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

合集下载

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流派划分

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流派划分

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流派划分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自由灵活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它既可以是文学创作,也可以是学术表达,更可以是日常生活记录。

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流派划分是理解其独特魅力的关键。

写作特点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的自由性现代散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极高的自由度。

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从白话文到文言文,从俚语到专业术语,都可以在现代散文中找到用武之地。

2. 结构的灵活性与传统散文相比,现代散文在结构上更为灵活。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跳跃式地展开;也不受传统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的影响,可以自由地组合各种文学元素。

3. 内容的广泛性现代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既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可以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既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也可以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这种广泛性使得现代散文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4. 抒发个人情感现代散文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强调真实、真诚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思考,都必须发自作者的内心,体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流派划分现代散文的流派划分主要基于其写作风格和内容特点,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流派:1.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通过对景物、事件、人物的描绘,表现作者内心的感受。

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郭沫若等。

2. 叙事散文叙事散文以叙述故事为主,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观点。

代表人物有鲁迅、巴金等。

3. 议论散文议论散文以发表作者的议论为主,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林语堂等。

4. 文化散文文化散文以探讨文化问题为主,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观察,挖掘文化的内涵。

代表人物有钱钟书、余秋雨等。

5. 幽默散文幽默散文以幽默风趣为主,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让人在笑声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代表人物有张爱玲、王蒙等。

现代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流派划分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

散文之我见

散文之我见

散文之我见散文是人人都爱,人人都会写的,它是人们最喜爱、最易接受、也最易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会像诗一样感动作者也感动读者。

当作者要表达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的东西时,总是发现散文来得最直接、最痛快,会比诗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些。

有位在出版社从事设计工作的女士,她在设计封面和搞家务之余,喜欢用她自己平日集攒下的碎布片制作香蕉等水果形状的童枕和童装上的各种贴花,并且,将它们的制作方法一一整理成书,出版后很受国内外小朋友以及家长的欢迎。

我在与她闲聊时,联想到写散文也是这么回事。

散文的创作,犹如主妇做饭,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只要有材料,哪怕结构很杂乱或少头绪,作者都能够做到混乱中自有章法,用他的灵心与灵思、以及他的浪漫哲思,把它们加工成笔法绵密的、生动而耐人寻味的生活篇章来。

主妇平日总琢磨着怎样才能把饭做得香甜可口,散文作家也总在琢磨着如何让自己那支笔生出妙花来,都同样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

创作散文,犹如主妇收拾家务。

每天,或隔几天,或在闲时,拾掇一下柜子,翻一翻、理一理里面的东西,把满屋子的灵感、念头、联想等等整理清楚,一篇散文就渐渐出来了。

创作散文,犹如主妇做衣服。

闲时,坐下来,把平日里自己有意无意间收起的好看的花布或不舍丢弃的碎布片儿分分类,缝缝补补,一件像样的衣服就出来了;把曾经脑中产生的念头萌发灵感时随意记在小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几个字发挥一下,一篇散文就出来了。

创作散文,犹如工人生产零件,得到材料后开始操作,也有从毛坯到精美的产品那样一个过程。

工人们一件一件地赶制完成,再把一件件成品堆积到一起,装箱出售,这无异于散文作家把一篇篇作品整理结集出书的过程。

散文作家如手里编织着毛衣的主妇,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的文章,坐在那里劳作着,试着创造出新花样儿,有时连他们自己也想不到翻出了毛衣新花样似的,写出了惊人的妙句来。

可别小看散文作家,他们通常是思想家,只不过总让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

散文作家都很博学,不然写不出旁征博引而不芜杂的文章,写不出笔有藏锋、意在言外、挥洒自如、一泻千里的文章来。

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

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

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长期以来,关于散文的分类问题一直困扰着现当代散文的研究者。

他们雄心勃勃想在散文的“类型学”方面有所建树,或是为了便于操作企图对散文加以分类规范,然而由于散文历史的漫长,由于古代散文品种的繁多和古代文论家分类的繁琐,以及散文文体本身的难以规范,加之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不一贯,还有分类者本身辨析能力的不足等原因,结果可想而知,自“五四”开创现代散文以降,关于散文的分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

这些分类或则失之于简陋;或者繁杂重复;或则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或则划分交叉,有的剩余,有的超出。

总之,中国现代散文的分类,总体上是混乱无序、不能令人满意的,能够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分类可说是少之又少——这多少反映出了现当代散文研究者的无奈,但更是散文的宿命。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早在1924年,王统照发表了《散文的分类》一文,试图对散文做系统的分类。

他将散文分为历史类的散文、描写的散文、演说的散文、教训的散文、时代的散文五大类,王统照的分类显然偏于“广义散文”,而对“狭义的现代散文”即抒情文和小品文却忽略了,而且他的“时代的散文”已经包括了其他类型的散文,犯了大概念与小概念不自洽的毛病。

以后,苏雪林在《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又将“小品文”分为九类,即思想表现类、讽刺类、幽默类、美文类、游记类、哲学幽默混合类、日记类、书翰类、传记类。

林慧文在《现代散文的道路》中,将现代散文分为小品、杂感、随笔、通讯四类。

贺玉波在《小品文作法》中则将现代小品分为“记叙小品”、“抒情小品”、“说理小品”三大类。

这些分类,有的持“广义散文”尺度,有的以“狭义散文”为标准;有的着眼于散文的内容,有的立足于散文的功能;有的对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显然更感兴趣。

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加上理论素养较为薄弱,这样交替、重叠、混乱就在所难免。

以上简要回顾了现代散文史上几位散文研究者对现代散文的分类,那么进入当代之后,散文的分类是否就科学一些、客观一些、自相矛盾少一些呢?应该说,当代的散文分类较之现代有了一些进步,其表现是分类较多考虑到贴近散文的本性,特别是强调了散文的“抒情性”、“艺术性”特征,在表述上也较为简洁清晰。

散文的特点与分类

散文的特点与分类

散文的特点与分类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多样的分类。

本文将就散文的特点和分类进行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以故事、抒情、议论等方式展示作者观点和情感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如下:1. 真实自然:散文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与作者有更直接的共鸣。

2. 客观性:散文注重客观性,以客观事实和真实情感为基础,通过真实生活的反映和审视,传达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3. 抒发个性情感:散文作为一种抒情方式,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展现自己的心灵感受。

4. 研究和思辨性质:散文多以思考和研究为主题,通过对人生、社会、艺术等问题的思辨,提供给读者深入思考和评判的空间。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根据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散文分类:1. 记叙散文:记叙散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叙述事件、人物、景物等的发展和变化,展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记叙散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连贯,通常包含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为主要目的,强调感性和内在的表达。

这种散文形式多以叙述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情感为主,借助诗意的语言和形象,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共鸣。

3.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以旅行为背景,描述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

通过对旅行地点、人文景观和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游记散文既能展示作者的旅行经验,又能反映社会文化和人性。

4. 随笔散文:随笔散文以自由的形式,随性地叙述和记录作者日常的所思所感。

这种散文常常没有固定的主题,可以是对生活琐事、人物、社会现象的点滴观察和思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个人化。

5. 散文小品:散文小品是以短小精悍、简洁有力为特点的一类散文作品。

它以简短的篇幅表达深刻的思想,通常通过一个独立完整的主题来展示作者的观点和感悟,给人以震撼和启示。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现代散文,是现代文学中最精彩的文学样式,内容杂、技法醇、情趣雅、理趣妙、追求高境界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其中充满的人情况味,机理思考,生活感悟,人性美丑等,既是对学生向善向美的教育,又是引导学生品味人生、珍爱生活的航标。

如何教好现代散文鉴赏课将是现代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根据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应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一、通领文意,反复诵读弄通文意,是散文学习的第一步。

对照文本,正音正字,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对全文大意的疏通。

只有通领文意,把握住文章中基本的信息,诸如人物、事理、景物、感情等要素,才会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领略文章大意之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

可以说,诵读是散文学习的第二步。

在多次的诵读中,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品味、思索、感悟,去探索其精髓,摸索其隐含在文字之中的美感来。

这里尤其注意的是,要重视学生的单个的诵读感悟,尽力去挖掘学生对文章的感触、品味、欣赏,去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感知感悟。

散文作品艺术景象的浮现,感情的唤起和诱发,并非由分析、归纳、演绎而来,而多是凭借反复诵读去熟参深悟,从一次次的诵读中层层推进理解,加深理解。

二、引导美读,体悟感情散文的感情,是隐藏在文字景致之中闪闪烁烁的花朵所发生的香味。

文字如花、感情如香;文字如形、感情如神。

这也是历来散文评论家所说“形散而神聚”“形神兼备”中的形、神之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较为准确的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美读,从中体悟。

这也是开启散文学习最佳效果的第三步。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多次诵读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美读体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文章的基调、色彩的明暗、感情的激缓、语调、重音、节奏、语速的变化等方面,真正让学生进入文字所表达的氛围之中,真正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同时,又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和感情之中。

美读中应融汇着学生自己的“涵泳”和“妙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情感美,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与作者同命运、共呼吸、同感情、同体悟,达到较高的感知体悟的境界。

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分类第二节散文的分类散文是一个“种”文体,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

根据目前散文的创作情况,我们以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散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

一、记人叙事类记人叙事类散文是指以继续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

这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初学者多从此类文体起步。

在散文创作中。

采用这类文体创作的作者最多,作品也最多,所反映的范围也最为宽阔,可选用的题材最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最丰富。

一)记人散文记人散文以记叙作者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或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写这类散文,可以借鉴小说的表现技巧,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的描述、刻画,但不需要像小说那样以事件为中心构成情节、刻画人物、追求人物的典型性。

记人散文只需用二三事件,几个片段,写出人物的某个侧面,常用描写、抒情配合叙述,明确传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感受、某种情意。

例如XXX的《彭总在囹圄二三事》记人散文像通信、报告文学一样,记的是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虚构。

但散文表现的真实性没有通信、报告文学那样严格和准确。

能够对写入文中的人物改名换姓,能够做细节的加工;所写之人不用是有消息代价的人物,纷歧定是代表主流社会代价的典范人物。

散文写人偏重于主观抒写;这一点与通信、报告文学写人偏重于客观描述,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客观性特性与代价是不同的。

例XXX《怀念萧珊》二)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散文。

其特点为:1.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产生、发展的过程,只展示真实事件的真实过程,可取舍、删减、组合,可成心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在叙事的同时直抒作者的感情,进行评说褒贬;但不像小说那样虚拟情节、细节。

散文鉴赏之我见

散文鉴赏之我见

1 嚼品位语言 的朴 素 自然美 。 朋. 散文语 言朴素无华 、 准确逼 真简洁流畅、 清新绚丽 , 自然美的具体表现 。 是 如李乐薇 的《 我空 中楼阁》 山如眉黛 , “ 小屋恰似眉梢 的痣一点。……” 这些描写 清 新、 柔婉 , 给人 以美 的享受 。 2 位散文语言 的含蓄美。 儡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耐人 咀嚼 , 让人 百读不厌 。 如巴金的《 , 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抗 日 战争时 期 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 民的胜利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
于其 中而不露痕迹 , 真可谓“ 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展现在我们 , 面前 的是一 系列 画卷 , 实在是一种美 的享受。
么合拍 ?“ 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 ” 认 。因为 即使在暂 时“ 忘我” 的淡 淡 的喜悦 中 , 作者始 终摆脱 不 了社会 阴影笼 罩在心 头 的“ 淡 淡
的哀愁 ” 。抓 住 作者 夜游荷 塘 时心情 变化 这 条贯 穿全 文 的线
月色 , 也是 为 了排遣这心里 的“ 宁静 ” 不 。于是 , 荷塘也好 , 月色
也好, 都是从 这“ 不宁静 ” 的眼里望 出去 的 , 从这 “ 宁静 ” 不 的心 里 感受到 的。虽 然 作者 说他沉醉 予眼前 的景物 , 是 “ 出了 像 超
平 常的 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 ” ,那也不过是 “ 偷得片刻 的逍 遥” 罢了。理 出 了这条 “ 线索 ”才 能把 握文 章结构 , 能领 略眼 , 才 前 这淡淡 的月 色 、 淡 的雾 、 淡 的云 为什 么与作者 的心情 那 淡 淡
材料连缀起来 , 组成一篇 。 以抓线索是赏 析散文结构最重要 的 所
表现 出来 , 达到情 与物 的融合 , 意与景 的交织 , 以唤起读 者的联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

散文以纪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

在这个种根之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

当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使人感到触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

所以,认真搞好散文教学,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让散文的教学更加具备作为"美"的特质。

体现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和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之审美能力的培养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

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

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之教学概说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长期以来,关于散文的分类问题一直困扰着现当代散文的研究者。

他们雄心勃勃想在散文的“类型学”方面有所建树,或是为了便于操作企图对散文加以分类规范,然而由于散文历史的漫长,由于古代散文品种的繁多和古代文论家分类的繁琐,以及散文文体本身的难以规范,加之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不一贯,还有分类者本身辨析能力的不足等原因,结果可想而知,自“五四”开创现代散文以降,关于散文的分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

这些分类或则失之于简陋;或者繁杂重复;或则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或则划分交叉,有的剩余,有的超出。

总之,中国现代散文的分类,总体上是混乱无序、不能令人满意的,能够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分类可说是少之又少——这多少反映出了现当代散文研究者的无奈,但更是散文的宿命。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早在1924年,王统照发表了《散文的分类》一文,试图对散文做系统的分类。

他将散文分为历史类的散文、描写的散文、演说的散文、教训的散文、时代的散文五大类,王统照的分类显然偏于“广义散文”,而对“狭义的现代散文”即抒情文和小品文却忽略了,而且他的“时代的散文”已经包括了其他类型的散文,犯了大概念与小概念不自洽的毛病。

以后,苏雪林在《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又将“小品文”分为九类,即思想表现类、讽刺类、幽默类、美文类、游记类、哲学幽默混合类、日记类、书翰类、传记类。

林慧文在《现代散文的道路》中,将现代散文分为小品、杂感、随笔、通讯四类。

贺玉波在《小品文作法》中则将现代小品分为“记叙小品”、“抒情小品”、“说理小品”三大类。

这些分类,有的持“广义散文”尺度,有的以“狭义散文”为标准;有的着眼于散文的内容,有的立足于散文的功能;有的对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显然更感兴趣。

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加上理论素养较为薄弱,这样交替、重叠、混乱就在所难免。

以上简要回顾了现代散文史上几位散文研究者对现代散文的分类,那么进入当代之后,散文的分类是否就科学一些、客观一些、自相矛盾少一些呢?应该说,当代的散文分类较之现代有了一些进步,其表现是分类较多考虑到贴近散文的本性,特别是强调了散文的“抒情性”、“艺术性”特征,在表述上也较为简洁清晰。

不过若从理论的周严性、自洽性和抽象概括力来考量,当代的散文分类同样千疮百孔,经不起哪怕认真一点的推敲。

就拿在散文研究方面成绩颇大,有相当影响的佘树森先生来说,在《散文创作艺术》一书中,他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随笔散文”、“纪实散文”三大类,在“抒情散文”名下,又分出“冥想体”、“描写体”、“记叙体”、“絮语体”四小类。

在“随笔散文”下又分衍出“随感体”、“文艺性短论”、“知识小品”三小类。

“纪实散文”则包括“人物记”、“风物记”、“生活记”若干类。

这样的分类细则细矣,但同样犯了过于琐碎、交叉重叠的弊病,至于将“冥想体”、“记叙体”、“絮语体”归进“抒情散文”名下,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随笔散文”不需要冥想和想象吗?同理,难道“纪实散文”不需要“记叙”吗?此外,“絮语体”从“五四”时期从外国引进,一开始就与“随笔”沾亲带故。

可见,佘氏的分类,确有诸多混乱可疑之处。

除了佘树森之外,吴调公、刘锡庆、喻大翔、李光连、方遒、王彬、徐鹏绪、周海波等研究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散文进行分类,虽然有的较为严谨,较注重学理性,如喻大翔。

有的较为草率,如刘锡庆的“弃‘类’成‘体’”,力推“艺术散文”,对“随笔”、“小品”加以排斥,就显得十分粗暴草率。

但总的来看,上述诸家的分类尚停留于经验的层次,尚未突破传统散文观念的藩篱。

相较而言,林非先生的散文分类就较为包容,也较有弹性。

在《关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问题》等文中,林非认为狭义散文主要指“抒情性”散文,但广义散文也有“文学性”的成分。

同时,他还以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三大功能为标准给散文分类,认为正是这三种功能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散文史。

林非分类的优点,是紧扣散文的“文学性”、“真实性”和“真诚性”,这应当说是抓住了散文的牛耳。

不过他将“散文诗”视为散文家族中的一员,又将日记、书信等日常应用体裁不加甄别划进狭义的范围,则有待商榷。

大陆的散文分类令人眼花缭乱,却又大有不得要领之感。

台湾的散文分类同样令人失望。

比如散文家兼散文研究者杨牧于1981年作有《中国近代散文》一文,首先他将20世纪初叶以来的白话散文统称为“近代散文”,就让人不得其解,有一头雾水之感。

其次,他将现代散文归为小品、记叙、寓言、抒情、议论、说理、杂文七大类,其散文的概念比之“五四”散文草创初期还要宽泛。

再说,“小品”与“杂文”有何区别?“议论”与“说理”有什么不同?“寓言”与其他类不同级别,如何兼容?又为何将其硬拉进来?这些,在杨牧的文章中都是一锅粥。

可见杨牧的现代散文分类是大而无当、混乱不堪的。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郑明俐,因为她不仅是“学院派”,是“台湾第二代散文批评家的领衔人”,而且她一直致力于构建现代散文的理论体系。

但从她的散文专著《现代散文类型论》来看,她对于现代散文类型体系的建构并未达到她的“为现代散文定位”的理论预设。

她将现代散文分为“主要类型”和“特殊类型”两大类。

“主要类型”包括“情趣小品”、“哲理小品”和“杂文”。

“情趣小品”之下又有“人情小品”、“物趣小品”两小类。

“哲理小品”下有“直接式说理”、“抒情式说理”、“叙述式说理”三小类。

“杂文”下有“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特殊类型”又含“日记”、“书信”“序跋”、“游记”、“传知散文”、“报道散文”、“传记文学”七个类别。

郑明俐的散文分类的致命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分类流于繁杂琐碎,叠床架屋,且有将散文类型泛化,向“广义散文”靠拢的倾向,这其实是一种倒退,既有悖于现代审美趋于简洁清晰的原则,也不利于当代散文在艺术上的提升。

其二,标准混乱、自相矛盾。

举例说,“杂文”和“情趣小品”、“哲理小品”根本就不属于同一级别,且“杂文”早就从散文中剥离出去,现在又有什么必要将他列为散文中的一大类。

再如“哲理小品”又如何能包括“抒情式说理”和“叙事式说理”。

另外,难道“情趣小品”就不需要“抒情”和“叙事”吗?还有“主要类型”和“特殊类型”,不知又是根据什么理论或创作实际来划分。

概而言之,郑氏的雄心很大,但她的分类却极其混乱不成熟,有的地方甚至是随心所欲,既缺乏周严的理论界说,又与当代散文的创作实际相去甚远。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可能与她知识来源较杂,预设的理论目标太高,而学力又有所不逮有关。

相较而言,余光中对散文的分类虽不像郑明俐那样“体系化”和“学术化”,却更易于为人所接受。

如他在《十二文集——散文选集自序》里,将散文分为抒情文、议论文、表意文、叙事文和写景文五类。

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他引进了“感性”和“知性”两个术语,以此来统领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可说是别出抒机、独辟蹊径,是较接近散文美学和最富弹性的散文分类。

当然,余光中的散文分类更多的是他作为杰出散文家和诗人的艺术感性、眼光、机智和问题意识的体现,至于理论的阐述,学理的论证则是远远不够的。

也许正是如此,孙绍振先生才会感慨:“散文理论是世界性的贫困,它的学术积累,不但不如诗歌、小说、喜剧,而且连后起的、爆发的电影,甚至更为后发的电视理论都比不上”。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现代散文的分类问题,下面再花费一点笔墨,对流行的“三分法”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的分类谈一点简单的看法。

应该说,尽管对散文的分类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相较而言,抒情、记叙、议论的“三分法”,还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不但大部分散文专著采纳了此说,就连现行的高校写作教材、中学语文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基本上也认可了这种分类法。

“三分法”之所以被普遍认可,主要得益于如下几点:一是分类标准较统一,即都是从表达方式着眼;二是简洁明晰,易于把握和分析;三是贴近散文的本体特征。

正由于“三分法”具备了上述三优点,几十年来大家都在沿用,并没有觉得这种划分法有什么不妥,有什么欠慎密或需要调整改进之处。

但是,假如我们有点“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加上具备一定的学理性和思辨能力,我们就会发现,“三分法”的漏洞还真的不少。

第一个漏洞,一切艺术都是感情的产物,而作为“抒自我之情”的散文,更是感情的宠儿。

可以说,任何一篇散文,都离不开感情,即便是先秦和汉代,也有许多抒情意味十分浓厚之作,至于唐宋、明清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实际上是降低了散文的抒情审美作用,也不符合中国散文史的实际情况,违背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诗性文化精神。

第二个漏洞,机械地割裂了抒情、叙事和议论三者的水乳关系。

实际上,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抒情叙事和议论都是浑然一体,不能任意分割的。

举例说,鲁迅的《藤野先生》,过去我们一直将它看作一篇典型的记叙文,然而它是借助记叙藤野先生的一些往事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热爱之情,以及复杂的爱国热情。

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说它是叙事散文而非抒情散文呢?再看朱自清的《背影》,它的主要表现方式不是抒情,而是写人和记事,因此不宜将其列进抒情散文。

至于《荷塘月色》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杨朔《茶花赋》等抒情散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可见,单纯抒情的散文其实是很少的。

如果一个作家只满足于一味地去“抒情”,则他的作品很容易流于空洞无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说理,在说理中融入情趣,三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此乃散文创作的常态。

“三分法”无视散文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硬性将其割裂开来,这无疑是它的第二个漏洞。

第三个漏洞,根据中国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散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五种,即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而“三分法”划分只考虑到叙事、抒情和议论,而置“描写”和“说明”于不顾,很明显这是考虑不周,从而导致划分有剩余,这是“三分法”的第三个漏洞。

当然,“三分法”的漏洞还不止这些。

比如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那么,小说是不是也要分成叙事小说、抒情小说和议论小说?我列举了“三分法”这么多“漏洞”,其实也不是完全否定“三分法”存在的合理性,而旨在说明:即便被我们当成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一些散文规范,事实上也不一定客观科学、符合散文的创作实际。

事实上,这些散文规范有不少已成了散文发展的障碍。

因此,在散文界呼吁建构新的散文体系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散文的“三分法”,并力图对现代散文做出新的分类。

从中国散文的历史和审美本体性出发,再结合“类型说”的理论和分类的原则,我认为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散文划分为这样五大类: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文。

下面略加阐述:第一类:主情散文。

这一类散文并非只是一味抒情,它也记叙,也描写和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