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概说

(2)声带是否颤动 按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以把普通话里的 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在音韵学里,又有“全清”、“次清”, “全浊”、“次浊”的说法。 •
• (1)“全清”是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 音:b\d\g\j\z\zh. • (2)“次清”是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p\t\k\q\c\ch • (3)“全浊”是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4)“次浊”是指鼻音、边音、半元音m\n\l。 • (5)“清” 是指不带音的擦音:f\s\x\h\sh • (6)“浊” 是指带音的擦音:r
二、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词汇”和“语 法”;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研究“语音”的就叫“语音学”、研究“词汇”的就叫 “词汇学”和研究“语法”的就叫“语法学”。 就语言三要素的研究对象而言,不但可以以所有语 言的三要素作为研究对象,还可以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作 为研究对象。这就是“普通语言学”与“专语语言学” 的区别。 那么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叫作“汉语语 言学”。由于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流传时间最长 的一种语言,也是唯一一种不间断流传至今的语言。由 于时间跨度比较长,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汉语” 的研究分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两个部分。
(3)气流的强弱 按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以把普通话声 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 (注意:在普通话中擦音没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 在传统音韵学当中有的分,有的不分)。 在普通话中发送气音时,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 强。 送气音共有p、t、k、q、ch、c六个。 发不送气音时,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弱。不送 气音共有b、d、g、j、zh、z六个。
二、为什么要学习音韵学? 学习音韵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准确释义。如:形声字:盼、扮、忙、捧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存”,即“在”,活着的意思。两者都是从才 得声,两者之间音近义通,故能相互解释。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 兰诗》课本注成“贴着地面跑”,是不对的。古 无舌上音,“地”在上古与“着”同音,“傍地 走”,即“傍着走”,并排着跑。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经· 魏风· 伐檀》 书中注释为“鹌鹑”,“鹑”在上古与“雕”音 近义通,即为雕,古无舌上音,ch 即 d。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三、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四、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
三、学习音韵学的方法音韵学比较难学,这和音韵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语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加之古代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记音工具,是用汉字拼合去标注语音和分析语音,因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但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并且方法正确,坚持练习,就一定可以掌握这门比较陌生的学问。
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韵学的名词术语,牢记基本概念,并且要背诵一些重要的材料,这是学好音韵学的基础。
其次,要建立“历史”的观念,要认识到古今音是不同的,并把握住语音的演变规律,正象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样,“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学习音韵学,不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声母韵母、中古有多少声母韵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后,学习音韵学要注重实践,除了要认真做一些音韵学作业外,还应将学的音韵学知识与方言调查、训诂、校勘、诗词格律等科研与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样既起到了巩固音韵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从中感受到音韵学这门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音韵学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到了元代以后,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旨在研究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语音系统。
在学习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一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有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等呼、韵类、韵母、韵部、摄等。
声纽、字母、声类都是关于声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概念,清浊是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韵类、韵母都是关于韵母的概念,韵部是对韵母的归纳,摄则是对韵部的归纳。
(一)中古音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广韵》,一项是反映《广韵》韵音系统的等韵图。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
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广韵》分206韵,收有26194字。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则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失传,直到清代末年才陆续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被发现,且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其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出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
所以通过对这些反切上下字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声母和韵母。
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通过《广韵》反切上下字求得《广韵》声母和韵母的方法——系联法,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与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相同。
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通过系联将《广韵》452个切上字归纳为40个声类,将1195个切下字归纳为311个韵类。
后来的学者又使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系联,并对系联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最终研究出了《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有人将《广韵》的声母确定为35个,韵母确定为142个。
《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分别为平、上、去、入。
《广韵》的列韵本身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
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声韵配合表。
《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
《韵镜》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206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
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
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
《韵镜》将中古声母确定为38个,韵母确定为139个。
在《广韵》和《韵镜》之后,还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个语音系统的韵书和韵图,其中颁行于北宋的《集韵》和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以及南宋郑樵的《七音略》比较重要。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由皇帝诏令修订,修订的宗旨是“务求该广”,共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一倍多;《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206韵变成了107韵。
在此以前,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106韵,此后出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106韵,简称“平水韵”。
唐诗的用韵和平水韵是一致的。
《七音略》是一部等韵书,在性质上与《韵镜》相同,基本上反映的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在体例上与《韵镜》大同小异。
中古音的知识除以上所介绍者外,还涉及到近体诗的用韵和平仄。
近体诗用韵的特点是要合于“平水韵”,或者说要符合《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要使用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不许中途换韵。
清代所编的诗韵常见的有张书玉等人的《佩文韵府》、周兆基的《佩文诗韵释要》、汤文潞的《诗韵合璧》、余春亭的《诗韵集成》和汪幕杜的《诗韵合璧》等。
近体诗平仄的特点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
所谓相间、相对和相粘都是以节拍为单位的。
律诗的节拍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个字所构成。
中古音是学习音韵学的基础,学习中古音首先要掌握研究系联反切上下字的系联法,这是研究中古音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熟悉《韵镜》或《七音略》的体例,再其次要比较熟练的掌握36字母、《广韵》的声母、韵部、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