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防毒技术(精)

合集下载

工业防毒技术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三节 工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
3.1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 毒品的剂量与中毒反应间的关系常用毒性来表示,毒品的毒性分级为: 剧毒品,对人的可能致死量为0.06克; 高毒品,为4克; 中等毒品为30克; 低毒品为250克; 实际无害物品为1200克; 基本无害物品为>l200克。
01
02
3.1 毒品的危害程度分级(续2)
I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稀、铬酸盐及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稀、氯呷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等l3种。 Ⅱ级(高度危害):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氟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稀、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等26种。 Ⅲ级(中等危害):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等l2种。 Ⅳ级(轻度危害):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稀、氨等5种。
工业防毒技术
第二章 工作环境空气有毒物质
添加副标题
第一节 概述
01
02
03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1.1 基本概念
02
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都叫毒物。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叫工业毒物。 毒物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叫中毒。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AQ 4201-2019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精品文档13页

AQ 4201-2019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精品文档13页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01-2019Technology code of dust and poison control for electronic industry 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生产工艺基本要求5生产厂房6工程技术措施7通风净化系统设置8个人防护9管理10事故应急处置措施11绩效监测前言为了更好地保护电子工业企业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做好防尘防毒工作,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中:3、4.1、4.2、4.3、4.6、5.1、5.2.1、5.2.3、5.2.6、5.3.1、6.2.4、6.2.5、6.3、6.4.4、7、8、9、10、11等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玢、汪彤、黄燕娣、王培怡、吕琳、吴芳谷、张志航、顾为群。

本标准首次发布。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工业企业防尘防毒的技术要求、措施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毒物危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防范,也适用于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监督管理部门对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毒物危害的监督。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958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1165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984 氯气安全规程GB15603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17916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AQ/T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J30002 电子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3总则3.1为了有效地控制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毒物危害因素,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AQ 4201-2008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01-2008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 4201-2008Technology code of dust and poison control for electronic industry 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生产工艺基本要求5生产厂房6工程技术措施7通风净化系统设置8个人防护9管理10事故应急处置措施11绩效监测前言为了更好地保护电子工业企业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做好防尘防毒工作,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中:3、4.1、4.2、4.3、4.6、5.1、5.2.1、5.2.3、5.2.6、5.3.1、6.2.4、6.2.5、6.3、6.4.4、7、8、9、10、11等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玢、汪彤、黄燕娣、王培怡、吕琳、吴芳谷、张志航、顾为群。

本标准首次发布。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工业企业防尘防毒的技术要求、措施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毒物危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防范,也适用于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监督管理部门对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粉尘、毒物危害的监督。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958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1165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984 氯气安全规程GB15603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17916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AQ/T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J30002 电子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3总则3.1为了有效地控制电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毒物危害因素,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第五章 工业防毒技术

第五章 工业防毒技术

(2) 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a、可流性:毒物(如在体液中)的可流性越大, 其毒性作用越大。 体液:血清、血液、汗液、骨液、脂肪、呼吸道 黏液 b、挥发性:越大,毒作用越大。 c、 分散度:颗粒越小,化学活性越大,其毒 性作用越大。
(3)毒物的联合作用:
环境中几种毒物都存在,起综合毒性作用 a. 相加作用。 b. 相亲作用。 C.化合物等。 d. 颉抗作用:综合作用于单个毒性:如氮和氨 联合 日常生活中注意:酒精可增加铅、汞、砷、 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氨基、硝基苯、硝 化甘油、氮氧化物以及硝基氯苯等毒物的吸附 能力,故接触这类物质后不宜饮酒。
第二节:工业毒物的危害
一、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有三种: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其中:最重要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经 过消化道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 有些毒物,如三硝基甲苯、农药等,主要 经皮肤吸收。生产条件下,经消化道引起的中 毒较少,一般是由于意外事故如经口吸入或用 被污染手拿取食物和吸烟造成的 。
(4)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中全部存活的最大 剂量或浓度。 上述剂量用 表示: mg/kg. mg/m3. g/m3 mg/l mg—毒物的毫克数 kg—动物的体重 m3 —空气体积 一般毒物的急性毒性都用LD50来分级
3、影响毒性的因素:
工业毒物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点常因其本身 的理化特性、毒物间联合作用,环境条件及个 体的差异等许多因素而异。 (1)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 各种毒物的毒性之间的存在差异,主要是基于 其分子化学结构不同。 如碳氧化合物中有如下规律: a在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中,其麻醉作用随分子 中的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
1994年初东莞一鞋厂发现7名女工得了“怪病”,病人周 围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损害,被误为风湿病。后 经省职防院诊断,是正己烷中毒。 1996年8月深圳辉开电子厂发现76名工人双下肢无 力,部分工人不会走路,原因是该厂使用白电油作清 洁剂,这种清洁剂含有大量正己烷。企业和工人都不 知道白电油的成分,疏于防范,有的甚至用来洗手。 2000年9月东莞冠泰花纸有限公司印刷车间的8名 员工均出现了手脚麻木、四肢乏力的症状,很快就不 能行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省职业病防治院诊断, 他们患的是“慢性正己烷中毒”。 2001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镇新日东电工厂26 名打工妹发现正己烷中毒,另有约200余名员工存在中 毒隐患。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工业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职工身体健康,充分发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的效用,体现以人为本,防止职工发生急、慢性中毒,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作业场所。

本规范的执行主体是各类含有有毒作业的工矿企业。

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本规范的规定为职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监督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第三条本规范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

第四条本规范主要对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工作场所厂区平面布局和车间设备布置、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辅助卫生设施、防毒设备及设施中一般规定、毒物源控制、毒物排放控制、测试评价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规定。

第五条本规范可作为拟建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对已建建设项目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依据。

第六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预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设计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章节,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用人单位应委托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评价报告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防止职业中毒的卫生防护工程设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该报告书的重要篇章。

第八条凡涉及工作场所有毒有害气体卫生工程防护监督管理的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法规、条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第九条有毒有害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是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十条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吕昊南(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1002 学号:3100904037)摘要:工业毒物正在危害着我们社会群体以及生长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工业毒物,毒物危害,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工业防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危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及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 工作环境:高温、高压、高湿,使毒性增加 劳动强度:强度越大,毒物越易入侵 如:汗 液多,吸入多;呼吸大,吸入多;耗氧增加, 毒物越敏感。 (5)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毒物对每个人毒害不一样, 个体有区别。 了解上述关系,目的是助于控制不利因素,防 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4)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为蒸气冷凝 或液体喷射所形成。 5)粉尘: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直径一般 大于1um,多为固体物料经机械粉碎、研磨时 形成或粉状物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产 生。 (2)按化学属性分类 1)无机毒物 2)有机毒物
• (3)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 1)刺激性毒物。酸的蒸气、氯、氨等。 • 2)窒息性毒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 等。 • 3)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苯胺、 硝基苯等均属此类毒物。 • 4)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
• 1)该职业接触限值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 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影响,要求在 检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 工作地点,进行检测评价(一般采集接触15min的空气 样品;接触时间短于15min时,以15min的时间加权平 均浓度计算)。 • 2)该职业接触限值是与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相配 套的一种短时间接触限值,必须符合制定的接触限值或 推算出的接触限值。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8h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短时间 接触容许浓度。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及其应用
• 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防止职业中毒,关键是控制工作场所即劳动者进行职业 活动的全部地点的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 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

《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件——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件——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二、危险源的危险等级的评价 (LEC法)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分数值
完全被 预测到
分数值 10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 能
完全意外可 能性小
只是设不可 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 不可能
6
3
1
0.5
0.2
0.1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的分数值
在危险环 境中的频 率
分数值
连续在危险 中
10
每天在危 险中
噪声
生产装置中的压缩机、泵、 喷射泵等设备,会产生较高的 噪声。高压蒸汽的气体放空、 管道振动等将产生额外的噪声 危害。
高处坠落
有时需要在各种塔、炉、高 位槽等高处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 如不采取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到 位,可能会发生高处坠落伤害事故。
南通江山农药股份公司——以生产 经营农药、树脂、氯碱及精细 化 工产品为主的企业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 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 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 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 毒称为职业中毒。
2.工业毒物的分类 (1)粉尘:飘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2)烟尘:烟雾或烟气 (3)雾: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液滴 (4)蒸气:液体蒸发或固体物料升华而形成 (5)气体:生产场所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

表5: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加的解决方案或不 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 持。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 定时间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 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 的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防毒法律法规发展 相关的法律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2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一节
事故描述
职业中毒现状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的中央联邦首府傅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公 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事故。45吨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及其反 应物在2h内冲向天空,顺着7.4km/h的西北风向东南方向飘荡,霎时间 毒气弥漫,覆盖了相当部分市区 。高温且密度大于空气的MIC蒸气,在 当时17℃的大气中,迅速凝聚成毒雾,贴近地面层漂移,许多人在睡梦 中就离开了人世。一座座房屋完好无损,满街遍野到处是人、畜和飞鸟 的尸体,惨不忍睹。在短短的几天内死亡2500余人,有20多万人受伤需 要治疗。一星期后,每天仍有5人死于这场灾难。半年后的1985年5月还 有10人因事故受伤而死亡,据统计本次事故共死亡3500多人。受害者需 要治疗,孕妇流产、胎儿畸形、肺功能受损者不计其数。这次事故经济 损失高达近百亿元,震惊整个世界。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6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 4)
事故原因 有人对本次事故进行了较详细分析,找出67条事故发生原因。主要原因如下。
直接原因
610号贮罐进入大量的水和产品中氯仿含量过高(标准要求不大于0.5%,而实际发生 事故时高达12%-16%)。 12月2日当用氮气将MIC从610号贮罐传送至反应罐时没有成功。部门负责人命令工 人对管道进行清洗。按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应把清洗的管道和系统隔开,在阀门附近 插上盲板,但实际作业时并没有盲板。 水进入贮罐后与MIC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因为热量累积,加之氯仿及充气 提供的离子起催化作用,加速水和MIC之间反应;而且氯离子腐蚀管道(新安装的安 全阀排放管不是不锈钢而是普通钢),使其中含铁离子等催化MIC发生聚合反应也产 生大量的热,加速水与MIC之间反应。使MIC蒸发加剧,蒸汽压上升,产生的二氧化 碳也使压力上升。故这类异常反应到后来愈来愈烈,导致罐内压力直线上升,温度集 聚增高,造成泄漏事故发生。据推测事故当时罐内压力至少达到1.0MPa,温度至少达 到200度。
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沙 杰汗公园举行的群众纪念毒气泄漏 事件20周年集会上,一名老妇人展 示由于毒气泄漏致残的肢体 毒气泄漏事件20年纪念,受害者家 属手持亲人画像,围绕在烛光旁为亲人 守夜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5 --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3)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7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 5)
其它原因 厂址选择不当。 当局和工厂对MIC的毒害作用缺乏认识,发生重大的泄漏事故后,根 本没有应急救援和硫散计划。 工厂的防护检测设施差,仅有一套安全装置,由于管理不善,而未处 于应急状态之中,事故发生后不能启动。 管理混乱。工艺要求MIC贮存温度应保持在0℃左右,而有人估计该 厂610号贮罐长期为20℃左右(因温度指示巳拆除)。安全装置无人检查和 维修,致使在事故中,燃烧塔完全不起作用,淋洗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技术人员素质差。 对MIC急性中毒的抢救无知。
甲基异氰酸酯的物理化学性质 甲基异氰酸酯是无色、易挥发、易燃烧的液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57;沸点 为 39.1摄氏度;蒸气密度比空气重1倍;MIC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有活性 的氢基团起反应,能和水反应并产生大量热,它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放 热的聚合反应,促进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很多,如碱、金属氯化物及金属离子铁、 铜、锌等;它是生产氨基甲酸酯农药西维因的主要原料;是一种活动性极强的 剧毒液态气体,在21℃时气化,连毒物学专业工作者也不愿意在实验室里研究 它。 接触MIC的容器需要用304号不锈钢和衬玻璃材料制成,输送管道需用不锈 钢或衬聚四氯乙烯材料制成,容器体积要大,盛装MIC的量只容许占容积的一 半,大量贮存时应使温度保持在0℃。 MIC产品规格要求含量不小于99%,游离氯0.1%,含三聚物不大于0.5%。 MIC中残留有少量光气,它能抑制MIC与水反应及聚合反应,但光气也能提 供氯离子,可腐蚀不锈钢容器。因此,每套设备使用5年应更换。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工业防毒技术
郭海林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职业中毒现状
事故案例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重庆开县发生的“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引发爆炸事故
职业中毒 我国工业毒物危害现状 第二节 法律法规
健全安全管理规程,并严格执行。
强化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普及事故中的自救、互救知识。 对生产和加工剧毒化学品的装置应有独立的安全处理系统,并应定期检修,使其处于良 好的应急工作状态。
对小事故作详细分析处理,做到“三不放过”。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3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 1)
事故相关照片
毒气所过之处牲畜尸横遍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被博帕尔农药厂毒气夺去生命的孩子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4 --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2)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系
-- 8 --
© 2006 安全工程系
工业防毒技术
事故案例之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续6)
事故教训 从这起震惊全世界的惨重事故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训。 在建厂前选址时应作危险性评价。根据危险程度留有足够防护带。 对于生产、加工有毒化学品的装置,应装配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等设施, 提高装置的安全水平。 对剧毒化学品的贮存量应以维持正常运转为限,博帕尔农药厂每日使用MIC的量为5t, 但该厂却贮存了55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