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30页PPT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ppt课件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3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3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院校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英语:China Medical University)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 医学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 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
学校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为原卫生部属11所医学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 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1940年9月在 延安,经毛泽东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 (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 (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国教会建立)。2000年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 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截至2014年2月,该校总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9万平方米。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学科
重点学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科学(呼吸系病)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外科学(普外) 皮肤病与性病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 儿科学 神经病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肿瘤学 麻醉学 口腔临床医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药理学 内科学(肾病) 内科学(血液病)
中国医科大学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简介

自评报告课程名称:眼科学课程负责人:张劲松2010年3月8日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眼科学教研室创建于2005年,其绝大多数成员为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学教研室的骨干力量。
在教研室主任张劲松教授的领导下,经过眼科教研室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领导组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并成为主任单位。
目前眼科学教研室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省内较有影响力的,由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外伤、眼表疾病、小儿斜视弱视、视光、准分子等十大专业组成的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
眼科学教研室一直以来本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眼科医学专业人才”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素质教育与德智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新世纪眼科学通才和精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我教研室在教学改革方面,尤其是PBL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2009年在国外核心期刊《Arch Ophthalmol》发表教学论文1篇,IF 值3.2。
现申报国家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自评报告如下:一、学科建设㈠.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我教研室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
(见表1)表1.教学、科研成果情况㈡ .教学、科研课题近年来共申报各类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十五攻关分中心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项目1项,日本政府基层友好合作项目1项,辽宁省项目20余项。
(见表2)表2.教学、科研课题㈢.教师队伍1.学科带头人简介:眼科学教学课程负责人张劲松,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7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主任、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亚太白内障研究学会委员、美国眼科学会会员、美国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会员;美国IJBS杂志、中华眼科杂志、国际眼科纵览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杂志、国际眼科杂志、眼科时讯杂志、眼科新进展杂志等8家核心杂志编委。
眼科专家眼科学基础PPT实用版课件

• 成分 乳酸、维生素c 、葡萄糖、钠、钾等 • 房水循环途径为由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
前房,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然后通过集液 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前房角及房水循环
房水循环
房水循环 虹膜的主要功能 根据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反射路,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眼球静脉回流主要为:视网膜中央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渦静脉; 睫状前静脉 神经:6对颅神经与眼有关:
II:视神经 III:动眼神经 IV理生化及代谢
• 泪膜 • 角膜 • 虹膜睫状体 • 房水 • 脉络膜 • 晶状体 • 玻璃体 • 视网膜
虹膜睫状体
• 虹膜的主要功能 根据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反射路,使瞳 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 清晰
• 瞳孔光反射 直接、间接光反射 • 睫状体的主要功能 a:睫状上皮细胞分泌房水 b睫状肌
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房水
• 生成和功能 维持眼内组织的代谢(晶状体、玻璃体、角 膜、小梁网等)和调节眼压的作用
血管:眼球的血液供给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
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双眼角膜像差的一致性

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双眼角膜像差的一致性李史序;王静;赵江月;张劲松【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群双眼角膜像差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观察性研究分析.随机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人群240人(480眼),年龄10~70岁,每隔10岁分一组,共分为6组,每组40人,对纳入研究的人群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分别测量双眼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收集每个人在2 mm、3 mm、4 mm、5 mm瞳孔直径下双眼的角膜像差,包括水平三叶草差(Z33 )、垂直三叶草差(Z3-3 )、水平四叶草差(Z44 )、垂直四叶草差(Z4-4 )、水平彗差(Z31 )、垂直彗差(Z3-1 )、水平二次散光(Z42 )、垂直二次散光(Z4-2 )、球差(Z40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眼指标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双眼各像差的相关性,Bland-altman比较双眼总角膜像差的一致性.结果总角膜像差在双眼间存在镜像对称并具有一致性,但在不同条件下,双眼角膜像差存在差异:2 mm和3 mm瞳孔直径下,除Z33双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像差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 mm瞳孔直径下,Z31 、Z4-4 、Z42双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 mm瞳孔直径下,Z31、Z4-4、Z42双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Z40最为稳定,在双眼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三叶草差、彗差双眼间的差值均逐渐增大,四叶草差、二次散光、球差随年龄的增加在双眼间变化微小.结论总角膜像差在双眼间具有一致性,但在不同瞳孔直径下双眼角膜像差存在差异.【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角膜像差;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一致性【作者】李史序;王静;赵江月;张劲松【作者单位】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眼科,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眼科,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眼科,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眼科,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1近年,眼科手术已经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方向转变,角膜作为最重要的屈光介质,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像差的产生。
microRNA let-7a

p a s e 一 8 、 C a s p a s e 一 9 的表达显著升高。 l e t 一 7 a m i m i c 转染组, l e t 一 7 a 的表达显著升高 , C a s p a s e 一 3 、 C a s p a s e 一 8 、 C a s p a s e 一 9
・
论
著 ・ mi c r o I A l e t -7 a 调控
中国医药导报 2 0 1 5年 6月第 1 2 卷第 1 7期
C a s p a s e家 族 影 响 白内障发 生的机制研 究
宇 张 劲松 闵晓洁 罗文婷 李 晶 赵江月
秦
1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 , 辽宁沈阳 1 1 0 0 0 5 ; 2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验研究中心 . 辽宁沈 阳 1 1 0 0 0 4 【 摘要】 目的 探讨 m i c r o R N A l e t 一 7 a 靶 向调控 C a s p a s e 家族 的机制及其在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发病过程 中的作用 。 方法 收集 2 0 1 4 年7 - 9 月在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第 四医院( 以下简称 “ 我院” ) 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 白内障( 排除 其他眼部疾病 ) 的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标本 3 O 例, 作 为实验组 ; 同时收集我院眼科眼库提供 的新鲜人眼透明晶状 体前囊膜标本 1 5 例, 作为对照组 。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 l e t 一 7 a 可能调控 的 C a s p a s e 家族中的关键基因: 采用
实时荧光定量 P C R( R e a l t i m e q - P C 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 l e t 一 7 a 及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 ;利用 L i p o f e c t a m i n e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成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各学组名单发布时间:2008年6月2日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作者:cmao浏览量:5807次眼底病学组黎晓新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组长唐仕波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许迅男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组长张军军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副组长张卯年男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副组长陈有信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员戴虹男北京医院眼科组员董方田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员董晓光女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组员惠延年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组员李瑞峰男邢台眼科医院组员李筱荣男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组员刘庆淮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组员刘晓玲女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组员马进男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组员马景学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组员唐罗生男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眼科组员王雨生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组员魏文斌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组员文峰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邢怡桥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组员徐格致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组员张风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组员张美霞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组员赵明威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组员兼秘书赵培泉男上海新华医院眼科组员白内障学组姚克男杭州浙江医大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组长何守志男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副组长刘奕志男广州中山医大眼科中心副组长张劲松男沈阳中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组长鲍永珍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员毕宏生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二院组员郭海科男广东省人民医院组员郝燕生男北医三院眼科中心眼科组员黄钰森男山东眼科研究所组员李朝晖男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组员兼秘书李一壮男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组员刘平男哈医大附一院组员刘谊女成都华西医大附医院眼科组员卢弈男上海医大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组员齐艳华女哈医大附二院组员申屠形超女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组员兼秘书盛耀华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组员施玉英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组员汤欣男天津市眼科医院组员王明举女四川省白内障专科医院组员徐雯女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组员严宏男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组员叶剑男重庆三军大第三附院组员张铭志女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组员赵云娥女温医视光医院组员青光眼学组葛坚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长孙兴怀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组长王宁利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组长徐亮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组长陈晓明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中心组员段宣初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组员付培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组员贺翔鸽女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组员吕建华女邢台眼科医院组员潘英姿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员任泽钦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组员孙乃学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组员王大博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组员吴玲玲女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组员吴仁毅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组员徐岩女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组员余敏斌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兼秘书原慧萍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二院眼科组员袁援生男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组员袁志兰女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组员张虹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组员赵家良男北京协和医院组员角膜病学组谢立信男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组长刘祖国男厦门大学眼科中心副组长史伟云男山东省眼科医院副组长孙旭光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组长王丽娅女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副组长李莹女北京协和医院副组长王勤美男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学院副组长陈蔚男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学院组员邓应平男四川大学华西眼科中心组员傅少颖男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组员洪晶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组员黄一飞男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组员李莹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员潘志强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组员王铮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王智崇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谢汉平男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组员徐建江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组员晏晓明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组员姚玉峰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组员张丰菊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员张明昌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组员赵少贞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组员王雁女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眼科医院组员白继男重庆医科大学组员杜之渝男重庆医科大学组员周行涛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组员陆文秀女北京新力眼科医院组员陈跃国男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组员眼外伤学组马志中男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组长范先群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副组长肖利华男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副组长朱豫男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组长傅少颖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组员韩梅女天津市眼科医院组员胡立中男北京英智眼科医院组员胡运韬男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组员兼秘书姜燕荣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组员李冬梅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组员庞秀琴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组员钱江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组员沈丽君女温州医学院附属视光学院组员宋跃男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组员孙丰源男天津市眼科医院组员汪振芳女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王一男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组员王志军男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组员魏锐利男上海长征医院眼科组员徐国兴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组员颜华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组员杨安怀男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杨华胜男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叶娟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组员朱晓华女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组员眼免疫学组杨培增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长郑曰忠男天津眼科医院副组长张美芬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组长柳林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眼科组员卢弘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眼科组员陆晓和男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组员孙丰源男天津眼科医院组员王红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组员王宜强男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组员吴京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组员吴晓梅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组员邢琳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组员兼秘书杨朝忠男青岛东方眼科医院组员张俊杰男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组员赵敏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组员视觉生理学组阴正勤女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组长黄时洲男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王玲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眼科副组长张作明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眼科教研室副组长常青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组员陈长征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员兼秘书陈珊女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组员段俊国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组员何士刚男北京中科学生物物理研究所组员姜利斌男北京同仁医院同仁眼科中心组员赖宗白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员刘晓玲女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学院组员秦伟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组员兼秘书腾岩男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组员王超英男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组员尹卫靖男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科研究编辑部组员张伟男天津眼科医院组员赖旭佑Timothy Yuk Yau男香港中文大学组员LAI眼病理学组王薇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组长李彬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组长罗清礼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副组长陈荣家男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组员李永平男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组员林锦镛男天津市眼科医院组员刘少章女第三军医大学大坪眼科医院组员魏世辉男解放军总医院组员张纯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组员兼秘书张晓梅女哈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分院组员赵桂秋女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组员周翔天男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组员眼视光学组瞿佳男温州医学院组长王雁女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眼科医院副组长谢培英女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中心副组长曾骏文男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白继男重庆医科大学组员陈跃国男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组员黄振平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组员瞿小妹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组员李伟力男湖南旺旺医院组员李莹女北京协和医院组员廖荣丰男安徽医科大学组员刘后仓男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组员刘陇黔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员刘伟民男广西省人民医院组员吕帆男温州医学院组员兼秘书汪辉男第三军医大学组员肖满意男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组员徐艳春女中国医科大学组员徐渊男第四军医大学组员严宗辉男暨南大学医学院深圳眼科中心组员杨亚波女浙江大学组员杨智宽男中山眼科中心组员张丰菊女大连医科大学组员张铭志男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组员周行涛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组员周跃华男北京同仁医院组员防盲学组赵家良男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组长樊映川男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副组长管怀进男江苏省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副组长何明光男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孙乃学男西安交通大学二附院眼科副组长何伟男沈阳何氏眼科医院组员胡力中男北京英智眼科医院组员黄丽娜女深圳市眼科医院组员贾亚丁男山西省眼科医院组员李建军男北京眼科研究所组员兼秘书刘平男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员刘翔男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组员宋秀君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组员唐罗生男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眼科组员王利华男山东省立医院眼科组员王勤美男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组员温跃春男安徽省人民医院眼科组员徐国兴男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组员徐亮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组员颜华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组员易敬林男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组员袁援生男云南昆明医学院附院眼科组员邹海东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组员斜视与小儿眼病学组赵堪兴男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组长麦光焕男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副组长牛兰俊男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副组长曹木荣女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员陈霞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医院委员兼秘书崔浩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员甘晓玲女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委员宫华青女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暨青岛眼科医院委员管永清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委员亢晓丽女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委员刘虎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委员刘桂香女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刘陇黔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委员刘双珍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委员孙朝晖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委员孙志河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员王乐今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委员王利华女山东省立医院委员吴晓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委员许江涛男昆明市儿童医院委员阴正勤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委员曾小平男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委员张丽军女山西省眼科医院委员周炼红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委员。
眼科学视光学ppt课件

复性远视散光:两个互相垂直的主径线均为 远视
混合散光:一个主径线为近视,另一个与其 垂直的主径线为远视
28
不规则性散光
圆锥角膜 角膜缘切口手术 角膜外伤 翼状胬肉 屈光手术后 等
29
散光的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 看远看近均不清楚,高 度散光视力明显减退
11
近视眼定义
当眼在调节静止 状态,平行光线进入 眼的屈光聚焦在视网 膜之前。近视眼的远 点在眼前某一点调节 松弛状态下,所形成 的焦点在视网膜之前, 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 弥散环,看远处目标模 糊不清。
12
近视眼分类
按屈光成分类 (1)轴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 长,屈光力正常,(2)屈折性近视:1)曲率性近视: 角膜或晶状体弯曲度过强;2)屈光指数性近视: 晶状体屈光指数增加。
RGP)
34
RGP
戴框架眼镜不能适应者,试戴角膜接触镜,特别是硬性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RGP)。
RGP镜片优点:对成像放大率影响较小,视野较大, 视觉质量好 (视网膜成像质量好),透气性好,对角膜生理影响小,矫正角 膜散光能力较好(2~3D),寿命比软镜长2~3倍。适用于高度近 视或屈光参差较大者及某些特殊职业者。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上皮角膜切割激光矫视术 (Epi-LASIK) LASUK
42
PRK LASIK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屈光参差的临床表现
轻度可无症状 视力疲劳和视力低下 交替视力 看远时用远视眼,看近时用近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弧β区5年变化研究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弧β区5年变化研究王涵;王静;张劲松;袁尉力【摘要】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e of peripapillary atrophy β zone and progress of optic disc damage in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 POAG) . <br>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66 eyes of 44 POAG subjects were selceted and made the morphology evaluation of the color fundus photographs ( 30o) which were taken in baseline andfive-year visit. The change of peripapillary atrophy β zone (β zone ) and the progress of optic disc damage was detect ed. The disc rim/disc area ratio, β zone/disc area ratio and vertical cup/disc ratio both baseline was calculated by computer software. <br> RESULTS:Forty-eighty eyes had β zone in 66 POAG subjects in baseline, β zone of 20 eyes ( 42%) was expand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ge, refractive error, gender, vertical cup/disc ratio, rim/disc area ratio, β zone/disc area ratio of baseline between βzone-developed group and β zone-undeveloped group. After excluded the eyes' refractive error >-3. 00D,β zone of 15 eyes ( 60%) had developed in 25 progressed glaucoma eyes and 4 eyes (21%) had undeveloped in 19 unprogressed glaucoma eyes.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χ2=6. 67, P=0. 011). <br>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β zone development in pr ogressed group is larger than unprogressed group in POAG. To monitor the change ofβ zone may have some effects in predicting the progress of POAG.%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视盘旁萎缩弧β区的变化和POAG 进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