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包括对诗歌的主题、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的理解。
2.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分析和鉴赏。
3. 把握作者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
4. 理解诗歌语言:包括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5.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包括对诗歌的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在客观题中,通常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如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等。
高考诗歌鉴赏“分析语言特色”类题型考点突破

鹏 北海 .凤 朝 阳 又携 书剑路 茫茫。 明年此 日青 云去 , 却 笑人 间举子忙。
『 注]①秋试 : 科举 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 ②白 苎 :用白色 苎麻织成的布。③ 即龙门,古时以 “ 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 2 ) “ 鹏北海 ,凤朝 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 ”怎样 体现 了 辛词豪放的特点 ? 分析 :题 目选 的是原词 中的一句 ,要求学 生分析该句 如 何体现 辛词豪放 的语 言特色 。豪 放一词本 虚泛 ,倘若 就虚写 虚 ,胡 子眉毛一把抓 ,必然 陷入 迷局 ,或错 失得分点 。然参 考答案 分别 从意象 、意境及人物 形象三个方 面展开分 析 ,充 分展现 了诗 歌语言豪迈 、雄 阔、刚健 的特 色 ,透析深 入 ,条 理分 明。实乃答 题至佳范例 。 答 案 :大 鹏 、丹 凤 ,意象豪 迈 ;北 海 、太 阳 、路茫 茫 , 意境开 阔;携书佩剑 ,显示 出既儒雅又刚健 的气概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 ,完成题 目。 ( 2 0 1 3年湖北卷)
记得金 銮 同唱 第 ,春风上 国繁 华 。如今 薄宦老 天涯。十
年 歧 路 . 空 负 曲江 花 闻说 阆山通 阆苑 。楼 高不见君 家。孤 城寒 E l 等 闲斜 。 离 愁 难尽 .红 树 远 连 霞
【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
赴 任阆州 ( 今 四川 阆中 )通判 ,远道来访 ,欧 阳修席 上作此 词 相送 。词 中的 “ 曲江 花”代 指新科 进 士的宴会 , “ 阆苑 ” 指传说 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 2 )前人评此词 ,称其 “ 飘逸 ” 。请结合 “ 闻说 阆山通 阆 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 分析 :该题要求结合原词 中的一句诗句 ,赏析其 “ 飘 逸” 风格 。从参考答案 的两点来看 ,无不是 紧扣原诗文本 进行分 析的绝佳范本 。答 案第一点 ,从想象人 手 ,分析诗 句虚实 相 生的意境 ,以浪 漫色彩作结 。第二点 咬文嚼字 ,点 出语言 的 洒 脱灵动 ,境界 的飘渺 ,照应 了飘 逸一 词 。此 题难 度较 大 , 然 而从 思维 上看 ,只要扎 根文本 ,紧抓住意象 、意境 、形象 、 联想 、想象等基本点进行 分析 ,题 目是可 以做好 的。 答 案 :①想象 奇特 ,虚实相 生 。词人 忽发奇想 ,将本来 荒 僻的 阆州点化 为神仙 阆苑 ,赋予 阆州神话般 的美 丽 。虚实 处理得 当 ,富有 浪漫色彩 。② 境界缥缈 开阔 ,语 言洒 脱灵动 。 “ 阆山”通 “ 阆苑” 。 “ 滁 州”望 “ 阆州” ,展现 了多重 时空 的 组 合变化 。 “ 闻说 ”二字导 入传说 ,忽又接 以 “ 楼高 ”句设 想将来 ,灵 动飘逸 .挥洒 自如。 ( 作者单位 :广州市真光 中学 )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概述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层出不穷。
这些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展开分析和评论。
下面将从近十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选取几个典型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以便考生们加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
二、题目分析1. 请分析“初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并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者表达的感受和启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一首名为“初夏”的诗进行鉴赏分析。
首先,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主题,即“初夏”。
要理解作者描绘的初夏是怎样的,呈现出的意境和感受是怎样的。
其次,考生需要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分享自己对初夏的感受和启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诗歌分析能力和生活经验,注重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请分析这首诗中表达的主题,并结合诗中的形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作者对主题的思考和展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主题、形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考生需要通过解读诗中的形象和意境,来推测出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展示。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应注重对诗歌的细致剖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呈现。
同时,还要学会发现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进一步丰富对诗歌的鉴赏。
3.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对这首诗的理解,谈谈你个人对诗人的评价和这首诗的赏析。
这道题目为考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人和诗进行评价和赏析。
考生可以从诗的主题、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个人角度出发,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评论。
这样的题目要求考生有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且能将诗歌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三、总结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题目注重考察考生对诗歌主题、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鼓励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和评论。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13诗歌的形象考点——人物形象鉴赏

典例九: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形象:建功立业的形象。
答题方法
1、鉴赏依据——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关键字词 2、鉴赏依据——抓环境(时间、时令、气候、地点、周围 景物)关键字词 3、鉴赏依据——塑造出的人物的所见、所感、所想 4、鉴赏依据——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题型展示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典例二: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形象:怀才不遇的诗人。
典例三: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专题13 诗歌的形象考点—— 人物形象鉴赏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 象的典型意义。
形象 :飘 泊天 涯, 老弱 多病 ,孤 独无 依的 诗人
典例一: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形象: 思念游 子的怨 妇或者 思念闺 妇的游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题分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与文同的《画眉禽》两首咏物诗的比较阅读,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抒情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品理解与鉴赏】一、欧阳修《画眉鸟》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注释百啭千声:啭,鸟婉转地啼叫;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金笼:贵重的鸟笼。
有时也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2.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叫。
3.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富有生活哲理。
前两句写山花嫣红姹紫,赏心悦目,画眉鸟在高低错落的山树间自由飞舞,千啼百啭;后两句写关在金笼里的鸟儿,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地飞啭啼叫。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
对比鲜明,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歌先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生存环境生机勃勃,描绘出山林自由无拘的景象,与后两句“锁向金笼”形成强烈的反差;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写“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因“锁”而“不及”,因拘禁而失去自由,诗人由此呼唤自由,歌唱自由。
4. 知人论世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
诗中写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比笼中鸟与林间鸟,表达了自由的可贵与对自由的向往。
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有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有被贬后的自我安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以及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从创作背景出发,对《画眉鸟》的鉴赏。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中学教师也喜欢讲这个方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流传三种说法,大多认为是诗人受到朝中排挤而被贬到滁州时所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1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
“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察“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效劳的。
之二: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
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展文字表达时到达“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
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
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p ,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活力,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
高考语文答题诗歌鉴赏“分析诗歌情感4角度”复习笔记

分析诗歌情感“4角度”
1.时间角度
以不同的时间段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出多个感情要点,从而把握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关键词角度
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描述对象角度
通过对情感的解读,从描述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
4.意象角度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鉴赏分析诗歌的情感,必须从意象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
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
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
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
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
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
(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
(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
(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
(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
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
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
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
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
(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
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
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
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
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
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
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
生平的喜悦等。
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
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