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意思

凿壁偷光的故事意思
凿壁偷光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匡衡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灯,于是就在家中邻壁上凿开一个洞,借着邻家的光来读书。
主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诉苦说没有灯,隔壁的光线照射过来都用不了,主人觉得匡衡可怜,就借了书给他读。
匡衡终于在史书中有所成就,研究完了之后,他成为了汉朝少有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里,匡衡为了学习,不顾一切地借光读书,体现出他的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精神。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勤奋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
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
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
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
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
“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
”“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
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拓展:匡衡的人物生平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
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
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凿壁偷光的故事(8篇)

凿壁偷光的故事(8篇)凿壁偷光的故事篇1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务必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但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需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静静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慢慢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四周有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仆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酬劳。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
”仆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容许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出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故事篇2匡衡年青时非常好学。
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
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
就这样他经常学习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许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
仆人家很惊奇,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意了。
”仆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出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凿壁偷光的故事篇3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夫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
之后,他发觉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方法。
由于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真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兴奋得跳了起来。
从今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足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向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经常碰钉子,他又开头苦恼起来。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凿壁偷光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1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光亮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的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2【汉字书写】:凿壁偷光【汉语注音】:záo bì tōu guāng【成语出处】: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凿壁偷光的意思】:凿开墙壁偷借邻居家里的灯光来读书,后指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刻苦努力学习。
【凿壁偷光的近义词】: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反义词】:不学无术、一曝十寒;【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匡衡。
他出生在农民家里,小的时候他很爱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供不起他读书,也没多余的钱买书。
只能向人借书,乡里有个有钱人家有很丰富的藏书,匡衡就每天去他家做短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
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的简短故事

凿壁借光的简短故事1. 凿壁偷光故事(简要复述)凿壁偷光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百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许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酬劳。
仆人感到很惊奇,问他为什么这度样,他说:“我盼望读遍仆人家的书。
”仆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赞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高校问家。
扩展材料:汉代名相匡衡知,通晓经史子集,博学多才,忠君爱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幼年凿壁输光道,青年勤奋用工读书的事传为千古佳话,也是常川语“借光”一词的来源。
听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
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
邻居家经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
匡衡于是恳求杨母同意,在自家墙上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后来听说邻村有一姓文的财主藏书甚丰,他就到文府帮佣,与文家讲好,不讨酬劳,内只求能够阅览藏书。
他一面佣工,一面读书,学习非常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容,荐到朝庭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参考材料来源:人民网-凿壁偷光。
2.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服侍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退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听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熬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可怕本人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本人支配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舞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终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出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见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而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肯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晓得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可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次要是由于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假如我跟他相互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非常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惭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伴侣.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自动向认错、赔礼,自情严峻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迸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绽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本人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管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只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飘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力量.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次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要半夜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样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注音】záobìtōuguāng【成语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相近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凿壁借光【反义词】不学无术【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简要叙述凿壁偷光的故事

简要叙述凿壁偷光的故事凿壁偷光是一句古代的成语,意为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凿开一道洞,来从旁边的窗户借光学习。
这个成语的来源相当有趣,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凿壁偷光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鲁班的大匠。
他是古代的一位木工大师,非常擅长建造高档家具和宫殿建筑等方面。
由于他的技术精湛,声名远扬,因此很多贵族都向他请教学习。
可是,鲁班的学费实在太高了,使得许多贫苦人家无法承担学费。
于是,这群贫苦之人仍然想要学习,可是缺乏充足的学习资料,使得他们的学习进度特别慢。
有一天,一位小学生看到大海对面的波涛汹涌,向阳的岩壁上却晒不到一丝阳光,不禁感叹:“天生我才必有用,何必人前一阵子灰”,这句话引起了鲁班的注意。
鲁班听到这句话后,决定帮助这位小学生。
他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凿壁偷光。
由于很多学习者住在周边,他们可以在不去学堂的情况下通过学堂墙布置的墙洞来偷门窗处的光线,自己在边学边悟,从而学好知识。
鲁班的这个理论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开了,使得很多人开始用凿壁偷光的方法来学习。
凿洞有风险,学习需谨慎,因此每个学习者都需要非常小心,以免被被人发现。
然而,正因为这种凿壁偷光的方法,这群贫苦人家的学习氛围显得特别浓厚。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为他们带来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过,凿壁偷光的学习方式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凿墙难免会造成损坏,时间久了也会被发现。
因此,鲁班想出了另外一个方法。
他建立了一所通信学校,有专门的已经学过的学生负责将学到的知识和课本带到他们住的地方,交给没有学过或者刚开始学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学习到知识。
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资金和学习资源的人们一样能享有和享受高水平的教育。
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巧妙方式,也代表了当今社会深刻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更深意义上凿壁偷光,其实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种以某种方式摆脱困境、不折不扣奋斗的艰辛,一种崭新的教育意识,一种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一直被传承至今,给今天这个社会带来了无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