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

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魅力。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三、说教学流程由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我准备用一课时教学本文。

1.激趣导入,解题质疑课的开始先谈话交流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交友的名言名句,导出课题,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设计理念: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2.读通课文,感知文意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干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选择这篇文言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这篇故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深入角色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过程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导入语→音乐引路,揭示课题→整体感知,体会韵味→依法自学,初解绝弦→默读课文,再解绝弦→回味绝弦(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出示带有写有文章题目的插图,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伯牙绝弦说课稿推荐

伯牙绝弦说课稿推荐

伯牙绝弦说课稿推荐伯牙绝弦说课稿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6篇)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说课稿篇1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选】

The kind of people who blindly look forward to but never act are a breeding ground for the plagu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伯牙绝弦》说课稿2021年《伯牙绝弦》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__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说课稿
石硐学校李士勇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及拓展,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
力。

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拓展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等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

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
学习做好了铺垫。

提问: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什么?(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处置)那你们知道创作这个曲子的故事吗?(不知道),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一篇文言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

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

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通过补充资料,配乐读伯牙为钟子期写的悼词,进一步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
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八、说板书
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阳新区中青年教师
优质课比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25.伯牙绝弦
说课稿
石硐学校:李士勇
2012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