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通用文学答题卡(Word版,可修改)

通用文学答题卡(Word版,可修改)通用文学答题卡(Word版,可修改)
本文档为通用文学答题卡的Word版模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填写。
以下是文档内容:
答题卡说明
- 请在每个问题的题目下方填写答案。
- 答案可以直接在文档中填写,也可以手写后扫描并粘贴到对应位置。
- 答案部分的字体和格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答题卡示例
1. 问题:请简要介绍《红与黑》这本小说的主题。
答案:(填写你的答案)
2. 问题: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冲突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请谈谈你对这一冲突的理解。
答案:(填写你的答案)
3. 问题:对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你认为她是一个成功的角色形象吗?请简要论述你的观点。
答案:(填写你的答案)
4. 问题: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如何在荒岛上生存并渡过难关?请简要描述他的经历和所采取的策略。
答案:(填写你的答案)
结束语
以上为通用文学答题卡的Word版模板,你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和需要进行修改和填写。
祝你答题顺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一、在标题上设题1、标题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3、如何拟写标题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注意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完整word版)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
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3。
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
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4。
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
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
渲染气氛。
4。
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完整word版)专题1、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1、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一、设问形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请你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4、本文讲述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注意:做任何一道题,审题都是关键。
一定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和范围。
(是整篇文章还是个别段落或部分情节,才能准确无误地答题)也有些题问为什么……也是这类题。
比如:《萨拉的夏天》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5分)(内容)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二、基本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文体,有助于我们明确解读的角度。
如记事的文章,需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需了解文中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表现:写景状物的文章,需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提炼有效信息。
如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标题提示了哪些信息等,对这几处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第三步:抓取中心句,梳理、总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
(梳理部分情节题,更要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才能答题。
)第四步:结合题目要求,规范总结答案。
三、具体方法(1)标题扩展法(题目扩展法):围绕标题,增补扩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完整。
比如《为梦想拼尽全力》写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的故事.(或:写“我”在中考栽过跟头后,重拾信心,继续努力,最终赢得高考的故事.)(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如《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3)中心句提取法(句子提炼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等;就能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专题02+小说的情节-年高三语文小说阅读技巧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三. 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开头段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二)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从以下三点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三)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例《麦琪的礼物》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例《项链》。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完整word版)现代文阅读段落作用答题格式

初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一、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必背格式:一、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完整word版)高考小说阅读最全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最全答题技巧(注:标有“▲”为重要考点)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赏析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三、赏析小说情节安排1.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 最常见的题型是概括故事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⑸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小说阅读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
一.情节梳理概括类:
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
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
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
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
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三.环境描写类:
常见题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
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5、奠定情感基调;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打基础等。
四.语言修辞类:
题型;1、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2、赏析下列句子
3、下面句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理解加点词语含义,或这些词能否交换?
从三个角度考虑:
1,写作手法角度
2、修辞角度:判断何种修辞,并分析其效果
3、找出句中关键词:形容词/动词/修饰词/限制词等,
这些词准确生动的写出了……,表现了……
写作手法类
主要类型:(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还有以下类型: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修辞类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语言运用类选择一些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副词,进行赏析。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关键词),写出了什么,效果是什么(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五.布局谋篇类: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提问方式: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常在散文中出现)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1、是……(表层意思,即文章内容),
2、象征/暗指……精神/品质(深层含义,即文章中心)。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提问方式:标题的作用有哪些?
1、点明了什么(主要内容)
2、点明了文章主旨
3、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5、是贯穿全文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