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_马丘比丘宪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年12月通过)一、背景材料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 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
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 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盲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 CHARTER OF MIACHU PICCHU)。
12月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
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 IUA)将授于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
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绘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派白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
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
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1、**城市化的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换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型变化的过程。
城市化含义的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变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后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用S型曲线表示:图。
2、***《周立考工记》:是我国第一套城市建设制度。
其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图。
重要意义:内容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道路的规划,形成一部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
推动了城市发展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此后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均以此为依据发展变革。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 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雅典宪章》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 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 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勒·柯布西埃的 “太阳城”的建筑就是光照下的建筑体量的巧妙组合和 壮丽表演组成的。他的建筑语言与立体派艺术相联系, 就是与把城市按功能分隔成不同的元素,在进行组织和 搭配 。
《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 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 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 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 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 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 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 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 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对《雅典宪 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雅典宪章》的意义:
《雅典宪章》中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在 现在也继续起作用,《雅典宪章》的出发点是建筑, 为了解决建筑理论与实践,他们最终找到了城市与 区域规划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雅典宪章》表明:这些建筑师已经明确意识到现 代建筑的特征就是建筑与城市规划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肯定和社会的、经济 的、文化的等等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归纳起 来就是城市问题。 而就是这些理念让后来的一些宪 章更加完善。
《马丘比丘宪章》则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 的社会功能引出了把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者组成的部 分的做法,然后城市就变成了一个缺少有机构成的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您的位置:首页>城建理论>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在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和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然而,事隔多年,规划界对这两个宪章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个宪章尤其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两个宪章的规划理念作一比较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概括地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分别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二者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征服和改造一切。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它以宪章签署地雅典命名,其实就反映了其弘扬人本主义的用意。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表现出理性化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它首先肯定“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但另一方面,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明显发扬了马丘比丘古文化遗址蕴含的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传统。
也就是说,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进一步分析,两个宪章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都坚持人是城市的当然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宗旨。
例如,二者都刻意突出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人本主义理念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当时,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直到今天,摒弃纯粹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得到一致肯定。
如今各国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贯彻了这一思想。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由雅典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8月起草,即国际建筑协会在1933年8月雅典会议上制定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纲要”它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新建筑”流派,尤其是乐?勒·柯布西耶的观点他建议应该把这个城市和它周围受影响的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定义和介绍城市和村庄相互结合,每一个都是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一个要素的199个城市构成了该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区域单元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不能把城市和它们所处的地区分开,因为这些地区构成了城市的自然边界和环境。
中这些区域单元的发展取决于以下因素:(1)的地理和地形特征——气候、土地和水资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自然交通 (2)经济潜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壤、底土、矿物原料、能源、动物和植物);人力资源(包括农产工业产品);经济制度与财富分配(3)政治和社会形势——人口的社会组织、制度和行政制度的所有这些主要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任何地区科学规划的唯一真正基础。
这些因素是:(1)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而不断变化。
从历史上看,一直以特殊需要为特征,如军事防御、科学发明、管理体制、生产和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
因此,表明,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在不断演变现代城市的混乱是由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序的发展造成的。
双城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旅游和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和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以下描述了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对四大活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13住宅是本市的第一项活动目前本市的居住条件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太高,甚至有些地区每公顷都有1000多居民。
在现代城市过于拥挤,不仅仅是在中心地区。
因为工业在19世纪的发展,也就是在大量的住宅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的居住环境在过度拥挤的地区非常不卫生。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被过度使用,没有开放的空间,建筑本身处于不卫生和腐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