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迪克_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_王丽华

合集下载

迪克——凯瑞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评价

迪克——凯瑞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评价
所示 :
学 习绩效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对学 习者进行分析 ,制定 出相应 的教学 策略 ,从 而促 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
在这 一模块 ,除了要进 行学习者分析之外 ,还要对学
习环 境进行 分析。因为各地 的教育发展情况不 同,学习者
在学 习时所处的教学环境 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能 的应 用环境也 各不相同 ,这 样就 需要在前期 的教学分析 中要充 分考虑到教学环境 的差异性 与特 殊性 ,尽量使教学更加贴
维普资讯
尹 玉忠 ,楚 永涛 ,曹
4 绩 效 目标 编 写 .
刚 :迪克一 凯 瑞教 学 系统 设计模 型 评价
7 7
同的学 习组 织决定 了采取不 同的社会交互 方式 ,因此学习 分组对 于激 发学习者 的学 习兴趣 有着重要 的作用 。 ( )为教学传 递选 择合 适 的媒 体 与传 递 系统 。在 选 4 择媒体 与传 递系统时 ,必须 明确媒体 只是把 学习成分传递 给学习者的载体 ,它与最终 的学 习效果无关 。各种媒体在 教学 内容的传载功能上差别并不是很 大 ,决 定学 习者学习
是 否成 功 的 关 键 是 教 学 策 略 中 的学 习成 分设 计 ,而 不 是 不
绩效 目标是关于学习者在 完成 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
什 么 的 描 述 。教 学 目标 的 意 义 不仅 仅 是 为 了 加 强 学 生 在 学 习 时 的 目的 性 ,更 重 要 的是 帮 助设 计 者 选 择 教 学 内 容 、开
关键词 :教 学设计模型 ;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0 5 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4 1 2 0 ) 1 0 60 0 86 7 (0 8 0 - 7 -3 0 个模块 : 1 。确 定教 学 目标 作为教学活 动 的第 一步 ,首要 的任务 是 确定 教 学 目 标 ,即教学设计者要 明确学 习者在 完成 教学任务后应该学

基于“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探讨

基于“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探讨
基于“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探讨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Dick and Carey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是一种经典的教育设计模式,适用于各种领域的教学设计。其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学习评价、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估。
针对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些基于迪克-凯瑞模式的建议:
5.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阶段,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游戏软件和学习资源,例如课堂教具、音频、视频、课本等。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以确保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和流畅性。
6.实施和评估在实施和评估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根据课程设计和游戏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游戏教学。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游戏参与度和游戏表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同时,教师还需要监控游戏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并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观察进行调整和改进。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制定教学计划的第一步。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生的语言水平、游戏兴趣以及教学资的需要和期望。
2.目标设定在目标设定阶段,教师需要制定教学目标,以便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英语水平的游戏目标,例如:学会掌握英语基础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口语交流等。
在评估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游戏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问卷、教学反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反馈和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游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总之,基于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游戏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迪克-凯瑞模式

迪克-凯瑞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凯瑞模式迪科-凯利(Dick & Carey)模式(如下图)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

在该模式中,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习者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

教学目标一般以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形式加以描述。

(二)选用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用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材料得以实现。

(三)开展教学评价这里的教学评价也包括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迪克-凯瑞模式相似三角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 知识要点: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

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dcb a (或a :b=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0·618…。

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1厘米, 2厘米,2厘米,4厘米。

《教学系统化设计》书评Dick&Carey

《教学系统化设计》书评Dick&Carey

《教学系统化设计》书评现代教育技术刘张周读完Dick&Carey的《教学系统化设计》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纠正了我对教学系统化设计的一些错误的认识。

例如,通过对本模型的学习,我对“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系统的理解仅仅是知道系统的基本特征(动态性)。

本书对系统的解释通俗易懂,即是相关部分的相互作用的集合。

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确定是否达到了目标。

在教学系统化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有对教学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的机制,而且还要有在教学失败时能够及时修改的机制。

迪克凯里模型介绍了一种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教学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化方法模型,整个系统分为九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输入和输出,上一部分的输出又会成为下一部分的输入。

比如,在评价需求确定目的阶段,输入信息是需求评估结果、对学习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实际做这项工作的人员分析等,输出信息则是所确定的教学目的;而这一教学目的又是教学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分析的输入信息。

根据反馈信息,经过不断修改,最终输出的产品是一个能尽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广义范畴的教学设计。

书中提到,在进行这一系列步骤之前,要先确定教学目的。

没有唯一适合的教学设计模型,只有更适合所处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模型。

所以在真实情景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该模型进行设计。

书中的迪克凯里模型既是基于理论和研究的,也是基于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的。

经过个人分析,书中涉及到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模型中的分析学习者和环境阶段,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行为目标或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者的目标,即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编写绩效目标,教学策略开发,修改教学等也反映了行为主义“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影响后继行为”的观点。

2. 教学目标分析中能力分类依据的是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分析从属技能的方法、教学策略设计的步骤也来自于加涅的理论。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

篇一:迪克-凯瑞模式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凯瑞模式迪科-凯利(dick & carey)模式(如下图)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

在该模式中,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习者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

教学目标一般以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形式加以描述。

(二)选用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用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材料得以实现。

(三)开展教学评价这里的教学评价也包括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迪克-凯瑞模式相似三角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

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ac?(或a:b=c:d),那bd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0·618…。

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4)1厘米, 2厘米,2厘米,4厘米。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常用于教育领域的设计模式,它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有效性。

一、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简介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迪克凯瑞(Dick Carey)为名的教育学家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合作和独立。

在引导阶段,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示范和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在合作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助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在独立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方式达到独立掌握知识的目标。

二、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是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教学理论。

它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和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该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1.引导阶段:在引导阶段,教师应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的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新的知识和概念。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技巧,如教学视频、实物展示、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2.合作阶段:在合作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活动和任务,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3.独立阶段:在独立阶段,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独立学习和实践应用,学生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任务和项目,如写作、实验报告、创意设计等,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四、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和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迪克——凯瑞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评价

迪克——凯瑞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评价

作者: 尹玉忠 楚永涛 曹刚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教学设计模型 系统方法
摘要:本文概要介绍了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的构成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利用该模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对该模型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在学习借鉴该模型所包含的系统化思维方法同时,又要注意把该模型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合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模型。

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型

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型

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型A systematic process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above through identifying an instructional goal, analyzing the audience and their needs,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o meet those needs, and evaluating the instruction.Dick-carey是⼀个回答上⾯的问题,确定教学⽬标,分析观众和他们的需求,开发指令并满⾜他们的需求,并且评估⼀个系统的过程。

Stage 1. Instructional Goals* Instructional Goal: Desirable state of affairs by instruction* Needs Analysis : Analysis of a discrepancy between an instructional goal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affairs or a personal perception of needs.Stage 2. Instructional Analysis* Purpose : To determine the skills involved in reaching a goal* Task Analysis (procedural analysis) : about the product of which would be a list of steps and the skills used at each step in the procedure* Information-Processing Analysis : about the mental operations used by a person who has learned a complex skills* Learning-Task Analysis : about the objectives of instruction that involve intellectual skills Stage 3. Entry Behaviors and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Purpose : To determine which of the required enabling skills the learners bring to the learning task* Intellectual skills* Abilities such as verbal comprehension and spatial orientation* Traits of personalityStage 4. Performance Objectives* Purpose : To translate the needs and goals into specific and detailed objectives * Functions :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instruction related to its goals.Focusing the lesson planning upon appropriate conditions of learning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of learner performanceAssisting learners in their study efforts.Stage 5. Criterion-Referenced Test Items*To diagnose an individual possessions of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learning new skills *To check the results of student learn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a lesson*To provide document of students progress for parents or administrators*Useful in evaluating the instructional system itself (Formative/ Summative evaluation)*Early determin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before development of lesson plan and instructionalmaterialsStage 6. Instructional Strategy* Purpose : To outline how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will relate to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objectives *The best lesson design : Demonstrating knowledge about the learners, tasks reflected in the objectiv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trategiese.g. Choice of delivering system.Teacher-led, Group-paced vs. Learner-centered, Learner-pacedStage 7. Instructional Meterials* Purpose : To select printed or other media intended to convey events of instruction.* Use of existing materials when it is possible* Need for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otherwise* Role of teacher : It depends on the choice of delivery systemStage 8. Formative Evaluation* Purpose : To provide data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o revise the instruction so as to make it as effective as possible for larger number of students* One on One : One evaluator sitting with one learner to interview* Small Group* Field TrialStage 9. Summative Evaluation* Purpose :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system as a whole* Conducted after the system has passed through its formative stage* Small scale/ Large Scale* Short period/ Long period这种教学设计模型共分为了九个阶段:第⼀阶段:教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8=64 267258;"( 的术语 $ 此外 # 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
也影响了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 $
CKQ LM*/0NC34567-.89O; *GH 加涅 !UA VA *>;86 " 的研究对迪克 $ 凯瑞的系统 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OA#,!"# 其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学 习 层 级 理 论 !@6>:858; F56:>:=F567 "$ 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 # 在
# 具体内容如下 /$
!556/!7"(
46 通过评估需要 来 确 定 目 的 !8&&"&& 9"":& %’
修改教学
进行教学 通过评估 需要来确 定目的 分析学习 者和背景 图 4 迪克 ! 凯瑞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分析 编写行为 目标 开发评估 工具 制定教学 策略 开发和选择 教学材料
设计和进 行教学的 形成性评 价 设计和进行 总结性评价
! + ,
-" 迪克 $ 凯瑞 & 系统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设计 ! 34567" + ! 3892" %"",$’),& ’!"") %"-$""#-$")
! ./012" *)!#
:#;<$=>?@ABCDEFG?HIJK
迪克 $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产生 % 发展是 和美国的教育背景 % 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 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设计者应基于上述目标来开发评估工具 $ 用评 估工具来检查学习者达成目标的情况 # 评估的重点 是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 #
A6 分 析 学 习 者 和 背 景 !8$>?<&)& B">*$"*& >$: @’$%"C%& "
与教学分析并列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分析和背 景分析 $ 包括学习者学习技能的背景和运用技能的 背景 # 学习者当前的技能 ’ 喜好和态度是由教学环境
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 # 此外人们对目的的认识还非 常模糊 $ 因此 # 迪克和凯瑞认为 # 他们的模式应开始 于 ’ 学习者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 的假设 $ 于是 # 目标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就直接被吸纳到系统教学 设计模式中 # 如马杰 CUA 9A V>;6:Q%&,! 年 出 版 的 - 制 定 程 序 教 学 目 标 . !I:6O>:58; WRS6=25T67 H/: I:/K
-!. "#$%&’()*+%&,-./01 $234*
系统方法为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 由二战时期发展而来的系统思维 $最初被 应用于复杂的武器系统的开发 # /0 世纪 10 年代初 $ 加涅等人首次使用了诸如 % 系统开发 &’% 系统教学 & 和 % 教学系统 & 之类的术语 $ 以描 述 那 些 类 似 于 今 天 所使用的系统方法 # 此后 $ 系统方法的概念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 # 可以说 $ 系统方法的出现才为系统教学设 计模式的真正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 只有在系统方法 的指导下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中各要素的综合考虑 才有可能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整体 #
教授上位技能之前必 须 确 定 学 习 者 的 从 属 技 能 # 这 对于成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 这种理论成为确定 教学中所需的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方法 # 直接改变 了以往由学科专家决定教学内容的局面 $ 层级分析 方法对于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启示是 # 不应由学科 专家确定教学内容 #而应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 $ !"教
!!"#!$%&’()*+,-.
我国已有学者不同程度地介绍了迪克 ! 凯 瑞 的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 前 2 版 "$ 这里主要介绍第 3 版 # 由于迪克 ’ 凯瑞等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和实践 的步伐 $ 因此他们的模式也一直在发展 $ 这可以从他 们第 3 版中所描述的模式和前 2 版中所描述的模式 的区别中看出来 #
16 制定教学策略 !J"#"?’5 ;$&%*+,%)’$>? L%*>%"M< "
根据上述环节 $ 设计者就可以制定教学策略了 #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预备活动 ’ 内容的展示 ’ 练习和反 馈 ’ 测试 ’ 总结活动 # 教学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当前 的学习理论和关于学习研究的成果 ’ 用于传递教学
-5.67!89:%&,-./01 ! ; 3 <"
迪克等人认为 $ 他们的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设 计而成的 # 系统观和教学密切相关 $ 因为教学本身就 是一个系统 $ 运用系统观研究教学旨在表明教学过 程中各个要素都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扮 演 着 一 定 的 角 色 # 迪克等人指出 $ 既然我们的模式被称为系统方法模 式 $ 那么必须强调指出不存在设计教学的惟一系统 方法模式 # 迪克!凯瑞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如图 4" 的
确定教学目的后 $ 设计者将逐步确定 $ 当学习者 执行教学目的时将能做什么 # 教学分析过程的最后 一步是确定学习者学习的起点行为 $ 即教学开始之 前 $ 学习者在知识 ’ 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起点行为 # 我 们可以运用一个图表来描述起点行为之间的关系 #
36 开 发 评 估 工 具 !J"#"?’5 8&&"&&F"$% ;$&%*+K F"$%& "
- FB -
外国教育研究
GBBF 年 第 6 期 H? 第五个要素由 ( 开发标准参照测试题 ) 改为 ( 开
的教学媒体的特征 !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 点 " 据此可以开发或选择教学材料 " 或者制定出适用 于交互教学的策略 #
发评估工具 )# 这些变化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改变 " 而是对社会 的需要 & 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的 新反映和新发展 # 此外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该模式的 使用对象和应用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 在第 E 版之前 " 迪克曾撰文指出 ’( 我们的模式既不是为公立学校的 教师用来计划教学而开发的 " 也不是让学科专家在 开展专题学术讨论之前使用的 " 注意到这一点非常 重要 # 该模式的服务对象是将能熟练使用模式中的 每个要素并能依次使用这些技能来开发课程和培训 材料的人员 " 这些材料包括教科书 & 基于计算机的培 训材料 &工场中使用的材料等 # 上述人员就是众所周 知的教学设计者 # 一般情况下 "这些人接受过正式的 硕士和博士教育 " 能够在任何内容领域开展工作 " 他 们往往和学科专家 & 媒体专家 & 编 辑 & 评 价 者 以 团 队 的方式一起开展工作 # ) *A+$)?HIF %但是 "在第 E 版中 " 迪克等人指出 ’( 本书的对象既包括希望更多地了解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的讲师 $4+1/23./(2 %! 在教学设计 领域中谋求职业的教学设计的初学者 " 也包括公立 学校的教师 ! 大学教授 ! 工业界的培训者和军队的讲 师们 , 我们相信该模式和其操作程序既可以应用于 学校环境 " 也可以应用于非学校环境 , )*G+$)?AG% 由此 可见 " 迪克 J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使用对象和 应用领域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
该模式形成的特定背景 " 才能更好地借鉴该模式 $ 为此 " 文章在系统研究迪克 $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形成背景的 基础上 " 概述迪克 $ 凯瑞 ! 第 ( 版 "!""% 年 % 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 并简要分析第 ( 版与前 ) 版的区别 " 最后探讨该模式 对于研究我国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 $
P=Q >?@A*BCDEF*GH12IJ5 67-.89:;*GH 目的 !;/>@" 和目标 !/RS6=25T6 " 是系统教学设计模 式中的主要概念之一 $ !" 世纪 ’" 年代 # 在实践应用
中人们需要更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引 # 而当时的模式
! !"#$" !""#$%"$%&
! %&’(" 王丽华 !%&’($ "# 女 # 浙江东阳人 #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 $
C!D!" "# (" $%&’()*+,-./01 234567-.89:;*<) !" 世纪 ," 年代 # 迪克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 授 ’ 程序教学的技艺 !E6=F85G367 /H I:/;:>BB64 J8K 72:3=25/8 "( 课 # 在这门课程的影响和他的研究生助手
卢)凯瑞的帮助下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初步形成了 $ 虽然程序教学的首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 明者普莱西 !1A I:6776L "# 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斯金纳 !MA 9A 1N5886: "$ 斯金纳根据他自己所提出的 强化理论 # 设计了程序教学模式 # 并提出了程序教学 的五大原则 & 积极反应原则 * 小步 子 原 则 * 及 时 强 化 原则 * 自定步调原则 * 低错误率原则 $ 系统教学设计 模式吸纳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部分思想 # 并吸收了 斯金纳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 不过 #迪克指出 &’ 虽然 研究我们的模式的最初目的来源于程序教学理论的 发展 # 但是该模式只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参考了斯 金纳的原理 $ ( +%,!O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