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教师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4. 学生阅读《过秦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议题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过秦论》中的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教师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4)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其改革思想的深刻内涵;(2)认识国家兴衰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意图的把握;(3)如何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2)阐述《过秦论》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2)要求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3)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对比分析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和效果;(3)归纳总结文章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巩固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想。

篇一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讲课文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都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科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学重点: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五、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六、课时安排:四个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首先,教师题解:"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错"、"批评过错"。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贾宜在什么情况下论秦的过失的呢?秦又有哪些过失呢?贾宜论秦的过失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码谥巳丝凇:笕思奈恼挛都殖ど臣罚怼缎率椤肥怼�p>(三)、创作背景与目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但由于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

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四)、文体: "论"即"策论",议论文体。

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一直延至后代。

(五)、听录音,正音正字,初步感知1、单音:腴(yú)轸(zhěn)镞(cù)笞�╟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学生讲解后,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七)、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八)、课堂小结(略)(九)、作业:(略)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二)、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三)、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大,比权量力:"度""?",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四)、教师总结每段段意,学生划分层次结构1、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按照先叙史实后作分析的写法,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一)、具体赏析: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分析秦国兴起的原因。

注意语势,体现秦王�屏Φ尼绕穑怀銮毓乩ň�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3、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明确: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丝梢悦魅房闯隽吮径我丫恼伦詈筇岢龅�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