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业防毒技术1

合集下载

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

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

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一、工业毒物概述工业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有机气体等。

这些毒物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等。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毒物的工作者需要有相应的防护意识和技术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常见工业毒物及其特性1.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易燃性和毒性,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2.重金属:具有毒性和蓄积性,如铅、镉、汞等。

3.有机气体:易燃易爆、对呼吸道刺激和中毒作用明显,如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防毒技术培训内容1.毒物的识别和分类:通过外观、气味、特性等方式识别常见工业毒物。

2.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佩戴:包括呼吸器、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装备的选择和正确佩戴方法。

3.急救处理:应急情况下的毒物接触处理方法和急救措施。

4.工作环境监测:学习使用监测设备对工作环境中毒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5.个人卫生: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防毒技术的重要性工业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防护意识和技术是保障工作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防毒技术培训,工作者能够提高对工业毒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五、结语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的编写旨在提升工作者对工业毒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工作者们能够重视防毒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以上是针对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工作顺利,安全第一!。

防毒技术措施(完整篇)

防毒技术措施(完整篇)

编号:AQ-JS-00326(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防毒技术措施(完整篇)Anti virus technical measures防毒技术措施(完整篇)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在生产中,原料和辅助材料应尽量采用无毒或低毒物质。

用无毒物料代替有毒物料,用低毒物料代替高毒或剧毒物料,是消除毒性物料危害的有效措施。

但是,完全用无毒物料代替有毒物料,从根本上解决毒性物料对人体的危害,还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在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的脱硫、脱碳过去一直采用砷碱法。

而砷碱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毒性较大的三氧化二砷。

现在改为本菲尔特法脱碳和蒽醌二磺酸钠法脱硫,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彻底消除了砷的危害。

在涂料工业和防腐工程中,用锌白或氧化钛代替铅白;用云母氧化铁防锈底漆代替含大量铅的红丹底漆,从而消除了铅的职业危害。

用酒精、甲苯或石油副产品抽余油代替本溶剂;用环己基环己醇酮代替刺激性较大的环己酮等,这些溶剂或稀料的毒性要比所代替的小得多。

如以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以硅整流代替汞整流等。

作为载热流体,用透平油代替有毒的联苯—联苯醚:用无毒或低毒的催化剂代替有毒或高毒的催化剂,等等。

为了消除或减轻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多地采用了上述替代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代替多是以低毒物代替高毒物,并不是无毒操作,仍要采取适当的防毒措施。

2.采用危害性小的工艺选择安全的危害性小的工艺代替危害性较大的工艺,也是防止毒物危害的带有根本性的措施。

减少毒害的工艺可以是原料结构的改变,如硝基苯还原制苯胺的生产过程。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吕昊南(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1002 学号:3100904037)摘要:工业毒物正在危害着我们社会群体以及生长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工业毒物,毒物危害,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工业防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危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及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化工安全知识

化工安全知识

(2)常用的灭火剂
任务4 : 学习工业防毒技术
• 1.工业毒物及其分类 • (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 当某物质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 能与体液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 理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 及性命,该物质称为毒物。工业生产中接 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 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 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3.控制点火源
• 点火源: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包括某 些爆炸性物质)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 • 点火源可分成八类:明火、高温物体、电 火花及电弧、静电火花、撞击与摩擦、绝 热压缩、光线照射与聚焦、化学反应放热。
4.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
(1)用难燃或不燃物料代替可燃物料 (2)密闭 生产中含有易燃易爆物料,设法使 生产设备和容器 尽可能密闭 。 (3)通风除尘 设置良好的通风除尘装置。 (4)惰性介质的惰化和稀释作用 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 入惰性 气体,降低氧气、可燃物的浓度 (5)减压操作 • 减压操作的实质是降低氧气、可燃物的浓度。
2.爆炸的基础知识
• 爆炸指物质发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变 化,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
图10-5 爆炸现象
(1)爆炸的分类
• 化学工业常见的爆炸按爆炸能量来源分为 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 • ①物理性爆炸:指由物理因素(如温度、 体积、压力)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爆 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如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 ②化学性爆炸:指使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 化学反应,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而引 起的爆炸现象。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 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工业防毒技术—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

工业防毒技术—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
4

三、机械伤害急救
1.休克、昏迷急救 工作现场的休克昏迷是由于外伤、剧痛、 脑脊髓损伤等造成的。
(1)让休克者平卧、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度。若 属于心原性休克同时伴有心力衰竭、气急,不能平卧 时,可采用半卧,注意保暖和安静,尽量不要搬动, 如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 (2)吸氧和保持呼吸道畅通。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危重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鼻导管或气管内插管给氧。
10
用这种方法有造成受伤肢体缺血而引起组 织坏死的危险,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止血带不能直接和皮肤接触,必须先用纱 布、棉花或衣服垫好。 2.扎好止血带后,要尽快向医院转送。在转 送中,要每隔一小时松解1-2分钟,以暂时恢 复血液循环,然后在另一稍高的部位扎紧。 3.扎止血带的部位不要离出血点太远,以避 免使更多的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一般绑止 血带的位置是上臂或大腿上三分之一处。
1.气体中毒:迅速 将伤员救离现场,搬至 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 松开领口、紧身衣服和 腰带,以利呼吸畅通, 使毒物尽快排出,有条 件时可接氧气。同时要 保暖、静卧、并密切观 察伤者病情的变化。
2
2.毒物灼伤:应迅速除去伤者北污染的衣服、鞋 袜,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时间一般不能少于15-20 分钟),也可用“中和剂”(弱酸,弱碱性溶液) 清洗。对一些能和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应先用棉花、 布和纸吸除后,再用水冲洗,以免加重损伤。
3.口服非腐蚀性毒物:首先要催吐。若伤者神志 清醒,能配合时,可先设法引吐。即用手指、鸡毛、 压舌板或筷子等刺激咽后壁或舌根引起呕吐,然后给 患者饮温水300-500毫升,反复进行引吐,直到吐出 物已是清水为止。
3
严重中毒昏迷不醒时,对心跳、 呼吸停止者,要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 心脏挤压。同时,迅速送就近医院进 行诊断治疗。在送医院途中,要坚持 进行抢救,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瞳 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等情况。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 工作环境:高温、高压、高湿,使毒性增加 劳动强度:强度越大,毒物越易入侵 如:汗 液多,吸入多;呼吸大,吸入多;耗氧增加, 毒物越敏感。 (5)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毒物对每个人毒害不一样, 个体有区别。 了解上述关系,目的是助于控制不利因素,防 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4)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为蒸气冷凝 或液体喷射所形成。 5)粉尘: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直径一般 大于1um,多为固体物料经机械粉碎、研磨时 形成或粉状物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产 生。 (2)按化学属性分类 1)无机毒物 2)有机毒物
• (3)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 1)刺激性毒物。酸的蒸气、氯、氨等。 • 2)窒息性毒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 等。 • 3)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苯胺、 硝基苯等均属此类毒物。 • 4)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
• 1)该职业接触限值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 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影响,要求在 检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 工作地点,进行检测评价(一般采集接触15min的空气 样品;接触时间短于15min时,以15min的时间加权平 均浓度计算)。 • 2)该职业接触限值是与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相配 套的一种短时间接触限值,必须符合制定的接触限值或 推算出的接触限值。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8h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短时间 接触容许浓度。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及其应用
• 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防止职业中毒,关键是控制工作场所即劳动者进行职业 活动的全部地点的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 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

工业防毒技术复习题

工业防毒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1.毒物: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都叫毒物。

2.工业毒物: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叫工业毒物。

3.中毒:毒物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叫中毒。

4.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5.如何理解有毒物质的相对性?毒物的含义是相对的,一方面,物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有毒性;另一方面,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也就可能出现毒害作用。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就是说,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有毒物质取决于这种物质的剂量。

即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

就是说,达到一定的剂量,任何一种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6.影响毒物的因素有哪些?(会举例、选择)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如以下物质的毒性由大到小为:四氯化碳4CCl >氯仿Cl CCH3>二氯乙烷22Cl CH >氯甲烷Cl CH 3>甲烷,在脂肪族烃类化学物质中,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其毒性也增强)7.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种类最高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阈限值8.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为四级:I 级(极度危害)、II 级(高度危害)、 III 级(中度危害)、IV 级(轻度危害) 9.毒物在体内的过程是什么?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处理可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

10.毒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其中,工业毒物主要经呼吸到进入体内,其次为经皮肤吸收,也可以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但较为少见。

11.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临床类型 12.急性职业中毒的救治措施急性职业中毒往往是生产事故引起的,其结果是造成作业人员的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急性中毒人员的救治越及时越好。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二、工业毒物的毒性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 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 浓度。是将动物实验所得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的。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中有个别动物死亡的 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 浓度。 上述各种“剂量”通常是用毒物的毫克数与动物的每千克体重之比(即 mg/kg)来表示。“浓度”常用每立方米(或升)空气中所含毒物的毫克或 克数(即mg/m3、g/m3、mg/L)来表示。 除了上述的毒性评价指标外,下面的指标也反映了物质毒性的某些特点。如: (1)慢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多次、小剂量染毒而导致慢性中毒的最小剂量 (或浓度)。 (2)急性阈剂量(或浓度):是指一次染毒而导致急性中毒的最小剂量(或浓 度)。 (3)毒作用带:是指从生理反应阈剂量到致死剂量的剂量范围。
(3)毒物的联合作用 ①相加作用 ②相乘作用 ③撷抗作用 (4)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如高温条件可促进毒物的挥发,使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增加;环境中较高的湿度,也会增加 某些毒物的毒性 劳动强度大,则呼吸量也大,能促进皮肤充血,排汗量增多,吸
。 收毒物的速度加快 。
(5)个体因素
人体对毒物的耐受性不同 。未成年人由于各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抵抗力弱,故不应参加 有毒作业;妇女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增强。 按职业禁忌症的要求分配工作。
第二节 工业毒物的危害
三、职业中毒对人体系统及器官的损害 1、神经系统 (1)神经衰弱症候群 (2)神经症状 2、血液和造血系统 (1)血细胞减少 (2)血红蛋白变性 (3)溶血性贫血 3、呼吸系统 (1)窒息 (2)中毒性水肿(3)中毒性支气管炎、肺炎 (4)支气管 哮喘 (5)肺纤维化 4、消化系统 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毒物可直接刺激、腐蚀胃粘膜产生绞 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5、肾脏 出现蛋白尿、血尿、浮肿等症状 6、皮肤 皮肤接触毒物后,由于刺激和变态反应可发生瘙痒、刺痛、 潮红、癍丘疹等各种皮炎和湿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
半数致死量(LD50)常用来反映各种毒物毒性
的大小。 按照毒物的半数致死量大小,可将毒物的毒性 分成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级。 表4-1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GB 5044—85)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3.影响毒性的因素
• 化学结构 • 理化性质
工业毒物: 工业生产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毒物的理解: 数 量
毒物的含 义是相对的!
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才是毒物。
• 人体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铅、汞,但不能由 于这些物质的存在就判定中了毒。 • 任何物质当服用达到中毒剂量时,都可成 为有毒物质。如一次服用氯化钠200-250g 会致死。 • 有的剧毒物质在微量时,可有治疗作用。
• 毒物的联合作用
• 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与毒性的关系
• 个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1)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各种毒物的毒性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基
于分子化学结构的不同。 • 脂肪族碳氢化合物随碳原子增加毒性愈大。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毒性反而下降
(如戊烷<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
• 烷烃一般而言,直链的>支链的,分子结构对称 的>不对称的。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 在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相同时,
不饱和程度愈大,其毒性愈大。如毒性:乙烷
<乙烯<乙炔。 • 不饱和键数量越多,毒性越大。 • 毒物分子中某些元素或原子团对毒性大小有显 著作用。 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中带入卤族元素 毒 性 增 强
化工安全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 平安是幸福的基石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常接触到许多有毒 物质。这些毒物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并且当
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便可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预防中毒是极为重要的。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作用条件
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条 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
• 氯化钠溅到鼻粘膜上会引起溃疡; 氮在911MPa下有显著的麻醉作用。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中毒:
毒物侵入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 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 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 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就称为中毒。
内: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F、NH3等)多为上呼吸道
粘膜所吸收,难溶于水的毒物(如NO2)可进入肺泡。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② 挥发性
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
进入人体的量也越大,对人体的危害性就越大,
毒作用越大。 如苯与苯乙烯的 LC50值均为45mg/L,但苯很 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苯的1/11,所以 苯实际上比苯乙烯的危害性高。
乙二醇的毒性比较高,但挥发性小,严重中
毒的事故也很少发生。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职业中毒:
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
职业中毒三要素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2.分类 气体
液体
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氮氧化物、氯 气、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如酸雾、喷涂作业中的含溶剂的 漆雾等。
①按 物理 形态
固体
蒸气 粉尘
由液体蒸发、固体升华而形成。 如苯、汽油蒸气、熔磷时的磷蒸 气等。
有机毒物
如苯、四氯化碳、硝基苯、有机 磷、有机氯等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刺激性毒物 酸的蒸气、Cl2、NH3、 SO2等 N2、H2、He、CO、 H2S、HCN等 芳香族化合物、醇类、 脂肪族硫化物、苯胺、 硝基苯等 以金属居多,如Pb、 Hg等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③按 作用 性质
窒息性毒物
dose 剂量
某种物质引起一定毒作用效应的
剂量
量,以每单位体重所摄入的毒物
量来表示(mg/kg)。
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毒物的
浓度
concentration 浓度
量,常用mg/L表示。吸入性毒 物用此值计算。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常用的毒性评价指标: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LD100 或LC100
麻醉性毒物
全身性毒物
化工安全技术
二.工业毒物的毒性: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指毒物的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 能力。
lethal 致死的
毒性:
评价毒性的指标:
化学物质 引起实验动物死亡 的 剂量 (或 浓度),所需剂量(浓度)愈小,则毒性愈大。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使全组染毒动物死亡的 最小剂量(浓度)
使全组染毒动物半数 死亡的剂量(浓度) 使全组染毒动物中有个别 动物死亡的剂量(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LD50 或LC5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 或MLC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LD0或LC0
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 活的最大剂量(浓度)。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直径大于1微米的固体微粒。固 体物质在机械粉碎、研磨、打砂 时形成。如水泥加工。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1微米的固 体微粒。如塑料、橡胶加工时产 生的烟;炼钢、炼铁产生的烟等。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烟尘
化工安全技术
无机毒物 主要包括金属与金属盐、 酸碱及其他无机物。
②按 化学 类属
如汞、铬、铍、锰、铅、砷、 氯气、硫化氢、光气等。 主要包括脂肪族碳氢化 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 物及其他有机物。
化工安全技术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工业防毒技术
工业毒物的分类和毒性 工业毒物的危害 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 综合防毒措施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第一节 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 1.几个基本概念
广义: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 毒物:
物质。
狭义:少量进入人体可导致中毒的物质。 通常所说的毒物即为此类。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中带入氨基和硝基
苯胺衍生物中以氧、硫、羟基置换氢
第四章 工业防毒技术
化工安全技术
(2)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① 溶解度
• 固态毒物一般是在溶解状态下被吸收的,故溶解度 愈高,潜在危险性愈大。如As2O3 溶解度较As2S3大
3万倍,其毒性亦大。
• 溶解度影响毒性作用部位:脂溶性毒物能透过皮肤 吸收,易于透过细胞膜;气态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