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合集下载

90年代的中国

90年代的中国

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国幸福的90后与中国经济-2015中国经济25年:【摘自中国信仰——90后与中国走过的25年!】1990年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0年4月7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商用卫星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简称上证所,位于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11月28日——.CN域名完成注册1991年1991年1月4日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1991年1月28日—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上海开放晚了,要努力干啊!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他又同时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届“3·15晚会”1991年4月11日,中国第二个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1991年12月26日—西安至延安铁路贯通1992年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1992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当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一元、五角、一角金属人民币1993年199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正式施行1993年1月5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3年1月22日邓小平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

他充分肯定了上海的工作,同时指出:走一步,回头看一下是必要的。

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

回头总结经验,改正缺点就是了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3月22日Intel公司正式发布奔腾(pentium)处理器1993年6月30日音乐天才、世界著名摇滚乐队Beyond的团长、主唱兼吉他手黄家驹不幸在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世长辞,年仅31岁1993年9月14日江泽民为著名经济学家马洪主编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撰写题为《抓紧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的序言1993年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1994年1994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中国成功实现了宏观调控,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同时,1994年还是新中国成立45周年1994年1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向美方登记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1994年2月1日中国引进外国资金、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3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成立1994年 3月11日四川长虹(600839)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九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调查与思考

九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调查与思考
口调研报告九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调查与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 术研究所课题组纵观年代中国电影在内容与特色上有一个非常突出之点即重大革命 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繁荣。对这一类型影片的创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大批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上映也受到了亿万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 与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然从另一角度看这一题材影片的创作及其他方面也还存在着 一些问题。鉴于这一创作领域的重要性及它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影响与意义我们对年 代的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重大题材影片创作管理 部门的领导同志、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有关部门干部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编剧、导演 电影理论工作者制片厂主管创作、发行的同志。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确定了一省浙江 省、二市重庆市、沈阳市、二县江苏宜兴、四川眉山委托当地电影公司并通过他们 在观众群体中就有关问题作书面调查。我们的调查很不全】面现仅就已得到的资料 选择以下八个方面内容综合整理如下。除一些必要的数字外文章中涉及的诸多观点 不再一一标明出处。一、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这一概念的历史回顾“重大革命 历史题材影片”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史我国革 命历史题材中的电影创作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建国初期至‟“文革”对这类作品通 称为“革命历史题材”。先后拍摄的有《中华儿女》、《赵一曼》、《翠岗红旗》、 《董存瑞》、《上甘岭》、《南征北战》、《红旗谱》、《青春之歌》、《党的女 儿》、《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据统计从年到年共拍革命历史题材影 片为部约占全部故事片总量的。当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物塑造一般都采用取 材历史、虚构人物或以某一历史人物为依据综合同类万方数据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除了少数已牺牲的基层指战员和个别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英雄基本不表现著名历史 人物尤其是不表现党内领袖人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发端于年代末。它是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表达了国人的心声。表现一代革命领袖的历史性功绩成为电影创 作的主流。从年开始《报童》、《曙光》、《南昌起义》、《梅岭星火》、《西安 事变》、《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影片相继问世。当时之所以将这批影片 称之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与“文革”前的“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相比较而 言。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相比着重表现了我党我军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主要是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形象。实际上在年代初我国政府便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 影创作”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界定。即这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应是“担任过或曾经担任 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 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年月日中央书记处又规定 了这类题材的作品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为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再现历史真实在反映革命题材的作品中用文艺形式塑造当时领导人的形象原则上是 允许的、严格把握历史的真实不要拔高为慎重起见凡出现我党领袖人物形象的影片、 电视剧在公演以前一律经中央领导审查、建国以后的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不要 以文艺的形式表现、以各种文艺形式出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讲普通话不宜用方 言。年月日经政府批准又成立了以丁峤同志为组长徐怀中同志为副组长包括党史、 军史、文献和影视等各方面专家学者人组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 组”负责对剧本和完成的影片进行审查。由此这方面的创作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 有规划的阶段。二、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发展概述调查中多数同志认为如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报道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电视新闻大事记:1. 1991年:海湾战争 - 美国与伊拉克发生冲突,导致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电视新闻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电视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场的实况。

2. 1994年:奥利佛·诺尔斯的采访–美国节目主持人奥利佛·诺尔斯访问了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并对他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采访。

这个篇目在电视新闻界广受关注,吸引了全球亿万观众。

3. 1995年:洛杉矶暴动 - 罗德尼·金被洛杉矶警察殴打引发了一连串的骚乱,电视新闻浓墨重彩地报道了这一事件及其导致的社会动荡。

4. 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 - 英国王室成员戴安娜王妃在巴黎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

电视新闻以全球对这位亲民的王妃的追悼和哀悼为主题,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

5. 2001年:9/11袭击事件 - 九一一事件震惊了全球,电视新闻实时播报了两架飞机撞击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的恐怖袭击。

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成为新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6.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 - 印度洋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巨大海啸,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电视新闻展示了洪水过程中的惊人画面,并向全球观众提供了及时的援助信息。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 - 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点。

全球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中国的举办能力和文化魅力。

8. 2011年:阿拉伯之春 - 全球范围内的示威抗议浪潮席卷北非和中东地区,推翻了一些独裁政权。

电视新闻通过现场报道和独家采访向观众展示了这场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9. 2016年:美国大选 - 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了电视新闻的头条新闻。

全球观众借助电视新闻了解到了这一历史性的政治事件及其影响。

十九九年以来的电视新闻大事记不胜枚举,这些重要事件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发挥着关键的角色,成为人们了解和思考世界的重要来源。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1990年:《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编导吴文光。

他的早期作品还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

1991年:《望长城》,总编导刘效礼,由此,纪录片和专题片开始分家;《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并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电视节;《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播出栏目之先河;《最后的山神》,编导孙增田,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远在北京的家》,编导陈晓卿;《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19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并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普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范志平、郝跃骏,入展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5年:《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编导梁碧波,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回家》,编导王海兵,获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FIPA国际影展;《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编导胡杰。

1996年:《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唯一获得提名的亚洲纪录片,片比达110:1;《冬天》,编导梁碧波,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山洞里的村庄》,编导郝跃骏,获法国1996 FIPA长篇社会报道评委会特别提名、挪威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德国格廷根19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英国第5届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奖提名;《八廓南街16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不约而同”的新纪录片运动--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

“不约而同”的新纪录片运动--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

第42卷第1期肇庆学院学报V ol.42,No .12021年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Jan.2021“不约而同”的新纪录片运动——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肖平1,李冉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上海自道精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201203)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及其运动,是由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独立于中国主流影视体制之外的纪录片作者的纪录片创作所形成。

与同时代体制内的纪录片导演创作形成巨大差异的是,20世纪90年代独立纪录片导演置身民间,寻找真相,在边疆、乡村和城市街巷等独立现场,用最真诚的情感和摄影机,建立其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话语立场和具有国家记忆价值的民间现场。

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不约而同”的新纪录片运动,以几部在中国独立纪录片运动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与价值的纪录片及导演创作为文本,审视不同导演的创作现实。

吴文光的创作注重抗争与权力;杜海滨的创作强调生存状态;蒋樾的创作由反省生成价值;段锦川的创作则是直接电影观与思考的中国尝试;等等。

通过梳理这些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及其摄影机所构建的开放多义的现场,呈现出不约而同的独立纪录片及其运动。

关键词:九十年代;独立纪录片;运动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2021)01-0034-08收稿日期:2020-01-23作者简介:肖平(1959-),男,江西萍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一、“不约而同”:因素与诉求最早提出新纪录片运动的吕新雨,采用了“不约而同”这一概念来界定中国独立纪录片及其运动。

也就是说,纪录片导演把目光转向民间,纪录片导演与拍摄对象处于同一层面,民间视角与视点建立起独立纪录片导演共同的价值取向。

吕新雨认为纪录片导演怎么去看待他生存的这个社会,如何通过独立纪录片去建立和这个社会的联系,就成为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创作趋向。

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

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

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摘要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以“最早”的形式记录了我国电影九十年发展概况;从1905年我国最早的一部由中国人民自己拍摄的京剧戏曲影片定军山到1995年我国最早的一部电影诗唯一爱情的篇章;从1913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短故事片难大难妻到1929年我国最早的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从1920年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教育片盲童教育到1948年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从1932年我国最早的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到1948年我国人民政权最早的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从1950年我国最早的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女电影演员石联星到1995年我国最早的一位在世界上获“最具成就导演奖”的张艺谋;从1949年中国人民电影事业进入振兴时期的首部作品,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桥到1979年我国最早的一次创大学运动会;我国最早的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创刊的影戏杂志;由陆洁、顾肯夫二人主办;到了1922年,又编了影戏半月刊;我国最早的一部无声教育片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于1920年拍摄的盲童教育;我国最早的一批无声长故事片是1921年问世的阎瑞生10本、红粉骷髅14本和海誓6本;我国最早的电影学校是1922年3月明星影片公司成立后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是着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我国最早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1922年摄制的清虚梦,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崂山道土改编;影片中运用于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之中,物件自己走动等简单特技摄影;由陈春生编剧、任彭年导演、廖恩寿摄像,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我国最早的影片公司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明星影片公司”;我国最早的一位女影星是1923年冬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招聘的王汉伦原名彭剑青;处女作是弧儿救祖记,也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饰影片中的寡妇女媳余尉如;影片公映后,一举成名;我国最早的一位女歌星是黎明晖,于1925年登上影坛,亦歌亦影;先后主演过追求、女人、生之哀歌、清明时节、压岁钱等十余部影片;其中女人一片曾与渔光曲一起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展映;我国最早的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她于1925年导演了由卢祖同编剧、南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无声长故事片孤雏悲声,并在影片中担任女主角;我国最早的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她于1925年创作剧本爱神的玩偶;该剧本由归国,主,该;;,编剧顾问;这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业开始进入探索时期;我国最早的左翼电影刊物是1932年7月8日创刊的电影艺术,聂耳、郑伯奇、司徒慧等左翼文艺工作者都给电影艺术写过文章;我国最早的一个党组织进入电影界是1933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组长夏衍,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王尘无和石凌鹤,它的成立为艰难求生的民族电影业注入了时代的活力;我国最早的一部左翼作品是1933年问世的狂流;明星影片公司摄制,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龚稼农、夏佩珍和王献斋等主演;影片在中国电影中第一次描写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开辟了中国电影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我国最早的一次将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影片是1933年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春蚕;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我国最早的在片上发音的电影音乐是1933年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联华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片母性之光,其插曲是开矿歌;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声动画片是万籁鸣兄弟于1933年制作的骆驼献舞;万氏兄弟经过潜心研究,精心制作,在骆驼献舞中首次完成了有声对白,为我国有声动画片开了先声;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声戏曲纪录片是1933年由上海古代有声影片公司摄制、天一影片公司录制的四郎探母;由谭小培编剧,尹声涛导演,谭富英、雪艳琴主演;我国最早的女电影配音演员是安徽省安庆市的舒绣文;1933年她随田汉等人进入艺华影业公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我国最早的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的渔光曲;;,由;我国最早的一个专门拍摄科教电影的制片厂是1953年成立的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我国解放后最早的一部彩色戏曲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国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科教片是羽奇同志于1954年导演的淡水养鱼;1956年获得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我国在翻译片中配音最多的女演员是李梓;她从1954年开始从事翻译片演员配音工作以来,先后为15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其中人物有女游击队员、农家妇女、名门闺秀、阔家小姐、古代美人、风流妓女及男孩子等;最早获得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人是黄宗沾;1955年以玫瑰纹身,1963年以赫特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摄影金像奖;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体育运动的故事片是1956年摄制的两个足球队;新中国首次影评得票最多的最佳演员是白杨,原名杨成芳;1957年北京日报和沈阳日报相继举办建国以来首次电影观众投票选举活动;白杨以得票最多被评为最佳演员;我国最早的一次由文化部举办的优秀影片评奖是在1957年;这次共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智取华山、平原游击队和家等69部优秀影片和396位电影工作者;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故事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的祝福;我国与外国合拍的最早的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公司合拍的风筝;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滑冰运动的影片是冰上姐妹;我国最早的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摄制的老兵新传;;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体操运动的影片是孔燕飞;我国最早的一次创中国的观众最高纪录是1979年;全年共生产50部故事片,全国电影观众高达279亿人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重新振兴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足球运动的影片是球迷;我国最早的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是1981年6月1日成立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该厂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四个小伙伴;我国最早的圆周电影是美国华特迪斯尼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在内蒙古等地于1981年联合拍摄的中国奇观;我国最早的一次电影金鸡奖举办于1981年;评出: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最佳编剧叶楠巴山夜雨;最佳导演谢晋天云山传奇;最佳女主角张瑜庐山恋、巴山夜雨;最佳男主角缺;我国最早的一次国外规模最大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是于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在2月25日至3月28日期间,共展出135部影片;我国最早的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立体电影馆是广东省中山县长江乐园从德国引进的一座立体电影馆;该馆于1983年12月24日正式开放;我国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最多的影片是美术片神笔马良;该片在意大利、叙利亚、南斯拉夫、波兰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我国最早的一家立体电影院是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985年10月16日晚,该院举行光学四声道立体声电影首映式,第一次放映的影片是美国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超人;我国最早的一部描写登山运动的影片是第三女神;我国最早的一个获奥斯卡奖的人是在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后转入西柏林自由大学;。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
▪ “焦点时刻”:在选题和叙事方式上强化了焦点问 题的深度报道形式——批评性报道,并最终催生出 新的独立栏目《焦点访谈》。
▪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 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 于《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之类的各种消息 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 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深度报道,新闻人物和新 闻事件由此日益故事化、贴近生活、贴近观 众。开启中国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运作时代。
▪ 背景、深度、思想性……这些是《东方时
▪ 空》记者编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2008版内 容定位上的基本特点。
▪ 2009年8月3日,“杂志型”新闻调查类的 《东方时空》移师央视新闻频道,变身为资 讯类节目,知性主播张泉灵登场。少了往日 的“专题”风格,《东方时空》主打“新闻” 牌,短小精悍。改版后的第一期《东方时空》 分为“主播点评”、“简讯”、“新闻人 物”、“记者调查”、“电话连线”等多个 板块,对新闻进行了各个角度、不同方位的 梳理报道,新闻内容包括国际、体育、证券、 文娱以及全国各地社会热点等,时长由原来 的30分钟扩充为60分钟。
▪ 新版的东方时空播出时间: CCTV新闻频道 每天20:00-21:00, 已从专题节目改为新 闻节目,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张泉灵和张羽, 劳春燕等主持。
二、《焦点访谈》开启电视新闻的“二解”时 代
▪ (一)、《焦点访谈》介绍
▪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晨间版块节目 《东方时空》,其中的《焦点时刻》是一个新闻评 论性的版块。
2008年3月 30分钟 新闻频道晚间 改杂志为专题
频道中心制
2009年8月 60分钟 新闻频道
改专题为新闻
频道中心制
《东方时空》专题节目分析
▪ 2008版《东方时空》的内容定位策略:新闻 事件发生后的第一、第二甚至N个落点,不 是在第一时间追求新闻的现场呈现,而是把 重点放在揭示事实背后的相关要素上:怎样? 如何?为何?未来又将如何?

1980年到1990年国内大事件

1980年到1990年国内大事件

1980年5月,中央决策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则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大幕。

邓小平理论就是指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形成过程理论的提出: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胡耀邦在十二大上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政治报告。

赵紫阳在 1987年十三大上做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这个报告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更成了华人的年夜饭。

1983年猪年春晚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也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

首届春晚的青涩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是一台青涩得不得了的晚会。

表现在一是段落衔接松散,比例严重失调,“笨拙”的穿插。

二是演员服装遍地都是高领毛衣和不合体的西装,三是几乎成了李谷一独唱音乐会(一人演唱了《乡恋》、《春之歌》、《年轻的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等十首歌)引滦入津工程(Water Diversion Project from Luanhe River to Tianjin City)是中国大型供水工程,工程于1982年5月11日动工,于1983年9月11日建成。

整个工程由取水、输水、蓄水、净水、配水等工水厂。

输水总距离为234千米,年输水量10亿立方米,最大输水能力60-100立方米/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大事年表
1990年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编导吴文光。

他的作品还有《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
1991年
《望长城》,总编导刘效礼,纪录片和专题片分家;
《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
《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编更名为《生活》,入展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代表作有:《摩梭人》、《德兴坊》、《茅岩河船夫》、《远去的村庄》、《毛毛告状》、《不平常的心》等;
《生活空间》开电视纪录片每日定期栏目先河;
《最后的山神》,编导孙曾田,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奖;《远在北京的家》,编导陈晓卿;
《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奖;
《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短片大奖;《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93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
1994年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王海兵,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15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94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节、葡萄牙第7届国际民族学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1995年
《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编导梁碧波,获第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回家》,编导赫跃俊,获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国戛纳国际影视节、98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获99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编导胡杰;
1996年
《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届国际电视节唯一获提名的亚洲纪录片,片比达110∶1;
《冬天》,编导梁碧波,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
《山洞里的村庄》,编导赫跃俊,获法国第九届戛纳影视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视节、德国哥廷根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展映;《八廓南街16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997年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孙曾田,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
《三节草》,编导梁碧波,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98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获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阴阳》,编导康健宁;
《钉子户》,编导张元,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头奖;《生产》、《茶馆》,编导汪建伟,第10届各国卡塞尔文献展、日本山形纪录片参展作品;
《今晚我们相识》,编导乌尔善;第11届柏林录象节、第16届阿姆斯特丹国际录象节、99澳门录象节参展作品;
《贡布的幸福生活》、《去天国的路上》,编导季丹;
1998年
《费杰日记》,编导张治,北京有线台《第三只眼睛》出品;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编导王海兵,入围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丽江神韵》,编导黄群学;
《楚布寺》,编导唐丹鸿;
1999年
《好大一个家》,沈阳电视台出品,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海选》,编导胡劲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作,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银奖;
《婚事》,编导梁碧波,入围99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提名,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江湖》,编导吴文光;
《疯狂英语》,编导张元,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老头》,编导杨荔钠,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北京的风很大》,编导睢安奇,片比1:1;第50届〈2000〉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作品
《食指》,编导蒋志;获由CCAA评审的中国当代艺术奖。

《斥力》、《游戏》,编导冯晓颖;香港第5届短片录象节参赛作品;
《进化爵士》,编导乌尔善;
《扎溪卡》、《降神者尼玛》、《在轮回之门--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漫步在云端》,编导唐丹鸿;
《九位中国艺术家》、《王迈的春节联欢会》,编导胡择,《王迈的春节联欢会》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展作品;
2000年
《别担心会好起来的》、《风来了》;编导杨福东;德国汉诺威电影节参展作品;
《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顶级探险---98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编导唐丹鸿;
《街头的草地》,编导蒋志;
《北京弹匠》,作者朱传明,获山形国际纪录片节亚洲新人奖
《铁路沿线》,作者杜海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作者王芬,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参展,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参赛
《纸飞机》赵亮
《金星小姐》张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