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钅”字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氵”“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3.

[思考]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所有商品均分类、有序进行摆放,同样,物质世界中的100余种元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呢?

二、元素周期表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

[回答]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析]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所以我们可将以上等量关系拓展为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

[回答]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

[小结]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记忆:横是周期,纵是族)

[思考]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

[回答]共有两种颜色,一种颜色表示的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

[讨论]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元素周期表”这一名称与这个规律有什么关系?

[结论]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结]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课堂练习]

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种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事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在右侧的空格中。

答案:举例:A分子B原子;a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答案合理即可)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了解了元素的方法及意义,并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来为化学学习服务。

板书设计

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

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2.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3.族: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

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按颜色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77习题3、4、5

2.下列不能用来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是()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答案:2.D 3.D

教学反思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采用陈述、复现的方法,效果较好。

备课资料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最易燃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是白磷;

延展性最好的是金;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制造新型飞机最好的材料是钛;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是铌;

第一个人工制得的元素是锝;

海洋中储存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是铀;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一克锎价值一千万美元,是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50多万倍。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亲手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学生取表,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 [师]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

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师]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生](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师]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 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师]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104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 [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 行里。 [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投影练习]已知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 [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 [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板书]四、核素、同位素 [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知道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符号质了数中子数氢原子名称和简称 ①1 1H 氕(H) ②2 1H 氘(D) ③3 1H 氚(T) [问]1 1H、3 1 H分别表示什么 [生]1 1H表示一个质量数为1、质子数为1的原子;3 1 H表示一个质量数为3、质子数为1的原 子。 [师]根据第一节所写内容,填写表中空白。 [请一个同学把答案填写在胶片上] 答案: 10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旧教材是根据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而新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 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第1课时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准备实验探究方案; 2、第2 课时前,教师绘制“ⅦA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比较”表格,并布置学生完成。 3、第3 课时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八年级科学下册2_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练习新版浙教版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姓名学号 一、我学会了 1、因原子质量,使用和记忆不便。为此,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国际单位是(常略去不写)。 2、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质量总和。计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步骤有:(1)写出正确的;(2)查出各元素的;(3)求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有关化学式的计算:(1)根据化学式,计算。(2)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3)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 二、我理解了 4、若一个碳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为m千克,则质量为n千克的一个 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2n/m B. 12m/n C. m/n D. 12n/m千克 5、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08 B. 1.33 C. 108克 D. 1.33克 6、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其意义是---------------------------------------( ) A. 一个镁原子的质量是24克 B. 一个镁原子有24个质子 C. 一个镁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24倍 D. 一个镁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的24倍 7、下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正确的是--------------------------------------() A. NO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6×2=448 B. 2NH3的相对分子质量=2×14+1×3=31 C. 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克 D.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8.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2O3,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0,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56 B. 112 C. 114 D. 72 9.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40907063 丁胜根)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2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与族的概念。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谈周期表的结构完成本节课。 3.确定位置和结构的关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通过自行设计,掌握元素周期表 难点:确定位置和结构的关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问或学生发表意见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周期 三长三短一不全,七周不全还待填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二)族 7主、7副、0族、第八族 包括:主族(A)、副族(B)、第VIII族和零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第1-2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都有哪些规律?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一个表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 【板书】元素周期表 【设疑】至今为止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着100多种元素。 【指导看表】浅绿 -----?金属 绿色 -----?非金属 【提出目标】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 1、这些元素时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到对应的位置呢?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结构。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看元素周期表 【提问】谁来总结第一个问题? 【小结】表由横行、纵行构成 周期族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板书】(一)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三长三短一不全,七周不全还待填”

【讨论】教材104 页5-11表,介绍镧系、锕系元素及超铀元素概念 【板书】(二)族 包括:主族(A)、副族(B)、第VIII族和零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各族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主族在中间,副族夹两边; 零族最右边,Ⅷ族最中间 练习 1、已知S的电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第三周期最外层有5个电子是那种元素? 3、第六周期第ⅧB的元素名称是 【小结】周期表的结构: 族的种类、数目和具体位置(七主、七副、零族、第八族) 周期的种类、数目和具体位置(三短、三长、不完全) 掌握前20号元素、七个主族和零族元素的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阅读课本<<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背景是什么?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编制是否是完全归功于门捷列夫? 3、门捷列夫总结出的元素周期律是否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律? 4、门捷列夫在研究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两大贡献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抢答对身边元素有所了解和重视,分组画曲线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 (1)哪一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 (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探究】你能否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 要求: 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 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设计1:设计2: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讨论】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 【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课件展示】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讲述】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二、三周期叫做短周期,四至六周期叫做长周期,第七周期由于没有排满叫做不完全周期。 【探究】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归纳填表: 【讨论】根据上述填表和周期表的观察思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结论: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元素与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物质和抽象符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这是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没有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当学生知道物质世界是巨大的、丰富的,其种类繁多,而组成众多物质的化学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恰是元素组成物质时组合的多样性,造就了物质的多样性,并通过元素组成的方式不同将浩瀚的物质世界进行分类整理时,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概念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 2、初步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判断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理解元素、物质、分子、原子四者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断,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2.难点:教学难点是元素概念的形成,分类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常见元素符号的熟练记忆。 五、教学方法: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通过纸牌游戏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

2.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案)

新世纪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d5565072.html,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第一课时授课人:李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能力目标:学会借助数据表获得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元素符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对应关系、化学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符号中包含着量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的区别;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表示碳元素 C 表示一个碳原子 表示碳这种物质 表示碳元素的质量 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四层含义 相对原子质量 师:每一种不同的原子,其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千克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 计算一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的质量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让学生谈一谈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体会?(数值小,计算麻烦) 思考:你有什么方法来简化吗? 师: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关系。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标准:把一个C—12原子的质量分为12等份,即一份为1.661×10-27千克 2、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所得比值就是相对原子质量。(注:根据国家计量标准,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为1,“1”不用明确写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相对质量是有单位的。过去初中化学中所说“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它没有单位的”,根据国家计量标准的规定,这种说法已不适用。本节教材回避了关于单位的讨论,教学中应注意不能引起科学性错误。) 举例: 2.657×10-26千克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1.661×10-27千克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4课时作业

第 1 节 元素周期表 第 4 课时 1.下列碱金属中密度最小,熔沸点最高的是 A .锂 B .钠 C .钾 D .铯 2 .物质燃烧时,火焰呈紫色的一定含有 A ?钾原子 B ?钾元素 C ?钾离子 3.关于锂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 错误的是 (a )与水反应比钠剧烈;(b )它的原子半径比钠小;( 吸收 二氧化碳;(d )它的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钠的相同; 4.下列有碱金性铷(Rb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灼烧氯化铷时,火焰有特殊颜色 B .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 C .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高 D .氢氧化铷是弱碱 5.将 6.2g 钾钠合金投入足量水中, 则合金中 K 和 Na 物质的量比 为 A ) 1:1 ( B ) 1:2 ( C ) 2:1 ( D ) 3:1 6.某合金含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取 况下)则此合金的另一种碱金属可能是 A 、铯 B 、钾 C 、 钠 D 、锂 7.氢化钠(NaH )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其中钠是 +1价,NaH 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NaH 在水中显酸性 B 、 NaH 中的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相同 C 、 NaH 中氢离子很容易得到电子 D 、 NaH 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气 & O.lmol Na 2O , Na 2O 2的混合物溶于水后,正好被 100g7.3%的盐酸中和。则原混合物中 Na 2O 与Na 2O 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 、1: 1 B 、3: 4 C 、2: 1 D 、任意比 9.由 Na 2O 、 Na 2O 2、 Na 2CO 3、 NaHCO 3、 NaCl 中的某几种组成混合物,向混合物中加入足 量盐 酸,有气体放出,将放出的气体通过过量的 NaOH 溶液后,气体体积有所减少,若将 上述混合物在空 A 、只有(a ) B 、( 6和(e ) C 、(为和(c ) D 、(玄)和(d ) 姓名: ___ 成绩: ___ () () D .钾的化合物 c )它的氧化物暴露于空气中易 : e )它是还原剂 反应后用 2mol/L 的硫酸溶液 50mL 恰好中和所生成的碱, 9.8g 该合金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 4.48LH 2(标准状 ()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教育

元素、元素符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

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

化学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温州龙文教育 科学 学科导学案(第 次课) 教师: 邓云峰 学生: 年级: 九 日期:15. 星期: 时段: 课 题 化学 4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教学目标 本节知识中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 量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查,作为近几年中考命题中的热点,特别是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 道中的化学问题,以此为线索进行的命题设计是以信息为载体,以考查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信 息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教学难点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教学方法 基础知识点复习,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1) 【知识梳理】 1.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1/12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跟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的原子质量。 注意:根据最新国家计量标准,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为“1”,“1”不用明确写出,因此,相对质量是有单位的。以下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也为“1”。 2.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的典型计算 (1)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6×2=44; (2)2CO 2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2(12+16×2)=88; (3)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40+(16+1)×2=74 (4)SO 42-的相对分子质量 =32+16×4=96; (5)CuSO 4·5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 =64+32+16×4+5×(1×2+16)=250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该原子的质量 1/1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 一个该原子的质量 1.661×10-27千克

《表示元素的符号》教案

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1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并通过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的排列与性质; 3.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初步体会学习科学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学情分析 “表示元素的符号”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除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外,前三节均与元素符号没什么联系,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均没有任何铺垫,学生可以说对元素符号是零认识,为此,这节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以“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为中心的两课时。元素符号的认识是否到位将直接决定第六、第七节的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是“表示物质的符号”和“根据元素符号表示的量”能否后续教学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规律 4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2.5.1表示元素的符号 2.5.1表示元素的符号 班 级小组姓 名 学习目标

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一、合作前学 1、元素的表示: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并用______________表示。 2、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___________表示,当两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写上该元素的第二个字母的_______以示区别。 3、写出下列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氢________ 碳_______钾_________铁________ 氯_______ 镁_______ 氖_________汞_______铜_________氧__________锌_______氮________ 4、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____________;还表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改正下列错误的元素名称或符号 炭锰钙镁 氯钠氖 C MN CA Ma C L na 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符号书写有什么规律? 2.默写元素符号,组内校对

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案)

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一) 备课人:林军亮 教学目标 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能计算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 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预设 【引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表示碳元素 表示一个碳原子 C 表示碳这种物质 你还能想到还有什么意义吗? 表示碳元素的质量:绝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关于前面三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四层含义-----------------质量--------------量 【新授】 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得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 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 你还是喜欢记忆:H :1 O: 16呢 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 C-12(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 C-12 M=1.993×10-26千克 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看书上表2-11 知道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 例如ppt演示,离子8O-左上方填写几? 一、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