;只有不断地有层次低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个性感悟,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其次是朗读要有所凭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是课程标准提出得要求。
作为一项训练,它应当有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在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通过理解文本来促进层次的提高,通过情景创设来促进情感的激发,通过范读来增强技巧的领悟,等等,这样的训练就是有效的,因为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有所凭借的。
我们看到教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引读,学生的朗读体现出很高的水平。
其中反映出休宁的学生在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的成果,也反映出学生在高水平教师引导下的朗读收获。
为朗读而朗读是没有效果的,也是与朗读训练所相悖的。
最后是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一定要从文本中来。
在本届阅读教学大赛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课堂小练笔,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低效的,有些是游离文本的。
汪老师的学生写的话真动人啊,不断地有教师为之鼓掌。
为什么?我想,其中就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主题吃透内化了,学生的情感自然生发,也就能够动人心脾了。
用小学老师的眼光看中学语文教学,再反观我们的小学课堂,真的,我们的小学课堂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东西太少了,汪老师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很简洁,过渡很普通,可是回想起来让人感到很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