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带答案知识讲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记叙文阅读家之脉陈忠实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
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
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
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
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
”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
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
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
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
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
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
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
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
(完整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
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
3.记叙的顺序。
4.记叙中的描写。
5.记叙中的议论。
6.记叙中的抒情。
7.记叙的详略。
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
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
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
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闻起来像妈妈一样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
”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
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
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
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
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
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
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
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41-50)附答案及解析

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41-50)附答案及解析41.阅读余显斌的《独行玉器行》,完成下列小题。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甲:买、求),很是红火。
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
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
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
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
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
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
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
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已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
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
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
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
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
这人,就是曾白。
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
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
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
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
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⑪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
”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
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⑫王独行愣了一下。
(完整版)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带答案范文

谁关注你的背影孙道荣母亲从老家来。
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
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
他点点头,没关系的。
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
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
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
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
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
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
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
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他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
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
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
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
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
公交车开走了。
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
儿子一直没有回头。
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
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他的背影。
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①(A.1975年①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阴沉沉的大地飘洒着。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
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
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③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
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
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
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
菜分甲、乙、丙三等。
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
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
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
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
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和平时站在露天吃饭不同,今天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
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
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
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梁面馍。
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锁链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
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
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
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
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
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
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
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
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
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
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
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
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
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二年级语文记叙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二年级语文记叙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课外阅读(6分)彩虹傍晚,雨停了。
我打开窗子,眺()望着晴空。
“多美的彩虹啊!”我大声地说着。
弟弟闻声来到窗边。
长长的彩虹在晴空中伸展着,看上去好像一座桥。
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这些颜色鲜艳极了。
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屋外,向着彩虹飞也似的奔跑过去。
我想跑到彩虹底下仰望,跑啊,跑啊,可是不管我怎么跑,都追不上彩虹。
弟弟学着我的样子,张开双手,显得十分高兴。
彩虹,你太美了。
(1)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
(2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填空(2分)读了短文,我们知道了彩虹的颜色是__________,形状像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2分)关闭——()难过——()【解析】略2.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乌龟脸红了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太骄傲了,跑到半路上睡了一觉(jiào jué)。
乌龟一刻也不停步,首先到了终点,得了第一。
不一会儿,森林电台播出了一条新闻:“喜报!喜报!龟兔赛跑乌龟得了第一。
乌龟奋力拼搏,终于夺得金牌,成为乌龟家族中的第一个冠军。
”乌龟听着听着觉(jiào jué)得不对:我明明得了第一,怎么说我“夺得金牌”,又说我成了冠军?乌龟连忙赶到电视台,找到台长百灵鸟小姐,要求更正,台长说:“汉语词汇是十分丰富的,‘得第一’可以说成‘夺金’,可以说成‘夺冠’,还可以说成‘夺魁’呢!”乌龟听后,脸红了。
是啊,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过,自己不懂,还去要求更正,太不应该了。
(1)本文共有()小节,标上小节号。
2%(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2%近义词:马上()反义词:虚心()(4)森林电台播出的新闻是什么呢?请你用“”划出来。
2%(5)填空:“得第一”可以说成,可以说成,还可以说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带答案谁关注你的背影孙道荣母亲从老家来。
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
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
他点点头,没关系的。
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
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
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
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
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
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
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
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他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
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
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
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
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
公交车开走了。
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
儿子一直没有回头。
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
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他的背影。
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
看着儿子轻快矫健的背影,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儿子上学了,每天送儿子到学校门口,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时,他答应儿子,不送他,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
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儿子走出居民楼,向小区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见了。
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
他忽然意识到,作为人子,他却很少关注父母的背影。
年少时上课读朱自清的《背影》,他怎么也体会不到朱自清的那份情感,甚至觉得作者太煽情了。
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母的背影。
他总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车开到小区外。
他打开车门,搀扶母亲下车。
他和母亲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
路上,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了母亲的后面。
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蹒跚,迈着碎步。
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突然回头。
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地向家走去。
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地注视着你背影的那个人。
那个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深爱着你的人。
(选自《杭州日报》)1.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他的心为什么猛地颤抖了一下?请说明理由。
2.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写儿子的背影,这对突出主题起到什么作用?3.“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4. 结合上文,请谈一下“谁关注你的背影”?为什么?房前种菜,屋后栽花雪小禅①我的一个女友从美国回来了。
出国前,她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在哈佛读完博士之后,我们以为她会留在美国硅谷那样的地方,要不就是在华尔街做高级金领。
这是她出国之前的梦想。
②但她回来了。
我们还以为,她回国,是想当个大公司的CEO。
现在“海归”这么吃香,她一定是要有更大的发展。
③可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跑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买了一个临湖的房子。
房子是木头搭建的,房前种了很多菜,屋后栽了很多花。
她居然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④很多人对她的举动大跌眼镜——她才30岁,那么好的年华,况且,真的是前程似锦,可她居然放弃了。
许多人大为不解。
⑤我问她:“你每天做什么?”⑥她说:“上上网,看看书,把设计好的东西发到顾客的邮箱换银子,穿布衣,吃自己种的菜,保证没有化肥农药,亲手修剪那些花花草草,下午睡醒后写写喜欢的小说。
这是我喜欢的生活,我觉得很禅意,很芬芳。
”⑦“那多浪费啊!”我说,“你读到了博士,还是从哈佛回来,这样慢慢老去,多可惜。
”⑧“不,怎么样选择自己要的生活都不可惜。
”她说,“难道说我去做CEO就不可惜?我每天穿行在钢筋水泥里,每天像机器人一样忙碌就是充实?我曾经那样生活过,不久,我的胃肠功能紊乱,得了慢性胃炎,有颈椎病。
为保持身材,我吃得少,头发掉得多,我用含铅很多的化妆品,呼吸着不干净的空气……可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个木头房子,房前种菜,屋后栽花,我坐在那个小屋子里写小说……这就是我想要过的日子。
以前,我总想等到自己60岁了再去营造那种日子,可是,我怕活不到60岁我就累死了,我还怕自己到了60岁就没有这种心境了,我还怕自己变得再也没有梦想,被钱和势利的眼光支配了一切,那是最可怕的。
既然我现在能过一种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还要等到60岁?30岁为什么不可以?……”⑨我听呆了。
⑩房前种菜,屋后栽花。
这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这是一种历经了红尘风雨之后的选择,它那么美丽,那么禅意,那么芬芳。
我不再替她可惜,不再为哈佛女博士回来种菜栽花感到不可思议。
⑾无独有偶。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会上,大家抱怨着生活的无奈,有钱人说太累,做生意要打点这个那个,要堆着笑脸,有了钱还胆战心惊;没钱的也说自己累,怕下岗怕裁员;温饱尚可的小公务员也在抱怨,抱怨工资太低,没有机会出国逛逛,只能过一般的生活……大家都有种种的不如意,没有人注意到——春天来了。
直到某个同学的孩子嗲声嗲气地说:“爸爸你看,这朵小黄花开得多好看,春天来了啊。
”⑿这句“春天来了”,让烦躁的人群静了下来,大家这才意识到,我们活得多累啊,为了名、为了利、为了钱、为了权,我们居然忽略了整个春天。
而我那个选择回归田园的哈佛女友却早就明白:春天就在每个人自己心中,只要快乐,其实做什么都是一样的。
1.“我的一个女友”小时候的梦想和出国前的梦想各是什么?2.为了说服“我”,作者在文章第⑧段一共列举了多少理由?3.文章第段开头一句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4.请根据上下文,在文章第段的省略号处添加一句语意连贯的话。
5.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好处?不阅读的中国人孟莎美①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
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了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 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②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③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④我一看,确实如此。
人们都在电话上(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了一种满足的安宁。
⑤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⑥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⑦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
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⑧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
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⑨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⑩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
但我只是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宁可慢一点,松一下……1.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序号地点中国人的表现外国人的表现1飞机上不睡觉玩 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1) 2法兰克福机场(2)3虹桥火车站(3)2.文章第②段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文章第⑥段中对中国人阅读微博或微信持什么态度?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4.赏析文章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5.读后你有什么感想?破碎的“青花瓷”李良旭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景德镇瓷器了。
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
我也不免落了这个俗套。
在一家瓷器店,我终于看中了一只青花瓷瓶。
那色泽、那釉体、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我买下这只价格不菲的青花瓷瓶,就像买下了整个景德镇。
一路上,我双手搂着这只青花瓷瓶,就像搂抱着个宝贝,格外小心,在心里还一遍遍描绘着将这只青花瓷瓶放在家里什么地方。
我怀抱着这只青花瓷瓶,心中绽放出别样的温暖和甜蜜。
到家了。
远远地,我就看到了那束温暖的灯光,那里是我生命中最放心最安妥的地方。
我一手搂抱着青花瓷瓶,一手拿钥匙去开门。
我将门一拉,只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哗啦——”随后,是一片寂静。
我低头一看,布袋里包装的青花瓷已软了下去,用手一抖,只听得见布袋里“哗啦、哗啦”瓷器碎片的声音。
我千辛万苦,一路颠簸,眼看就要跨进家了,就在拉开门的一刹那,却在门边撞到了怀里的青花瓷。
顷刻间,这华丽的青花瓷瓶就化为乌有了。
随着青花瓷破碎的,有我心里的那个梦想,还有那个想对人炫耀的话题。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那声“哗啦——”过去了,不着一丝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