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沁园春长沙素材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笔记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笔记(实用版)目录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作者简介4.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正文【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长沙美景的诗歌,它由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25 年。
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期,毛泽东在长沙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中,感受到了革命的热情和时代的变迁,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的诗歌。
【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还融入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歌采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美丽和独特。
同时,沁园春长沙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沁园春长沙的作者简介】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毛泽东。
他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毛泽东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作者对长沙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段描绘了长沙秋天的美景,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一段则展现了作者对长沙历史文化的赞美,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魅力。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的总结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的总结导入新课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间、地点、人物触景—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生情—以天下为己任湘江秋景图章法结构上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下阕艺术特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xxx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辐射式诗人 (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巩固练习1、写出这首词的韵脚:提示: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
人教版本高中高一上册的《沁园春长沙》学习知识点学习

人教版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呢,下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要点:⑴领悟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怀和无所恐惧的革命气派;⑵从意象的角度认识词中对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绘。
2、难点:深刻领悟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3、导析:⑴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述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绘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富裕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绘,此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充足显示了作者广阔的视线。
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一扫秋景中的肃杀之气,用“尽染”“争流”“击”“翔”这些动词把眼前的情景写得充满活力,令人感觉到了春意。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光景一下扩展到人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斗自强的情状,作了富裕真理性的归纳。
作者这样描绘秋景,是由于他第1 页心里充满了革命激情。
特别是经过咨询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广博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归纳了初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采和豪放气派。
特别是旧事回想中跟少年同学们在狂风波中游泳的片段。
“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豪的气派!并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奇妙回答。
⑵“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成功的革命精神的颂扬。
第2 页。
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学习重点: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二、复习要点:1、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沁(qìn)园春百舸(gě)争流橘子jú 百舸gě 怅寥廓(liáo)(kuò) 峥嵘(zhēng)(róng)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2、词语沁园春怅寥廓峥嵘遒劲遏制风华正茂灰烬摇曳曙光轻蔑笔杆瞳孔3、短语解释漫江:满江。
百舸:大船。
怅寥廓: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名词用作动词,视。
如粪土。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1字词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峥嵘(zhēng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2.背景与主题《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
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沁园春·长沙1、给加点字注音: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
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1、给加点的字注音:寂寥.( )彷徨..(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彳亍(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2、成语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萧.瑟( )大堰河—我的保姆1、字音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2、字形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辗转/碾了三番3、词语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 沁园春长沙【课文简介】《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奥尔奈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少年儿童对国家命运感叹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iú)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相近字】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字词解释】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 ,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荫湿。
【近义词辨析】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恶毒而产生的情绪性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遏制:制止,控制(效果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能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拆分,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书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
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
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
“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
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