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及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一、判断题1、非晶体具有各同性的特点。

( √)2、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3、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力学性能越差。

( ×)4、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是完全相同的。

( ×)5、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 √)6、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7、组成元素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各金属晶体,就是同素异构体。

( √)8、同素异构转变也遵循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的规律。

( √)10、非晶体具有各异性的特点。

( ×)11、晶体的原子是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

( √)12、非晶体的原子是呈无序、无规则堆积的物质。

( √)1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14、金属是指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 √)15、金银铜铁锌铝等都属于金属而不是合金。

( √)16、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

( √)17、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

( √)18、金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19、银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0、铜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1、单晶体是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 √)22、晶粒间交接的地方称为晶界。

( √)23、晶界越多,金属材料的性能越好。

( √)24、结晶是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 √)25、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26、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的产生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 √)27、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成为单晶体。

( √)28、晶体缺陷有点、线、面缺陷。

( √)29、面缺陷分为晶界和亚晶界两种。

( √)30、纯铁是有许多不规则的晶粒组成。

( √)3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 √)3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含答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答案直观方便)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1.纯铁在室温下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马氏体是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2.钢的基本组织(相)包括铁素体、渗碳体、奥氏体。

3.通常钢按化学成分碳素钢、合金钢。

4.铁碳合金中的共析线指PSK ,A3线指GS 。

5.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溶解)于另一种固体物质中所形成的溶合体叫做固溶体。

可分为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基本类型。

6.金属晶体中最常见的晶格类型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7.一般钢中硫(S)元素的有害作用是使钢产生热脆性,而磷(P)元素的有害作用为使钢产生冷脆性。

8.40Cr钢中碳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40% 。

9.金属的性能一般分为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10.表征钢试样淬硬层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就钢的淬透性。

11.湘钢常用的检验钢的宏观组织的检验方法有酸浸试验、硫印试验、塔形发纹试验三种。

12.典型的铸锭结晶的宏观组织由表面细晶区,次表面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三部分组成。

13.硫印试样受检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8μ。

14.在物质内部,凡原子作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称为晶体,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况的,称为非晶体。

二.选择(每题1分共20分)1.下列哪种组织不属于铁碳合金的基本组成相(C)A.铁素体B.奥氏体C.珠光体D.渗碳体2.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B)A.淬火加热温度B.碳含量C.淬火冷却速度3.下列几种钢中,(B)是合金结构钢A.Q235 A.FB.40CrC.T10D.W18Cr4V4.调质处理就是(A)的热处理工艺。

A.淬火+高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低温回火5.下列性能中属于金属使用性能的是(B)A.热处理性能B.物理性能C.锻造性能6.下列各纯铁的素异构体中,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一组为(C)A.δ-Fe γ-FeB.γ-Fe α-FeC.δ-Fe α-Fe7.晶粒细化对强度和塑韧性的影响分别是(B)A.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韧性越差B.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韧性越好C.晶粒越细,强度越低,塑韧性越差D.晶粒越细,强度越低,塑韧性越好8.下列属于钢的常存元素的为(A)A.Si Mn P SB.Si Mn Cr NbC.Si Cr P SD.Si P C S9.钢的热处理过程中,临界温度的关系为(A)A.A c1﹥A1﹥A r1B.A r1﹥A1﹥A c1C.A c1﹥A r1﹥A1D.A r1﹥A c1﹥A110.影响钢的淬透性的主要因素(C)A.淬火加热温度B.淬火冷却速度C.钢的化学成分D.加热保温时间11.理化检测人员必须按照有关(D)进行检验A.手册B.经验C.教科书D.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下列缺陷均属于连铸方坯低倍缺陷的是(C)A.一般疏松边部裂纹中心裂纹B.中间裂纹轴心晶间裂纹角部裂纹C.边部裂纹中心裂纹中间裂纹D.皮下气泡白点缩孔13.酸蚀试样的受检面应距烧割面至少(D)A.5mm以上B.10mm以上C.20mm以上D.40mm以上14.热酸蚀试验采用的酸液一般是(D)A.1:2的工业浓盐酸水溶液B.2:1的工业浓盐酸水溶液C.3:1的工业浓盐酸水溶液D.1:1的工业浓盐酸水溶液15.45钢在室温的平衡组织为:(A)A.铁素体+珠光体B.铁素体+奥氏体C.珠光体D.珠光体+渗碳体16.下列哪两种低倍缺陷还需要观察试样的纵截面后才能确定(D)A.一般疏松中心疏松B.皮下气泡白点C.残余缩孔轴心晶间裂纹D.白点轴心晶间裂纹17.下列材料中(A)适宜做冲压件A.08FB.Q345BC.40CrD.37Mn518.实际金属晶体结构中的晶界属于晶体缺陷中的(B)A.点缺陷B.面缺陷C.线缺陷19.维氏硬度试验采用的压头(B)A.120o的金刚石圆锥体B.136o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体C.硬质合金球20.一般情况下,高温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A)A.回火索氏体B.回火马氏体C.回火托氏体D.回火贝氏体三.判断(每题1分共20分)1.晶体中的原子是排列有序的(√)2.纯金属是导电的,而合金则不导电(ⅹ)3.任何情况下,Q345钢在室温下的组织都为铁素体+珠光体(ⅹ)4.去应力退火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5.钢的淬火温度都应加热到单相奥氏体(ⅹ)6.随过冷度增加,珠光体相变产物越来越细,强度越来越高(√)7.除了碳元素以外,还含有其他元素的钢称为合金钢(ⅹ)8.钢的含碳量越高,其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好(ⅹ)9.珠光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ⅹ)10.快速冷却时不可以用Fe-C相图判断组织转变(√)11.硫印试验所用的硫酸水溶液的浓度一般为3%左右(√)12.可采用完全退火来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ⅹ)13.淬火后的钢一般需要及时进行回火(√)14.优质碳素结构钢一般用于制作机械零件(√)15.GCr15钢中铬的质量分数w(Cr)为15% (ⅹ)16.所有的酸蚀试验,不管是热酸蚀试验,还是冷酸蚀试验或电解酸蚀,对试样检验面的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均一样(ⅹ)17.硫印试验中,在试面清洗干净的前提下,同一个试面可重复做第二次、第三次硫印试验,但硫印时间要加倍(ⅹ)18.低倍检验中,中心疏松和一般疏松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19.酸蚀时,试样腐蚀不足时可以继续入槽腐蚀,但若腐蚀过重则需要重新加工0.5mm 以上(ⅹ)20.皮下气泡的特征一般是在试面的皮下呈分散或簇分布的细长裂缝和椭圆形气孔,并且裂缝一般垂直于钢坯表面(√)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 分)1.相合金中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并以界面形式与系统中其余部分分开的均匀部分2.共析转变含碳为0.77%的奥氏体,在727℃(或A1线),同时析出铁素体与渗碳体,这种转变为共析转变(含C在0.77%的钢,在A1线附近发生P ≒A的反应就共析转变)3.亚共析钢含碳0.0218%~0.77%之间的钢。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绪论基本概念:1.工艺性能:金属材料适应实际加工工艺的能力。

(分类)2.使用性能:金属材料在使用时抵抗外界作用的能力。

(分类)3.组织:用肉眼,或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金属材料内部的情景。

宏观组织:用肉眼或用放大几十倍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金属内部的各种宏观缺陷)显微组织:用100-2000倍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各个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尺寸、相对数量和分布,是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4:结构: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第一章基本概念: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金属键;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键。

3.晶体:原子(离子)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特性:(原子)规则排列;确定的熔点;各向异性;规则几何外形。

5.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6.配位数: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的原子数目。

7.晶面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面称为晶面族。

8.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

9.多晶型性: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又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0.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排列偏离理想结构的现象。

11.空位:晶格结点上的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了结点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的空结点。

12.位错:晶体中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则的错排现象,使长度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错动。

13.柏氏矢量:在实际晶体中沿逆时针方向环绕位错线作一个闭合回路。

在完整晶体中以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相同的回路,由回路的终点向起点引一矢量,该矢量即为这条位错线的柏氏矢量。

14.晶粒:晶体中存在的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而相互之间位向不相同的小晶体。

15.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因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有所差异。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根据石墨形态不同,铸铁的分类错误的是( )。

A、麻口铸铁B、球墨铸铁C、蠕墨铸铁D、灰铸铁正确答案:A2、GCrl5SiMn钢属于:( )。

A、滚动轴承钢B、刃具钢C、量具钢D、模具钢正确答案:A3、马氏体组织有两种形态( )。

A、树状、针状B、板条、针状C、板条、树状D、索状、树状正确答案:B4、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 )。

A、淬火处理B、正火处理C、时效或沉淀强化D、退火处理正确答案:C5、加工硬化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晶粒破碎细化B、位错密度增加C、形成纤维组织正确答案:B6、a-Fe转变为y-Fe时的温度为( )摄氏度。

A、912B、770C、1538正确答案:A7、作为碳素工具钢,含碳量一般应为( )。

A、<0.25%B、>0.7%C、<0.55&D、>2.1%正确答案:B8、铜的熔点为( )。

A、1023℃B、2032℃C、1083℃D、3245℃正确答案:C9、钢的()是指钢淬火时获得一定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A、淬透性B、淬硬性C、时效D、冷处理正确答案:A10、ZG25表示含碳量为( )的铸造碳钢。

A、0.0025B、0.0037C、0.0028D、0.0035正确答案:A11、根据拉伸实验过程中拉伸实验力和伸长量关系,画出的--伸长曲线(拉伸图)可以确定出金属的()。

A、强度和韧性B、强度和塑性C、塑性和韧性D、强度和硬度正确答案:B12、拉伸实验时,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 )。

A、弹性极限B、屈服强度C、抗拉强度正确答案:C13、()是硬而脆的相。

A、奥氏体B、贝氏体C、马氏体正确答案:C14、金属材料的组织不同,其性能()。

A、与组织无关B、不确定C、不同D、相同正确答案:C15、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是( )。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完整版)⾦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第⼗章钢的热处理⼯艺10-1 何谓钢的退⽕?退⽕种类及⽤途如何?答:钢的退⽕:退⽕是将钢加热⾄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艺。

退⽕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前者包括完全退⽕、不完全退⽕、球化退⽕、均匀化退⽕,后者包括再结晶退⽕、去应⼒退⽕,根据冷却⽅式可以分为等温退⽕和连续冷却退⽕。

退⽕⽤途:1、完全退⽕:完全退⽕是将钢加热⾄AC3以上20-30℃,保温⾜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艺。

其主要应⽤于亚共析钢,其⽬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和加⼯硬化、提⾼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不完全退⽕是将钢加热⾄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不完全退⽕代替完全退⽕达到消除内应⼒、降低硬度的⽬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性能。

3、球化退⽕:球化退⽕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艺。

主要⽤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具钢。

其⽬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性能,均匀组织、为淬⽕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称扩散退⽕,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室温的热处理⼯艺。

其⽬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将冷变形后的⾦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室温的热处理⼯艺。

其⽬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硬化和残留内应⼒,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 1 2 3[-2 1 1]、[3 4 6]等晶向。

)、(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答:1-2 立方晶系的 {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 晶面共包括(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 c,c=2/3a 。

今有一晶面在 X、Y、Z 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 5 个原子间距、 2 个原子间距和 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 X 方向的截距为×2a/3=2a 。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 ,1/2a ,1/2a5a, Y 方向的截距为2a,Z 方向截距为3c=3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5,5 255 )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 H( 1 1 0) ==√2a/2H)==√3a/6(111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0 )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H( 1 1 0) ==√2a/4H( 1 1 1) ==√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1 )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 H=2、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带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1. 结构起伏: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就是这样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金属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固态结构一样,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称为结构起伏。

2. 非自发形核:在液态金属中总是存在一些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并且液态金属在凝固时还要和型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可以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上形成,这种形核方式就是非自发形核。

3. 相:相是指合金中结构相同、成份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4. 柯氏气团:金属内部存在的大量位错线,在刃型位错线附近偏聚的溶质原子好像形成一个溶质原子“气团”,成为“柯氏气团”5. 选择结晶:固溶体合金结晶时所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与液相的成分不同,这种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称为选择结晶。

6. 形变强化:在塑形变形过程中,随着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金属的力学性能也将产生明显的变化,随着变形过程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形、韧性下降,这一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7. 晶胞:晶格中能够完全反应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二、选择题1.下列元素中能够扩大奥氏体相区的是( d )。

A WB MoC CrD Ni2.属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是( c )。

A W,Mo, CrB Mn, Fe, NiC Zr, Ti, NbD Si, Be, Co3.不能提高钢的淬透性的合金元素是( a )。

A CoB CrC MoD Mn4.调质钢中通常加入( c )元素来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

A CrB NiC MoD V5. 下列钢种属于高合金钢的是( d )A 40CrB 20CrMnTiC GCr15D W18Cr4V6. 选出全是促进石墨化的元素的一组( b )A V、Cr、SB Al、Ni、SiC W、Mn、PD Mg、B、Cu7. 选出适合制作热作模具的材质( d )A 20CrMnTiB Cr12C 2Cr13D 5CrNiMo三、填空1. 铸锭组织的三个典型区域是(表层细晶粒区)、(内部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绪论基本概念:1.工艺性能:金属材料适应实际加工工艺的能力。

(分类)2.使用性能:金属材料在使用时抵抗外界作用的能力。

(分类)3.组织:用肉眼,或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金属材料内部的情景。

宏观组织:用肉眼或用放大几十倍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金属内部的各种宏观缺陷)显微组织:用100-2000倍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各个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尺寸、相对数量和分布,是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4:结构: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第一章基本概念: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金属键;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键。

3.晶体:原子(离子)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特性:(原子)规则排列;确定的熔点;各向异性;规则几何外形。

5.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6.配位数: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的原子数目。

7.晶面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面称为晶面族。

8.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

9.多晶型性: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又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0.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排列偏离理想结构的现象。

11.空位:晶格结点上的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了结点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的空结点。

12.位错:晶体中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则的错排现象,使长度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错动。

13.柏氏矢量:在实际晶体中沿逆时针方向环绕位错线作一个闭合回路。

在完整晶体中以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相同的回路,由回路的终点向起点引一矢量,该矢量即为这条位错线的柏氏矢量。

14.晶粒:晶体中存在的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而相互之间位向不相同的小晶体。

15.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因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绪论基本概念:1.工艺性能:金属材料适应实际加工工艺的能力。

(分类)2.使用性能:金属材料在使用时抵抗外界作用的能力。

(分类)3.组织:用肉眼,或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金属材料内部的情景。

宏观组织:用肉眼或用放大几十倍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金属内部的各种宏观缺陷)显微组织:用100-2000倍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各个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尺寸、相对数量和分布,是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4:结构: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第一章基本概念: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金属键;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键。

3.晶体:原子(离子)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特性:(原子)规则排列;确定的熔点;各向异性;规则几何外形。

5.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6.配位数: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的原子数目。

7.晶面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面称为晶面族。

8.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

9.多晶型性: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又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0.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排列偏离理想结构的现象。

11.空位:晶格结点上的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了结点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的空结点。

12.位错:晶体中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则的错排现象,使长度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错动。

13.柏氏矢量:在实际晶体中沿逆时针方向环绕位错线作一个闭合回路。

在完整晶体中以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相同的回路,由回路的终点向起点引一矢量,该矢量即为这条位错线的柏氏矢量。

14.晶粒:晶体中存在的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而相互之间位向不相同的小晶体。

15.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因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有所差异。

16.伪各向同性:由于多晶体中各个晶粒的位向不同,所以不表示出单晶体的各向异性。

17.小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10o的晶界。

18.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10o的晶界。

基础知识:1.三种典型金属结构的晶体学特点。

(点阵常数,原子半径,晶胞内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间隙种类及大小)2.立方晶系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确定方法。

3.Bcc和fcc晶胞三个主要晶面和三个主要晶向的原子排列状况和密度。

4.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中位错线与柏氏矢量的关系。

垂直平行既不垂直也不平行思考题:1.位错密度对力学性能有什么影响。

不含位错将具有极高的强度。

含有较多位错会降低强度。

位错密度大大提高后强度又提高。

一般依靠增加位错密度来提高金属强度。

2.在立方晶系晶胞中画出:(001)和[001];(110)和[110];(111)和[111];(211)和[211];(121)和[121],说明相同指数的晶面和晶向之间的关系。

教科书习题:5,8. 9. 10,11,13,14。

第二章基本概念:1.结构起伏:液体中存在微小范围内近似于固态结构的的原子集团,称为短程有序,此短程有序瞬时形成,又瞬时消失,时聚时散,称为结构起伏。

2.能量起伏:微小区域的能量在平均能量上下波动。

3.过冷: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Tm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n(熔点)4.晶坯:过冷液体中的结构起伏形成时体积自由能降低,有可能转变为晶体,成为晶核的“胚芽”。

5.晶核:在过冷液体中能够稳定存在并长大的小晶体。

6.均匀形核:依靠结构起伏自发形成晶核。

7.非均匀形核:晶核依附于液态金属中微小固相质点的表面形成。

8.临界晶核半径:半径大于某一尺寸的晶胚能够长大成为晶核,该尺寸称为临界晶核半径。

9.临界过冷度:达到某一过冷度时,液体中最大结构起伏的尺寸达到临界晶核半径,该过冷度称为临界过冷度。

10.光滑界面(小平面界面):从原子尺度看,界面上的固相原子形成完整的原子平面;从宏观角度看,界面呈曲折的台阶状,由一系列小平面组成。

11.粗糙界面(非小平面界面):从原子尺度看,界面上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度层,两相原子犬牙交错;从宏观角度看,由于过渡层很薄,反而呈现出平整的界面结构。

故又称非小平面界面。

思考题:1.什么是接触角?分析接触角的大小对非均匀形核的作用,如何减小接触角。

接触角:非自发形核时,在固相质点表面形成球冠状晶核,球冠表面和固相质点的基底之间的夹角。

接触角对非自发形核作用:非自发形核的临界半径与自发形核相等,但其晶核是球冠形,)c os c os 32(3133θθπ+-=r V 接触角越小,临界晶核体积越小,形核功越小,形核率越高。

减少接触角的措施:固相质点和结晶的晶体,两者的结构(原子排列的几何形状、原子大小,原子间的距离)越近似,它们之间的表面能就越小,接触角也越小。

2.什么是细晶强化?细化铸件晶粒应采取什么措施?细晶强化:常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强度和硬度越高,塑性和韧性也越好。

细化铸件的措施:(提高形核率)(1)通过加大冷却速度来增加过冷度,以提高形核率。

(2)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体中加入变质剂(孕育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的工艺。

(3)采取振动和搅动方法,如:机械振动、电磁波搅拌、 超声波搅拌等。

作用:输入能量促进形核;破碎枝晶增加晶核。

教科书习题:5, 65.正温度梯度条件下,晶体以平界面方式向液体推移长大。

原因:液相温度随至界面距离增加而提高,界面上偶然的突出部分,进入了过冷度较小的液体中,其生长速度会降低或停止生长,因而界面始终以平直界面向液体推进。

负温度梯度下,晶体以树枝状生长。

液相温度随至界面距离增加而降低。

界面上偶然的突出部分,进入了过冷度更大的液体中,其生长速度会加快,形成一次晶轴,同样在一次晶轴侧面形成二次晶轴,最终形成多级的分枝,即形成树枝晶。

6.金属铸锭由哪三个晶区组成?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金属铸锭分为三个晶区:表层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

每个晶区性能特点:一、表层细晶区:晶粒非常细小,组织致密,但尺寸太小,一般影响不大。

二、柱状晶区(1)组织致密,气孔、缩孔小。

(2)不同方向的柱状晶界面处杂质、气孔、缩孔富集,塑性较差的材料,如钢铁和镍合金等,在热形变(热轧、热锻)时易开裂。

三、中心等轴晶区(1)组织不够致密,显微缩孔较多,但经过热压力加工可焊合。

(2)各晶粒取向不相同,性能没有方向性。

(3)各晶粒相互交叉,裂纹不易扩展。

第三章基本概念: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通过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所形成的均匀的固态溶体。

中间相:超过固溶体的固溶度极限后,形成晶体结构和任一组元都不相同的一种新相,因位于相图中间,又称为中间相。

不平衡结晶:冷却速度较大,固相来不及扩散,偏离了平衡结晶条件的结晶。

晶内偏析;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呈树枝状,使枝干和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晶内偏析又称枝晶偏析。

区域偏析:大范围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称为区域偏析。

伪共晶: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

离异共晶:当合金中的先共晶相数量很多而共晶组织的量很少时,共晶组织中的一相与先共晶相依附长大,把另一相孤立出来,形成两相分离的共晶组织。

基础知识:1.形成无限固溶体的条件是什么?(1)晶体结构因素:晶体结构相同是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2)原子尺寸因素:两个组元的原子尺寸相对大小△r<8-10%。

(3)电负性因素:两组元电负性差值小。

(4)电子浓度因素:固溶体的电子浓度不超过极限值。

2.固溶体非平衡结晶会产生哪些缺陷?为什么?产生的缺陷:1.晶内偏析。

2.区域偏析。

原因:固溶体结晶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先结晶固相和后结晶固相成分不同;同时由于结晶的固相成分和液相不同,使液相的成分也不均匀。

非平衡结晶时冷却速度快,固相和液相来不及扩散均匀,所以会发生各种偏析。

3.共晶合金在快冷条件下会出现哪些非平衡组织?(1)伪共晶。

(2)非平衡共晶。

(3)离异共晶。

教科书习题:1。

1.在正温度梯度下,液相温度随至界面距离增加而提高。

纯金属结晶时熔点固定,随液相温度升高而过冷度下降,不能呈树枝状生长。

固溶体结晶时,液固晶面前沿的液相成分发生变化,熔点也随之改变。

在正温度梯度下,液固界面前沿液相中的实际温度可以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此种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当成分过冷度较大时可以呈树枝状结晶。

第四章基本概念:铁素体:碳在体心立方结构α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面心立方结构γ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珠光体:共析反应产物,是片层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莱氏体:共晶反应产物,树枝状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变态莱氏体: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莱氏体组织。

基础知识:1.画出铁碳合金相图,并标出各个成分合金的室温组织。

2.铁碳相图中沿三条溶解度曲线和两条水平线析出的五种渗碳体在组织形态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次渗碳体:为粗大片状。

从液相中析出的渗碳体,能自由长大。

二次渗碳体:常沿奥氏体晶界分布。

从固相奥氏体中析出。

三次渗碳体:常沿铁素体晶界分布。

从固相铁素体中析出。

共晶渗碳体:树枝状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共晶反应产物。

共析渗碳体:片层状渗碳体和铁素体形成机械混合物。

共析反应产物。

教科书习题:1,3,5。

第五章基本概念:滑移: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滑动。

滑移线:塑性变形后在晶体表面产生的一个个小台阶,称为滑移线。

滑移带:相互靠近的一组滑移线在宏观上反映是一个大台阶,称为滑移带。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滑移系。

软取向:当外力与滑移面、滑移方向的夹角都是45度时,取向因子为0.5,屈服强度具有最小值,称为软取向。

硬取向: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或垂直时,取向因子为0,屈服强度为无穷大,金属无法滑移,称为硬取向。

几何硬化:如果某一滑移系处于软取向,拉伸时随着晶体位向的变化,φ角越来越远离45度,从而使滑移越来越困难。

几何软化:拉伸时随着晶体位向的变化,φ角越来越接近45度,从而使滑移越来越容易。

基础知识:1.第二相粒子阻碍位错运动的机制(1)环绕机制,(2)切割机制。

2.残余应力的分类(1)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2)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3)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

思考题:1.比较滑移和孪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柯氏气团是什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柯氏气团:大的溶质原子偏聚在刃位错线受拉应力的部位,小的溶质原子偏聚在刃位错线受压应力的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