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三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三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自古以来,童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本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渔夫,到还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2、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3、想一想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他是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这么小的一个瓶子里的,把魔鬼重新骗回了瓶子里。

4、结合上下文,想想下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1)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从“立刻”一词我们可以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因为对所罗六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六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

我们不由得会想?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

(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4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4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4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并说说文章的主要资料。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

透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明白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

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之后我透过问题“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让学生感受渔夫的聪明、镇定、从容。

学生根据渔夫的心理活动:“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我的智慧必须能压制他的妖气。

”明白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清楚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

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能够治服它。

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用激将法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对课文的主要主角进行了分析,我又让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同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我们就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难。

”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名言: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有的同学说:“对于坏人,我们不要相信他的谎言。

当渔夫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但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

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那就死定了。

”最后让同学们复述故事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布置课外阅读。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2我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文中的魔鬼是什么样的形象?”当很多同学纷纷指出魔鬼的“凶狠、无耻”时,一个男生却得意地提出了他的新观点:“我认为魔鬼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你看,他告诉渔夫,自己被所罗门关在胆瓶里时的遭遇,一点也没有隐瞒。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五篇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1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构成了强烈的比较,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所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

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__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可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终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提高,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2《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让学生围绕导读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5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5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一):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构成了强烈的比较,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所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

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可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终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提高,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二):《渔夫的故事》是一课阅读课,资料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并不难。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我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构成了强烈的比较,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我读通、读懂,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0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0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一):《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并说说文章的主要资料。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

透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明白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

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之后我透过问题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让学生感受渔夫的聪明、镇定、从容。

学生根据渔夫的心理活动: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我的智慧必须能压制他的妖气。

明白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清楚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

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能够治服它。

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用激将法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对课文的主要主角进行了分析,我又让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同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我们就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难。

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名言: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有的同学说:对于坏人,我们不要相信他的谎言。

当渔夫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但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

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那就死定了。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3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优点之处: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特别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

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

而当总结文章所能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抓住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那句话来分析,“这时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住他的妖气。

”让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的主题。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有些不合理,前面拖拖沓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2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一):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构成了强烈的比较,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所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

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可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终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提高,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二):《渔夫的故事》是一课阅读课,资料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并不难。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我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构成了强烈的比较,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我读通、读懂,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优秀3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一大概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在接到转正公开课的任务时,选择了一个略读课作为上课内容,师傅知道了我的选择后说我很有勇气,但她并没有劝我放弃,而是鼓励我好好加油,保持年轻人的冲劲儿和干劲儿。

《渔夫的故事》这一课的课文并不难懂,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这个课时,我深知要使学生“一课一得”,不仅要自主地学习课文内容,更要学会一个方法。

而且这篇课文在整本书中很特别,它是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所以在这篇课文中既有对本单元“故事”主题的延续,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其他单元一些要点的回顾,比如这篇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与第七单元有隐形联系。

与此同时,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情节也比较曲折,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确定了使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在确定好要上这节课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导读的要求,在导读中共有两个比较明确的要求,一个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中“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另一个是要求学会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一开始,我对第一个要求的设计是直接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由我带着分析第一个,再让学生自主分析第二个。

后来试教一次后发现,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平行的,所以没有梯度,学生在上课时会感觉没有难度,没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比较闷。

所以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一个小辩论,让同学们从文中找依据,来辩论渔夫和魔鬼谁更强大,这样一个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而且课堂更加开放,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我原本预设会有一部分同学觉得魔鬼强大,一部分同学觉得渔夫强大,但是在正式上课时,几乎所有同学都是支持渔夫的,这非常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我临时做起了魔鬼的“代言人”,从辩论的主持人转变为辩论的一方,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
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
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
艺术特色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

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
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
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
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
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
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
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在赏
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
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故事主要讲了一
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
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
在瓶子里。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
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2.通过阅读对比,
理解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主题思想;3.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写好人
物外貌。

围绕这三个目标,我主要设计以下四个板块:
一、学会讲故事体会情节曲折
这个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之精彩,我首先引
导学生找出这个故事的重点部分,即恶魔的出现时所编造的谎言和渔夫智斗恶魔部分,让
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能注意如何把这两处讲精彩,由于这个环节需时较长,所以我选了一
个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述,这个学生能够流利顺畅地讲完故事,但是没有抓住能
够表现人物特点的话语,缺乏表现力,所以没能吸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二、读好人物对话感悟形象特点
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课文亦是以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读好人物的对话,
就把握好了渔夫和恶魔的形象特点。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心理与语气,夸张
地读出两人物的口吻。

两位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生动展现出恶魔的狡猾和渔夫的从容机智,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提高许多,准确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的特点。

三、妙说一幅图引出故事主题
“请同学们观察插图,解说为什么画得好?”文中的插图面目狰狞的恶魔处在浓浓的
黑烟之中,那是邪恶的象征,而渔夫看见恶魔时向后倾倒的身躯显示了他的弱小,凶恶强
大的魔鬼和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故事最后渔夫用智慧战胜了恶魔,因此故事
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不可战胜的。

这样结合课文看图说话,可以训
练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能根据恶魔的样貌加以联想,如“恶
魔尖尖的手指就像锋利的铁叉,长长地向渔夫伸去,令人恐惧”。

基本达到了这一板块的
训练目标。

四、细读一个段以读促写
本篇课文第5自然段对恶魔形象的描写非常传神,整段话围绕“凶恶”一词,运用夸
张的比喻、铺张的排比句式,表现恶魔的极端凶狠,想象丰富奇特。

因此,品读这个段落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在细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一段,写出渔夫“贫穷”的外貌。

学生在描写时都能尝试运用排比比喻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想象也较丰富,但是对于“贫穷”的体现没有准确的表达。

这节课整体来说上得比较流畅,虽然品读能做到较细致,但是没有亮点,我想这与我
的课堂评价和教学语言一定的关系,语文课堂是一门语言艺术,它需要扎实丰厚的语文素养,也需要丰沛的激情和机智优雅的语言,所以,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熟悉教学流程之外,我还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当学生思维没有展开时,我该如何引导,在学生回答之后
我应该如何评价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
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
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
方法,填空“ 的魔鬼”,“
的渔夫”。

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

学生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狡猾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我让同
学们自由组合,几人一个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猜你感兴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