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下面就是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的《过秦论》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过秦论》教案(一)一、缘起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课文及教案范文课文简介《过秦论》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外交家苏秦为争夺霸权而提出的一篇辩论文章。
文章以“合纵连横”为观点,认为在各国联合起来的情况下,秦国就不可能称霸。
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十二个部分,首先介绍“合纵”和“连横”的概念,接着论述了各国之间的关系,最后进一步阐述联合对于各国的好处。
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是“合纵、连横”,即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衡秦国的侵略,以此达到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文章表现手法文章采用了举例说明、比喻、对比等手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合纵、连横”的概念,掌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进行思辨,拓展思维,深入阐释文章的意义。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等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分析课文讲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章的思路。
讨论课文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拓展思维能力。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作业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文章的思路,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语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合纵、连横”的概念,掌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得到成长。
语文教案过秦论范文

过秦论教案范文《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文章,作者是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理解《过秦论》的思想,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过秦论》的教学,以及如何设计《过秦论》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学习《过秦论》这篇思想文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缺陷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增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从文学和哲学双重角度,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修养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可以采用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示秦代的宫殿文化和秦俑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对秦代文化和《过秦论》这篇文章的基本认识。
2、知识讲解环节:分析《过秦论》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探讨刘向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变革思想,以及他倡导“变法”的重要意义。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况,可以适当扩充和深化讲解内容。
3、学生活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述对《过秦论》的理解和看法,增加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交流能力。
4、趣味活动环节:可以采用情景剧、诗歌朗诵、文学展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过秦论》这篇思想文章中所传递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个人修养。
三、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外读书、写作等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
2、总结性评价:通过定期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评价和总结,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讲课文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都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科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过秦论》设计例文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那样的强大,但是却淹没于一场农民战争,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一起来和豆花问答网小编学习这篇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1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