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研究进展(最全版)

合集下载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机械取栓
使用机械取栓装置,如抽吸导管或支架,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恢 复血流。
药物溶栓
使用药物如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解血栓, 恢复血流。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介入技术,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血管,恢复血流。
新的研究领域
基因组学
研究基因变异与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及预后的关系,为个体 化治疗提供依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较 高的复发风险,复发的次 数和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 而增加。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 病对于降低患者的致残风 险、死亡风险和复发风险 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性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需 要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等。
联合治疗
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手术、细胞疗法等,提高治疗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栓塞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头痛、呕吐等症状,通常在 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加重。
辅助检查手段
神经影像学检查
01
如CT、MRI等,可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
脑电图
02
可检测脑部电活动,协助判断病情。
血液检查
03
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凝血情况。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康复治疗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记忆游戏、阅读等手段,提高患 者的认知功能。
肢体功能训练
通过物理治疗、针灸等手段,恢复患 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训练
通过语音治疗、语言康复等手段,恢 复患者的语言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PPT 课件
欢迎来到《缺血性脑血管病》PPT课件,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神秘的疾病, 探索其病症、病因以及最新治疗方法。
病症及病因
病症
引起大脑缺血的主要病症包 括言语障碍、瘫痪、智力下 降和记忆减退等。
病因
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 病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 血脂和糖尿病等。
预防
通过控制饮食、定期锻炼和 避免不良习惯,可以降低患 病风险。
3 言语障碍
脑缺血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引发言语障碍、语言不流利。
诊断方法
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缺血性脑 血管病。
血液检测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生化指标, 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变程 度。
脑电图
脑电图检查可以观察脑电活动 情况,辅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 病。
治疗原则
病理改变
脑动脉阻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由脑动脉阻塞引起,导致大脑供 血受限。
神经细胞死亡
脑缺血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死亡,进而引发各种病 症。
血栓形成
在脑血管突发性痉挛或狭窄的情况下,容易形成血 栓堵塞血流。
临床表现
1 头痛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
2 行走困难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失去平衡的症状,导致行走困难。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戒烟少酒有助于 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 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接受体检可以及早发现 潜在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干 预和治疗。
1
急救措施
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即进行血流重建和
药物治疗
2

2020年颈源性头痛ICHD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颈源性头痛ICHD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颈源性头痛ICHD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全文)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种慢性继发性头痛,常伴随颈部组织结构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

CEH在不同报道中流行率差别很大,从0.7%到13.8%,且CEH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CEH诊断标准进展SJAASTAD于1983年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概念,即源于颈部疾病的头痛。

CEH诊断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分别由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及国际颈源性头痛组织制定,本文重点介绍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CEH诊断标准进展及相关问题。

1988年IHS将这种头痛归为颈部疾病相关的头痛。

2004年第2版(ICHD-II)将CEH列为归因于颈部疾患的头痛。

2018年第3版(ICHD -III版)明确的将CEH列入继发性头痛。

国际头痛协会组织颁布的3版CEH诊断标准,在ICHD-I版中对CEH的疼痛范围及投射区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强调CEH伴随着颈部肌肉异常的压痛或是颈部活动受限,提出常有形态学的改变,并对异常的影像学检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ICHD -II版中将CEH列为归因于颈部疾患头痛的一个亚型进行分类,与上版相比,扩大了可引起CEH的颈部疾病范围,即临床表现或辅助检查能支持颈部疾患是引起头痛的原因,未再具体描述相关疾病,并将颈部结构或神经根的诊断性阻滞有效列入诊断标准。

在最新的ICHD-III版中,与前两版相比,对CEH的疼痛部位、范围未再界定,更着重于头痛与颈部疾患发生时、加重时、缓解时的相关性,CEH的颈部结构及神经的阻滞有效对于诊断占有重要地位。

IHS历经数年对CEH诊断标准的不断修正与更新,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争议点与问题。

2颈源性头痛诊断中的问题在ICHD-III版中,CEH诊断标准:(1)任何头痛符合诊断(3);(2)有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证据发现能导致头痛的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疾患或病损;(3)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以证明存在因果关系:①头痛的出现与颈部疾患或病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密切相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CTMRI新进展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CTMRI新进展课件
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脑梗死和后循环缺血 等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高发人群
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的 人群为高发人群。
发病率与死亡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 较高,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 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感觉障碍 等。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方法,通过修改或替换病变基因来达到治疗 目的。目前,基因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仍处于研究阶段,未来有望为该疾 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的探索
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和大 数据技术的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加精准和有效。
缺血性脑血管病CTMRI新进展课 件
目 录
• 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诊断进展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I诊断进展 •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新进展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供血 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的疾病。
依据。
临床应用
CT血管造影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诊断中广泛应用,尤其对于 脑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具有较
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灌注成像技术
01
概述
CT灌注成像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扫
描,计算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反映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

(五)脱水降低脑内压
• (七)重视青年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 是对反复发作的和进展性卒中患者,应给于 脑血管的影像学和介入检查或治疗;
• (八)重视非特异性炎性闭塞性血管病的检 查治疗。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
• (一)问题提出治疗目标??? • 1、尽快恢复病灶区血液供应责任血管的再
通!!和侧枝循环的开放; • 2、保护和减少半暗带脑保护治疗; • 3、防止和减轻血流再灌注的脑组织损伤+脑
• 3、体重的限制:研究发现适当控制体重可有助 于降低血脂水平,同时降低的发病率。
• (五)重视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房颤、办膜 性和非办膜性心脏疾病,以及附壁血栓,心 律失常,颈-颅段大动脉病变,动脉夹层等;
• (六)进一步关注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害 性,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的异常率明显增高的 现象,据我们去年统计异常率达45%左右;
择=100~300;唯一没有争议的方法! • 5、介入治疗,特别是对进展性卒中、反复性发作者应
及时给于血管成像检查,特别是较年轻病人。
(三)保护和缩小半暗带区脑保护 治疗
• 1、时间的选择,越早越好; • 2、药物的选择,目前比较公认或争议不大的药物;
胞磷胆碱、依达拉丰、钠洛酮、镁和胰岛素等;
• 3、具有潜在作用的脑保护药物的评价,钙通道拮抗 剂—尼莫地平,会萃分析没有效果,但有争议;抗 氧化剂—059,可能有效,正在做大样本实验。
• 4、不建议使用没有脑保护作用的脑细胞活化剂或代 谢剂。所有的生物蛋白提取物( 1)???
(四)对脑保护剂的评价和建议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份临床报告或会萃分析证 明神经保护剂的确切疗效,所以国内外卒中治疗指 南中均没有推荐使用神经保护剂。同样神经保护剂 的使用基础和机理更多的来源于实验室,由此它也 被分为重建离子平衡、受体阻断、预防再灌注损伤 和迟发性细胞死亡。在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材料 中,大约有近50余种药物有了评价,结果令人失望, 当然这和实验模式有很大关系。一句话神经保护在 卒中病程的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还是当前的焦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

04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预 防与处理
脑水肿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控制脑水肿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病因,如溶栓、取栓等。同时,保持患者血压稳定,避免过度脱水等 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处理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脑水肿的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脑水肿,如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等。同时,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避免缺氧等也有助于缓解脑水肿的症状。
控制血脂
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的危险因素之一,使用降脂药物有助于降 低卒中风险。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 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卒 中风险。
建议总结
对于有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限酒、控制血脂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 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 等,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溶栓治疗禁忌症
有明显意识障碍、脑疝迹象、严重肝 肾功能不全、近期内有颅内出血、凝 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应禁忌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如阿司匹 林、氯吡格雷等。
VS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
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的 再次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 ,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 间。
颅内高压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颅内高压是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 症之一,预防颅内高压的关键在于及时去除 病因,如去除血栓、控制血压等。同时,保 持患者呼吸通畅,避免缺氧等也有助于预防 颅内高压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研究进展(最全版) 一、概述 17世纪60年代,英国Willis首次提出头痛与脑血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1986年Fisher发现在10名后循环梗死的病人出现类似“偏头痛”样的症状,推测可能与局部脑血管闭塞或痉挛相关。直至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首次对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的诊断进行规范:与48小时内仍进展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或之前2周内出现的头痛。2004年第2版国际头痛分类描述其为新发头痛,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密切的时间相关性,且通常为中等疼痛。最新国际头痛分类认为此类头痛是一种自限性过程,但可出现类似“霹雳样”的重度头痛。临床中,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很容易被忽略或被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其他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所掩盖。但其实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头痛并不少见,据统计,其发生率可达8%-34%。

二、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头痛的发生机制并不明确。因脑组织缺乏痛觉感受器,所以颅内痛觉的产生及传导与外周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存在以下几种学说: 1. 血管源性学说 Willis最早提出头痛是因为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开放所致,随着血液在侧支循环的重新分配,头痛逐渐缓解及消失。1940年,Ray和Wollf发现在手术时通过机械或电刺激病人颅内某些血管,可导致病人头部或颜面部出现疼痛。Pearce、Messert和Black认为此类头痛不仅由血管本身扩张引起,还与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近期van Os HJ等也发现:伴有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很少出现头痛,故推测脑血管壁弹性与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原发性血管损伤无关。1976年Mathew等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是否伴有头痛,其与病灶周围血流灌注、颅内血管舒张及侧支循环变化等均无关。同时期,Edmeads通过增强CT、注射133Xe观察脑动脉局部血流情况,提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无关。1995年Ferro等提出动脉斑块在生长的过程也会破坏血管壁,但并未产生疼痛,所以认为头痛的产生与血管损伤无关。

2. 神经源性学说 1979年,Moskowitz等提出三叉神经传导通路学说,他认为三叉神经接受痛觉传入后去极化,释放血管活性肽,导致血管舒张而出现头痛似乎更为合理。2006年Mitsias等提出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是由于支配三叉神经传导系统的血管弹性好,血管周围的神经对机械及化学刺激反应敏感所致。

3. 其他观点 Diener等认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梗死病灶大小相关,原因可能与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出现出血转化有关,加之出血后周围组织水肿;或大面积梗死后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均可导致头痛。

Fisher等于1985年提出对于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头痛,头痛可能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过程中释放一些血清素、前列腺素等导致血管壁损伤或扩张有关。另外,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导致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受抑制、一氧化氮合成减少、血管过度收缩有关。Mitsias等认为血管壁弹性良好、凝血系统异常、血管旁传入神经兴奋,均在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即刻发生的头痛中起到重要作用,且抗心磷脂抗体IgG亚型在即刻发生的脑梗死头痛病人中升高明显,但具体机制不明确。另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虽然正常,但相比非进展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头痛的病人,进展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头痛的病人脑脊液中的白介素-6、谷氨酸盐、一氧化氮代谢物浓度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发生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开放、血管壁损伤扩张、炎性介质释放、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变化、疼痛加工中枢相关脑区缺血或病灶处脑组织水肿、出血转化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颅压增高有关。也就是说,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发病机制不能用单一的血管或神经学说来解释,某些炎性、自身免疫等可能也参与其中。

三、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特点 1. 人口学特征 Pollak等对2196名以色列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年轻、女性、有头痛病史者,易出现头痛。Goddeau等认为这种头痛与年轻人血管弹性好、对刺激敏感有关,所以相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易出现此类头痛。但是Loeb等对90名短暂性脑缺血病人进行分析,1985年提出头痛与年龄及性别均无关,但这一结论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2. 头痛时间 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可以是突发,亦可是缓慢起病。1988年第1版国际头痛分类规定头痛多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同时出现,持续时间多为2周,超过2周者少见。2005年第2版国际头痛分类并没有对头痛发作时间没有进行限定。2013年第3版提出头痛也可以在卒中发作前出现,但持续时间并未做相关规定。据统计,约10%-43%病人在发病前1-3天出现,约17%-34%在卒中发作即刻出现,但也有人提出脑卒中后几年出现的头痛亦可归为此类。1993年至1994年Ferro JM等对182名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脑栓塞所致头痛持续时间最长,短暂性脑缺血所致头痛持续时间短,而腔隙性梗死所致头痛持续时间处于中间。一般持续时间3.8天左右。

头痛出现的时间不同,临床意义也大不相同。研究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24-72h出现的新发头痛,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前哨”症状;Seifert等于2016年提出发病初期的头痛与参与疼痛加工的岛叶前部皮层密切相关,Chen等则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出现头痛,可能预示疾病预后良好。延迟出现的头痛可能与局部水肿、出血转化、缺血灶本身或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延迟反应相关,同样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有某些变化。

3. 头痛性质 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突发剧烈头痛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性质可以多种多样。多数程度轻到中度,类似紧张型头痛,但仍有25%-46%的病人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可表现为刺痛、跳痛或是类似颅高压的头痛,有时可并发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发生于后循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头痛程度剧烈,但很少是刺痛,容易被摇头或咳嗽加剧疼痛。即刻出现的头痛程度在第一天最明显,此后程度逐渐减轻。但是,头痛程度与病灶大小、受累血管、血压水平、血管危险因素及是否服用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无关。

4. 头痛位置 Fisher等认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多位于责任病灶同侧,即前循环脑梗死出现的头痛位于前额部,后循环者多位于后枕部。既往研究显示后循环脑梗死头痛发生率29%-57%,前循环的为21-26%,即后循环脑梗死出现头痛的概率远大于前循环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累及小脑者更易出现头痛,这可能与颅内外血管周围神经分布密集程度、后循环区域三叉神经的感觉器分布密度较多、三叉神经核团受缺血影响或是后循环有部分血管供应硬脑膜相关。2016年Seifert CL等提出前岛叶可感知疼痛、后岛叶编码整合疼痛强度,所以病灶累及岛叶的更易出现头痛。但是,无论前后循环,脑梗死累及皮层比皮层下更易出现头痛,皮层出现头痛者占29%-56%,皮层下为12%-26%。深部脑灰质或脑干腔隙性梗死比幕上白质腔隙性梗死更易出现头痛,谷氨酸盐的兴奋毒性可能为此差异的原因,另外,也可能与脑梗死后血小板激活释放炎性介质的数量,以及对血管壁损伤程度不同有关。但1994年Ferro JM等研究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头痛与否和病灶位置无明确相关性。

四、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急性脑梗死分型(TOAST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多项研究发现,心源性脑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伴发的头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Fisher认为心源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所致头痛概率类似,为14%和21%。Arboix A等于1994年提出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相比,腔隙性脑梗死出现头痛的概率较低。

缘于心源性脑梗死的头痛原因可能与血栓在血管内移动时致脑底部血管扭曲有关,而缘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头痛机制推论:穿支血管病变累及大血管、病灶累及痛觉传导通路或同时伴随皮层受累。Hendrikus等认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血栓长度、半暗带面积无关。

五、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病人应多数有高血压病史,但结果相反,研究发现入院时血压低于120/70mmHg的病人更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出现头痛。有研究发现缘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头痛者中,高血压病史持续时间短,且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对较轻。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无明确关系。但与原发性偏头痛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有偏头痛病史者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且过程中易伴随头痛。

六、总结 在临床中遇到新发的、不伴随其他症状的轻至中度头痛,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除了关注血压、排除常见颅内出血及占位性病变外,必须完善颅脑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并辨别是动脉性脑梗死还是静脉源性脑梗死。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或过程中出现的头痛,应予以复查颅脑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更新的梗死灶或梗死灶出血转化等,这可能会提示责任血管存在不稳定斑块、斑块脱落,出现动脉-动脉栓塞;也可能提示责任血管狭窄部位新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而良好的侧支循环并未形成,从而导致梗死面积增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出现头痛,除外新发脑梗死等颅内病变后,应警惕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可能。即各时期出现头痛的提示意义不同,治疗措施也大相径庭。

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可随着脑血管病的治疗好转而逐渐缓解或消失。有关其发病机制,多项研究认为与血管壁受损、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炎性介质、病灶局部水肿或出血转化、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延迟反应等有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目前有关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的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为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