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合集下载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品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作品注释:“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作品注释:“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

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

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

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

(完整版)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读

(完整版)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读

!
,
清才 明自 涕清 泣明 江志 边自 瞧高 千生 里于 东末 风世 一运 梦偏 远消
.
,
贾惜春
勘破三春光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解读之惜春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光不长"中"三春光不长"是 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践上指惜春的 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 苦.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 穿的玄色打扮.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 的蒙受中,瞧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 心摆脱世俗,遁进空门.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 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 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雄府千金而是过着"缁 衣乞食"的生活.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倒霉蒙受意料 到,本人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抉择出家为尼.但 这条躲避现实的门路苍凉孤单,仍然是行欠亨 的.诗里透露的怜悯与惋惜,明确地反映了作者 的辩论心情.
, ,
可欲 怜洁 金何 玉曾 质洁 终云 陷空 淖未 泥必 中空 。。
巧姐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 ,
偶势 因败 济休 刘云 氏贵 巧家 得亡 遇莫 恩论 人亲 。。
判词解读之巧姐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义是说,权势已经败 落,就不要提什么过走的崇高了.第二句"家 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 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第三句"偶因济村落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 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 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表示巧姐 .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 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这 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 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崇高的时侯,攀宗论亲; 势败败落的时侯,狡猾拐骗,骨肉相残;完整 是赤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蒙受是 令人怜悯的,她来到农村落,长正在农家,成 了村落姑.相比而言,要比她姑母们侥幸得 多.

金陵十二钗判词副册及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副册及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副册及解析注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只写了晴雯和袭人的判词,如果您在其他地方看到所谓的判词,难免是他人创作不符合作者原意。

1、晴雯宝玉房中小丫环。

一生十分凄惨,她心比天高,却身兼低贱。

在晴雯斯扇一分散,她敢于跟主子宝玉责骂。

最后王夫人把她逐出园子。

她monoclonal重病凄惨死。

将晴雯放在金陵十二又副册之首可以窥见曹老存有多么钟爱晴雯,更能够意谓曹老钟爱黛玉。

2、袭人-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宝玉的大丫鬟,原名花掉珍珠,她已经开始时服侍贾母,因贾母喜开怀他心地善良,所以把迎人给了宝玉。

宝玉将珍珠改名为迎人。

后来迎人娶蒋玉函。

3、平儿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妾。

她就是个极精明、极瘦硬的女孩儿。

虽就是凤姐的心腹,必须本明凤姐甜点事务,但她为人较好,心地善良,常背着王熙凤搞些好事。

4、鸳鸯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高傲,仗势欺人,因此甚得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认同。

她紫带蜂腰削肩,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

贾赦看上她,非要萨她为妾,使邢夫人、鸳鸯的哥嫂去力劝她,胁迫她,但她极力不从,誓言说道∶ “我这一辈子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T5800我,一刀子涂死去了,也无法轻举妄动!”贾母死后,她奈何逃不过贾赦等人的操弄,悬梁自尽。

5、紫鹃紫鹃原来就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为鹦哥,后来林黛玉入贾府以后,贾母使鹦哥回去侍奉黛玉,并更名为紫鹃。

后来就变成了黛玉身边十几个女仆当中,地位最低的一个。

6、莺儿薛宝钗的丫头。

原名黄金莺,因薛宝钗疑拗口,Puiseaux莺儿。

她甚是调皮,薛宝钗在观赏通灵宝玉,默念玉上所镌之文“莫失勿忘,仙寿恒昌”时,她马上想起这和小姐项圈上的两句话就是一对儿。

她手特巧,擅于踢络子、编成花篮等,还颇懂得色彩的配搭。

薛宝钗娶宝玉后,她就变成了薛宝钗的陪房丫头。

7、玉钏与姐姐金钏同为王夫人房中丫头,她与姐姐感情很深,金钏被逼跳井自杀,她晓得与贾宝玉有关,心中甚恨宝玉。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及解释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及解释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及解释1、正册判词之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

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

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

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

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

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

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3、正册判词之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析:贾府的二小姐迎春和同为庶出却精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

她不但做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道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

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

红楼梦十二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十二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十二判词及解析【实用版】目录1.红楼梦十二判词的概述2.十二判词中的人物概述3.判词的解析4.判词背后的隐意5.结论正文一、红楼梦十二判词的概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十二判词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也就是对十二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和性格的揭示。

这十二位女性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二、十二判词中的人物概述1.林黛玉: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揭示了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孤傲高洁和悲剧命运。

2.薛宝钗: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展示了薛宝钗的温婉贤淑、机智灵敏和命运多舛。

3.贾元春:判词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揭示了贾元春的智慧和荣华富贵,同时也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4.贾探春:判词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展示了贾探春的聪明才智、独立自强和命运波折。

5.史湘云:判词为“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揭示了史湘云的善良、纯真和命运的无常。

6.妙玉:判词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实则性狷偏。

”展示了妙玉的高洁、孤僻和悲剧命运。

7.贾迎春:判词为“欲偿一箭之仇,必射三箭而后已。

迎春含泪别,良人何在早归。

”揭示了贾迎春的善良、忍让和悲剧命运。

8.贾惜春:判词为“勘破三春景不长,痴心妄想竟何忙。

惜春当日真惜春,莫待无花空折枝。

”展示了贾惜春的机智、清醒和悲剧命运。

9.王熙凤: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揭示了王熙凤的机智能干、权谋心重和悲剧命运。

10.贾巧姐:判词为“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巧姐儿昨日风流,今日憔悴。

”展示了贾巧姐的风光过去和凄凉现在。

11.李纨:判词为“白玉为床,红帐罩灯。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红楼梦判词解析1.正册判词之钗黛画面: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___!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___和___,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

___天真率直,孤立无援,作判逆者知己;___城府极深,有多方支持,为卫道而说教。

虽然她们的命运遭遇不同,但是最终结果都是一场悲剧。

作者将她们并提在一首诗中,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还可以通过___对她们的不同态度的比较来显示钗黛的不同命运。

2.正册判词之元春画面: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___,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___。

小说的前半部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描写贾府的烈火烹油、鲜花着___。

但是,这一切都是表象,___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

她的死预示了贾府的事败和抄没,为贾府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元春之死也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但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作用并未加以表现。

相反的,续书倒称颂___的死,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短命都有其原因,唯独___的早逝原因不明。

这让人深思。

我们无法从“虎兔相逢”这四个字中推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恨无常》中,有一些话让人感到疑惑,比如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如果___后来死于宫中,那么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等用语都很难解释。

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一个悬案。

不过,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父母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表明___想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

___的死不仅标志着代表四大家族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___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不容错过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及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原文

不容错过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及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原文

不容错过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及赏析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原文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并没有明指谁是“金陵十二钗”中之人,仅是通过第五回的“判词”向人们暗示。

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即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一首,隐指1个女子;又副册“判词”二首,隐指2个女子。

金陵十二钗正册——宝钗、黛玉林黛玉薛宝钗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

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

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

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

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

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

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

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

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

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

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

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汇编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汇编

学习 -- 好资料金陵十二钗判词及《红楼十二曲》解析一、正册判词之钗黛画: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z On雪里埋。

[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两首诗词都是讲的宝玉、宝钗和黛玉三者的爱情悲剧。

“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y o n】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 。

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终身误》含义与前一首诗相同,不再赘述。

其中“金玉良姻” “晶莹雪”“齐眉举案”指的都是宝钗,而“木石前盟”和“寂寞林”指的是黛玉。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学习-----好资料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词堪称《红楼梦》诗词中的经典,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宝玉是上界的神瑛侍者,黛玉则是绛珠仙子,为还侍者的甘露之惠而下界,因此这首词的悲剧意味很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红楼梦判词解析1.正册判词之钗黛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

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

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

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

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

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

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

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

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

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

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

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

《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

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

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帏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

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你”的话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3.正册判词之迎春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析:贾府的二小姐迎春和同为庶出却精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

她不但做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道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

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

抄检大观园,司棋被逐。

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却“连一句话也没有”。

如此怯懦之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实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看起来,迎春象是被“中山狼,无情兽”吃掉的,其实,吞噬她的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

她从小死了娘,她父亲贾赦和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将她嫁给孙家,实际上等于拿她抵债。

当初,虽有人劝阻这门亲事,但“大老爷执意不听”,谁也没有办法,因为儿女的婚事决定于父母。

后来,迎春回贾府哭诉她在孙家所受到的虐待,尽管大家十分伤感,也无可奈何,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已属夫家的人了,所以只好忍心把她再送回狼窝里去。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迎春是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者通过她的不幸结局,揭露和控诉了这种婚姻制度的罪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把这个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功劳记在程伟元、高鄂续书的帐上,认为续书也有比曹雪原著价值更高的地方,即所谓“有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暴露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因而“在读者中发生更巨大的反封建的作用”。

甚至还认为,“婚姻不自由。

在《红楼梦》中,它牵动全书的线索”。

这无非是说,续书把宝黛悲剧烈军属成因婚姻不自由而产生的悲剧是提高了原著的思想性。

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

所谓“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如上所述,原著本来就有的。

《红楼梦》虽暴露封建婚姻罪恶,但决不是一部以反对婚姻不自由为主题或主线的书。

把这一点作为“牵动全线索”,自然就改变了这部书政治性很强的小说的广泛揭露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的主题,改变了小说表现四大家族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趋向没落的主线,把基本矛盾局限在一个家庭的小范围之内,把读者的视线引到男女恋爱婚姻问题上去,真的就是儿女之情了。

这实在是续书作者对原著精神的歪曲。

4.正册判词之探春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析: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上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妹“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

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

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这个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

抄检大观园,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

她“命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对无回旋的余地。

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

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

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

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所写不同。

“三春去后诸芳尽”。

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之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

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5.正册判词之惜春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

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她在贾氏四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衰败的景象。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

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

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

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

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

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的。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6.正册判词之凤姐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析:王熙凤的贾府的实际当权派。

她主持荣,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

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

她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

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聪明累》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

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

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条件。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

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

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罪行的被揭露。

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

”“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首其惨痛之态”。

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神庙相逢”。

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

这当是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

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

从第二十一顺脂批看,她发现丈夫私藏的多姑娘头发是一个导火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