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证候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风研究进展PPT课件

4 最新研究进展
加拿大专家的一项研究初步显示,65岁以上患有 高血压的人群服用青霉素有可能使患中风的危险
性降低50%。但这一结果还需进一步得到证实。
因为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很多,除高血压外,中风 与吸烟、过量饮酒、家族病史等因素也有关。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柳 叶刀》医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3000多名 中风患者的治疗记录,他们都接受了常用溶栓药 物阿替普酶的治疗。分析显示,在中风发作后90 分钟内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好(黄金急救 期),患者完全康复且不留下残疾等后遗症的几 率是未接受治疗者的2.5倍,但其疗效随着治疗时 间的延后而降低。
2
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 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 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
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 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 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 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1 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
适度,大便不宜干结。 2 功能锻炼。
3 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 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 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 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 药方剂。 4 理疗:体疗及针灸等。
出血性 中风 (颅内疗
3.1 中风的预防
1 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 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 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
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思路[3]。
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中药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现状

中风病是 人类 三大 死亡 原 因之一 , 是危 急重 症 , 具有 发病 急、 病情重 、 病死率 高 , 致残率高的特点 , 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 血, 其病理生理是多 因素 、 多层 次 、 靶点 的复杂过程 。近年研 多 究的新 理论认为脑梗死急性期病理生理机制与损伤级联反应有 关, 主要包括兴奋性毒性 、 围除极 、 周 炎症 、 程序性细胞 死亡等 4 种机 制。这 4种机制往往是相互因果 、 相互影响 、 相互重 叠和相
或 2次 。白蛋 白具有提高血浆胶体 渗透 压作用 , 与甘露醇合用 ,
可明显提 高脱水效果 。用法 ( ~1 )g静脉输 注 , 用 ( - 1 ) 5 0 连 7 0
常脑组织 问的移行 区 即半 暗带 区, 细胞 结构 存在 , 织功 能受 组
压增高外 , 血肿周 围组织 缺血 缺氧水肿 , 理生 理机制也与损 其病 伤级联反应有关 J 。因此 , 中风病 急性期 的治疗应该 是全方 位
2 1 脱 水降颅压 , . 调控血压
中风病急性期无论是脑 出血还是
脑梗死 , 脑水肿颅压增 高是 的主要原 因 。脑 出血 血肿 占位 效应
与血肿 周围组织水肿是颅 内压增 高致 死 的主要原 因 ; 脑梗 死是 因脑缺血缺氧而致脑水肿 , 而较 大颅 内动脉闭塞 和大 面积脑梗 死或小 脑梗死 可致广 泛而严 重的脑水 肿 , 如不及 时处理 可并发
维普资讯
C NE E J HI S OUR NAL OFI TE N GRA VE ME CI ON C TI DI NE ARDI O一/ E B C RE ROVA CA AR DIEA E Ap i 2 0 Vo 5 No. STL S S rl 0 7 1. 4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现状

痰致瘀 ;血运失调 ,脉络不通 ,则因瘀致痰 。痰瘀互结 , 导致痰瘀同病 。痰阻则血难行 ,血凝则痰易生 ;痰停体 内 ,久必成瘀 ,瘀血内阻 ,久必生痰 。二者在病变过程 中互为因果而同病 。因此在治疗上 ,虽然根据痰瘀的 程度不同分为痰瘀两端 ,但是两者又不可截然分开 ,治 痰的过程中体现着治瘀 ,而治瘀的方法中 ,又包含着治 痰的因素在内 。 2 脏腑论治 211 从肝论治
痰瘀同源 ,痰是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 瘀是血液运行不循常道 ,溢出脉外形成的病理产物 。 津血同源 ,津血来源于水谷精微 。津血是形成痰瘀 ,导 致中风发生的物质基础 。痰瘀之间互为因果 ,由痰致 瘀是因为痰阻气滞 ,血脉不畅所致 ; 而由瘀致痰 ,则因 瘀血停积 ,阻滞经络 ,以致津液化血受阻 ,或离经之血 化饮 ,饮聚成痰 。在痰瘀的治疗上 ,根据辨证论治的结 果 ,各有侧重 ,分为以治痰为主和以治瘀为主两端 [6 ] 。 11211 以治痰为主 导致中风发生的痰邪可分风痰 、 热 (火 )痰 、湿痰 。风痰为肝风夹痰上犯清窍 ,横窜脉 络 ;热 (火 )痰乃痰郁化热化火 ,内闭清窍 ,脉络受阻 ; 湿痰则多由脾虚生痰 ,湿痰蒙清窍 ,经脉阻滞 。
Key words: Treatment of TCM; Strok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view
Hale Waihona Puke 中风 ,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是一组以急性起 病 、局灶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 疾病 。中医学有关中风的记载 ,始见于《内经 》并见于 《甲乙经 》、《难经 》等医著 。唐宋以前 ,诸家皆从内虚 邪中之说 ;金元以降 ,火 、虚 、痰等论始发其端及至明 清 ,内伤积损 、气虚血瘀 、肝阳化风 、血气上逆等说愈发 丰富 ,而外风之论逐渐销匿 。近代以来 ,内风观占据医 林主流 ,而外风论亦得到重新反思 。赵习德 [1 ]研究感 受外邪与中医外风理论的相关性 ,从炎性反应加重动 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性 ,诱发急性血管病的角度出发 。 对 72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观察 ,比较发病前 1 周 有感染病史 48例患者与无感染病史 30例患者的急性 时向蛋白 (CRP)水平 ,发现两组 CRP水平均升高 ,但 有感染病史 组 其 升 高 较 无 感 染 病 史 组 有 统 计 学 差 异 ( P < 0101) 。说明外风可以引动内风 ,导致中风 ,验证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综述中风病,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首,历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缺血性中风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它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中医理论对缺血性中风有独特的认识。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又颇具优势,建立了针对性强、简便、有较好疗效的治则治法。
其总体思路为“以法立方,随证加减”。
现将近几年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立论侧重点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认识:①风:中风之“风”有内外之别,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坚持“内虚邪中”之外风说,当今部分医家仍坚持这种观点,由于正气虚弱,感受外邪,经脉痹阻,营卫失和,营气不能达于外,则出现肢体麻木不仁,半身不遂。
营气不能达于内则神昏、舌强语骞等症。
但是大部分医家趋向于“内风”,即风非外来之风,而是由内所生,即张景岳所说之“非风”,风之产生在于肝肾阴精亏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
②痰:痰浊凝脉,气血不畅,痹阻脑脉,神机失用,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同时也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
痰浊与瘀血密不可分,往往交互为患。
一种情况是由痰致瘀,由于脉内痰浊黏凝、气血不畅,最后痰瘀互阻;一种情况是因瘀致痰,痰由瘀生,瘀血阻碍津液敷布,津凝为痰。
③瘀:血行不畅、痹阻脑脉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亦为现代研究所证实,血瘀贯穿于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往往与气虚、痰阻、肾虚相兼为患而成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和肾虚血瘀证。
④火(毒):主要指内生之火,一则七情六欲刺激心肝火旺,或生活失调,烦劳过度,虚火内生,阴虚火旺,气血上逆犯脑,震扰脑络,发为中风。
一则由痰瘀互阻而中焦壅滞,升降失常,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邪热风火充斥三焦,痰浊化热腑气不通。
再者,脑脉痹阻日久,血瘀痰生,热结毒生,毒损脑络,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
⑤虚:主要指肾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肾脏渐亏,或高年多病,久病及肾,肾虚则脏腑功能活动渐衰,致气血亏虚,血流滞缓而为瘀。
中风恢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风恢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
这种疾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伤,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种不便。
尽管医学研究一直在致力于中风的治疗和预防,但由于中风病因的复杂性,治疗往往是艰难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风恢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给予了病患和医生更多的希望。
序言中风可以造成轻度到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随着中风患者人数的增加,对其恢复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细胞治疗和康复技术等。
新型药物在较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用于中风治疗的新型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自主神经功能等。
例如,双烷基硫代双氨基苯并咪唑(DMT)被证明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认知功能的改善。
另外,乙酰唑胺(NAM)也被研究人员视为一种有潜力的中风治疗药物,它可以通过改善神经元保护机制来提高脑功能。
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为治疗中风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风患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将成人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
另外,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大脑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视力等。
由于干细胞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存在差异,因此该疗法仍需要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来确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康复技术康复技术是中风恢复治疗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某些功能,恢复自我照顾能力和重回社会。
目前,康复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包括语言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
这些技术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增加生活质量。
结论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关于中风恢复治疗的新进展。
这些进展为中风患者和治疗医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使中风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
尽管如此,中风恢复治疗的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治疗药物的剂量和时间等。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新进展

[] 6 汪春 、 郭知学 、 李鸥 血栓通穴位注射对脑卒 中恢复期患者l 床 临 疗效及生活质量 的影 响 中同康复 2 0 ( 0 93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 1 年 1 月上 第 2 第 3 期 00 1 卷 1
No e e 2 0 v mb r 0l V0 _ No 3 l 2 .1
7 ・ 6
Ju n l f iaT a i o I hn s dcn no n t n o r a n rdt n ieeMe iieI fn ai o Ch i aC o
221 综 合 治疗 ..
穴 , 中风瘫 痪 的多 数 症 状 确 有疗 效 。 代 针灸 工 作 者 在 总 对 现 结 前 人 治 疗 经 验 的 基础 上 ,运 用 现 代 科学 的方 法 ,不 断 创 新 , 针 灸 治疗 本 病 的有 效 率 和痊 愈 率 都 得 到 了很 大提 高 。 使 针灸治疗适用于中风各期 的治疗 ,急性期针刺可以开窍醒
以有 效地减少西药 的毒 副作用 , 降低就 医成本 , 提高疗效 , 若能将西 医、 中医、 针灸 、 按摩 、 功能康复等多种疗法有机地 结合起来 , 则疗效会更好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财仕 、 栾胜凤 、 石艳 、 孙修安 综合疗法 治疗 缺血性脑卒 中医 药产业 资讯 2 0 (4 0 61) [] 2 赵建清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 中风( 脑血栓形成)0例 中 4
传 统 的针 灸 方ຫໍສະໝຸດ 法 以 疏 通 经络 为主 ,多 取 阳经 穴 ,辅 以阴 经
出血 性 中 风 开 颅 清 除 血 肿 : 法 能彻 底 清 除 血 肿 , 此 但 手术创伤大 , 不适宜于年老体弱者 , 术后也多 留有 较严重 的 后遗症。 () 2 立体定位手术清除血肿 : 本法 的优点是操作 简单 , 可在局麻下进行 ; 手术 时间短 、 创伤小 , 适用 于年老体弱者 。 () 3 药物治疗 西药 的应用 主要是抗凝 、 溶栓 、 扩张血 管 , 血酶抑制剂 、 凝 神经保护剂 、 脱水剂 、 管扩张剂 、 血 降压 药等在临床的应用都十分广泛 , 这里不再一 一注述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的新进展 中西医治疗 思路的一致 . 性 , 即中 医 的 辨证 施 治 可 理 解 为 西 医 的祛 除 病 因 与对 症 处 理, 对症 处 理 又 包 括 了 缓则 治本 , 急则 治 标 的 中医 思想 。手 术 治 疗 能 够 迅 速解 除血 肿 和 占位效 应 ,在 减 轻 血 肿压 迫损 害 和 挽 救 生 命方 面 ,起 了积 极 的作 用 ,严 格 掌握 手术 适 应 症, 及时选取 手术 的相应方式进行治疗 , 可提高临床疗效 。 针 刺 可 改 善 脑血 流 量 , 减轻 脑 水 肿 , 进 受 损 神 经 功 能 的康 促 复 。 据 个体 化 与 系统 化 相 结合 的原 则 , 依 应用 中药 、 药 、 西 针 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礼等[20]以 天 津 地 区 中 风 病 患 者 为 观 察 对 象,探讨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特点,采用临床流 行 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D M E),调 查 中 风 病 等 内 科 疾病患者 1524 例。有 10 余 项 危 险 因 素 暴 露,包 括 高血压、冠心病、荤 食 等 3 项,优 势 比( OR)> 10;吸 烟、饮白酒、暴怒、口 味 咸 等 4 项,3 < OR < 10;其 他 如口味甜、糖尿病、平 素 易 怒 或 抑 郁 等,1 . 9 < OR < 3。其中高血压病暴 露 率 达 62 . 8 % ,OR = 130,系 该 病为首要危险因素,中风病与收缩压、舒张压均 呈 正 相关。 4 对中风病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王顺道[7]建立 了 证 候 诊 断 软 件,通 过 查 阅 历 代 文献和现代中 医 学 对 中 风 辨 证 的 论 述,参 考 国 内 统 一 指 定 的 证 候 诊 断 标 准[8]、中 医 虚 证 诊 断 参 考 标 准[9]、血 瘀 证 诊 断 标 准[10]、中 风 病 中 医 诊 断 及 疗 效 评定标准[11],按照有关中医证 型 计 量 诊 断 的 报 道 及 国际量表 设 计 原 则[12 - 15],对 298 例 中 风 病 例 进 行
在“八五”攻 关 期 间,首 先 对“七 五”中 风 病 研 究 的 689 份病例中证候做了系统回顾,发现风、火、痰、 虚是证候组合的基本因素,制订了“中风病证候 学 研 究科研总 体 设 计 方 案”、“中 风 病 证 候 学 研 究 表 ”及 “中风病证候专家经验量表”。在研究范围选择上 建 立抽 样 框 架,经 区 域、分 层 抽 样 选 择 全 国 12 个 省 市 的 26 家医院,抽 样 覆 盖 全 国,样 本 具 有 代 表 性。 统 一了入组标 准、资 料 收 集 与 处 理 方 法。 运 用 模 糊 数 学和数学层次 分 析 法 的 有 关 原 理,对 中 风 病 证 候 因 素的 模 糊 集 合 加 以 评 判、划 分 级 别、确 定 隶 属 度,用 允许条件进行 多 元 主 机 先 行 回 归 统 计,通 过 与 专 家 经验量表的对比分析确定证候量化值。按照与国际 接轨的原 则,参 照 ISO 国 际 标 准 表 达 方 法,产 生 了 “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1]。李先涛[2]观察了 106 例 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按“中风病急 症 诊 疗规范”[3]的诊断 标 准 明 确 诊 断),对 其 证 候 指 标 之 舌、脉、症 状 进 行 了 可 靠 性 分 析、主 成 分 分 析 和 聚 类 分析,根据统计 分 析 结 果 提 出 急 性 期 缺 血 性 中 风 气 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此诊断标准包括辨病和辨证 两个 方 面,辨 病 可 见 半 身 不 遂、口 舌 歪 斜、舌 强 语 謇 或不语;脑 C T 检 查 符 合 缺 血 性 中 风 改 变。 辨 证 必 须有肢体瘫软、倦怠嗜卧、口唇紫暗、脉沉细等 主 症, 并可兼见头痛而痛处不移、汗出、心悸、乏 力、面 色白光 白,大便溏或二便自遗;舌背脉络瘀胀青紫或舌 紫 暗 等次要症状。该研究探讨了建立中风病证候诊断标 准的方法,为进 一 步 建 立 确 切 的 中 风 病 证 候 诊 断 奠 定 了 方 法 学 基 础 。 郭 蓉 娟[4]对“ 中 风 病 中 医 诊 断 、疗
· 118 ·
中风病证候的现代研究进展
Beijing Journal of TCM ,2006,February . Vol 25, o . 2
·综 述·
司维
【关键词】 中风病; 证候; 综述
近 20 年来,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在中医领域 倍 受 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现代医家对中风病证候 的 研究从单纯的经验论逐步走进依据医学群体调查, 利用统计 学 手 段 对 大 样 本 病 例 进 行 科 学 验 证 的 阶 段。 1 中风病证候辨证量表的研究
义的危险因 素 进 行 回 归 分 析(iogiStic)、聚 类 分 析 及 主成分分析。统 计 发 现 中 风 病 发 病 时,最 常 见 症 状 有半身不遂、二 便 失 调、口 舌 歪 斜、头 晕、言 语 謇 涩、 偏身 麻 木、步 履 不 正、口 燥 咽 干、口 角 流 涎、神 疲 乏 力、恶心呕吐、失语、头昏沉、卒然头痛、手麻、少气 懒 言 、卒 然 舌 麻 、心 烦 易 怒 、反 应 迟 钝 、头 痛 不 移 、口 苦 、 颜面麻木、昏迷、肢体瘫软。通过聚类分析找到中 风 病各证的共同 症 状 因 子 中 主 要 症 状 及 次 要 症 状,再 对其 他 症 状 进 行 聚 类 分 析,得 出 痰 证、血 瘀 证、阴 虚 证 、气 虚 证 、风 火 证 共 同 症 状 因 子 之 外 的 各 证 的 主 要 症状和次要 症 状。由 此 可 以 看 出,多 元 统 计 分 析 是 揭 示 中 医 证 候 复 杂 关 系 的 有 效 方 法 ,值 得 深 入 研 究 。 5 中风病证候与脑病理的关系
王顺 道 等[23]采 用 证 候 量 化 诊 断(以“中 风 病 中 医 诊 断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和“ 中 风 病 辨 证 诊 断 标 准 ”为 依据)及 C T、M RI 同 步 诊 断、同 步 调 查 的 方 法,对 1663 例中风病始发状态患 者 证 候 得 分 均 值、发 生 概 率、组 合 形 式、组 合 形 态、中 风 性 质、病 变 部 位、脑 出 血区域、脑 梗 塞 血 管 系 统、脑 出 血 量 及 梗 塞 范 围 之 间 ,进 行 了 相 关 分 析 研 究 。 6 非急性期中风证候的研究
“中风病证 候 学 与 临 床 诊 断 的 研 究 ”科 研 协 作 组[1]对“中风病证 候 诊 断 标 准”进 行 了 临 床 验 证,采 用中医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与“标准”对照的 方 法,对临床符 合 情 况 进 行 分 析。统 计 结 果 显 示 各 证 型符合率分别为:风证 72 . 01 % 、火热证 77 . 92 % 、痰 证 89 . 24 % 、血 瘀证 84 . 48 % 、气虚证 75 . 96 % 、阴 虚 阳亢证 66 . 48 % ,其中痰证 和 血 瘀 证 符 合 率 最 高,从 而验证了“标准”适 用 于 中 风 病 急 性 期、恢 复 期 和 后 遗症期的证 候 鉴 别,具 有 临 床 适 用 价 值。 梁 宝 华[5] 采用大组病例 对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辨 证 规 范 化、定 量 化 作进一步前瞻 性 对 照 研 究,将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分 为 二 虚 四 实 六 个 证 型 ,即 气 虚 证 、血 瘀 证 、阴 虚( 阳 亢 )证 、 风证、痰 证、火 热 证,根 据 每 一 个 证 型 辨 证 分 数 的 多 少,给予不同 的 药 物 治 疗 并 与 对 照 组 进 行 比 较。 结 果表明急 性 脑 血 管 病 辨 证 规 范 性、定 量 性、重 复 性 好,中医辨证施 治 组 疗 效 和 治 疗 后 症 状 总 积 分 下 降 率均优于对照 组。 王 玉 来[6]将“中 风 病 辨 证 诊 断 标 准”所列 6 个证 候 进 行 组 合,共 做 出 63 个 中 风 病 证 候诊 断,用 200 例 中 风 病 患 者 和 400 例 非 中 风 患 者 做对照,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均具有可比 性, 按“标准”进行 辨 证,统 计 两 组 的 可 辨 出 证 候 和 未 辨 出证 候。 经 过 卡 方 检 验,! < 0 . 001,具 有 非 常 显 著 性差异。说 明“ 标 准 ”对 中 风 病 证 候 诊 断 具 有 特 异 性。 2 中风病证候规律的研究
作 者 单 位 :1 0 0 0 9 1 ,中 国 中 医 研 究 院 西 苑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效评定标准”中 的 风 火 上 扰 清 窍 证 证 候 规 范 进 行 了 研究,对所得 数 据 进 行 逐 步 多 元 回 归 分 析。结 果 表 明:神 志 朦 胧 或 昏 蒙、颜 面 潮 红、烦 躁 不 宁 及 舌 红 或 红绛 4 个主症同时出现即为风火上扰清窍证。
周慎等[24]在其研究中得 出 结 论:中 风 后 遗 症 中 医证候与中风 主 症 呈 现 明 显 的 相 关 性,这 种 相 关 性 与中风主症各 自 的 病 机 特 点 有 关,提 示 中 风 后 遗 症 的辨证要重视主症变化,如阴虚血瘀证与感觉 障碍、 自发性神经 痛 呈 正 相 关,与 口 角 歪 斜 呈 负 相 关。 王 进[25]以中风病 非 急 性 期 肾 虚 血 瘀 证 患 者 为 研 究 对 象,探讨中风病肾虚血 瘀 证 候 规 律。254 例 中,肾 虚 血瘀证占 50 . 4 % ,气 虚 血 瘀 证 占 31 . 5 % ,说 明 中 风 病非急性期以 肾 虚 血 瘀 证 和 气 虚 血 瘀 证 为 主,且 肾 虚血瘀证又 占 大 多 数,是 最 常 见 的 一 种 证 型。气 虚 血瘀证以 60 岁以下所占比例较高,而肾虚血瘀 证以 60 岁以上所 占 比 例 较 高,年 龄 愈 大,肾 虚 血 瘀 所 占 比例愈高。 7 中风证候与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北京中医 2006 年 2 月第 25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