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

合集下载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中国古玉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中国古玉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中国古玉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是领先世界的艺术和设计的博物馆,永久收藏了超过230万件物品,这些收藏品跨越了上下5000年,许多藏品都具有国家地位, 充分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

璧良渚文化直径32.5cm为圆盘状,肉大于好(中国圆孔称为“好”,其余部分称为“肉”)的器物。

璧是古代“六器”之一,是一种礼器。

这个璧受黄褐色沁,打磨规整,厚度1.5cm,边沿阴刻回纹四组和飞鸟两只。

是目前所知刻有鸟纹的良渚玉璧中最大的一件。

璧的细部良渚文化玉璧的细部,边沿阴刻回纹及飞鸟纹。

环良渚文化直径15.5cm玉环布满黄黑色沁,表面光滑润泽,厚薄不均,自然天成,十分古朴。

琮良渚文化高43cm琮是一种外方、内圆、中空的柱形器,外壁的四角通常以横槽划分成若干节。

这种廋长形的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琮良渚文化高40.3cm史前玉琮很少见黄色者,多为深绿色或黑褐色,颜色较深。

《周礼》载“黄琮礼地”,不知该书作者真的见过黄琮还是出于巧合。

琮东周高3cm东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数件大多刻有花纹。

这个玉琮体积较小,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制品,四周刻卷云纹则是东周时期加琢的。

圭战国时期高22cm“圭”是“六瑞”之首,自汉代以来一直受到考证周代礼制之儒家的重视,玉圭和石圭均见出土于东周墓葬,这个玉圭呈青黄色,布满谷纹。

牙璋高33.5cm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6世纪玉色墨绿,色浆光润,“牙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出土于的牙璋全是新石器时代的制品。

牙璋是新石器时代使用地域最广的玉器,但它在周代扮演什么角色,至今未完全明确。

琥长6.7cm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0世纪这个琥是一个平板状饰配。

太多数学者相信“琥”是虎形器物,但由于“六器”(璧、琮、圭、璋、琥、璜)中其他五器都是几何形,所以也有学者怀疑“琥”并不是动物形。

璜良渚文化长10cm璜为半璧形。

良渚文化的人把璜用作项链的一部分,这个璜左右两边的小孔作穿绳用。

大收藏家温索普的传奇附其收藏的古玉

大收藏家温索普的传奇附其收藏的古玉

大收藏家温索普的传奇!附其收藏的古玉一个温和专制主义者的哀愁:温索普和他的艺术收藏如果温索甫(Grenville L. Winthrop)地下有知,他会对母校哈佛大学将他捐赠的艺术收藏精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无动于衷吗?这显然有悖于他的初衷,而且他的固执也是个出了名的。

1943年,按照温索普的遗嘱,他毕生收藏的大约4000余件艺术品捐赠给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

不过,温索普生前执意和哈佛大学校董会签了一纸不乏警示意味的协议,温索普认为自己的收藏应该无偿地用于哈佛大学师生的研习,但是哈佛大学无权外借任何一件他的捐赠品。

但凡发现一例违约,哈佛大学就得偿付高额违约金:向纽约市育婴堂捐赠十万美元。

即使在今天,十万美元也不算是个小数目,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当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哈佛大学校董会而言,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十万美元还有些震慑作用的话,随着年代的推移,货币的贬值,它的威力也在慢慢褪色。

在恪守承诺六十年之后,哈佛大学终于违约了:2003-2004年,温索普收藏的精华部分——十九世纪法国、英国和美国绘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法国里昂博阿美术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等地进行了年余的巡回展出。

由于温索普的坚持,也由于哈佛大学至少在半个多世纪中老老实实地履行了合约,温索普收藏一直隐匿在公众视野之外,只有少数有幸参观福格美术馆的人才有机会一睹这个罕见的艺术收藏的芳容。

而温索普在世时,他的收藏中的绝大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也罕有观众能获淮观瞻。

因此,这次巡展的策展人颇具匠心地拟定了展览名称“私慕(a private passion)”。

这个名称无论对于处在温索普直接掌控之下,还是处于惩戒性协议约束之下的哈佛大学管理的收藏都是很贴切的。

不过,巡展消息一出,有的艺术评论人立即做出了一个尖刻的批评,讥之为名为“私慕”,实为“公叛(a public betray)”。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和田玉有多绝?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和田玉有多绝?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和田玉有多绝?在中国流失国外多达100多万件文物中,其中有23000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外国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里面大多数都属于孤品国宝级文物。

看到这些流失文物,我们即感到兴奋,又感到心酸!下面我们看一看大英博物馆中的部分玉石藏品。

翡翠箭瓶伍尔夫家族借展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

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叶瓣盘元或清,13-14世纪该玉盘形状由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形状发展而来。

白玉对碗明-清,16-18世纪这两只白玉碗组成了完美的一对。

玉剑饰东周、秦汉,公元前4-1世纪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

配饰包括剑首、剑格及剑珌,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宫廷头饰与发簪宋或金,12-13世纪明,15-16世纪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

头饰上有孔,可插入发簪固定于发间。

在重要场合,通常文武官员会佩戴类似的头饰。

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玉蝉汉,公元前2-1世纪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

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容器及玉杯明,16-17世纪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

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花瓶金-明,13-16世纪该花瓶的形状仿制古青铜容器“壶”而来。

瓶身的花瓣纹路是一种汉代玉器上常见的图形。

镶金边玉杯约1700年清前50年(1644-1911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自1759年,中国掌管和田玉生产区,使得玉石的供应更加充足。

许多莫卧儿玉器都是这一时期收到的贡物,然后中国工匠对其进行仿制。

该玉杯表面有莲花浮雕以及茛苕植物,有莲花芽形的杯把。

荔枝纹盒;红漆盒荔枝纹盒的雕饰具有漆器雕饰的风格。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中国玉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中国玉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中国玉器时间: 2011-03-22本站原创转载注明出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

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而中国的藏品则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且其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达2.3万件。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超级国宝,可谓门类齐全,时间则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

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本文是笔者给大家收集的馆藏在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玉器系列文章是翻译过撰写人员也是外国人士如有不对之处请联系客服:中国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约公元前2500年本质上来说,《全唐诗》方形截面管和一个圆孔是属于最令人印象深刻,但最神秘的古代中国玉器艺术品。

它们的功能和意义完全不可知。

虽然他们是在许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和早期历史时期,《全唐诗》的起源在新石器文化东南亚中国仅仅被认为在过去的30年。

大英博物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

大英博物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

大英博物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一、介绍在大英博物馆的我国藏品中,有一件珍贵的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它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典范之一。

这件玉壶不仅在形制上精美绝伦,而且在纹饰和工艺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二、形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形制十分独特。

它以纤巧细致著称,整体呈葫芦状,纹饰细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壶身上雕刻有精美的缠枝纹,这些纹饰不仅赋予了玉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三、纹饰在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纹饰中,缠枝纹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部分。

缠枝纹是我国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之一,它代表着富贵、长寿和幸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在这件玉壶上,缠枝纹的呈现十分精湛,纹饰繁复而不凌乱,线条流畅而不杂乱,展现出古代玉器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四、工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首先选用上等的玉石原料,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打磨,才能呈现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玉壶。

而其中的薄胎工艺更是考验工匠的功力,薄胎工艺要求壶体轻薄而坚硬,如丝般柔软,这需要工匠具备极高的技艺和经验。

这件玉壶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五、个人观点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一件古代艺术品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承载着古代文明的记忆。

这件玉壶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让我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瑰丽。

六、总结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以其精美的形制、细致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瑰宝。

这件玉壶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瑰丽。

正如大英博物馆所言:“这件玉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形制、纹饰、工艺和个人看法,并在多个部分多次提及了指定的主题文字。

流失海外的10件珍贵玉器[图文]

流失海外的10件珍贵玉器[图文]

文物流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从兵荒马乱的年代被人明目张胆地浑水摸鱼,到现在里应外合的暗渡陈仓,许多文物瑰宝被无声无息地转移到了外国。

曾经有一批研究敦煌的老学者要求中国追回百多年来被盗窃的敦煌经卷壁画,声泪俱下,令人心酸。

中国人要研究中国文化,却不得不跑到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去,近年来更是频频出高价从国外收藏家手中“买回”国宝。

以下的十件玉器,流失到国外之后,一直还躺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中,被冷色调的柔光照着.1、玉马首(汉代)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高14.0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2、玉琥(汉代)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高7.1厘米,宽19.0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法国巴黎居美艺术馆?/P>3、乳丁纹壁(汉代)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高26.0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佛利尔艺术陈列馆4、玉杯(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长13.5厘米,宽9.6厘米,边厚0.3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5、玉柄饰(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长15.2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佛利尔艺术陈列馆6、龙凤纹玉璜(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径9.5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佛利尔艺术陈列馆7、龙纹玉璜(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长12.8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佛利尔艺术陈列馆8、玉颈饰(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长40.7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佛利尔艺术陈列馆9、龙纹玉璧(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基本信息:径11.4厘米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10、龙纹玉珮(战国)收藏机构: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保存情况: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古玉(二)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古玉(二)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古玉(二)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是美国重要的古代艺术收藏地之一,也是美国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重镇之一,共陈列着约6510件中国艺术品。

该馆的中国收藏有相当部分来自于Dayton夫妇的捐赠。

Bruce早年热衷于收藏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上个世纪80年代,受热爱东方哲学和艺术的新婚妻子Ruth影响,开始全力收藏中国艺术品。

详情介绍:推荐:藏品寄卖,无需送实物!不成交不收费!推荐有提成!关注有“漏”捡!
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

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你见过多少?中国人尊玉、爱玉由来已久,这份真挚的情感也深深地打动了许多西方人。

因此,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不少的西方收藏家痴迷于中国的玉器,开始收藏中国的古玉。

他们对玉器各有所衷,有的从矿物学角度出发,了解玉的硬度、结构以及特性后,为中国玉工的巧思、耐力而感动,如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富勒(Richard Fuller)先生;有的从唯美的角度衡量中国的艺术品,认为凡是美的实物,即使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仍然是美的,能吸引各方人士的青睐,如温索浦,他所收藏的中国古玉就是这种唯美观点的最好例证;更多的收藏家则是痴迷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经过广泛地旅行,认真的研究后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玉器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弗利尔、韩美林(Chaunce j. Haamlin)、皮尔斯白瑞(Alfred F. Pillsbury)、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等。

正是有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眼光锐利的收藏家,才形成欧美大量而又精致的中国古玉收藏。

一、温索浦藏玉温索浦所藏的艺术品范围很大,从欧洲的绘画、美洲前哥伦比亚时期的艺术到中国的青铜器、雕刻和玉器,而玉器在这艺术品的宝藏中,则占有特殊的地位。

据温索浦本人回忆,在他的床头,始终存放着几件玉器,供随时把玩,在曼哈顿的寓所中,温索浦先生专门为玉器设计了别致的盒子,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1943年,温索浦先生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即现在的哈佛艺术博物馆。

二、韩美林藏玉韩美林先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毅力,早年在经济上获得巨大成功。

后来,他倡议并负责兴建水牛城科学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韩美林先生曾两次到中国,在中国旅行、居住三年之久。

此间,他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倾倒于中国精湛的工艺美术品,开始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包括瓷器、青铜器和古代玉器。

其中古玉达3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达玉汉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一、欧美对中国玉器的认识及流传(一)中国古玉的认识过程与瓷器相比,很久以来玉器在西方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事实上,直到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东设立口岸以前,欧洲人一直以为瓷器以及其他精美的艺术品都来自印度。

最早,玉作为一种矿物,进入人们的大脑,并且始终与其他的矿石没有区别。

1756年的欧洲字典将玉定义为一种墨绿玉(jasper)。

从文献考察,最早把中国玉器带入欧洲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新疆的河流中,出产一种特殊的墨绿玉,商人将这些墨绿色的玉运到库车或吐鲁番去赚钱。

”另一个旅行家赛米多(Father AlvarezSemedo)在中国旅行之后,在1655年出版的游记中写道:“新疆出产玉,淡白色的质地较差,绿色的较好,价格昂贵,可用作宫廷头饰及玉带。

”1735年,约瀚·巴罗(John Barrow)编写的绘画与艺术字典将玉单独列出一个条目,定义为“玉是绿色的石头,硬度超过玛瑙、墨绿色玉,只有金刚砂才能切割”。

巴罗可能指的是翡翠,但这是玉在欧洲最详尽的描述,尽管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玉还是与其他矿石混在一起。

以上文献记载说明,玉作为一种矿石,虽然经常被旅行者提及,但是玉器的雕琢却从没有人涉及。

最早记载中国玉器雕刻的是一位英国驻中国大使——马卡蒂尼爵士(Lord Macartney)。

他于1792-1794年驻中国期间,曾在记载乾隆皇帝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件礼物时写道:“皇帝送给陛下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件玉如意,长12英寸。

中国人非常喜爱如意,它代表和平与吉祥。

”这件玉如意后来出现在1822年詹姆士·克利斯蒂(JamesChristie)编写的拍卖图录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获得了玉器雕刻的第一手资料。

罗伯特·佛辰(RobertFortune)在1846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在南京,中国人非常崇拜玉器。

那里有制作玉器的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

”1851年,万国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拉开帷幕。

博览会上来自异国的各种新奇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玉器也在其中。

参展的玉器包括盖杯、盖碗和花瓶。

一位参观者写道:“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区的艺术品没什么能与玉雕花瓶媲美,它那纯净的质地、优美的造型、雅致的纹饰,真是精美绝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清代皇帝休憩的场所,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艺品。

随着英法联军的返回,圆明园的工艺品也大批流入欧洲。

(二)中国古玉在拍卖行中的流传翻阅欧美一百多年的拍卖图录,中国玉器在西方人眼中的变化可见一斑。

玉器作为一种艺术品,以其纯净柔和的质地,优美的造型,精致的刻工被世人所珍爱。

特别是从圆明园流散出的宫廷玉器,更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倍受收藏家的宠爱。

1848年玉器首次出现在拍卖行中。

那年8-10月,白金汉公爵(Duke ofBuckingham)在斯托(Stowe)拍卖财产,其中包括两件玉器,标价分别为23先令和12英镑,未注明质地和尺寸。

1865年以后,玉器经常出现在伦敦拍卖行中。

在此期间,玉器的标价变化很大,一般不见文字说明。

此年佳士得拍卖的一件大型玉香炉标价高达131英镑。

1892年以后,拍卖图录有了较大改进,文字说明明显增加,器物的尺寸也开始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玉器的价格变化不大。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人们对玉器的欣赏逐渐觉醒,玉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1928年,佳士得公司拍卖的玉器中,一件绿玉带盖花瓶的成交价竟达到357英镑。

到目前为止,国外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玉器档次不断升高,1960、1961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凯特森(Mr.T. B.Kitson)的藏玉,成交价高于1000英镑的玉器有18件以上。

一件宝润(Bowring)笔筒,竟卖到5,800英镑。

据说这个笔筒曾经是圆明园的遗物,属乾隆时代,高61/2英寸,直径75/8英寸。

后成为英国驻华军队司令的私人财产。

1963年,佳士得公司拍卖一套由4件组成的插屏,每件62.25x34.25厘米,价值42,000英镑,相当117,600美元。

据说,此插屏原是沙皇的财产,没有雕工,后送给乾隆做礼物。

乾隆命玉工雕琢,存放于圆明园。

此间,一些小件玉器经常出没于拍卖行间,价格便宜的多。

上述材料都源于英国伦敦的拍卖行。

凑巧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玉器的收藏与流动情况与英国几乎相同,价格也无大的差异。

近几年来,玉器的价格飞涨,特别是早期玉器创下了天价。

1994年12月1日,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赛克勒所藏重要中国艺术作品”,是玉器收藏界的一件重要事件。

此次拍品包括玉器46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汉代以前的中国早期玉器是重头戏。

红山玉器多件,有典型器玉猪龙、玉马蹄形器、玉鸟、玉佩等,其中一件绿色玉佩标价4-6万美元。

商周时期的玉器有大玉刀、玉戈多件;西周时期有玉人、玉琮、玉人形佩等;东周时期有佩饰、玉耳杯等。

其中一件战国时期的玉耳杯,成交价为211,500美元,玉舞人成交价为299,500美元,分别是原标价的10倍左右,可见买家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此批玉器的成功拍卖,也成就了玉器拍卖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玉器的收藏情况欧美人收集中国玉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按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1840年-190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部分港口对外开放,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中国大批御用工艺品外流,促使一批海外私人收藏家开始收集中国工艺品,包括玉器在内。

庚子事变以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进入中国的内地,与普通百姓往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文物状态,伺机收购文物。

美国的毕晓普(HeberR.Bishop)就是从1870年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

他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后来他了解到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清宫和圆明园劫掠的战利品。

因此,毕晓普就多次往返于欧、美之间,获得了不少精美玉器藏品。

后来,他还来到中国,在颐和园附近又收集一些珍贵的宫廷玉器。

至1880年,毕晓普已拥有一个庞大的玉器收藏,其中乾隆时期的玉册和玉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2、1900年-1949年。

20世纪20年代,一批欧美收藏家亲自到中国的文物市场及文物大省收集中国文物,弗利尔(CharlesLangFreer)就是他们的代表。

弗利尔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在专家的指导下,收购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金村的玉器。

加拿大的怀履光(WilliamsCharlesWhite),以传教士的身份,长期住在河南,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

当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金村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后著有《洛阳故城古墓考》。

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根据流失海外金村器物,编写了《洛阳金村古墓聚英》(1944年出版),收录精美玉器70余件。

3、1980年至今,文物走私严重,特别是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站,大量古玉流入欧美私人收藏家手中。

伴随着中国大批的科学考古发掘玉器的出土,海外的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商代玉器、西周玉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出现,一时真假难辨。

私人收藏的古玉展览、中国文物展销会、拍卖行间的精美中国古代玉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四)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展览与研究1、伦敦“中国玉器展”1948年4月14日-6月9日,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办了“中国玉器展”,这是有史以来伦敦第一次举办玉器专题展览。

参展的玉器都是私人藏品,精品云集,使观众大饱眼福。

中国艺术与考古专家韩斯福(S.Howard Handsford)教授应邀为展览图录撰写前言,增加了此玉展的份量。

2、费城大学博物馆“中国玉器展”1962年11月30日-1963年2月3日,中国玉器展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

参展玉器217件,一半左右来自美国国内的13个私人收藏,另一半来自美、加的8家博物馆或研究单位。

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以早期玉器为主,但每个时代都不乏代表作。

另外,此次展览还特别关注玉器的切割及琢制技术,所展玉器的色彩较多,既有中国人喜爱的白玉,也有绿、黄、橙、褐、蓝、灰、黑等色玉器。

此次玉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显示了美国人对中国古玉的热爱,私人藏玉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及艺术价值很高;另一方面开启了美国玉展的新时代。

到20世纪70年代,几次级别很高的玉展轰动了世界。

3、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历代玉器展”1975年,在英国和美国举办了三个玉展。

那一年,英国艺术委员会和东方陶瓷协会在伦敦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历代玉器展”,另两个玉展来自美国,一个是享誉海内外的温索浦(GrenvilleL. Winthrop)藏玉展。

与此同时,由罗越(MaxLoehr)主编的《温索浦藏玉》图录正式出版,堪称是玉器界的一件盛事。

在纽约,哈特曼(M.Hartman)主办的水牛城科学博物馆藏中国古玉展在华美协进社(The China Institute inAmerica)拉开帷幕。

1975年5月1日-6月22日,“中国历代玉器展”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开幕。

参展玉器5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源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收藏家。

另外,为参观者起见,展览特意在入口陈列了一些辅助资料以便于理解。

如未雕琢的玉材和翠玉料,传统的制玉工具及有关文献,同时配以编年序列。

入口即是出口,因此,参观者可在游览一周后,又回到出口,重新品味玉器的制作过程。

随展图录由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和约翰·阿依斯(JohnAyres)合编,152页,内容包括前言、论文、条目及说明,13个彩版,158个黑白版,图文并茂。

在图录中,作者力求将中国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玉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重新估价这批玉器。

然而,并不是所有展品都有照片,对这么重大的展览来说,可说是一种缺憾。

其中170件玉器未有照片,以前也从没发表过。

图录中新石器-汉代玉器部分,共174件,由杰西卡·罗森编写。

她利用中国大陆最新发表的考古资料,对玉器给予有理有据的说明。

在探讨礼玉时,她能综合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同时开始注意玉器纹饰的变化与断代的关系。

图录的第二部分汉-明末部分,共234件,由阿依斯编写。

由于这个时期出土玉器很少,以传世多见,因此面临许多断代问题。

阿依斯在探讨这批玉器时,巧妙地将它们分为几组,结合青铜器、瓷器、雕塑进行断代。

同时,他还结合全世界的有关藏玉,指出应该对一些著名旧藏玉雕应重新进行鉴定与断代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