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
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

8
一、人体运动学的分类
3、按用力方式分类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
①助力主动运动 ②主动运动 ③抗阻力主动运动
9
康复护理学
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 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 改善情绪,调节精神和心理 ➢ 提高代谢能力,改善心肺功能 ➢ 维持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 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预防术后血栓性静脉炎 ➢ 促进机体损伤的恢复
康复护理学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第二节 神经学基础 第三节 康复护理学相关理论
3
康复护理学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4
●运动学概念 ●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肌肉运动学 ●骨关节运动学 ●小结
5
康复护理学
康复护理学
一、运动学概念
◆运动学概念
运动学 是运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人节段运动和整体运动时, 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伴随运动而发 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心理等改变。它是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 之一。
康复护理学
第二章 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
1
康复护理学
目的与要求
【掌握】1、运动学的定义、运动的分类及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2、神经系统的组成 3、奥瑞姆自护理论基本内容与康复护理实践关系
【熟悉】 1、关节构造及运动 2、熟悉纽曼系统模式
【了解】 1、肌肉的组成、分类及特性 2、了解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
(四)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
3、与血管再生有关的细胞因子 ① 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体 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4、影响神经细胞凋亡相关的因素 5、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以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与应用

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与应用中医康复医学是综合应用中医理论和康复医学原理,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有着独特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认可。
一、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和康复医学理论。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康复医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和气血津液等多个系统,通过调理整体平衡,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2. 康复医学理论康复医学理论是中医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
康复医学关注人体功能的恢复和重建,通过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功能重建等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医学理论为中医康复医学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领域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多个疾病和病种。
1. 神经系统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中风、脑梗塞、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 骨伤科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骨伤科康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中药、外敷、针灸等方法,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骼功能的恢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
3. 妇科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妇科康复中也有独特的应用。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改善女性生理功能和调节内分泌,促进妇科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4. 慢性病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慢性病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三、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组合,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概述

一、运动学基础
▪ 人体运动种类 • 按用力方式分类 – 被动运动 – 主动运动 »助力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 »抗阻力主动运动
一、运动学基础
▪ 人体运动种类 • 按肌肉收缩分类 –静态收缩(static contraction) »等长收缩 »协同收缩 –动态收缩(kinet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 »等速运动或等速收缩
二、康复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
▪ 评估
• 评估方法 – 护理查体:在掌握望、触、叩、听、嗅等体检技巧的基 础上,运用这些体检技巧进行体格检查,以收集与护理有 关的生理资料为主,而与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有关的体检应 由医师去做。 – 查阅记录:包括病人的病历、各种护理记录以及有关文 献等。
-拮抗肌(antagonist) -固定肌(fixator) 中和肌(neutralizator)
一、运动学基础
▪ 肌肉运动学 • 肌肉特性 – 物理特性 » 伸展性(extension) » 弹性(elasticity) » 黏滞性(stickiness) – 生理特性 » 兴奋性(excitability) » 收缩性(contractility)
二、康复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
▪ 评估
• 评估方法 – 系统地观察:即通过使用视、听、嗅、味、触等感觉来取得 病人的资料,观察是进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护士与病人 的初次见面就是观察的开始。如病人的外貌、步态、精神状 况、反应情况等;而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评估及实施 措施后效果的评估都依赖于系统的、连续的、细致的观察。 因此,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病人的每一个细微 的变化,从中选择性地收集与病人健康问题有关的资料。
▪ 评估
• 收集资料时一般可从下面14个方面进行。 ➢ 呼吸状况:呼吸频率、节律、呼吸音,体位对呼吸的影响, 有无吸烟史,吸烟多长时间,每天吸多少。 ➢ 体温状况:病人对体温的主诉,测量体温以了解基础体温, 病人出汗的时间和方式,有无盗汗。 ➢ 皮肤状况:皮肤的颜色、弹性、完整性,有无出血点和瘀斑。 ➢ 舒适和休息状况:不舒适的原因,哪些措施可使病人感到舒 适,病人睡眠是否足够,借用何种方法可以帮助睡眠。
康复医学学科内容

康复医学学科内容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基础学、康复机能评定、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
也有将康复护理列入基本内容。
(1)康复基础学:康复基础学指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与主动功能训练有关的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与患者生活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改造学等。
1)运动学(kinesiology) 包括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生物力学等。
2)神经生理学(neuro-phyiology) 包括神经发育学、运动控制的神经学基础等。
3)环境改造学(ergonomics) 涉及康复工程、建筑、生活环境设计等。
(2)康复机能评定:康复机能评定包括器官和系统功能的评定,个体生活自理和生活质量的评定,以及患者进行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评定。
器官和系统功能的评定与临床评定关系密切,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或互相交叉。
而个体生活自理和生活质量评定以及社会能力的评定则是康复医学比较独特的评估内容。
1)躯体功能,包括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体脂测定等。
2)电生理学,包括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电诊断等。
3)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分级运动试验、肺功能测试等。
4)有氧运动能力,包括能量消耗、最大吸氧量、代谢当量测定等。
5)平衡和协调能力,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等。
6)步态分析,包括三维运动分析、力学分析、动态肌电图、气体代谢测定等。
7)医学心理学,包括精神、心理和行为评定。
8)脑高级功能,包括感知和认知功能评定等。
9)言语和吞咽功能。
10)日常生活能力。
11)生活质量。
12)就业能力。
13)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
(3)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学主要的支柱是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和言语/吞咽疗法,另外心理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也是基本组成。
在我国还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包括运动疗法和理疗,是康复治疗最早开展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康复治疗。
例如各种主动和被动运动(有氧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和电、光、声、热、磁等理疗技术。
康复医学基础

5、全面锻炼 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 多组织、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的 目标应包括心理、职业、教育、娱乐等多 方面,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因此康复治 疗应该全面审视,全面锻炼。由于康复治 疗的特性,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涵盖所有的 锻炼目标,因此需要强调全面锻炼的原则。
1)功能障碍的多维性:功能障碍多数是综 合性、联合性的。例如心衰患者不仅心功 能减退,还有肌肉、骨关节和心理等方面 的异常。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目标不仅要考 虑心功能,也要兼顾其它系统功能。 2)功能恢复的多渠道:康复治疗的基本途 径包括改善、代偿、替代,因此运动疗法 也表现为同样的特征。
康复医疗的共性原则
1、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的原则就是个体化 原则,即根据各个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 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制定康复治疗目标 和方案,并根据治疗进度和功能及时调整 方案。强调个体化的原理是: 1)病情和目标差异:病情严重者康复治疗 的强度要低,康复治疗中监护要加强,可 以采用间断性治疗。而病情较轻者治疗强 度可以较大,
4)经济和环境差异:经济条件是选择器械 和监护类型的重要因素。而康复治疗实施 的环境条件也将是具体康复方法、强度、 节奏选择的重要依据。
2、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的难易程度、强度 和总量都应该逐步增加,避免突然改变, 以保证身体对运动负荷或相关治疗的逐步 适应。 1)积累训练效应:治疗效应符合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康复治疗的应激适应性要逐步 建立,效应表达需要逐步积累,因此在短 期内不一定能见到生理适应性改变,因而 不能过快地增加治疗负荷。
9)言语和吞咽功能。 10)日常生活能力。 11)生活质量。 12)就业能力。
3、康复治疗学 康复治疗学主要的支柱是 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和言语/吞咽疗法,另 外心理治疗、康复工程也有重要价值。在 我国还有传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包括运 动疗法和理疗,是康复治疗最早开展的治 疗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康复治疗。 例如各种主动和被动运动(有氧训练、肌 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和电、光、声、 热、磁等理疗技术。
康复的基础理论

康复的历史与发展
1
康复医学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当时针对退伍 军人的康复需求而设立了相应的康复机构。
2
康复医学经历了从单一的物理治疗到多学科联 合康复的发展历程。
3
现在,康复医学已成为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 、社会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康复治疗方案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应从多方面进行,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矫形器疗法、心理疗法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康复治疗案例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回归社会的时 间。
骨折康复治疗案例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
02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负责接收、处理和储存信息。
神经损伤和再生
03
当神经受到损伤时,轴突和树突的再生是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的
关键。
心理学基础
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学习 和记忆等方面。
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压力和睡眠障碍 等,可以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
康复的未来趋势
康复医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全面性和综合性的 服务。
跨学科合作和多模式联合康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 趋势。
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康复医学将更加注 重创新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02
康复理论基础
神经生理学基础
神经细胞和突触
0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突
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用于传递信息。
03
康复医学概论知识点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基础学是指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与康复功能训练,特别是主动功能训练有关的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及运动学,以及与患者生活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改造学。
康复功能评定学遵循SMART原则,即特异性S、可测性M、可获得性A、相关性R、时间性T主要包括:1、运动功能评定:如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步态分析、平衡与协调功能、感觉功能、心肺运动实验等评定。
2、生物力学评定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评定4、脑高级功能评定5、神经生理功能检查6、康复医学特殊问题的评定7、环境评定8就业前评定日常生活ADL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100分)肌力评定主动MMT肌力分级0~5级肌张力被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0 1 1+ 2 3 4 体现在患者做被动活动的阻力吞咽功能洼田饮水实验屈膝:大腿后侧支配腘绳肌伸膝:股四物理疗法PT 作业疗法OT 言语疗法ST肌力低下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外伤则相对应肌力底下中枢神经:脑(上)硬瘫肌张力增高大脑皮层、脑干、小脑、基底结脊髓(下) 软瘫运动神经元损伤锥体束: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外体系社区康复CBR:是“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能够预防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尽早主动运动脑卒中患者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手部水肿)残疾学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身心功能障碍的状态,并且这种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ICF 由ICIDH演变来ICF编码系统b 身体功能s 身体结构d 活动和参与e环境因素字母章数二级水平三级水平四级水平限定值功能障碍功能是指组织、器官、肢体等的特征性活动功能障碍评定的意义:通过对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严重程度做出判断,为残疾分类、估计预后、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提出进一步全面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康复的基础理论

02
康复的基础理论
神经康复理论
神经可塑性理论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外部刺激下,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由于疾病、外伤或退行 性疾病所导致的大脑功能缺。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重塑,改善 肢体功能。
皮质功能重组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于大脑皮层功能的重新组织。当大脑受到损伤时,周围的脑区会代偿性地 接管部分或全部功能,以弥补缺陷。这种理论为功能性电刺激(FES)等技术的应用提供 了理论基础。
肌力训练
针对肌肉力量不足的患者,通过抗阻训练 、等长收缩等来提高肌肉力量。
柔韧性训练
通过拉伸、关节活动等来提高关节的灵活 性和伸展性。
康复辅助器具
矫形器
助行器
用于矫正身体畸形、补偿肌肉力量不足或改 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器具,如踝关节矫形器、 膝关节矫形器等。
帮助患者行走或站立,减轻关节负担的器具 ,如拐杖、助行器等。
《康复的基础理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康复概述 • 康复的基础理论 • 康复评估与计划 • 康复方法与技术 • 康复的实践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康复概述
康复的定义
01
康复是指通过综合应用评估、训练、指导、工程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帮助功能 障碍者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康复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康复需求不断增加。未来, 康复领域将更加注重早期康复、全面康复和社区康复,以满足 患者的需求。
康复医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心理学、 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康复治疗技术 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康复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康复治疗成本高 、专业人才缺乏等。未来,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康复服务 体系、提高专业水平等措施,以应对这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功能恢复是康复医学核心中最重要的问题。
功能恢复是指机体造成功能障碍后,功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发地或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减轻的现象。
多个世纪以来都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不能再恢复。
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和可塑能力,以致使损伤后的恢复成为可能。
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对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现象有了更新和更深的认识,发现了一些能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些成为近代中枢神经疾病或损伤后康复的依据。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时期可分为4个阶段:①急性期,24小时以内;②早期恢复阶段,又称自发恢复阶段,数天至数月;③后期恢复阶段,3个月至2年;④晚期阶段,2年以后。
后两个阶段又称自发恢复停止以后阶段。
【自发恢复阶段机制】自发恢复是指发病后不论治疗与否均可自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发病后数日至3个月内出现,一般不超过半年,这种恢复机制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神经解剖方面1.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CT证实,病灶周围水肿可持续5~6天之久,当然主要是头几天或几周较为严重。
2.血管的自发再沟通急性发病后,损伤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常受局部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发生反射性痉挛,甚至完全闭锁,几小时或几日后重新沟通。
3.侧支循环的形成颅内正常情况下有些侧支是不通血的,如脑底动脉环就有此现象,但在发病后这些不开通的侧支开放,往往使一些患者的血液循环有所恢复。
二、神经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与形态联系的消失,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脑代谢功能有广泛的抑制所导致的急性损伤后的一种功能性休克状态,但神经本身未受损,随着急性阶段的消退,使功能得以恢复。
【自发恢复停止以后功能恢复机制】自发恢复停止以后的功能恢复是指中枢神经损伤的后期及晚期(约3个月至2年)。
关于其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与脑的可塑性有关。
即认为脑的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可塑性高,则神经细胞功能的易变性高,损伤后更容易恢复功能。
脑的可塑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神经解剖方面1、脑双侧支配的形态学基础(1)一侧半球的双侧支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是巨大的,在切除大脑半球的520g组织以后,人仍能保留包括步行在内的大量的运动控制,这在临床上切除大脑半球治疗癫痫时得以证实,说明每侧半球均有双侧的传出纤维支配,保证了两侧身体的基本功能。
(2)古旧皮质的双侧支配:中枢神经系在发育上可分古、旧、新三部分。
古皮层在中央,由自主系、网状结构、古小脑前庭系等构成;旧皮层由司粗糙感和防护的系统构成;新皮层由司精细觉的或探索性的部分构成、新皮层在最外层,占人脑90%左右,位置暴露,由终末血管支配,难于形成侧支循环,因此不易受伤害,而且伤后不易恢复,除此之外,新的部分单侧性也很明显,因此伤后不易为对侧代偿、而古、旧皮质在内层,而具有明显的双侧支配,因此,新皮质破坏后,有些粗糙感的和低级的功能可由古、旧皮质来完成。
2、突触发芽是指从未受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轴突中向受损伤的神经细胞生长新芽,并建立起新的有功能的空触联系。
突触发芽的类型(图4-1)包括:(1)旁侧发芽:在神经纤维上生成侧芽进而生成新的轴索支,并且末端与另外的神经元形成新的突触。
(2)终端发芽:现存突触的终末端某部分膨出,又形成新的突触。
图 3-1 突触发芽常见模式①旁侧发芽②终端发芽③突触性发芽(3)突触性发芽:突触的终末接触面扩大,突触的接触点增多。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甙酯等可参与和促进突触发芽过程。
二、神经生理方面1.功能转移许多研究证明,两侧大脑半球的对应部位的功能可以“互替”,具有相互代偿的能力。
例如,正常右利手的人,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右半球不承担言语功能,但通过脑功能治疗,可训练这种人让右半球来完成这种功能。
即使左半球受伤后2年之后,仍能通过脑功能治疗使患者语言功能有所恢复。
2.次要通路的开通是指已存在的但没有发生作用的通路在主要通路失效时发挥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细胞均通过突触与其他众多的神经细胞连接起来而构成神经网络,但平时多数连接通路处于被抑制状态。
当主要通路受损时,感觉传入被阻断,其大脑感觉区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如T氨基丁酸出现一过性减少;该期间可塑性增高,则旁侧通路重新被激活启用,发挥主通路作用。
但因这些通路较曲折,分化不精细,比主通路效率差。
如儿童学写字,开始很不准确,几乎上肢的全部肌肉均参与其中,但随着训练和熟练,最后只余下最低限度的,必不可少的几条肌肉参与,以前大量参与的其他肌肉被抑制了,不再参与该动作的完成。
受伤后,主要肌肉受累,但上述曾被抑制的肌肉可以重新启用来完成写字动作,但由于该通路在作用上是次要的,所以效率和准确性都不如原来。
三、神经化学方面1.神经生长因子(NGF)1952年由Levi MOntaLcini R等所发现,分子量为130000的7S复合物,有几α、β、γ三种亚单位,β是活性部分,由2条11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而成二聚体多肽。
(1)NGF作用的靶神经元:①中枢神经中隔区胆碱能神经元。
②脊神经背根神经节中的周围神经元。
③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元。
(2)NGF对中枢神经的作用:①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调节和促进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纹状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及受伤后的再生。
②增加受伤后神经元的存活。
③对抗神经毒:NGF可保护神经元,减轻它们受神经毒的损伤作用。
④修复创伤:促进创口修复的组织细胞反应,有类似创伤局部炎症趋化因子作用。
⑤促进移植组织的生长:连续在脑室内灌注NGF一个月,可使大量移植细胞存活。
(3)NGF对周围神经的作用:①促进交感神经与感觉神经细胞增殖出芽。
②维持交感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细胞存活。
③趋神经性:神经纤维向NGF高浓度区优先生长现象。
其生长方向与速度与NGF的浓度成正比。
(4)作用机制和方式:NGF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使细胞通过膜吸收氨基酸和营养物质的速度加快;通过氧化增加对葡萄糖的吸收和代谢,刺激特殊种类mRNA的合成;刺激轴索生长和细胞骨架成分的生长。
在NGF的作用下,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内质同及高尔基体变大,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微丝、微管等管状细胞器也增加,并通过对微管相关蛋白质合成和磷酸化的促进而使轴突生长。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974年Gospodarbwicz发现和命名,最初从牛垂体中分离出,是一种肝素结合蛋白,分碱性(bFGF)和酸性(aFGF)两大类。
其作用为:(1)神经营养作用:维持神经生存和促进生长,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加速。
将bFGF 注入损伤脊髓周围,可促进部分脊髓的生长;如果将一注入bFGF的聚乙烯管套于被切断坐骨神经的两端,可见断离的坐骨神经轴突生长迅速。
(2)促两栖类动物失去肢体再生作用:FGF是两栖类动物失去肢体再生过程中形成芽基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两栖类动物失去肢体的伤口上注射FGF,数周后,镜下可见残肢生长变大,未分化细胞增多,并分化成软骨细胞和肌细胞。
(3)促晶体再生作用:FGF有促晶状体上皮细胞和角膜上皮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创伤后晶状体和角膜的修复。
(4)创伤愈合作用:创伤的愈合主要依赖于纤维组织的形成,而起关键作用的是成纤维细胞,FGF可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刺激血管新生,并参与神经的再生,增加局部DNA的合成及创面中对修复有利的其他成分含量,因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四、神经电方面现已证实,恒电场能调节周围和中枢神经元的发育。
在30~100mV/mm的梯度时即有促进神经元发育的作用。
电位梯度在70mV/mm及以上时,电极阴极端轴突生长迅速,而阳极端则受抑制。
五、心理因素与神经易化1.心理因素当一个人因某种原因发生残疾后,除了个体某部残疾引起的功能障碍外,还给本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创伤,并为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心,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难配合进行主动训练和治疗。
显而易见,克服心理障碍,面对残疾现实,乐观、向上、勇于克服残疾,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可能发挥其潜能,积极配合治疗主动参与训练,对患者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创设良好的周围环境,让患者得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支持及周围人群的关爱也有助于身心的恢复。
2.神经易化图3-2易化作用示意图神经易化的理论基础源于Sherrington脊髓反射生理研究。
他认为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时,其所发放的冲动不能使其相邻的神经元发生兴奋而只能处于阈下兴奋状态。
但是当一个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如果这个刺激与前一个刺激在时间上紧接的话,这两个兴奋场就会相叠加,所诱发出的易化反射放电的幅度就会大于两者分别刺激时的总和,这种现象就是易化,就是肌肉随意活动的易化作用的基础(图4-2)。
如果后一个刺激与前一个刺激在时间上紧接,但所引起的兴奋场并没有与前一个兴奋场相叠加,并且还降低了前一刺激的兴奋性,这种现象称为抑制。
康复治疗医学中的神经易化技术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将来自外周的对肌肉肌位感受器及皮肤感受器的刺激的总和使其超过兴奋阈值,而促使α运动神经元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而引起肌肉的随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