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题型及答题模式.doc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设问方式】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述方而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

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具体作用清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需具体阐释)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需具体阐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摇摆】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其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岀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第一篇: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一、环境类答题1.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正衬反衬);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情节类答题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从这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3、情节结构的作用:(1)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 呼应下文;引出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2)中间作用:过渡, 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照应。

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明题目;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

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4)标题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情节的特点:①一波三折式(就全文来说)。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复习)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复习)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复习)小说阅读常考题型(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性格品质3.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组织: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 文中写的X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 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①情节为表现人物②情节的一般作用:创造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侧面烘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名题旨;线索作用。

答案组织:XXX在文中有XXX作用(情节作用),突出了XXX(内容),表现了XXX(主旨)(三)环境描写常见题型1.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组织: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世态风情;揭示人物心态,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思想;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铺垫伏笔。

(三)主题思想常见题型1. 找出主题句子或概括主题2. 本文对你有何启发?谈谈体会3. 结合全文主旨,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看法解题思路:(1)从标题入手标题作用——设置悬念;小说线索;塑造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情节转折;一语双关,突出主旨;形象生动,象征寓意。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从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入手(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五)表达技巧常用题型1.文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2.语言上有何特色?解题思路:手法技巧+具体内容+艺术效果注意:①结合诗歌鉴赏手法技巧②补充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更好塑造形象,揭示主题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性;第二人称,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客观、自由。

(六)语言常见题型1.某一词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XX词语(句子)用了什么修辞,写了…内容,表现了…。

语文小说答题模板

语文小说答题模板

小说考试题型:人物性格形象特点1、首先在文章中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内容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外貌描写⑤心理描写⑥旁人对其的感受与评价2、然后从六个方面分析:①身份地位②外貌特征 // ③能力才干④性格脾气⑤思想观念⑥精神品质。

(后四项统称为性格特征)3、最后答题,注意事项:①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要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保持一致。

②如果人物特点很多,要优选作者想要塑造的主要特点。

③内在性格特点比外在的身份地位、外貌特征更重要。

④用序号标明,先概括性格特点,再引用文中证据分析理由。

1、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心理描写⑤肖像描写2、侧面描写①其他人的感受或评价(王夫人对贾宝玉的评价)②环境衬托(鲁四老爷的书房)3、对比衬托性格特点与之相反的人物对比衬托(华连卡姐弟对比衬托别里科夫)小说考试题型:描写(环境)的手法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夸张、通感、拟人、借代……2、变换不同角度描写动静、虚实、远近、高低、俯仰、上下、正侧、声色形结合……3、调动不同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想象1、情节结构方面:①做铺垫,引出下文的相关内容。

如《小狗包弟》第1段“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引出下文“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与林冲沧州重逢”引出下文情节“陆虞侯酒馆密谋,林冲买刀寻仇”。

②推动情节发展(前后内容形成因果关系)。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环境描写推动情节逐步发展到高潮。

③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情节。

如《祝福》次要人物“我”串联起“祥林嫂”整个故事情节。

④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如汪曾祺的小说《黄油烙饼》中间对“一大片马铃薯花”的描写表明故事情节由“农村老家”过渡到“马铃薯研究站”。

⑤照应前文(标题,首段,情节,悬念)。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照应标题以及开篇四段对“套中人”的介绍。

《黄油烙饼》对“一大片马铃薯花”的描写照应前面“大饥荒时期,爸爸每年带回来半麻袋土豆”的悬念。

小说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20130125 -

小说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20130125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 小 说
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 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
性格的形成、对上下情节及对揭示小
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划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时要从内容、形式两方法分析作用。 内容上:概括某句(段)话的内容(如果题干已概括,可略)
结构上(结合段落位置分析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和整 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通过„„塑造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歌 颂了、揭示了、)„„
示例P241《穷苦人》第三题、P190《面包》18题
《面包》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1、作者背景和小说环境: 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2、人物特征: 丈夫(爱妻子) 妻子(爱丈夫,对丈夫理解、宽容) 3、情节: 互相发现对方老了; 丈夫偷吃面包,说谎掩饰,是不想增加妻子的思想负担; 妻子帮圆谎,是为维护丈夫尊严 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 最后妻子以善意的谎话对谎话。 4、作者的态度: 歌颂、赞美
17题: 理解句子含义和(重要情节的)作用 理解句子含义: 1、找关键词 --兴奋 2、分析手法 --心理描写 3、结合内容和手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概括答案 --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 遗症”,又验 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 而很兴奋。 含义: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 “后 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 确性,因而很兴奋。

小说答题模板

小说答题模板

小说考点一、梳理故事情节题型: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举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

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何效(结果如何)。

记叙文常见线索①时间线:②地点线:③人物线:④事件发展变化线:⑤情感发展变化线:⑥实物线:二、揣摩人物心理1.找句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2.带有感情色彩(抒情/议论)及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分析,间接转换,对能判断或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深层挖掘,浓缩提炼。

(按照要求,整合字数。

)三、理解句子含义考虑是不是双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人手:①从句子的位置人手。

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上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人手。

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

从关键词语人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人手。

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

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四、赏析重要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或从 XXX 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写出了/描写了……,突出了/表达了/表现了……特点/情感/形象。

五、明确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2.第二人称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直接抒情。

3.第三人称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话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尾声)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小说常考题型

小说常考题型

知识拓展:小说常考题型(一)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或者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的作用:环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情节结构: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⑦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概括题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规范思路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本示例《老人与海》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深海战胜大马林鱼。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3.分析情节安排特点和技巧A.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小说阅读“四步法”:第一步:切分层次,梳理情节;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小说形象类(一)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1.常见提问方式:a. 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答题模式:a.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b. ①概括+分析:先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后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②概括+分析。

③概括+分析。

(《马兰花》(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答: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二)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中“××(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规范答题:(1)次要人物作用题:自身作用+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环境作用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③“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

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2)主要人物形象作用,则重点看三点:a.表现主题的作用。

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b.推进情节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c.体现社会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真正的写作意图。

(3)物象作用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作用+主题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⑤“主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情节类(一)梳理、概括情节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答题模式:a. 先切分层次,梳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做何事”更不能少。

(二)分析概括情节的作用1.常见的提问方式:①小说第××段有什么作用?②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文中写了××内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④××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2.思考角度3.结合位置说作用:分析某处情节(句段)的作用与其在文中的位置密不可分。

①小说开头常见作用:a.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c.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d.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e.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中间情节常见作用:a.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b.人物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c.主题作用:深化主旨,突出(暗示)主题。

③小说结尾常见作用:a.情节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标题);戛然而止;使情节更完整;欧·亨利式结尾。

b.人物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c.主题作用:卒章显志,总结(深化、升华)主题,加深情感。

d.读者作用: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三)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答题的四个角度:①线索。

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

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马兰花》(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

a.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b.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小说艺术技巧类1.叙述艺术2.(1)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欣赏: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⑤白描和工笔。

(2)人物描写艺术(一)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的艺术技巧(写法)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③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④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规范答题赏析=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1)判断艺术技巧要准确、多角度。

整体赏析题判断的角度主要有:①叙事技巧,如组材的线索、叙事的人称及方式等。

②情节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悬念、突转及“欧·亨利笔法”等。

③写人手法,如对比、细节等。

④语言艺术。

局部赏析题首先要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

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技巧,先要确定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如果是人物描写,则要进一步判断它属哪一(几)小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的判断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2)阐释具体内容:就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如是细节描写,则要说明细节描写的内容。

(3)分析表达效果,一般要扣住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作答。

(二)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1.常见设问方式:(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言外之意”?(2)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请赏析。

2.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2)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抓句子的关键词语;抓句子的位置;抓句子的手法。

(3)规范答题,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三)品味语言艺术1.遣词造句(1)常见提问方式: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答题模式:××词语(句子),写了……(可点明艺术手法),表现或抒发了……2. 修辞手法(1)常见提问方式: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含意及作用。

(2)答题模式:××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了……内容,收到了……艺术效果,表现或抒发了……3.语言风格(1)常见提问方式:①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②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③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2)答题模式:××体现了……的语言风格,有……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或性格),有助于表达……的主旨。

小说探究类(一)探究标题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语境义、修辞义、主旨义)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二)探究人物1.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从描写谁的篇幅、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2.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人物的心态描写、其他人从物的反应等角度去分析。

3.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