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过秦论》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文中各段意义;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和翻译古文;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解文中各段意义,进行文本分析;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熟练理解和翻译古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负面新闻、环境污染、社会道德不良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理解过程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环节a. 文本学习:过秦论是一篇写给还在世之时的二世皇帝的劝诫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坚甲利兵”这个观点。
通过学习文本和分析文章的各个段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b. 过程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过程论思维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c. 课堂小组讨论:将社会问题划分到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小组组长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并发表报告;3. 总结环节a. 辅导学生完成错题集,梳理重点与难点,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b. 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c. 带领学生反思所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支持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纠正。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过秦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教学难点: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二、品读文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生:对比手法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想。
篇一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秦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秦论》教学设计1【目的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
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
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
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
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
析处应认真理解。
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
但“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
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⑵ 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 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
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
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