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文库

合集下载

隋唐佛学

隋唐佛学

一心三观
所谓“一心三观”,即是说一心能观空、假、 中三谛。这是智顗根据印度龙树的《中论》 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名中道义”的所谓“三是偈”思想发挥而 来的。智顗说:“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 生法,是谓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 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 道观。”(《摩衍止观》卷五上) 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 止观不离,定慧互成。
四法界


事法界: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 理法界:清净的本体世界 理事无碍法界:本体与现象不是绝对割裂的,现象 世界(事法界)依赖于本体世界(理法界)而存在, 本体世界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 事事无碍法界: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本体所显现的虚 幻现象,每一现象又包含本体,那么各种现象彼此 都互相包容,即“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和对立。 法藏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义海百门》)
慧能与禅宗


慧能(638-734),俗姓卢, 家境贫苦,曾以卖柴为业,后 来投奔寺院,为行者,在寺内 从事打柴、推磨等劳动。由于 他对佛教义理深有领悟,得到 禅宗五祖弘忍的赏识,被传与 衣钵,成为禅宗第六祖,实际 上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在禅宗的法嗣问题上,相传弘 忍的上座弟子神秀曾与慧能进 行过竞争。
空与有

华严宗把自己这一派的教义称为“圆教”,把其他 宗派判为“偏教”。自认为其教义圆满无碍,调和 了佛教经论中的诸矛盾思想。华严宗既不满意唯识 宗的某些说法,认为识所变出的境是虚妄的,能变 的识也不是真的;同时也不满意般若空宗的某些说 法,认为如果心境皆无,客观和主观都不存在,那 么佛性和涅槃世界同样也都被否定了。他们认为, 圆满的说法应该是,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佛性是实 有的;事物是假的,其本体是真的。他们企图把空、 有二宗的思想糅合起来。为了论证佛性是真实的, 是世界的本体,他们着重讨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问题,提出一整套华严宗的佛教学说。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字数:4801 法藏碎金录诗话辑录宋晁迥 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中。

有诗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夫如是,则造化阴骘,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卷一 予尝有《晚年勤道自修诗》云:“老来何故惜分阴,如月明亏魄渐侵。

进道不遑求广智,随时随处且冥心。

”因思自说“冥心”二字,盖言四威仪中不拘闲忙,每遇意到,即时随分检情摄念是也。

《晋书隐逸辛谧传》云:“冥心至趣,而与吉会。

”唐贤白乐天《寄酬常州陈使君诗》断句云:“勿使问荣枯,冥心无不可。

”近代僧俗有名者诗僧贯休《怀香炉峰道人诗景联句》云:“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

”又齐己《山寺喜道者至诗》断句云:“知住南岩下,冥心坐绿苔。

”又吴融《寄贯休诗》断句云:“若得重相见,冥心学半铢。

”如此之类,不可具举。

大约冥心二字,谓以其心,向晦宴息,善入无为,潜符妙道之理也。

同上 唐刺史李繁,述《玄圣蘧庐》十六篇,其序有云:“冀深信照之,能度苦厄;又知有以常相见,不在于眼界。

”予因思白乐天有诗云:“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是知至人之相见,在心不在眼也。

同上 白乐天酷好游观,形于吟咏,有诗句云:“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又有诗句云:“眼看筋力减,游得且须游。

”如此之类,不可具举。

予谓乐天所好者,常游耳;予所好者,游可游,非常游。

予好列子之游。

列子曰:“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谓凡人唯睹荣瘁殊观,以为休戚,未觉与化俱往,势不暂停。

予又好壶丘子之游。

壶丘子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金仁霖先生,字慰苍,汉族。

嘉兴人。

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祖居惟善堂。

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

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

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

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

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余,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

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

其时,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1958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昧。

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

并担任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金仁霖老师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的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关于部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定名问题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部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定名问题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书目录》相同。 号文献中记载: “ P. T. 96
de bzhIn gshegs pa tshe dpav myed ki bkod pa bstan pvi mdo
rdzogs so 无量寿如来庄严经完毕”,因此 P. T. 96 号写卷定名为 《无量寿如来庄严经》 (de bzhin gshegs
号的定名提出商榷意见的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定名;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92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6748824 2021 0300010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不同民族文字的文献中,汉文文献数量为最,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 但许多藏文写卷无头无尾,甚至字迹漫漶、不易辨认,无法确认其内容。尤其是属于残篇断简的佛教 文献,若对其相关文献的查阅不足,则会导致无法定名,抑或定名疏误。在目前已出版的法藏敦煌藏 文文献的书籍和目录,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中,对部分佛教文献写卷只笼统地定名为佛经或误定名为 其他不同佛经的名称等定名存在不够准确等问题[1]。文章将对其中二十四个写卷的定名提出商榷意见 的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一、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目及出版的情况 (一) 《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首次较全面地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进行编目的是法国的拉露 (Marcelle , — ),其花 Lalou 1890 1967 费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三大册的 《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以下简称 《拉露目 录》)的编写出版。其中,第一册包括 P. T. —1 849 号,1939 年出版;第二册包括 P. T. — 850 1282 号, 1950 年出版;第三册包括 P. T. — 1283 2216 号,1961 年出版[2]。 (二) 《敦煌吐蕃文献选》 麦克唐纳 (A,Macdonald)、今枝由郎 (Yoshiro ) Imaeda 等人编选的 《敦煌吐蕃文献选》,全称 《国立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选,并以印度事务部和大英博物馆所藏藏文文献补充者》[3],第一卷于 1978 年出版;第二卷于 1980 年出版;第三卷于 1990 年出版;第四卷于 2001 年出版。这是首次对敦煌藏文 文献进行大规模的影印出版,其中部分卷子是从英藏中补充的。 (三)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 由王尧主编,陈践、褚俊杰、王维强、熊文彬参编的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 (以下简称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大正藏2795部)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大正藏2795部)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大正藏2795部)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卷上救当护持佛戒□□□□□明戒律缘起第一明受戒法第二明结界法第三明羯磨法第四明说戒法第五明安居及受日法第六明自恣法第七明衣法第八明功德衣法第九明净地护净法第十明任究僧徒同住众法第十一明三宝物法第十二明亡比丘轻重物看病嘱授法第十三明五篇七聚持犯轻重第十四明除忏悔法第十五明会通诸律违负第十六明诸部杂威仪第十七戒律缘起第一大圣如来愍悼群有。

示生迦夷树王成道。

四十九年随缘化物。

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优波离。

如来灭后尊者大迦叶。

匡究三宝简得。

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三藏。

当时优波离一夏之中八十度升高坐。

具足诵出大毗尼藏。

有八十诵。

悉以嘱大迦叶。

迦叶将入涅槃。

复以律藏付嘱阿难。

阿难临灭付二大士。

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地。

依付法藏经说。

末田地向罽宾行化。

经中更不记也。

商那和修在王舍城行化。

临灭之时以法付嘱优波掬多。

自掬多已上有五大师。

皆总持八万法藏。

智辩超群。

优波掬多虽得总持神通智力莫之能比是。

优波掬多有五弟子。

一萨婆多。

是十诵律主。

二昙无德。

此方名法正。

有大乘根性。

即是四分律主。

三名弥沙塞。

即五分律主。

四名婆粗富那。

即是僧祇律主。

五名迦叶毗。

此土未有此。

之五人亦皆是大阿罗汉。

不能总持八万法藏。

各随己见遂分为五部。

释迦出世当此土周幽王时。

到汉明帝经像始至。

迳百年许方有比丘。

支竺微解汉语。

少翻胡经。

至秦主姚兴深信佛法。

以弘始八年。

于长安草堂寺。

请天竺沙门罗什法师重翻。

旧什法师善晓方音。

明解佛法。

于是佛法广流布也十诵律。

以秦弘始八年。

罽宾国有三藏法师。

名弗若多罗。

受持十诵律来到长安。

共罗什法师翻出译。

一分未讫。

三藏身亡。

又有芦山远法师。

与昙摩流支续翻。

后复有三藏律师。

名卑摩叉。

又复是罗什法师所承习师自来到。

寿春石涧寺重校律本。

复出三卷。

律序置之。

于后此土律兴。

十诵最初四分律。

有晋国沙门支法令。

亲向于阗国得胡本还到秦国。

秦主姚长以弘始十二年。

于长安中兴寺集令德沙门三百人。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劫修菩萨万行的时候,一心寂静。

内远离烦恼,外不著六尘。

其中“欲觉、嗔觉、害觉”是表示贪嗔痴等的烦恼,心里没有欲的感觉、嗔的感觉、害的感觉,也不会起这方面的心念。

“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外在引生烦恼的缘。

我们都知道,烦恼生起的因,包括内在的烦恼种子,以及遇到一些能引生烦恼的境,再加上非理作意等等。

如果我们的心接触到六尘等对境的时候,一不小心著在上面,就会引生烦恼。

相反,在出现对境时,如果能够不著在上面,就杜绝了生烦恼的缘。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忍力成就”就是指在一切时处当中心念不动。

其中“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能够治住心,安住不动,就是所谓的忍。

它又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前面说过法藏菩萨为了成满誓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也就是历经五劫发起的大愿,要通过无量劫的修持才能实现。

那么,这就必须有一种坚忍的意志力,不计众苦,这样才能长劫精进,所以说忍是精进的前提。

这里说到“不计众苦”,我们知道法藏菩萨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可以付出一切。

也就是长劫以来经历了各种身心劳累的苦。

而且在帮助无量困苦有情的时候,由于有些众生性情暴劣,或者做各种的邪行,菩萨需要忍耐各种各样的损害。

并且要给众生做仆人,要肩负起无量众生利乐的大事,完成这些也需要忍耐很多的辛苦。

但是法藏菩萨为了成就大誓愿海,无论经受怎样的艰辛,都在所不惜。

凡是能够成为圆满誓愿的因,他都去精进地实行,无论多么艰苦,都要修证圆满。

我们常常说,菩萨要披着誓愿的铠甲才能发起长劫精进。

也就是法藏菩萨完全是以大悲愿力,纯粹利益众生的心,使得他在长劫以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冤害、打骂、诽谤,或者处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遭遇饥、渴、寒、热等的苦,或者受持哪一种甚深的法义时,都能一心安住在法上,毫不动摇。

只有具备这样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事业,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国土。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约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

一引言《华严金师子章》,简称《金师子章》,是法藏为武则天阐释华严宗义理的一次讲经记录。

法藏祖籍西域康居,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卒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学理论家、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

法藏一生著作很多。

根据宋代沙门志磐的《佛祖统计》卷二十九《诸宗立教志》记载,《华严金师子章》作于武则天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当时法藏已经五十七岁;又根据清代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记载,该章上贡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冬天,即公元704年,则当时法藏已经六十二岁。

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华严金师子章》属于法藏晚年的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集中和简要地概括了华严宗的基本观点,因而是研究华严宗思想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论著。

《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约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

该章不仅融摄了《华严经》的有关思想,同时还兼取了《大乘起性论》、《摄大乘论》、《十地经纶》、天台宗、法相宗以及华严宗二祖智严的有关学说,基本上概括了华严宗的宗教理论。

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略,未能够铺陈展开,因此,在研究时有必要参阅法藏的其它著作才能做到比较全面地把握。

另外,该章问世后,宋代沙门承迁注《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1],净源撰《金师子章云问类解》[2],日本华严僧人景雅著《金师子章勘文》[3]、高辨作《金师子章光显钞》[4],这些都是研究中可供参阅的资料。

二《华严金师子章》的结构及其基本思想(一)结构《华严金师子章》正文一共只有十段,每一段分叙一个问题。

如其开篇所言:“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用“十”来论述教义、教理是《华严经》的一种格式,法藏继承了这种格式。

法藏说:“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

法藏法师关于僧教育的制度的问题(参考Word)

法藏法师关于僧教育的制度的问题(参考Word)

伍、教育成果评析一、成果分析最后,我们再以教育成果分析来结束本篇论文。

在本体系中,教育学程大约右分为《正轨教育》与《补修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了《预科》、《基础》、《职科》、《师范》、《正科》、有《弘化》等教育学程;而后包括了《进修》、《集训》及《补习》等教育学程(《专修》教育则为两者所共)(注四十八)。

虽然《正轨教育》之学程较长、较完备,然而考诸教内出家众之素质、就学风气与需求全责备(以目前为考虑)而论,事实上每年之新出家者,若能有百分之三十投入(正轨教育),百分之六十投入(补习教育)中则已属理想。

(见表六)(《进修教育》暂不考虑)表六:每年新出家众就学比例分配:新出家之僧众:100%受《正轨教育》:30%受《补训教育》:60%受传统常住熏修教育:10%表中受传统常住教育人数之所以较少,乃是因为今日寺院常住教育之功能皆普遍不足或萎缩之故,今后透过〈学院教育〉方式改善了常住僧伽素质后,常住之教育界功能或可恢复,则表六之比例将有调亦为可能。

当然,之所以未能主所有的出家众皆进〈佛学院〉,乃是基于〈事实上不可能〉的现实考虑之故。

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这30%〈正轨教育僧〉的〈毕业程度分布曲线〉,依此为基,再配合其它两类教育之分布曲线,则我们可以得到全部僧教育的〈程度分布曲线〉我们进行分析如下:首先,既然我人已用〈补习教育〉来满足了〈早日毕业〉的现实与心态需要,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在正轨教育的第三年(初级律仪部)当中让学僧毕业。

这幺早毕业,不但不是正轨教育的本意,而且也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就像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一样)。

由此(初律部)开始(见表三),我们让40%的毕业僧进入(职科)教育、60%进入(正科)教育中。

为了简化讨论着过程,我们在此仅考虑〈正入〉过程的〈升学率〉,由于〈转入〉或〈或入〉的升学率在比例上少得多,因此,暂时不予考虑。

接着我们让〈中律职科部〉有45%毕业,如此约有总正轨教育人数的18%〈下称此为〈毕业总人数比〉投入僧社会中,另外则分别以24%、50%及70%的升学率升入〈普教师范〉、〈普教正科〉及〈预科师范〉部中继续就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辑第1冊:中國佛性論(賴永海)/自相與二諦有無(羅翔)第2冊: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洪修平)/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徐文明)第3冊:宋代禪宗史論(魏道儒)/漢魏兩晉禪學研究(宣方)第4冊:《摩訶止觀》之「圓頓」義(戈國龍)/ 佛教的般若思想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姚衛群)第5冊:太虛之唯識學研究(程恭讓)/智顗佛教哲學述評(張風雷)/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劉元琪)第6冊: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徐文明)/宗杲思想研究(伍先林)第7冊:體用簡別與佛旨真詮(程恭讓)/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研究(張志強)第8冊: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周學農)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彭自強)第9冊: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邱高興)/善導淨土思想述評(謝路軍)/印光法師淨土思想及其時代特色(韓劍英)第10冊: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鄭安德)第二辑第11冊:緣起論的基本問題(吳洲)/原始佛教緣起論研究(葉遠厚)/說一切有部的哲學思想探索(江亦麗)/試論佛學對中國本體學說的發展(方光華)第12冊:心性與佛性(楊維中)第13冊:日蓮論(何勁松)/試論清淨道論的禪法(黃夏年)佛教苦樂觀與慈悲觀綜論(王學成)第14冊:智顗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李四龍)/智顗觀心論思想述評(俞學明) /智顗三諦思想研究(李四龍)第15冊:煩惱即菩提(陳堅)第16冊:智圓佛學思想研究(吳忠偉)/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郭泉)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許寧)第17冊:宗密的融合論思想研究(董群)第18冊:澄觀佛學思想研究(胡民眾)/澄觀及其佛學思想(胡民眾)/華嚴五教章哲學思想述評(徐紹強)/華嚴宗祖法藏及其思想(邱高興)/宗密的華嚴禪(董群)/宗密禪教一致論與三教一致論探析(黃磊)/宗密判宗說研究(裴勇)第19冊:肇論通解及研究(孫炳哲)/論僧肇哲學(洪修平)第20冊:般若與老莊(蔡宏)/ 從三論玄義看吉藏的中道思想(秦彧)第四辑第31冊:佛教唯識哲學要義(魏德東)/論阿賴耶識的本體論意義(魏德東)/《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龔雋)第32冊:境界與言詮(吳學國)/ 唯識學在中國的理論發展(宋玉波)第33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單正齊)/論清辯對「空」的邏輯證明(劉威)/《因明正理門論》研究(巫壽康)/陳那因明思想述評(張力力)/《正理門論》探微(姚南強)/因明的現量觀(宋立道)第34冊: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王仲堯)/ 知禮佛教哲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王志遠)/生存與解脫(蘇軍)/ 因果與自然(何曼盈)/試論勝宗十句義論的哲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姚衛群)第35冊:荷澤宗研究(聶清)/《新唯識論》述記(陳強)/有相無相本義及其應用(翁向紅)/ 宋代佛學心論初探(凌慧)/儒佛交融與朱熹哲學的形成(李作勛)/二程與佛教(周晉)第36冊: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張恒毓)/佛性論與儒家人性論重建(韓煥忠)第37冊: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李遠杰)/ 論梁漱溟先生的儒佛思想(沈昌曖)/李贄與儒佛(楊國平)第38冊:現代新儒家與佛學(徐嘉)/柳宗元與佛教(張君梅)/論蘇軾與佛教(劉石)第39冊: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陳永革)第40冊: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何建明)第十一辑第101冊:〈弘明集〉研究(劉立夫)第102冊:根本唯識思想研究(周貴華)第103冊:佛典漢譯之研究(王文顏)/隋代佛教史述論(藍吉富)第104冊:敦煌講經變文之研究(羅宗濤)第105冊:盛唐詩與禪(姚儀敏)/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林湘華)第106冊: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丁敏)第107冊: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釋永祥)/皎然詩研究(王家琪)第108冊:黃山谷之禪詩研究(柯定君)/《洛陽伽藍記》之文學研究(林晉士)第109冊:宋初九僧詩研究(吉廣輿)第110冊:〈祖堂集〉句法研究(周碧香)第五辑第41冊: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麻天祥)/佛教景教初傳中國歷史的比較研究(張曉華)第42冊:中國近代佛教復興與日本(蕭平)/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孫永豔)/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張華)第43冊:民國時期的佛學與社會思潮(李少兵)/佛學與現代醫學(尹立)/隋唐五代宋初私社與寺院的關係(郝春文)/敦煌索氏家族研究(劉雯)/ 中國古代舍利的瘞埋制度(戴俊英)第44冊: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郝春文)第45冊: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侯旭東)/唐代佛教庶民化問題初探(張朝發)/中國歷史上的比丘尼(楊孝容)第46冊:晉唐寺院與寺院經濟研究(謝重光)/試論唐前期的寺院經濟(白文固)/ 試論唐後期寺院經濟的特點(李德龍)/十至十八世紀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戴發旺)第47冊: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宋立道)/十至十五世紀新疆宗教關係研究(孫振玉)第48冊:日本當代佛教與政治(高洪)、白族密宗(李東紅)第49冊:唐代僧侶與皇權關係研究(鄭顯文)/隋唐前期諸帝佛道政策的沿革及其原因(李金水)/ 蒙古汗國及元朝時期的宗教政策(韋明)/吐蕃對河隴的統治及其對敦煌文化的影響(安忠義)/ 試論高昌國的佛教與佛教教團(姚崇新)第50冊:西夏佛教研究(田德新)/元明清時期的河西佛教(公維章)/歸義軍時期的河西佛教(劉惠琴)/吐蕃時期的河西佛教(陳海濤)/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交州佛教及其同中原佛教的關係(何勁松)/ 釋迦八相圖之研究(蔡睿娟)第十辑第91冊: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尤惠貞)/天臺「性惡」思想之義涵與辨正(釋覺泰)第92冊:天台判教論(韓煥忠)/試析「佛法身之自我坎陷」與天臺圓教「性惡法門」之關係(林妙貞)第93冊: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黃俊威)/ 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釋依淳)第94冊:唐初法相宗思想之轉變(阮忠仁)第95冊:憨山禪學之研究(陳松柏)/竺道生頓悟思想之研究(陳松柏)第96冊: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胡順萍)/東山法門之淵源及其影響(釋常證)第97冊:善導思想之研究(蔡纓勳)/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釋覺華)第98冊:戒律學原理(勞政武)第99冊: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盧桂珍)/僧肇之物性論(翁正石)、僧肇〈物不遷論〉第100冊: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蔡振豐)/ 世親與普特南對實在論的批判(李潔文)/佛教歷史詮釋的現代蹤跡(朱文光)第三辑第21冊:三論宗佛學思想研究(李勇)/吉藏二諦思想研究(紀華傳)/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李利安)/龍樹的空觀與商羯羅的吠檀多不二論(康紹邦)/宗喀巴及其《中論》廣釋(許得存)/否定性的直覺思維(華方田)第22冊: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劉長東)/彌勒信仰述評(張文良)第23冊:慧遠的佛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業露華)/慧遠與羅什關於法身諸問題的討論(張志強)/善導的淨土思想(王公偉)/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及禮讚儀(聖凱)/智顗的淨土思想(張廷仕)/淨土十要思想研究(何松)/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研究(性源)第24冊:傅大士研究(張勇)第25冊:黃檗禪學思想研究(劉澤亮)/馬祖道一與洪州宗評傳(何雲)第26冊:禪宗與心學(陳利權)/鳩摩羅什禪學思想述評(劉元琪)/黃檗禪學思想述論(道本)/臨濟義玄哲學思想述評(呂有祥)/唐劍南保唐禪派及其禪法思想(黃燕生)/論神會的人生哲學(袁家耀)/宗密會通思想對普照定慧結社之影響(德相)第27冊:南宗禪學研究(邢東風)/論慧能禪的境界追求(馮煥珍)/《壇經》主旨探析(伍先林)/關於慧能《壇經》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黃德遠)/《維摩詰經》不二法門思想及其對《壇經》思想的影響(靜岩)/禪宗心性說與王陽明的良知主體論(李霞)第28冊:禪宗與羅教(徐小躍)/禪宗倫理學初探(溫金玉)/中國佛教倫理研究(王月清)第29冊: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夏清瑕)/憨山思想研究(崔森)/元曉佛學思想研究(金勳)/契嵩及其佛學思想(王予文)/一行及其佛學思想(呂建福)第30冊:唯識思想及其發展(徐紹強)/「真唯識量」探討(羅炤)/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王健)/《宗鏡錄》的法相唯識思想(施東穎)/玄奘唯識思想之研究(黎耀祖)第九辑第81冊:敦煌淨土圖像研究(王惠民)/北涼石塔造像研究(殷光明)第82冊:四川唐宋佛教造像的圖像學研究(羅世平)/巴中南龕摩崖造像藝術研究(顧森)/濟南地區石窟摩崖造像調查與初步研究(李清泉)/炳靈寺一六九窟塑像與壁畫的年代(常青)第83冊:敦煌莫高窟史研究(馬德)/天龍山石窟分期研究(李裕群)第84冊:克孜爾石窟的洞窟分類與石窟寺院的組成(晁華山)/敦煌莫高窟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裝飾圖案(薄小瑩)/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與研究(李崇峰)/五─六世紀河西石窟與河西佛教(暨遠志)第85冊:克孜爾石窟的佛傳壁畫(丁明夷)/克孜爾中心柱窟研究(馬世長)/克孜爾洞窟形制的研究(許宛音)/莫高窟中心塔柱窟的分期研究(趙青蘭)第86冊:中原北方地區北朝晚期的石窟寺(李裕群)/須彌山唐代洞窟的類型和分期(林蔚)/遼寧義縣萬佛堂北魏石窟之研究(劉建華)/第87冊:中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熊文彬)/須彌山早期洞窟的分期研究(陳悅新)/旅順博物館藏犍陀羅佛教石刻(關欣)/伯孜克里克佛教洞窟分期試論(王玉冬)/西藏阿里托林寺與毗鄰的印度塔博寺阿契寺三者早期遺存間相互關係的探討(謝鵬)第88冊: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謝繼勝)第89冊: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林仁昱)90冊: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郭乃彰)第六輯第51冊: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湛如)/悟真事跡初探(續華)第52冊:八─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方廣錩)第53冊:敦煌變文研究(陸永峰)/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何劍平)第54冊:禪詩研究(吳言生)第55冊:禪詩研究(吳言生)第56冊: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周裕鍇)/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禪」(楊維中)/禪學美學思想初探(韓鵬杰)/嚴羽的美學理論思維及其與禪宗的關係(何明)第57冊:宋詞與佛道思想(史雙元)/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黃卓越)/論東晉僧詩(盧寧)第58冊:變文講唱與華梵宗教藝術(李小榮)/魯迅與宗教文化(王家平)/廢名創作中的佛教色彩(吉貞杏)第59冊:佛教與二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關係之研究(哈迎飛)/李贄的童心道家的真人佛家的真如(宋珂君)第60冊: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吳海勇)第七輯第61冊:佛學與人學的歷史匯流(譚桂林)/佛教與中古小說(陳洪)第62冊: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蔣述卓)/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說(夏廣興)第63冊: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朱慶之)/《洛陽伽藍記》句法研究(蕭紅)第64冊:魏晉南北朝佛經詞彙研究(顏洽茂)/《那先比丘經》試探(方廣錩)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董琨)/中古佛經詞語選釋(黃先義)第65冊:《慧琳音義》語言研究(姚永銘)/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顏洽茂)第66冊: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梁曉虹)/慧琳和他的一切經音義(徐時儀)第67冊:《古尊宿語要》代詞助詞研究(盧烈紅)/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梁曉虹)/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語輯釋(王兵)第68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董志翹)第69冊:《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胡敕瑞)/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探新(俞理明)第70冊:早期漢譯佛典語言研究(陳文杰)/《法顯傳》與《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語法比較研究(張全真)第八輯第71冊:梵語悉曇章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周廣榮)/從《正法華經》看竺法護的翻譯特點(葛維鈞)/《五燈會元》動量詞研究(張美蘭)第72冊:《南海寄歸內法傳》研究(王邦維)/《敦煌歌詞總編》校讀研究(曾良)/南宋五山與宋代寺院建築(申國全)/宋元江南佛教建築初探(趙琳)第73冊:漢唐佛教建築發展之研究(王媛)/ 漢傳佛教建築禮拜空間探源(張勃)第74冊: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何孝榮)第75冊:禪與禪宗寺院建築布局初探(戴儉)/雲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築研究(周浩明)/建築?宗教?文化(馮煒青)第76冊:試論西藏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形制的歷史演變(張欲曉)/西藏藏傳佛教建築裝飾題材的淵源及含義(于水山)/郎木寺歷史及現狀研究(牛宏)/ 藏傳佛教在蒙古的傳播及影響(史工會)/ 藏傳佛教禪思想源流初探(邱環)/岷縣藏傳佛教興衰之初探(朱麗霞)第77冊:八思巴生平與《彰所知論》對勘研究(王啟龍)/宗喀巴大師的生平及其《障所知論》漢藏對勘/王啟龍/《一切宗派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史》一書研究/孫悟湖第78冊:西藏人文主義先驅更敦群培大師評傳(杜永彬)第79冊:中國佛教雕塑形式體系的建立(王魯豫)/能海法師評傳(王心革)/《一切宗派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史》一書研究(孫悟湖)/佛教與中國傳統藝術審美思維(唐忠毛)/中國漢傳佛教藝術與佛教傳播初探(李桂紅)第80冊:敦煌美術與古代中亞阿姆河流派美術的比較研究(劉波)/笈多藝術初探(王鏞)/佛教造像研究(張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