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合集下载

中国画的起源发展演变

中国画的起源发展演变

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和作品。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构图诡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对生、死两极,阴、阳两界,天、地、人三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看法。

在每个物象的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虽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个画面瑰丽夺目。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洛神赋图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
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 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 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 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 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 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步辇图》是以贞观(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 东赞的情景。
Thursday, March 19,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5
《洛神赋图》 作品年代:东晋 作者: ·顾恺之 简介: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简述 (1)士大夫画家辈出,绘画题材范围扩大。 (2)根据诗人曹植的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 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 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 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 下窜来窜去。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 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 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一关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绘画,有学者提出以岩画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但还有待于认真的论证和找出科学的根据。

以地层及同出器物而可以确证其时代的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为主,其他则表现为灰、黑陶上及玉器上的线刻画。

从已发现的各地有代表性的彩陶画来看,以北方出土的为典型,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盘上,有用质朴的线条画出鱼、鹿和人面等的形象。

人面像似戴圆锥形插有羽毛的高冠,五官清楚,两耳连着两条鱼。

对于人面与鱼的涵义,有的认为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有的认为这表示当时半坡人的祈望,望能网开得鱼;有的则认为是表达人类繁衍生殖的愿望。

鸟的形象屡见于陕西华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画中,有的在觅食,有的展翅欲飞,其表现手法多作侧面剪影。

鸟或与当地人们的图腾意识有关。

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作为葬具的陶缸上画有“鹳鱼石斧图”。

画一只鹳鸟嘴叼一鱼,旁边立着一把带柄的石斧。

在传统的观念中,鱼是生殖、子孙繁衍与丰收的象征,鹳鸟可能与氏族图腾有关,斧象征权力。

在艺术处理上,鹳鸟为了叼起这条大鱼,两足前撑,身子略为后仰,动态生动。

鸟身用白色平涂,鱼和石斧都用粗犷的黑线画出,鱼尾和石斧的把手施以重色,以增加画面的稳定感。

这一产生于五千多年前的作品,已经大体掌握了绘画创作的一般规律。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彩陶盆中,四道平行带纹上画有三组(每组五人)舞蹈人物。

他们脑后有发辫,下拖一条装饰的尾巴,随着乐声的节拍,轻松愉快地跳跃着。

其后又出土了一个表现“两人抬物(似罐)”的彩陶盘,据考证,所抬物为祭祀用品。

此画连同上述的“舞蹈图”,都是反映祭祀的场面。

至于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的彩陶器盖人头饰纹,则是画在圆塑上面,体现了画塑结合的特点。

据资料统计,当年输出瑞典并经该馆收藏的彩陶数量很大,此件而外,还有画着蛙纹、人纹等的图画。

这一类的彩陶,在欧洲、美洲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如美国的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

画史研究 原始绘画中的花鸟、鱼虫、走兽

画史研究  原始绘画中的花鸟、鱼虫、走兽

画史研究原始绘画中的花鸟、鱼虫、走兽??? 提示:点击上方'中国书画报'↑免费订阅本刊花鸟画的滥觞:原始绘画中的花鸟、鱼虫、走兽□周忠庆何谓“花鸟画”?就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显然,花鸟画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极广。

根据王伯敏先生《从画花画鸟到花鸟画的形成》一文可知,这个包罗甚广的画科经历了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的画花与鸟时期、唐代的形成时期、两宋的繁荣昌盛时期、元代的变革时期以及明清的纵深发展时期。

它肇始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绘画。

岩画里的动物形象从距今约二百万年至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远古人类就已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

在今天所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始绘画萌芽的历史痕迹。

其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走兽形象则出现于距今约三万五千年到约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中,它们就是内蒙古阴山岩画里的鹿和鸵鸟。

鹿是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比较喜欢表现的动物。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韩乌兰山峰第12地点第21组岩画中有一幅“五鹿图”。

此图纵0.45米,横0.73米,表现了五只飞奔跳跃的鹿。

画面中心位置是一只背部插有木棒的大马鹿,大马鹿左上方有三只大角鹿在逃窜,前方也有一只鹿在狂奔。

大角鹿为古哺乳动物,出现于更新世早期(距今约一百万年),灭绝于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万多年)。

观赏画面,我们不得不叹服一万多年前的佚名“画家”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和那样巧妙的立意。

“五鹿图”中群鹿惊恐万状的神态使得观赏者不由自主地想象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的那位追捕野兽的原始猎人。

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动物图”在内蒙古磴口县格尔敖包沟第1地点第13组岩画中,也有一幅绘有大角鹿的作品。

此图纵1.28米,横0.6米。

图中有一只大角鹿,以及与它相伴的七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鸵鸟。

在旧石器时代,鸵鸟是中国境内原始先民重要的狩猎对象之一。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传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演变与发展的论述:1. 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人物画主要表现在岩洞壁画中,描绘了古代人类的狩猎、舞蹈等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有一些简单的人物纹饰,呈现出原始而朴素的风格。

2. 先秦至隋唐时期:先秦时期,人物画逐渐进入青铜器、陶器和丝织品等实用艺术品。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彩绘陶促使了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佛教人物画的兴起,呈现出唐代风格的细腻和庄严。

3. 宋元明时期:宋代是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以文人画家为主,注重墨韵和意境的表达。

南宋的赵伯驹、文同、北宋的李唐、米芾等代表了不同风格的人物画。

元代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画家主要以宫廷画家为主,宫廷画院的设立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4. 明清时期:明代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形成了以写实为主,注重线描的风格。

明中叶,画院制度开始衰落,文人画家崛起。

清代,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画家们在人物描绘上追求写实,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

5. 近现代以来:进入近现代,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中国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革。

近现代画家如吴昌硕、许多宗、张大千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画风格。

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物画进入了现代派和抽象派的创作阶段,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历经原始社会的简单描摹,先秦时期的实用艺术,宋元明时期的文人画风格,到近现代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脉络。

这一演变过程既受到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与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和个性风格密切相关。

原始社会美术--陶器

原始社会美术--陶器

玉龟两种 红山文化 右长 4.8,最宽2.8,最厚0.5,左 长3.9,最宽3.6,最厚0.6 厘米 1973年辽宁省阜新 县胡头沟村墓葬出土 辽 宁省博物馆藏
玉鸮红山文化 长4.2,宽4.6,宽厚1.5厘 米 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 右旗文物馆藏
玉项饰 良渚文化 周长76厘米 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 山墓葬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已但 十 旧
经它 分 石
开 始 形 成
们 毕 竟 凝
罕 见 且 饰
始着 制 品
雕人作虽
刻类单然
的的纯遗
雏创、留
形造粗至
。,糙今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石 器
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文化概观
早期:距今15000年~8000年,工艺美术孕育阶段 中期:距今约8000年~5000年,全面勃兴阶段
主要代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 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壳丘头文化
晚期:距今5000年~4000年前后,精进发展阶段
主要代表: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太湖区文化,香港“东 湾 仔北文化”,台湾台北“圆山文化”和台东“卑南文 化”,西藏昌都“卡若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高峰是彩陶艺术
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陶艺术。它不令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 术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彩陶上的装饰纹样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水平, 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彩陶是指坯体上有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图案的陶器。制作时在陶坯 上用颜色彩绘出各种纹样,烧成后显出丰富的彩色花纹,主要有几何纹、动物 纹、植物纹和人形纹等多种纹样。
三)“山顶洞人”还发明了钻孔精制骨针与皮线,首创兽皮衣服及一些装 饰饰品。

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ppt课件

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ppt课件

作者简介
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博那罗蒂·西蒙尼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 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 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 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 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 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兰基罗”、 “米高安哲罗”、“米开朗琪罗”。他一生 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雕 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最著名的绘画 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 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1564年在罗马 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 家。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故宫旧 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 北故宫博物院
油画
油画(an oil painting;a painting in oils)是以用快干性的植 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 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 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 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 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 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 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太白行吟图》
作品简介
【名称】太白行吟图
【类别】纸类文物、书画
立轴,纸本,墨笔,纵 81.2厘米,横30.4厘 米。
【年代】南宋
【文物现状】(日)东京国立 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
《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 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 “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 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图 中李白大氅加身,高挽发髻,须髯 飘逸,正自仰面长思。一代诗仙之 清风雅骨,洒脱不羁的性情仅借画 家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观者感叹 之余亦渐入其境,浮想联翩。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我们的文化魅力、传承我们的文化精华,在欣赏古典岩画彩绘的中华古老文化的瑰宝道路上不断地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艺术情趣,快乐健康滴生活。

一、原始时期岩画最早的岩画则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头表面,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

现已发现著名的岩画点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福建华安县仙字潭摩崖石刻、广东省珠海市高栏岛石刻画、台湾高雄县万山岩雕群、云南省沧源县石刻、广西宁明县明江石刻、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石刻等等。

云南省沧源石刻《人类生存活动场面岩画》赏析《人类生存活动场景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境内。

现已发现一千多个岩画图形,其中以人物图像为最多,还有动物、树木、太阳及一些原始表意符号等。

这幅图是一件较完整反映人类生存活动场面的岩画。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图的中心位置,一条粗的实线表示着村道,人畜在一圆形弧线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处。

画面的上方则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们双臂曲举,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边跳边晃动着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呐喊,又似乎是在祷告着胜利。

画面的下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场面:搭弓引箭者,挥舞枪棒者,拳脚相向者,还有横卧地面的尸首,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

整幅画面用赤铁矿粉以手指、羽毛绘制而成,画面虽呈现出原始人类对绘画形体表现得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画面人物动态和场景的安排,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使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荡在山谷的呼喊声和震耳而又有节奏的祭祀歌舞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绘画,有学者提出以岩画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但还有待于认真的论证和找出科学的根据。

以地层及同出器物而可以确证其时代的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为主,其他则表现为灰、黑陶上及玉器上的线刻画。

从已发现的各地有代表性的彩陶画来看,以北方出土的为典型,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盘上,有用质朴的线条画出鱼、鹿和人面等的形象。

人面像似戴圆锥形插有羽毛的高冠,五官清楚,两耳连着两条鱼。

对于人面与鱼的涵义,有的认为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有的认为这表示当时半坡人的祈望,望能网开得鱼;有的则认为是表达人类繁衍生殖的愿望。

鸟的形象屡见于陕西华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画中,有的在觅食,有的展翅欲飞,其表现手法多作侧面剪影。

鸟或与当地人们的图腾意识有关。

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作为葬具的陶缸上画有“鹳鱼石斧图”。

画一只鹳鸟嘴叼一鱼,旁边立着一把带柄的石斧。

在传统的观念中,鱼是生殖、子孙繁衍与丰收的象征,鹳鸟可能与氏族图腾有关,斧象征权力。

在艺术处理上,鹳鸟为了叼起这条大鱼,两足前撑,身子略为后仰,动态生动。

鸟身用白色平涂,鱼和石斧都用粗犷的黑线画出,鱼尾和石斧的把手施以重色,以增加画面的稳定感。

这一产生于五千多年前的作品,已经大体掌握了绘画创作的一般规律。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彩陶盆中,四道平行带纹上画有三组(每组五人)舞蹈人物。

他们脑后有发辫,下拖一条装饰的尾巴,随着乐声的节拍,轻松愉快地跳跃着。

其后又出土了一个表现“两人抬物(似罐)”的彩陶盘,据考证,所抬物为祭祀用品。

此画连同上述的“舞蹈图”,都是反映祭祀的场面。

至于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的彩陶器盖人头饰纹,则是画在圆塑上面,体现了画塑结合的特点。

据资料统计,当年输出瑞典并经该馆收藏的彩陶数量很大,此件而外,还有画着蛙纹、人纹等的图画。

这一类的彩陶,在欧洲、美洲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如美国的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

彩陶上的蛙纹人纹彩陶画原始社会佚名(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岩画在中国各处分布很广,虽然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录,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才开始。

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都令人吃惊。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宁夏贺兰山的岩画,绵延达数百公里,画有大量的狩猎场面,有单人和双人狩猎,猎人伪装奇特,拖有长长的尾饰,与青海大通县出土舞蹈图陶盘有共同之处。

动物画中有抵角的羊、昂首挺角的野牛、桀骜不驯的野马、漫步而具有“绅士风度”的骆驼等。

阴山岩画分布在东西两段,已发现的多达万余幅。

时代上限据推测可到旧石器时代末期,下至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到汉代而达高峰。

作者有匈奴、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

内容有狩猎图和多种动物形象,表现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与裸体的求育舞蹈,天命地祇、祖先神像,以及民族文字、数量符号等。

甘肃嘉峪关黑山地区的岩画,所画有动物牛、羊、野马等,狩猎图中出现戴羽毛冠的武士。

还有手印,似为表现对手的崇拜。

新疆北部的天山地区,岩画大致与阴山相同,尤以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表现生殖崇拜与裸体舞蹈的图案为突出。

以各种姿态进行交合和舞蹈,对男性的生殖器进行大胆的夸张,下部刻画的则是繁衍出来的一长串子子孙孙。

这些人物高鼻深目,据考为《汉书》所载的“塞人”,距今约三千多年。

广西花山岩画中,也发现有同类内容的作品。

如果把视域扩大一点,就可以发现,这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的艺术产物,如南美洲巴西皮奥伊州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也创作了相似的岩画。

西南地区突出的是广西花山崖画和云南省沧源地区的岩画,有狩猎、战斗、牧牛等。

汉族居住地区以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为突出。

所画禾苗类农作物有十几墩之多,有一组人面像用一根线条通连农作物,表现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联、人们对丰收的祈祷,或者可名为“企丰收图”。

此外还画有太阳、星象、兽面等。

兽面的形象与浙江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山东日照两城山龙山文化玉圭上的兽面有密切联系,但显得简率粗陋。

在安徽淮北、福建漳州华安以至台湾、香港等地,都发现有岩画。

良渚文化玉器的鸟纹线刻玉器线刻画原始社会佚名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国壁画的出现也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远在五千年前的内蒙古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中,便曾发现壁画残块,说明在原始的宗教及祭祀活动中,已经使用建筑壁画的艺术形式。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地画,也应该说是壁画的另一类型,只是这一建筑的墙壁已毁,只留下画在地上的画。

江苏邳县大墩子出上的陶屋模型,在四面墙的外壁及顶部的坡面上,都有线刻的狗的壁画,形象稚朴生动,张口如闻其声。

这说明远在五千八百多年以前,江淮一带的房子上已有狗一类动物壁画。

至于南方,由于气候潮湿,保留下来的多为黑陶、灰陶、玉器、骨器等器物上的线刻画。

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象牙制品上的线刻画,距今约七千年。

代表作品有猪纹、稻穗纹陶钵,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品和骨匕等。

稻穗纹的绘画与同出的稻谷有关,它表明长江流域以稻谷为主食的农业文化特色。

双鸟朝阳纹,居中的太阳还冒出熊熊的火焰,双鸟则翘首振翅,紧相偎依,那对太阳十分亲切的感情,表现了农业文化时期的人们对太阳(太阳神)的崇拜和赞美。

猪纹画的是野猪的形象,与同出的家猪泥塑形象不同,显得嘴尖、身材细长,这又与当时的狩猎生活有关。

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绘画,大多刻在各具特色的玉器一类的器物上。

代表作品有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墓葬或祭坛遗址出土玉器上的纹饰,如璧、璜、三叉器(冠状器)、琮、镯、钺、圭、刀上的鸟纹、神徽、神人面、神兽面等。

鸟纹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两个玉璧所刻为典型,与河姆渡遗址器物上鸟的形象有直接联系,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并且鸟是天上飞行的动物,因而也被视作巫师作法上通于天的伙伴。

神徽和人面线刻画在良渚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都是表现神人的形象。

有的神徽还表现了神人骑虎的形象。

据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论证,神徽图上面的神人是巫师的形象。

这些形象也可与英国博物馆藏良渚文化时期玉镯上的神人、神兽画面进行比较。

原始社会绘画的产生,一是源于物质的生产,人类为了本身的生存,必须从事采集、狩猎等; 一是源于为繁衍下一代而进行的生产。

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依据考古新发现可知,中国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及南方的良渚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

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有先后,在三千多年前,中原已进入战国的封建社会,但新疆的塞族及广西的少数民族还处在母系氏族的群婚时期,因而他们创造的反映群婚的生殖崇拜岩画,还属于原始社会的绘画。

良渚文化的神徽,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合一、人神合一,也即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人、天地、祖先(也是神)三位一体的表现,是良渚人对日月、阴阳、天地、人神对立统一宇宙观的最高表现。

良渚玉刻的兽面纹,和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兽面、山东城子崖出土玉圭上的兽面,以至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一定的联系。

良渚文化玉镯上的线刻画玉器线刻画原始社会佚名 (英) 英国博物馆藏二由夏代开始的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独立的古代文明之一。

一九九六年国家提出了夏商周断代的重点工程计划,这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近数十年来考古学进展很大,出土了很多文物,这使我们有条件进行夏代美术的研究。

在发掘遗址中,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出土文物,最能代表夏文化的特色。

这里发现了青铜爵、戚、戈、圆形铜器、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铜饰片等,还出土了双身龙纹刻纹、蛇纹、饕餮纹、人像线刻陶片和鱼纹陶盘。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多为素面,而饕餮纹铜饰片,有复杂精细的花纹。

还嵌着绿松石,因而引人注目。

除一九八一年在二里头四号墓(属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出土的一片和一九八四年在十一号墓出土的一片(二里头四期),后又发现一片外,还有多件流传国外:美国沙可乐博物馆(后归福格博物馆)藏三件,美国保罗·辛格医生藏二件,美国火奴鲁鲁艺术研究院藏一件,英国伦敦某古董行藏一件。

其中一九八一年出土的一件铜饰片时代最早,饕餮纹的结构,尖喙、两目呈圆形,还有重圈,中嵌突珠,冠部高耸而华丽,而且有卷垂到两侧的部分。

这些特点类同于一九六三年山东日照两城镇收集的玉圭纹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另一件玉圭也有同型的花纹。

这两件玉器,学者多认为属于龙山文化。

一九八四年在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饕餮的两目则趋向商代通行的“臣”字形,此一饕餮纹的面部很像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陶片上刻成的双身龙纹的头部。

陶片上的龙无角,有梭形目,尖喙,额间有棱形。

至于双身,则是当时习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李学勤的论文认为铜饰上的饕餮实质也是龙,因而推论:饕餮纹从龙山文化的形式转化到趋近商代的形式,可能是在二里头二至三期之际,即二里头文化的铜饰饕餮纹,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到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的中间环节(一)。

青铜尊上的鸟纹铜器纹饰商佚名 (美)沙可乐博物馆藏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饕纹铜饰片镶嵌纹饰原始社会佚名 (美)保罗·辛格藏二里头出土陶盘上的线刻鱼纹可以明显看出与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彩陶上所画鱼有继承关系,上举的二身龙纹与商及西周铜器的“两尾龙纹”也有明显联系。

在龙的上面还刻画一只小兔,仰卧,四足朝上,线条内涂有朱砂,眼眶涂翠绿色,富有神秘色彩。

线刻画蛇有三条,其中一条头呈三角形,有蜿蜒的蛇身。

裸体人像显然又和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人物纹有类似之处。

而发掘报告所称的“饕餮”(残)实际上应是一个神像的头,其形象显然和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缯书上画的神像有一定的联系。

上述绘画作品,上与原始时代绘画,下与商周时代绘画有承上启下关系。

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这些绘画不但可以看出其强调用线的特点,还可看到色彩的使用状况,实在是我国文明史的开端,也是远古时代绘画发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空白。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说:夏亡时,“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亡时,“内史挚载图而归周”。

商代朝廷中已有典册图籍档案的保管制度,其中一部分为绘画。

商是继承夏朝旧制的,既然商已有内史(太史)挚载图而归周,那么,夏太史终抱画而奔商,也当是可信的。

《尚书·说命上》说:高宗“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世说新语》卷一注引皇甫谧《帝皇世纪》说:“武丁梦天赐己贤人,使百工写其像,求诸天下,见筑者胥靡,衣褐于傅岩之野,是谓傅说。

”傅说即商汤的宰相,“旁”与“榜”通,即将像画在木板上,然后持此找到傅说。

这要算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画在木板上的人物肖像画了。

我国“肖像画”一词实源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