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

合集下载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书林予松编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计算机应用、数据通信原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和管理等学科的前导课程。

基本要求:通过系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述4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和具体分类,掌握因特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二章物理层2学时理解物理层的相关概念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熟悉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掌握信道复用技术,理解数字传输系统和宽带接入技术,会利用香农定理进行计算。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6学时理解并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三个基本问题,点对点协议PPP以及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和以太网,掌握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第一章概述一、章节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以及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功能。

2、理解两种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3、掌握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特点,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5、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以及利用率,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6、理解计算机网络五层协议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相关概念。

二、本章重点、难点1.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2.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以及对等方式(P2P方式)的特点与区别;3.因特网核心部分中的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4.为什么要对网络进行分层;5.TCP/IP五层协议体系中各层的特点及功能;6.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等重要概念。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1、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宜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址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一一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址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一一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一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來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败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

1.速率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单位:b/s,或kb/s. Mb/s, Gb/s 等.2.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 .3、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此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的限制.4、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谢仁希)第五版课后习题1-6章答案 3

计算机网络(谢仁希)第五版课后习题1-6章答案 3

第一章概述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

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22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3 画出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并简述各层主要功能。

第二章物理层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答:(1)机械特性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9 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答:C = W log2(1+S/N) b/s- SN1=2*(C1/W)-1=2*(35000/3100)-1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SN2/SN1=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以太网介绍

以太网介绍

3
第 三 章 以 太 网 介 绍
以太网概述

IEEE 802标准
IEEE 802标准是由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 程师学会)制订的局域网标准 IEEE 802委员会有10多个分委员会

第 三 章 以 太 网 介 绍
802.1A,概述、体系结构和网络互连,网络管理 802.1B,寻址、网络管理、网间互连及高层接口 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 802.3,CSMA/CD共享总线网,即Ethernet 802.5,令牌环网(Token-Ring) 802.11,无线局域网
第 三 章
以太网介绍
本章要点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的物理层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 帧格式 帧捕捉工具介绍

第 三 章 以 太 网 介 绍
2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的诞生
1973年,施乐(Xerox)公司设计了第一个 局域网系统,被命名为Ethernet,带宽为 2.94Mbps 1982年,DEC、Intel和Xerox联合发表了 Ethernet Version 2规范,将带宽提高到了 10Mbps,并正式投入商业市场 1983年,IEEE通过了802.3 CSMA/CD规范

NAME表示局域网的名称
Ethernet,以太网 FastEthernet,快速以太网 GigaEhternet,千兆以太网


Y表示传输媒体
5指粗同轴电缆 2指细同轴电缆 T指双绞线 F指光纤

5

例如:IEEE 802.3 10BaseT Ethernet,不过 通常缩写为10BaseT
100BaseT2 3类以上双绞线
2对
100米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与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与答案

计算机⽹络课后习题与答案第⼀章计算机⽹络概论第⼆章数据通信技术1、基本概念(1)信号带宽、信道带宽,信号带宽对信道带宽的要求答:信号带宽是信号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信道(通频)带宽是信道能够通过的信号的频率范围;信号带宽对信道带宽的要求:信道(通频)带宽>信号带宽。

(2)码元传输速率与数据传输速率概念及其关系?答:码元传输速率(调制速率、波特率)是数据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表⽰每秒传输多少电信号单元,单位是波特;数据传输速率(⽐特率)是每秒传输⼆进制代码的位数,单位是b/s或bps;两者的关系:⽐特率=波特率×log2N,N为电脉冲信号所有可能的状态。

(3)信道容量与数据带宽答:信道容量是信道的最⼤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带宽W是信道能够通过的信号的频率范围,由介质的质量、性能决定。

(4)数字信号的传输⽅式、模拟信号的传输⽅式答:数字信号传输:数据通信1)数/模转换-->模拟通信系统-->模/数转换2)直接通过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模拟信号传输1)模拟通信:直接通过模拟通信系统2)数字通信:模/数转换-->数字通信系统-->数/模转换2、常⽤的多路复⽤技术有哪些?时分复⽤与统计复⽤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常⽤的多路复⽤技术有空分多路复⽤SDM、频分多路复⽤FDM、时分多路复⽤TDM 和波分多路复⽤WDM;时分复⽤与统计复⽤技术的主要区别是:时分多路复⽤:1)时隙固定分配给某⼀端⼝2)线路中存在空闲的时隙统计时分多路复⽤(按排队⽅式分配信道):1)帧的长度固定2)时隙只分配给需要发送的输⼊端3、掌握T1和E1信道的带宽计算⽅法。

答:每⼀个取样值⽤8位⼆进制编码作为⼀个话路,则24路电话复⽤后T1标准的传输⽐特率为多少?8000×(8×24+1)=1544000b/sE1 标准是32路复⽤(欧洲标准)传输⽐特率为多少?8000×(8×32)= 2048000bps 4、⽐较电路交换、报⽂交换、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的优缺点?5、指出下列说法错误在何处:(1)“某信道的信息传输速率是300Baud”;(2)“每秒50Baud的传输速率是很低的”;(3)“600Baud和600bps是⼀个意思”;(4)“每秒传送100个码元,也就是每秒传送100个⽐特”。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述1. “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播送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共享性。

3. 网络是由假设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4.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5. 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6.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那么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7. 因特网开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开展的过程、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8. 因特网拓扑结构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局部、核心局部。

9.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类:客户效劳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0.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分组,这是网络核心局部最重要的功能。

11.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12.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面向连接的〕13.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面向无连接。

14.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15. 路由器那么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6.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17. 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原点到达终点,好似在一个管道中传送;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局部〕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18.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19.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有: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以太网原理通俗易懂图文说明课件

以太网原理通俗易懂图文说明课件

• 交换机接收完数据包的前64字节(一个最短帧长度),然后根据头信息 查表转发。
• 结合了直通方式和存储转发方式的优点。
第20页/共44页
20
全双工简述
全双工简 述
. 1.实现全双工的物质保证 . 2.全双工对以太网技术的影响 . 3.支持全双工的设备
第21页/共44页
21
自动协商
双工方式 全双工 半双工
为什么使用L2会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以太网的安全性?
第25页/共44页
25
课程内容
第一章 以太网基本概念 第二章 HUB和L2交换机出现 第三章 VLAN和L3交换机出现 第四章 GE/10GE以太网出现
第26页/共44页
VLAN的起源—— 基于端口分组
VLAN的起源——基于端口分 组
解决广播泛滥问题的主导思想:将没有互访需求的主机隔离开

29
解决办法(二) ---单臂路由
解 决 办 法(二) --- 单臂路由
使用支持VLAN属性的路由器连接不同的VLAN
前提: VLAN和IP子网间是一 对一的关系
10.110.10.0
工程部 VLAN
10.110.20.0
市场部 VLAN
10.110.30.0
销售部 VLAN
SWITCH
第30页/共44页
以太网原理---CSMA/CD
• CS :载波侦听。 •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 MA :多址访问。 •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 CD :冲突检测。
•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 后继续 发送。
冲突的检测: 由于两个站点同时发送信号,经过叠加后,会使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超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三网合一: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功能:连通性和共享性。

网络有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计算机、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的链路构成。

因特网的三个发展阶段: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形成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电路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阶段,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分组交换采用储存转发技术,报文+首部=一个分组(分组也叫包,首部也叫包头),分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地址和资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优点是高效、灵活、迅速和可靠。

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协议三要素:语法、语意和同步。

五层(七层)协议(由下往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

服务访问点SAP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第二章物理层物理层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通信系统三大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

信道一般都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单工通信(单向信道):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方都能发送或接收,但不能同时发送或接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记录第二章以太网标准目标:了解以太网标准结构。

熟悉各以太网标准定义的内容一、以太网标准局域网(LAN)技术用于连接距离较近的计算机,如在单个建筑或类似校园的集中建筑中。

城市区域网(MAN)是基于10-100Km的大范围距离设计的,因此需要增强其可靠性。

但随着通信的发展,从技术上看,局域网和城域网有融合贯通的趋势。

IEEE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简称,IEEE组织主要负责有关电子和电气产品的各种标准的制定。

IEEE于1980年2月成立了IEEE 802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指定有关局域网的各种标准。

IEEE 802委员会由6个分委员会组成,其编号分别为802.1至802.6,其标准分别称为标准802.1至标准802.6,目前它已增加到12个委员会,这些分委员会的职能如下:·802.1--高层及其交互工作。

提供高层标准的框架,包括端到端协议、网络互连、网络管理、路由选择、桥接和性能测量。

·802.2--连接链路控制LLC,提供OSI数据链路层的高子层功能,提供LAN 、MAC子层与高层协议间的一致接口。

·802.3--以太网规范,定义CSMA/CD标准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4--令牌总线网。

定义令牌传递总线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5--令牌环线网,定义令牌传递环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6--城域网MAN,定义城域网(MAN)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DQDB 分布队列双总线)。

·802.7--宽带技术咨询组,为其他分委员会提供宽带网络技术的建议和咨询。

·802.8--光纤技术咨询组,为其他分委员会提供使用有关光纤网络技术的建议和咨询。

·802.9--综合话音/数据局域网(IVD LAN )。

定义综合话音/数据终端访问综合话音/数据局域网(包括IVD LAN 、MAN 、WAN )的媒体访问控制(MAC )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10--可互操作局域网安全标准(SILS )。

定义局域网互连安全机制。

·802.11--无线局域网。

定义自由空间媒体的媒体访问控制(MAC )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12--按需优先(100VG-ANYLAN )。

定义使用按需优先访问方法的100Mpbs 的以太网标准。

目前,IEEE 标准802.1-802.6 已成为ISO 的国际标准ISO8802-1~8802-6。

他们的组成和作用示意图如下。

图 1 IEEE 802各分委员会的组成和作用示意图802.3协议族描述了以太网的相关规范,包括:802.3: 定义了CSMA/CD 标准的媒体访问控制MAC 和物理层规范。

802.3u :定义100M 的以太网技术标准,为802.3的一部分。

802.3z :定义1000M 的以太网技术标准,为802.3的一部分。

IEEE802.3主要使用了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 :Carrier Sense802.9媒体物理层接入802.3媒体物理层接入802.4媒体物理层接入802.5媒体物理层接入802.6媒体物理层接入802.2 LLC 控制802.1 桥路转换802.7 宽带标准802.8 光纤标准8021管理802.1总揽和构架802.10安全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与人际间的通话非常相似(即先听再说),假设很多人在聊天,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人讲话。

1、载波侦听:想发送信息包的站要确保现在没有其他节点和站在使用共享介质,所以该站首先要监听信道上的动静(即先听后说);2、如果信道在一定时间段内寂静无声(称为帧间缝隙IFG),该站就开始传输(无声则讲);3、如果信道一直很忙碌,就一直监视信道,直到出现最小的帧间IFG时段时,该站开始发送它的数据(一等到有空就讲);4、冲突检测:如果两个站或更多的站都在监听和等待发送,然后在信道空时同时决定立即(几乎同时)开始发送数据,此时就发生碰撞。

这一事件会导致冲突,并使双方信息包都受到损坏,因此以太网在传输过程中不断的监听信道,以检测碰撞冲突(边谈边听);5、如果一个站在传输期间检测出碰撞冲突,则立即停止该次传输,并向信道发出一个“拥挤”信号,以确保所有其他站也发现该冲突,从而摒弃可能一直在接收的受损的信息包(抛弃废话);6、多路存取:在等待一段时间(后退)后,想发送的站试图进行新的发送。

一种特殊的随机后退算法决定了不同的站在试图再次发送数据前要等待一段时间。

二进制指数后退算法,即检测到n次冲突以后,则在0~2^n个时间片(512Bit时间)之间随机选择一个等待时间,一直等到成功发送为止。

IEEE 802.3u定义了100M快速以太网的标准,其采用的协议几乎与10M以太网完全相同,只是速率提高了10倍,传输的介质增加了对光纤的支持。

IEEE802.3z定义了1000M以太网的标准,千兆以太网针对不同的介质定义了不同的标准,如下表所示:以太网的分层模型如图所示:图2 以太网模型PMD子层的功能是在PMA子层和介质之间交换串行化的8B/10B符号代码位,PMD子层将这些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在某种特定介质上传输的形式。

如光纤和铜线媒体进行的1000BASE-X物理层信号。

PMA为PCS层提供媒体无关的连接方式,支持采用串行码流物理媒体。

PCS层提供所有GMII服务,还包括:a)和下层PMA通信的GMII八位数据到(从)十位码群(8B/10B)的编解码功能;b)通过PHY层的半双工服务,提供载波侦听和碰撞检测信号;c)当PHY准备工作时,通过GMII管理自动协商过程和通知管理实体。

PLS子层只在10M以太网上使用,现在很少使用,这里不在描述;第三章以太网物理层目标:熟悉以太网物理层概念熟悉各以太网端口类型。

了解自协商原理与编码类型。

了解物理层芯片和MAC层芯片接口类型二、物理层1以太网接口类型以太网接口常用有双绞线接口(俗称电口)和光纤接口(俗称光口)2种。

另外还有早期的同轴电缆接口。

下面是常用以太网接口的代号:2电口电口传输距离标准为100m,电口采用RJ-45接口。

这是一种习惯的叫法,实际上RJ45只是一种接线方式,此处沿用习惯的叫法。

RJ-45 插座可以分为屏蔽式和非屏蔽式、直插式和侧插式、带LED灯和不带LED灯,有单端口、两端口、单排四端口、单排6端口、单排8端口、双排8端口、双排12端口、双排16端口等,有8PIN、6PIN和4PIN。

图3所示是常用的屏蔽式、侧插、带LED指示灯、单排四端口的RJ-45插座。

其中LED指示灯是绿色和黄色,按公司规范可以分别表示LINK(链路完整)和ACT(有收发活动)等。

ͼ1 RJ-45插座与RJ-45 插座相对应的是RJ-45 插头,如图4所示,一般为8PIN。

在10/100M以太网时,其中2根表示1对发送数据,另2根表示1对接收数据,剩下4根保留(100BASE-T4使用4对线,是为3类线设计的);在1000M以太网时,1000BASE-T使用的是4对双绞线,每一对线都作双向数据传输,因为目前应用很少,这里不做介绍。

下面只介绍FE的网线。

ͼ2 RJ-45插头我们常用的网线有两种:不带交叉网线和带交叉网线。

平时所说的网线名称与802.3标准中所说的网线名称容易混淆。

标准中的直连网线(Straight Through Cable)不带交叉,针脚定义如下表所示。

主要用于交换机或集线器与工作站或PC 机的网卡之间连接的以太网双绞线电缆。

不能直接连接两台PC机的网卡。

±í1 直连网线针脚定义插头1针脚插头2针脚信号芯线颜色备注11white-orange双绞线发送22orange33接收white-green双绞线66green44双向blue双绞线55white-blue77双向white-brown双绞线88brown标准中交叉网线(Cross Over Cable)的连线为交叉方式,如下表所示,主要用于交换机与中继器、集线器和集线器、工作站的网络接口卡和工作站的网络接口卡之间连接的以太网双绞线电缆。

±í1 直连网线针脚定义插头1针脚插头2针脚信号芯线颜色备注13发送white-orange双绞线26orange31接收white-green双绞线62green44双向blue双绞线55white-blue77双向white-brown双绞线88brown对于常说的RJ-45的MDI和MDIX接口,对应为DTE侧接口和DCE侧接口,MDI接口的PIN定义如下图所示。

ͼ1 MDI接口PIN定义而MDI-X接口的PIN定义如下图所示,其收发方向刚好与MDI接口相反。

ͼ1 MDI-X接口PIN定义现在有些物理层芯片支持MDI和MDIX自动识别功能,它可以根据与其相连的对端设备是DTE还是DCE及使用的是MDIX还是MDI模式,也可以设成MDI或MDIX的固定模式。

3光口目前以太网光模块封装有GBIC、SFF、SFP,公司目前推荐使用的是GBIC和SFP两种可热插拔的光模块,有850nm、1310nm、1550nm波长,还可以分为多模和单模,而传输距离也不一样,多模传输距离为275~550m,单模则可以达到2Km、10Km、15Km、40Km、70Km,甚至100Km或以上。

下图为GBIC(Gigabit Interface Converter)封装的光模块,其收发分开,采用SC 光纤接头,多模的波长为850nm,单模有1310nm和1550nm,支持热插拔。

ͼ1 GBIC封装光模块下图为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封装的光模块,其收发分开,采用LC 光纤,支持热插拔。

SFF封装与SFP一样,唯一区别只是SFF为固定式。

ͼ2 SFP封装光模块4FE自协商自协商功能允许一个网络设备能够将自己所支持的工作模式信息传达给网络上的对端,并接受对方可能传递过来的相应信息。

它使用修订过的10BASE-T的整合性测试脉冲序列(link integrity test pulse sequence)来传递信息,自协商功能完全由物理层芯片设计实现,因此并不使用专用数据包或带来任何高层协议开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