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宝山 高三一模 作文题解析及范文(辩论还是沉默)

合集下载

2020宝山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2020宝山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题目】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01话题聚焦这是一则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

从观点表述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而写作提示对两种观点所聚焦的话题进行了归纳,即: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

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题,不可偏离;从中可提炼出“不同观点(立场)+辩论或沉默”这两组关键词,必须围绕这个话题和关键词写作,否则便偏离了作文题要求。

如:A.面对人们的不同立场,我们该如何选择——扣住了“立场”,丢了“辩论”或“沉默”,B.真理是否越辩越明——扣住了“辩论”,丢了“不同观点立场”和“沉默”,C.论述“沉默是金”的观点——扣住了“沉默”,丢了“不同观点立场”和“辩论”……这些立意均没有完整抓住题目所要求聚焦的话题,立意上虽没有偏离题意,但属于“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之间地带,游走在偏题的高压线上。

02文题解析这道作文题观点表述部分的材料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种种“具象”的一种“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

因此它是写作时不能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劣、长短等,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

如何看待“人们对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

不同观点立场之间有在特定条件下的正误是非之分,也可能无法简单归结为谁是谁非;而且在改变具体条件的时候是非对错也会发生变化,甚至逆转。

2020年一模作文分析宝山区

2020年一模作文分析宝山区

2020年一模作文宝山区: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个材料的提示语,也就是出题人需要考生思考的话题是: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答案需要从前面的材料中去寻找。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是整个材料的前提。

后面是两个相对立的观点,我们需要通过比较辨析这两个观点,来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A:“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是辩论的目的;理越辩越明,辩论可以统一认识,所以我们应该展开辩论。

B:“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改变对方立场”是辩论的目的;因为对方立场是难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第一个问题:辩论的目的是“统一认识”还是“改变对方立场”?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统一认识”就是辩论双方达成一个共识,双方都认为是正确的,或是都要遵循的;“改变对方立场”,就是辩论一方改变另一方的立场,言外之意就是,辩论的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正确的要改变错误的。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①辩论的任一方都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都想改变对方的立场,结果自然是谁也改变不了谁,辩论没有结果。

②如果一个人自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而其他人都是错误的,且其他人的“错误”都需要被改变,这个想法是很可怕的。

所以,第二种人的关于辩论的目的是错误的,自然不能支持其“保持沉默”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辩论是否一定能够统一认识?俗话所说的“理越辨越明”是否真的正确?①对于那种把“改变对方立场”作为自己辩论目的的人,辩论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②所以,在辩论之前,需要对“辩论”这件事有一个共识,即什么才是真正的辩论?辩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辩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等等。

2020年上海宝山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宝山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宝山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_________·潼关怀古》)(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王遭到误解猜忌后,借诗句表明心迹,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C.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 D. 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皆有错(节选)[美]刘易斯·托马斯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

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

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国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

2020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倡导对话协商、共享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需要,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这种共同价值是对不同国家、民族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升华,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价值共识。

应当看到,共同的生活条件和共同的价值尺度,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而共同的价值观念则是共同体的精神存在方式和思想基础。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这种共同价值观打破了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旧观念,明确了一种以和平发展、责任共担、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价值观,成为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一种新时代观。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审视时代问题,对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

作为我们时代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时代发展变化的真知灼见,反映了对时代境况和发展取向的准确把握,从而彰显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当今时代,体现世界文明意识的纽带将各国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必须增强互信、促进平等和共享,基于满足共同利益的需要,实现更加公平合理、包容互惠的全球治理。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了一种新文明观。

人类历史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汇而成的波澜壮阔的画卷,不同文化主体在交流与对话中增进共识,人类未来的命运处于相互构成的境遇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汇聚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合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主张。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宝山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

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

”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休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

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

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

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休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

”孩子说。

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

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

”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

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西,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

2020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20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20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1、松江区:工艺品的制作、房屋的修建等往往会用到涂层,将一些材料涂于物体的表层,以起到保护、美化或绝缘的作用,但这有时也会遮蔽一些东西。

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涂层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宝山区: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崇明区:无论接触一种新的方法,还是阅读一本新书,还是观赏一种新的艺术,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

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在生活中很普遍。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4、虹口区:25.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5、徐汇区:丰田旗下的花冠车型各项性能均衡,却被评价为“它的优点是没有缺点,而缺点就是没有优点”。

宝马3系车为充分实现其操控性放弃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却被称为是“每个男人都该拥有”的汽车。

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自己该如何成长。

请自拟题目,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6、杨浦区:一本好书,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然后抛诸脑后;一首好诗,我们总是先把它收藏起来,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咀嚼它、品味它。

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是它们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20届宝山区第一学期一模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故木受绳则直,_金就砺则利_。

(荀子《劝学》)(2)伤心秦汉经行处,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_。

(张养浩《__山坡羊_·潼关怀古》)(3)杜甫《月夜》中,“_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_”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王遭到误解猜忌后借诗句表明心迹,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2分)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C.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指蔡邕,详见《琵琶记》)。

(是非有争议,与题干中的“误解”不符)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B )(3分)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后面接③,排除ACD)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与后文“把握时代的脉搏”承接自然,进一步确认答案为B)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主要作用有:①文章内容方面:补充交代,解释说明,丰富文章内容;②塑造人物方面: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推动故事情节方面:推动情节发展,打破时空限制,避免平铺直叙(如悬念、伏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020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优秀作文汇编(下)( 徐汇、宝山、青浦、奉贤、崇明)

2020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优秀作文汇编(下)(  徐汇、宝山、青浦、奉贤、崇明)

2020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优秀作文汇编(下)(徐汇、宝山、青浦、奉贤、崇明共11篇)一.宝山作文题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1.成为微光(68)①人们对待生活中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的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引材料)②这两种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地面对问题,而另一种,则是消极的。

(简析材料)③在我看来,虽然个体的力量十分地微弱,但我们不能选择沉默。

现如今,少有人敢于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许是因为无力,许是因为不敢;而大众又都沉溺于各种各样的狂欢之中,微小的声音都被淹没。

于是,沉默的尽头便是消亡,对于不同的观点立场的默许使我们成为思想单一的乌合之众。

(分析沉默的原因之一及其危害)④现在的社会有着这样的趋势,很多人开始了“佛系”,抱着无所谓、不知道、我管我自己的态度。

个体在群体当中寻找着认同感,智商严重降低,以放弃基本的是非观念为代价来追求群体中那份令人心安的归属感。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中有这新犬儒主义者,更有甚者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沉默且麻木。

这便是对于不同立场选择沉默的后果,一片祥和中埋下了隐形的炸弹,随时可能带来慌乱。

(剖析沉默的原因之二及其危害)⑤因此,我们要展开辩论,敢于抒发自己的观点。

每一个时代都是因为有《宽容》序言中那样的先驱者才得以见到新生。

我们的声音可以微弱,但不能就因此消极,成为杀死先驱的平庸之恶。

我们需要持有“自救”的态度,正如中岛美嘉的话:“在我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时间里,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了深渊。

”面对难以改变的立场,首先别让自己被它改变,与其一起沉沦(表明我们的做法之一)。

⑥当下网络上的声音,排除异己的态度是那么强烈,如同浪潮一般,吞噬每一个不坚定的人;但也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想法广而告之,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三一模宝山作文讲析及范文(辩论还是保持沉默…)(6篇范文从60—68分)
原题回放: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类型:现象类言论型
话题词:辩论、沉默
题目侧重:“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其实提出人的认知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辩论或沉默的客观前提。

“总”字告诉我们即便经过辩论或沉默,人的观点立场也无法完全相同。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句总结强调了“辩论”与“沉默”二者的对立性,似乎只能二者取一,其实我们还可有第三种选择:有时辩之,有时沉默。

那么我们何时可辩?何时沉默?支撑这些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一.界定概念
1.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2.观点:①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②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③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3.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处在在某一地点位置看某一个事物事件问题等。

4.沉默:一言不发的沉寂,不再说话的。

沉默表示或默认,或无言的抗议,或无奈的选择;或懦弱的表现,或无争的自信,或避免被伤害。

二.辩论的原因、作用、意义。

1.材料明确:辩论可以统一认识。

辩论是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来参与公共思考和表达,通过辩论统一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社会共识,才能真正凝聚人心的知识。

2.理不辨不明,辩论是得到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

3.立场不等于真理,立场虽难以改变,也不应放弃对错误立场的斗争。

4.有时辩论不是为了形成统一认识,而是增进交流,辨明事理,去粗取菁,吐故纳新,从而认清自我,提升自我。

5.辩论是为了交换思想、沟通情感、碰撞思维,达到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辩论后获得的是日臻完善的自我。

6.通过辩论展开交流,融汇不同个体的思想,以此寻求更优于过往的思维体系,以及一个更为广博的生命气象。

三.辩论的原因、作用、意义。

1.材料明确:人的立场难以改变。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往往对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对许多人顽固的人,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

2.立场依靠辩论无法改变,需要实践和事实来改变;顽固的错误立场需要时间、需要失败来改变。

3.人的立场难以改变,辩论可以改变观点但也不起作用,所以沉默比辩论更合适。

4.丰富多彩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差异性、多元化,来自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观点与立场,这没必要强求一致。

生活只有保持多样性。

5.沉默有时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四.沉默与辩论的关系
1.沉默与辩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伴相生,相互融合,互相依存。

2.沉默、辩论都无关紧要,只要自己有胆量、有勇气、有智慧,坚信自己,总会有成就自我的一天。

3.不管是沉默还是辩论,都要想明白自己这么做是为己为人,于私于公,求真求利。

4.一味企图说服的固执的辩论是强词夺理以炫己智,协商沟通的辩论是胸襟开阔以求真知。

五.我们应有的做发。

1.“辩论”,不等于“诡辩”,不仅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且要在辩论中,融入理性、真诚、责任担当。

2.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

3.辩论中,我们不囿于自己的观点,放开眼界,向对方寻找正误。

在不断向外探索时向内审视,要在看见对方优点时看到自己的缺点。

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认知。

4.辩论中我们要谨记“求同存异”。

5.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辩论”。

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平时多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

8.辩论和沉默都要是具体情况,相机而行。

六.优秀标题
于无声处听惊雷;辩则求精,不辩容他;和而不同;
追求自由之思想;该辩则辩,该默则默;
七.素材积累
1.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罗素《西方哲学史》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

3.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4.树高蝉声细,山高语音低。

水深流去远,贵人话语迟。

---孔子
范文
1.辩则求精,不辩容他(68)
①生活多彩、思维多元,因而人们的观点和立场也就多种多样。

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追求以辩而统一认知,有人则选择不辩以清净避世。

我却认为,应取两者之中庸平衡之点,于辩中求精求新,于不辩中包容多元。

(概述材料,简析材料,明确论点)
②面对相异的声音,有人总持“与我何事”的态度,认为即使辩了也无用,不如不辩。

可是,这样的不辩,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更是人对自身话语权的放弃以及对人类共同责任的懈怠。

法西斯思想刚露苗头之时,本是极易打压的,正是英法纵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错误观点的火焰,隐忍的沉默最终酿成人类历史刻骨铭心的惨痛。

可见,面对错误的观点、歪斜的立场,我们不能不辩。

辩,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阐述辩的作用之一)
③“理越辩越明”,辩对于错误的观点有助其改正之功,对于正确的观点也有着推进其发展的助力。

“辩论”即思想上的交流,倘若无人辩论,人人持自己的观点,关进自己的象牙塔中,必然造成人情冷漠、社会瓦解。

而懂得辩论,不仅使人际稳固、社会和谐,更能使每个观点之间取长补短,开辟新的境界。

新文化运动始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接的转型时期,胡适一派唯新文化是尊,与梁漱溟等人坚持传统文化的观点常常冲突。

在多次辩论后,更全面更客观的中西调和论诞生了,成为人们至今普遍接受的思想。

可见,“辩”使人们深入观点,补全认识。

进一步揭开生活的内核,探清人生的真理(阐明辩的作用之二)。

④当然,辩论虽好,却不能逼着他人与自己观点相同。

纵观古今,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囚禁人们思想的统一暴政,最终都被文化强大的再生力量推翻。

更何况,面对人生,虽观点与立场相异,但只要是正确的,便不分高下。

面对壮志难酬、不被赏识,辛弃疾“把栏杆拍遍”,苦诉衷肠;柳永则“浅斟低唱”、抛下浮名。

壮志凌云,宁静悠远,皆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但他们不分贵贱,彼此交织,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尊重多元文化,欣赏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只有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辩证的,人生才是有层次的,文化才是有底蕴的,时代才是有精神的。

(阐明我们的做法:辩要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⑤面对不同的文化,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面对不同的观点、立场也是如此。

以辩来维护真理的尊严,驳去荒谬之论,迈进真理之门;以不辩包容差异,美他人之美,催生多元之花。

(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追求自由之思想(68)
①观点与立场看来相似,却似乎不能被归结为同一事物。

立场代表人所处的位置,社会位置、精神位置、情感位置各不相同。

观点则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看法,赞同、反对、中立。

观点与立场结合,形成了个体对于世界源初印象与基本看法。

不同立场的人可能有相同的观点,相同立场的人可能也有不同的观点。

辩论由此而生。

(由材料导入,界定立场和观点两概念,并简析两者关系)
②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

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在同一起点、同一辩论场上激辩,思维碰撞下真理的火花因此闪现。

观点的交融互补,这就是辩论的意义。

(阐述辩论的意义)
③而立场相对于观点,极难改变。

长久的社会培养、精神熏陶下,立场基本定形,而改变无疑涉及许多利益纠纷。

白费口舌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似乎更加明智。

(阐明沉默的意义)
④那么辩论与沉默究竟孰轻孰重?似乎也不可一概而论。

(以设问引入更深层的阐述)
⑤我们曾经格外向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是一个生产力飞跃的时代,也是思想自由的时期。

个人的观点都得以被大家听见,各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