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根”在河洛,客家⽂化源远流长⼀、河洛⽂化1、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
洛河源出陕西东南、流经豫西数县,于巩义市北向注⼊黄河。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郑州段的南岸,洛⽔、伊⽔及嵩⼭周围地区,包括颍⽔上游登封等地,⼤致包括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区,概⾔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2、河洛⽂化指的是中国古河洛地区的⽂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明之始。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
”孔安国注云:“河图者,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卦;洛书者,禹治⽔时,神龟负⽂⽽列于背,有数⾄九,禹遂因⽽第之成。
”“河图洛书”的出现,实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在没有出现⽂字之前,先民⽣产与⽣活实践,经验⽂化总结的⼀种曲折反映。
3、河洛⽂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泉之⼀,是中华民族⽂化中⼼的核⼼⽂化。
河洛⽂化是以洛阳盆地为中⼼的古代黄河与洛⽔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化的总和。
“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的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河洛⽂化产⽣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形成的物质⽂明,也包括由此产⽣的政治、经济、⽂化集俗、⼼理等政治⽂明和精神⽂明。
《河图》《洛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化,及集夏商周⽂化⼤成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制度;还包括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各家学说⽽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化等等,以上各种⽂化的总和就是河洛⽂化。
⼆、客家⽂化是河洛⽂化的传承和发展河洛⽂化是指产⽣的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化,由于河洛⽂化在闽、赣、粤等客家⼈聚集的地⽅⽣根和传播,所以河洛⽂化也是历史悠久博⼤精深的客家⽂化之源。
客家⽂化历史传承悠久区域分布⼴阔,中源河洛地区汉⼈南迁⽣活和⽣产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客家⽂化伴随着迁徙、发展孕育出成熟的客家⽂化散落世界各地。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基本信息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 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 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 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 越。
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此,研究河洛文化对我们 传承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第一,河洛文化圈内国都文化连绵不断。 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 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 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 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 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 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 影响的国都文化。因此,可以说,河洛文化是我们炎黄 文化之根。
▪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 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据姓氏专家研究, 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 中原。
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汉族姓氏有4820个,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当 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 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 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 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 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 在80%以上。
第四,河洛人南迁至福建。现在的闽南人也称为河洛 人,为中原河洛南迁移民后裔。在漳州闽南族群(河洛族 群)和客家族群混居的地方,闽南人以河洛人自称跟客家 人以作区别。现今闽南语和闽南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 之后才形成的。早期闽南人(河洛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 客家人区分开来,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洛语。
河洛文化优良传统在客家妇女身上的传承和发展

第25卷 第6期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5 No 62010年12月J ournal of Luoyang Insti tute of S ci en ce and Technol ogy(Soci al S ci ence)Dec 2010河洛文化优良传统在客家妇女身上的传承和发展刘 加 洪(嘉应学院社科部,广东梅州514015)摘 要:河洛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辐射性,它随 河洛郎 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发展为客家文化。
客家妇女在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们自强自立、开拓创新,不缠足、不束胸,山里山外留下她们的身影;她们从军从政、爱国爱乡,巾帼不让须眉,热血疆场留下她们的足迹;她们持家教子、薪火相传,有理想有抱负,文教体卫留下她们的声音;她们勤劳俭朴、任劳任怨,一年四季忙碌,中外典籍留下她们的名字。
她们是天底下最值得赞美的人。
关键词:优良传统;河洛文化;客家;妇女;传承DO I :10.3969/.j i ssn .1674-5035.2010.06.002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10)06-0005-05收稿日期:2010-10-20作者简介:刘加洪(1964-),男,广东兴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客家历史研究.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 (编号:09@Z H 005)部分成果.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源文化、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辐射性。
南迁的河洛人在闽、粤、赣边区生活,形成了 客家民系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地区的眷恋,自称 河洛郎 ,认同河洛文化。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爱国爱乡、追求进步、勤奋好学、崇文重教、勤劳俭朴、团结发展 的优良传统。
这一优良传统在客家妇女身上同样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根基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传承,其源远流长。
历史上的迁徒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他们形成了既是汉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
因而,它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产生于黄河、洛河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和象征。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据考古发现,河洛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河图”、“洛书”是出自洛阳一带的我国最西老的富有神奇色彩的文化典籍,是早期的龟甲文字,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源泉。
传说中黄帝时仓颉选字而后中国文物典籍是兴,其源即出于“河图”“洛书”,这已证明河洛之间,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
河洛文化无论在史前抑或进入文明时代,都是当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
祖根在中原和河洛地区的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根在河洛文化,这是毫无疑义的。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客家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历史而言,它是一种移民文化;就其形式来看,它是宗法农民文化。
因为客家传统文化除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客家民系的,属于“那一个”的鲜明特征,所以台湾客家学者陈运栋先生把它列为“移垦社会的文化”。
移垦社会的文化型态,具有浓厚的移垦社会色彩。
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
最能表现客家乡土情谊文化的是族谱家乘和地方志。
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山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
另外还有广东的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和山歌剧等地方戏,都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客家的民间谚语、民间雕刻、绘画、工艺品和风味小吃,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谊。
客家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指的客家的民俗文化,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客家的民居建筑。
客家文化的由来

客家文化的由来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文化源头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
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4000至5000万左右。
涯系客家人

涯系客家人——浅谈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民居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客家的土楼了。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
在福建叫土楼,在梅州叫围拢屋,呈三种形状分方形和圆形,半月形。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
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
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
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
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
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
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
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
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
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
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外地迁徙而来。
王力《汉语音韵学》“客家话”引文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
…‘客家”最初不是自称,而是他称,是土著民对这一特殊族群的称法。
“客家”或“客人”作为这一特殊族群的名称,大约在宋、元交替之际确定下来,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汉族民系。
“客家”英文作“Hakka”,是从客家人对“客家”二字的读音而来。
故此,有人认为此读音源自“河洛”二字古音的音变,“客家人”即“河洛人”。
还有人据此认为,客家称呼是由于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观念而产生。
客家族群,是历史上自河洛、中原地区南迁聚居的移民后裔群体。
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自中原南下的移民可谓不计其数,在南方地区,后世有大量居民或族群都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但显然不是所有南迁中原居民到南方定居后都成其为客家人。
客家族群是在一定时期内、特殊环境下形成的。
在所有移民群体中,客家人也最具特色和文化个性。
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成批南迁的,但基本上不是在一定时期内一次性迁到南方定居。
中原先民南迁聚居并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经历了长期频繁的迁徙过程,也经历了无数磨难和艰辛开拓。
空旷贫瘠、人烟稀少的山区,成为这些逃难移民被迫选择的乐土。
因此,当某一地区移民数量急剧增多,或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得不再度转移。
早期客家先民迁徙的主流,大致是首先集聚在江北豫皖鄂交界地带,而后渡江,顺赣南、闽西、粤东的山岭地区迁徙,或分流到周边地区。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等,都是引起大范围迁徙的大事变。
如《晋书·王导传》称:永嘉丧乱,“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李白诗中说:唐末变乱引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基于此,客家研究先行者罗香林提出五波迁移说。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Ells-worth Huntington)、英国传教士肯贝尔(George Campbell)等则提出三波迁移说。
长时期的迁居,使得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十分广泛。
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依据调研资料认为,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粤、闽、赣、桂、川、台等地,并粗略统计出纯客住县有33个,非纯客住县144个。
这里只是相对而言和大致划分,是后代经过无数次流离播迁所形成的基本分布格局。
明清及近现代,大量客家人又迁居海外,遍布世界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早期客家先民迁徙的情况尽管十分复杂,但人们对客家先民根系中原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也是客家人的共识,客家民谣就说:“要问客家哪里来7客家来自黄河边。
”
客家族群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系,正是因为这一族群南下后一直到今天,虽经历千年沧桑,却仍能始终顽强保持其移民群体的传统和文化个性,而不被其他族群同化。
这种传统和个性,正折射出其中原南迁先民的传统和个性,包括品德、理念、语言、风俗及精神文化等方面。
而客家先民的传统和个性,则体现了河洛文化或大范围中原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中说:“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过江人八闽,辗转来海滨。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说明客家与河洛、中原在血缘、地缘上有着根系的连接,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根文化的渊源。
中原是中华诸多姓氏家族的祖根地,客家家族也是如此,但仅从这方面不能
说明客家的文化个性问题,因为大量根于中原的移民家族后裔并不是客家人。
河洛根文化之所以能在客家民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世代传承,至少有以下四方面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一,成批家族南迁,流向相对一致,聚居区大致类同。
第二,长期闭塞的群居生活环境。
早先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后来成批迁移的外客而言,显然难以安居和发展。
即使有一部分融入到这些地区,也会被同化而逐渐失去其原来的个性。
因而,客家南迁定居的地区,基本上都是相对封闭、落后、人烟稀少的山岭地带,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长期封闭的聚居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语言、习俗等得以世代传承下来。
如颇具特色的客家方言,称“我的”为“吾”,“你的”为”若”,姐姐为“姊”,“吃”为“食”等,这些辞语都是古代所谓的“雅言”,体现出中原古音或古代以中原方言为基础的官方语言特色。
第三,浓重的先民本色。
从河洛文明的起源,到夏商周统治的中心区域,再到秦汉、魏晋、隋唐、北宋时代,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一直是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并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甚至这一区域文化成为官方文化的代表,而带动和影响着其他的地域文化。
而晋末丧乱之后大批南下的中原移民,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文化特质,他们原本又多是中原的贵胄之家、衣冠之族。
因此,这些移民及其后裔,无论迁居何地,都十分注重继承先祖传统,维护祖上盛名,保持先辈本色,对先民的传统有很强的固守观念和意识。
如崇祖、重家、立祠、祭祖、修谱等,凡客家地区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这正是客家人历经千年、播及海内外而仍具鲜明个性的重要原因。
如语言是人文特征最重要标志之一,客家人即把自己的母语称为“祖公话”,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肯舍弃,充分体现这一族群浓重的先祖文化情结。
第四,重教的文化传统。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突出的文化传统之一,这些家族为保持“衣冠”之裔的本色,无愧于先祖,无论在什么艰苦条件下,都要把教育后代知书习礼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所谓“耕读为本”。
由于男子多出外闯天下,妇女便担当起治家育后的重任。
这是客家地区普遍恪守不变族群理念。
因此,在各个时代,客家族群中都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这也是客家人之所以能世代继承发展先民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撑。
虽然我们不否认客家特性中不同程度地汲取了迁居地文化的因素,但从整体特征来认识,客家族群的形成,的确与中原移民成批南迁直接相关。
客家文化的个性,的确与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客家人根于中原,客家文化源自河洛。
客家文化在中国、在海外各国的广泛影响,透视出河洛文化、民族根文化源远流长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