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开
放
时
期
的
资
外
源
来
的
影
发
响
掘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三、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概况
1、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向往和回归: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 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集中的关注点
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 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 化的“主潮”。
重写文学史: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外学者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大陆研究界产生 很大反响。
如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夏志清《中国现代 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 人的介绍和推崇
重写的文学史对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 现代派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等 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张爱玲、 师陀等的“孤岛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 说,以及穆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 作都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地位。对于那些似有“定 论”的作家,如鲁迅、老舍、曹禺等的认识、评 价,在80年代,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辨识 与争鸣
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 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的批判,1983 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化”、 “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 在思想文化,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 件。
“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 “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 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身份重新确 立起来,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几代作家都以 复活的政治激情和极大的勇气来直面现实人 生,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力 量。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 西方哲学、文学理论、创作的大量“引进” ,以及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估,这些对中 国大陆“新时期”作家的视境,他们的感受 、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 • 对于文学“传统”的这些重评,显示了80 年代中国作家的思想艺术趋向:对于文学的 “独立性”和“艺术自足”的重视,和创作 主题、境界上对于时事性的社会政治问题的 “超越”。
• 2)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期 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批判 的作品“落实政策”。 • 3)5月,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 撤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4)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扩大 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家协会活 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这被看作是 文学回到原先轨道的重要措施。有所反省和修正 的五六十年代文学和文学活动方式,是这期间许 多作家文学复兴和“重建”的目标。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 望。 在与过去 年代(“文 反观 革”)的 “历史” 决裂和对 作出的 比中,来 发问和 确立未来 思考。 道路 .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存 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地意识到,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 过思想的震荡,经历过确立的权威的崩坏,思 考和反省的潮流已经存在。对于思想戒律的怀 疑、质询,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形成一股 巨大潜流。 •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这股 潜流冲出地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 ”的运动。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 80年代,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 20世纪的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 代文论和“现代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
20世纪80年代文学经典的研究语境和话语逻辑

纪8 0年 代 凸 显 着 手 , 沿 着 时 间 和 事 件 的 线 索 ,
从 源 头 上 厘 清 文 学 经 典 问题 的 原 发 特 点 ,追 寻 它 出现 的 语 境 ( 既 包 括 文 学 研 究 的 自 身 的 展 开
状 况 又 涉及 社 会 文 化 的 大 语 境 ) 和 展 开 的 逻 辑
思 想 战 线
2 0 1 3 年 第2 期 第3 9 卷№ . 2 , 2 0 1 3 V o 1 . 3 9
2 O世 纪 8 O年 代 文 学 经 典 的 研 究 语 境 和话 语逻 辑
张 颖
本 文 拟 从 文 学 经典 作 为研 究 问题 在 2 0世 态 和 民 间 大 众 艺 术 话 语 之 间 实 现 着 一 种 微 妙 的
立足于社会文化的视注不是受西方文学经典论争而催生的问野重写文学史的话语从起始就溢出了文学题这一影响在1993年之后才开始逐渐发挥作场域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关怀而体现了知识分用它启发了国内研究界对经典问题复杂性的子的人文理想和社会关怀以对现代文学的价认识但也部分遮蔽了国内这一问题研究的独4t重估和叙事重构参与到了改革开放和文化转特语境削弱了来自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自型的实践中
动 摇 的 地 位 , 另 一 方 面 ,也 通 过 对 其 经 典 的 合
究 的 基 本 线 索 ,他 将 短 暂 的 1 0年 研 究 划 分 为 4 个 阶 段 。按 照 这 种 划 分 , “ 重 写 文 学 史 ” 处 在 第 4个阶段 。 ② 事 实上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中 的 “经
就 会 在 纷 乱 重 叠 的 语 境 中发 现 其 可 玩 味 之 处 。 在 与 “经 典 ” 相 关 的 论 域 中 , 首 当 其 冲 的 是 当 时 惟 一 的 、 权 威 性 的 话 语 — — 马 克 思 主 义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80年代文学环境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
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中外文化采取的是有高 度选择性的方针。“文革”期间,则实行一种 “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而从80年代初开始,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封锁之后,出现了本世纪不多 见的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潮。 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20世纪的西 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代文论和“现代 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 误批判的作品“落实政策”。
同时,国家重申了“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这一方针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创作自 由“的口号。
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 扩大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 家协会活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
新时期文学环境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
三、作家的分化和重组 四、文学与“市场经济”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1976年底“文革”宣告结束,中国的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也随之发 生了重要变化。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 托邦的革命狂热,为“现实主义”的、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所取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会 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 “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 的热切渴望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 存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意识到,许多人都程度不同地经历过思想 的震荡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 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首先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 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 标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这一命题,批评了维护僵化教条的“两个凡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编八十年代文学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80年代 年代: 第二节:80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一、对80年代的再评价 一、对80年代的再评价 1.80年代:文学的纯真时代与黄金时代 1.80年代:文学的纯真时代与黄金时代 2.80年代的文化热 2.80年代的文化热 3.传媒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 3.传媒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 4.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现代化与现代性的 4.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现代化与现代性的 “同构合谋” 同构合谋” 5.80年代文学鲜明的启蒙主义倾向与精英意 5.80年代文学鲜明的启蒙主义倾向与精英意 识
人道主义的张扬。滥觞于“伤痕文学” 人道主义的张扬。滥觞于“伤痕文学”和70 年代后期再度展开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 的讨论,主旨是呼唤人情、人性、人道主 义,重新阐说“文学是人学” 义,重新阐说“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肯 定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学中的应有地位, 期望创作出既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又 具有深厚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蕴的艺术 形象。其意义被概括为“人的自觉” 形象。其意义被概括为“人的自觉”、 “人的重新发现”。 人的重新发现”
三、80年代文学与后殖民?? 三、80年代文学与后殖民?? 1.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是一种文化殖民后的产 1.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是一种文化殖民后的产 物。 2.80年代的向西方学习的逻辑起点 2.80年代的向西方学习的逻辑起点 3.如何认识与评价? 3.如何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后文革时代文学的基本形 第三节: 态
二、思想解放运动 1.人道主义观念的重新提出 1.人道主义观念的重新提出 2.启蒙主义理念的重新确立 2.启蒙主义理念的重新确立 3.关于“异化”问题的巨大争议 3.关于“异化”
三、西方哲学— 三、西方哲学—艺术思潮的影响 翻译热潮的掀起;针对外国文艺的期刊的恢复与 创办;现代热。 商务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和袁可嘉 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四卷八本) 影响盛大。 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加缪)、生命哲学 (伯格森)、权力意志论(尼采、叔本华)、弗 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和原型批评、现象学、 阐释学、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阐释学、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后结构主 义、符号学、女权主义、语言哲学等。
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
翟传鹏 zhaicp@
第一节、80年代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80年代的文化语境
一、文化归零运动 1.“两个凡是”与徘徊时期 1.“两个凡是” 2.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2.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一标准》 1978.5.11《光明日报》 一标准》( 1978.5.11《光明日报》 ) 3.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两个凡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批两个凡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工作重型转移到“ 将工作重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倡导思想大解放和“民主” 上来”。倡导思想大解放和“民主”、 “科学”的精神。 科学”
现代主义的突起。对“文革” 现代主义的突起。对“文革”中荒诞现实 的深切体验和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是其产生 的主要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的 的主要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的 兴起和争议、小说和话剧对现代派手法的 借鉴、关于“现代派和现代化” 借鉴、关于“现代派和现代化”的讨论, 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本时期的出现小说、 “后崛起”诗歌、实验话剧和“新潮”批 后崛起”诗歌、实验话剧和“新潮” 评汇成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以其艺术上 的反传统使现代主义成为多元审美格局中 的一元。
4.第四次文代会(1979.10) 4.第四次文代会(1979.10) 邓小平讲话、“艺术民主” 邓小平讲话、“艺术民主”的确立、倡导 艺术自身的规律:执政党“ 艺术自身的规律:执政党“对文艺工作的 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 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 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 术事业。”重提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 术事业。”重提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
文学“寻根”的提出。80年代中期“文化热” 文学“寻根”的提出。80年代中期“文化热” 的勃兴和对现代主义倾向的反拨引起部分 作家提出“寻根”口号,并贯彻于“ 作家提出“寻根”口号,并贯彻于“寻根 文学” 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剖析、地域 文化的描绘、精神文化价值的重估是这一 思潮关注的重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批 判构成这一思潮的两极,为文学灌注了强 烈的文化意识。
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 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 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 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 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 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 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 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 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 后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 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后现代性的特 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 以及知识的商品化. 以及知识的商品化.
二、80年代主要文学热点与思潮 二、80年代主要文学热点与思潮 现实主义的深化。现实主义是本时期文学 创作和批评的主流和主轴。随着“ 创作和批评的主流和主轴。随着“伤痕文 学”的提出,现实主义精神得以恢复和不 断深化。它一方面以“写真实” 断深化。它一方面以“写真实”为口号, 贯彻于新时期文学之中;另一方面以开放 的态度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打破传统现实 主义的单一形态,从而出现了心理现实主 义、魔幻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现代形 态。
五、五种文体: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 )、网络文学
六、六代作家 三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作家 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作家 五零后作家 六零后作家 七零后作家 八零后作家
二、两个命题:科学与民主 科学:科学技术,科学精神; 民主:民主政体,民主思想;
三、三个时代: 80年代:诗歌的时代 80年代:诗歌的时代 90年代:散文的时代 90年代:散文的时代 2000以来: 2000以来:媒介的时代
四、四次浪潮: 1979—1985:反思与回归浪潮 1979—1985:反思与回归浪潮 1985—1989:实验与探索浪潮 1985—1989:实验与探索浪潮 1989—1999:市场化与大众化浪潮 1989—1999:市场化与大众化浪潮 1999—2009:全球化与媒介化浪潮 1999—2009:全球化与媒介化浪潮
通俗文学热的兴起。这是文学商品化的产 物,是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结果。80年代以 物,是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结果。80年代以 来港台地区以武侠和言情小说为代表的通 俗文学作品涌入祖国大陆,大陆的通俗文 学作品和刊物也竞相涌现,它们在满足读 者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低级庸俗的作 品。新时期文学中已出现严肃文学与通俗 文学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现象。
一、一个主题:现代性 “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 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 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 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 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 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 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 值理念。哈贝马斯指出:“ 值理念。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 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 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