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1.关汉卿,名⼀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家”。

我国古代第⼀位伟⼤的戏剧家,世界⽂化名⼈。

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会》等。

关汉卿、⽩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部(五本⼆⼗⼀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

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离魂》。

3.马致远,字千⾥,号东篱。

元曲“四⼤家”之⼀。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者之⼀。

《天净沙·秋思》枯藤⽼树昏鸦,⼩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曲,28个字勾画出⼀幅羁旅荒郊图。

写了藤、树、鸦、桥、⽔、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字⼀词,⼀字⼀景,真可谓“惜墨如⾦”。

但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昏、⼩、流、⼈、古、西、瘦等表现各⾃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全篇仅五句,⼆⼗⼋字,既⽆夸张,也不⽤典,纯⽤⽩描勾勒出这样⼀幅⽣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个风尘仆仆的游⼦,骑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

他⾛过缠满枯藤的⽼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过横架在溪流上的⼩桥,来到溪边的⼏户⼈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了,⾃⼰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迎接他的⼜将是⼀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断。

⾄于游⼦为什么飘泊到这⾥?他究竟要到哪⾥去?这些⾔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张养浩,字希孟。

号云庄。

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道⼩乐府》。

其中《⼭坡⽺·潼关怀古》⼀⾸最成功。

5.睢(suī)景⾂,字景贤,主要作品为《哨遍·⾼祖还乡》套曲。

《墨梅图题诗》(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

元杂剧的四⼤爱情剧:《荆钗记》《⽩兔记》《拜⽉亭》《杀狗记》(⼆)明中国⼩说四⼤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浒传》。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元明清元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

2.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

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

3.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5.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6.王实甫“花间美人”,除《西厢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丽春堂》、《破窑记》等。

7.《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8.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

9.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10.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1.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

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

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雄奇飞动,但诡异晦涩。

一、散曲(一)解释: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二)散曲体制: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天净沙秋思》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学文常常识归纳——元明清文学

小学文常常识归纳——元明清文学

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

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一斋。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作杂剧60种,存18种。

①歌颂人民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反映当时阶级矛盾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蝴蝶梦》(王婆婆)、《鲁斋郎》(权豪势要)。

②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救风尘》(机智、老练富有义气的赵盼儿)《望江亭》(谭记儿智勇救夫)③颂历史英雄:《单刀会》(关羽《单刀会》,正名《鲁子敬设宴索荆州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

全剧共四折。

《单刀会》现传版本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简称《单刀会》是关汉卿富有独创性的一部著名历史剧。

《单刀会》不但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的一个优秀的三国故事戏,而且也是京剧红生戏中久演不衰的著名剧目。

剧情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於互吟诗而产生爱慕。

一次强盗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

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

张生一病不起,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最后有了私情,被老夫人发现,由於红娘以理据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张生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

元明清文学资料

元明清文学资料

元明清文学资料部分名词解释诸宫调: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2)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

(3)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它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是由民间小唱、唐诗宋词发展而来的.小令包括“带过曲”、“重头小令”。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以“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曲的出现是对词的一次重大变革。

曲的对仗有“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连珠对”、“扇面对”等。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开始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元朝统一全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又受北杂剧影响,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酸甜乐府:元后期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时人称其散曲为“酸甜乐府”。

酸甜乐府多写逸乐生活以及男女恋情,题材比较狭窄,讲究雕章琢句,对仗工整。

南戏中兴之祖: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

语见魏良辅《曲律》。

《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元代文学一、元代的散曲(一)散曲的概念1.概念:散曲元人称之为“乐府”、“今乐府”,它从词发展而来,是在金代各种民间曲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体诗。

它是配乐歌唱的曲子,每支曲子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曲牌名和格律要求。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式。

1.小令:在元代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它是单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经整理而成。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

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2.套数,又叫“套曲”、“大令”、“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歌的组曲。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有“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小令和套曲的明显标志。

3.带过曲:带过曲指宫调相同,音律能衔接的两个或至多三个曲调连缀在一起,首尾一韵,共咏一事,属于小型组曲。

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三)散曲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同:两者都是合乐的歌辞,都要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在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在称呼上常混用。

二者关系密切。

不同之处:1.形式体制上,曲更能尽长短变化、伸缩自如之能事。

曲句可短到一、两个字,也可以长到几十个字。

曲可以加衬字,故曲风通俗明快、奔放恣肆。

词一般不用衬字,故词风严谨含蓄。

(按曲律规定应填之的叫“正字”,规定以外的叫“衬字”)衬字一般加于句首或剧中,不可加句末,通常为虚字或修饰性词语。

衬字不能破坏原来的句式。

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更自由活泼,音律摆脱旧诗词的板滞。

2.在音韵上,词韵和曲韵分属不同的语音系统。

词韵基本上属《广韵》的平、上、去、入四声系统。

曲韵用的是《中原音韵》,它是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平声分上平、下平二类,没有入声。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汤沈之争”是戏曲史上的一桩学术公案。

有的学者认为是汤显祖在《答吕姜山》等信中彻底否定了沈氏的声律论,揭开了论战的序幕,沈氏便在《词隐先生论曲》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有人则认为所谓的“汤沈之争”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他们“素无谋面,无直接的书柬往还,没有理论上的互相辩难”,而且吴江派与临川派本身也不存在。

1.唐传奇的概念:不是一个题材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小说文体学的概念,指的是唐代开始盛行的有别于以往志怪、志人的新体小说。

志怪、志人的基本文体特征:残丛小语特点: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唐传奇的文体特征:虚构的艺术化与叙事角度的个性化。

具有完整的构思与独立的现实主题自觉的以人物的形象为中心曲折的情节与细节描写文备众体3.小说分为六类:一日志怪《搜神》一日传奇,一日杂录。

一日聚淡,一日辩汀。

一日箴规。

4.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分期:萌芽期{从远古至秦汉}皱行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唐代}转折期{宋元至明初}5.志怪小说:(1)最早见于《庄子。

逍遥游》;齐谐者,只怪者也。

(2)第一次变化:动词组变成书名。

(3)第二次变化;由书名变成至怪小说。

《例异传》魏晋南北朝以来第一部优秀的志怪小说。

6《幽明录》作者:刘异庆,杂记种种怪异神奇之事,主要是晋宋事,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士民僧俗的奇闻异事。

7宋元话本与古代小说的通俗化,关于话本的两种解释:1话本是说话一人讲说时所用的底本。

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发生,而乃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2说话是说话艺人的口头创作的记录本及模拟这种记录的其他故事文本。

拟话本的定义;指明代文人创作拟话本,工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

说话时诉诸听觉的口头艺术,拟话本则是诉诸视觉模拟说话语气而写作的短篇小说。

8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1题目:快嘴李翠莲记等。

2话:入话具有肃穆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的作用。

3正话:也叫正传,即故事的主体部分。

4篇尾:用四句或八句诗句为全篇总结。

9讲史话本的特点:1篇幅长,分卷分回,2有开场诗,3断代编年的叙事法。

讲史话本和小说本地区别;一个取材于历史,一个取材于现实;一个篇幅长,一个篇幅短;一个以说白为主,一个唱白兼施。

例:明。

洪耿《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熊龙峰四种小说》风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抱翁老人:《古今奇观》10四大奇书:白话长篇小说四大类别:《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的范行;以史籍的编年体为结撰金书的基本框架,辅之以记事本来体与列传体。

七实三虚的取材原则,即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册,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虚构,有鲜明的倾向性,无论是叙事的态度,立场,还是穿插于金书的评论,都毫不掩饰自己爱惜,甚至直接出面进行评判。

《水浒传》——英雄传奇类范型。

有一个历史背景,但不十分在意背景的真实程度,集中刻画几个人物,其中或为历史实有的,或为虚构,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超凡的,其经历带有一种历险性质,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重巧合,节奏快。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范型;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不十分认真,神魔当中都有人的品性,情感基本循人的行为方式做事,神魔世界以人类社会为样板进行虚构,有较鲜明的是非褒贬。

《金瓶梅》—的范型意义1作家把目光投射到现实的社会人生,以家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男女恋情与婚姻生活为叙述的焦点,以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的感情世界成为表现的焦点。

2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末明初流行的四部南戏的合称,分别为《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合《杀狗记》合称“四大传奇”或古戏四家,是南戏在原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3《赵氏孤儿》和《窦娥冤》被称为放在世界大悲剧中也不逊色7、书会才人: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组织,在书会里面专门给艺人些话本剧本的作家。

8、历史演绎和英雄传奇的异同:①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

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②从作品题材看,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人物,多有所本事多虚少,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历史真实制约,英雄传奇则多截取民间的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创作,不受历史的拘束。

③从艺术上看,历史演义多采取编年体写法,或记述一代史事,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英雄传奇则采取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科幻,基本结构是以某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体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④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根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论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教训:英雄传奇侧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们的武力和力量,反应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

三国题材的杂剧有60种左右,其中剧本尚存者有二21种,主要有:《虎牢关三战吕布》《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三、“拥刘反曹”——基本的情感取向全书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33回以前,主要描述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33~104回,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反映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叙事的中心是诸葛亮。

第105回以后,主要写三分归一。

“拥刘反曹”主要体现作者“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与儒家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

四、“忠义”观念《三国演义》崇尚的是“忠”和“义”的完美结合,第一回“桃园结义”时刘、关、张结义的誓词是:“同心协力,救困扶贫,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上报国家”——“忠”“同心协力”——“义“义绝”关羽与“义”的复杂性统治者标榜的“义”,和“忠”连在一起,常被称为“春秋大义”——千里走单骑民间推崇的知恩必报、哥们义气,也被称为“小义”——“关云长义释曹操”“史官”:“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美化关羽的原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起了导向作用。

“帝王师”——诸葛亮形象的重塑改变历史事实,夸大诸葛亮的能力及功绩贬抑刘备的能力与作用着力渲染、夸张诸葛亮对刘备的指导作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书生出身而具有将略;2、与君主关系甚洽;3、事实上指挥、控制着一切。

《三国演义》虚构的方法张冠李戴,合理移植“鞭打督邮““草船借箭”“斩华雄”“单刀赴会”添枝加叶“三顾茅庐”合理想象“空城计”“性格强化”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对于性格比较复杂、性格内涵比较丰富的人物,集中地突出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集中地突出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或传奇性的故事和情节将这一性格特点或才能强化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对于性格内涵比较单一的人物,则集中笔墨突出他们这一方面的性格和才能“正衬”与“反衬”文有正衬反衬。

类型化典型的主要特征:单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不到形神兼备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人物内心世界。

传奇化手法有关军事心理学的描写决策中的风险判断决策中的反推作用精密入微的伐交心战“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紧紧围绕决定战争胜负的契机,展示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势的转化和战争结果通过战争过程的描写,着意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各个角度审视战争过程,相犯而不犯,同中见异笔法波谲云诡,记叙详略适宜《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1.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经常三言两语就能使人物“穷形尽相”;2.朴实、明快、幽默,有很强的表现力,长于白描;3.是在南方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职业的行语。

周进、范进:着重表现的是他们精神的变态、思想的畸形和心智的麻木。

堕落的典型:遽公孙、匡超人写作特色:通过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命运悲剧性情节因素和喜剧性因素交织3所有的讽刺和针砭都不动声色在“功名富贵-文行出处”之间挣扎的儒林众生图第一类:“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代表人物是周进和范进科举的狂热追求者,同时又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第二类:“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他们是一些通过科举之路爬上仕途或有望进入仕途的人,其灵魂已经为功名富贵所渗透第三类:“假托无意功名富贵”的“名士”、“山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假装无意于功名,以名士风流自居第四类:“辞却功名富贵”的真儒名贤这是作者正面肯定、热忱歌颂的人物,在这类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

杜少卿等是其代表。

虞育德是最受推崇的一个所谓“真儒”,以传统的道德而言可谓是个完人。

他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虽然不忘进取,但落榜之后能淡然处之,不求侥幸。

五十岁时考中进士,同榜比他年长的人都将年龄报的很小,惟有他老老实实在履历上填上实际年龄,这样一来,皇帝见他年老,吩咐给他安排一个闲职,于是当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他也不以为念。

杜少卿作者热情歌颂的理想人物,作者自况他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宗族,但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他却认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业”,“宁可不出去好”,于是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主动抛弃了科举仕进的进身之路。

豪放狂傲,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

讲究传统的美德,重孝道,但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传统礼教进行挑战,四个市井“奇人”季遐年:以写字为生,又以写字自娱;王太:既是围棋高手,又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小贩;盖宽:以开茶馆为生,但画一手好画,又不攀附权贵;荆元:以裁缝为业,但弹一手好琴,并以此自遣。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的外在形式是列传连环式。

作品按照一个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起讫,但又前伏后应、环环相扣,组成一个连环套式的结构。

周进—范进—严贡生其次,人物列传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理路贯穿在一起,形成了有相当内聚力的整体。

全书由楔子、主体、幽榜三个环节构成。

全书主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2~30回,写了周进、范进、王德、王仁、严贡生、严监生等,讽世为主。

第二部分,从第31~46回,主要写了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三山门送别三个中心事件,塑造了杜少卿、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从第47~55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

第三,在小说内部还始终贯穿着一条时间线索《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讽刺态度。

对同一个人物,能根据其前后表现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周进、范进二、褒贬适宜“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三、寓悲于喜,悲喜交融四、寓讽刺于典型的情节、场面中,“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主要讽刺方法有三:1.把前后两种行为对照,暴露其丑恶嘴脸。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梅玖对周进中2.把一个人的言和行对照,让人物当场出丑,自己打自己嘴巴 3.让人物一本正经的说假话、说大话,然后揭示其浅薄、无知或荒谬“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异同1.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