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合集下载

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单选题)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哪项检查()A .脑CTB .颈动脉超声C .脑多普勒超声D .超声心动E .血管造影2 . (多选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包括下列哪几项()A .急性起病B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C .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D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E .脑CT/MRI排除脑出血3 . (单选题)Rt-PA静脉溶栓应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小时内A .3B .4.5C .6D .12E .244 . (单选题)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该首选用哪种药物预防卒中:()A .阿司匹林B .氯吡格雷C .银杏叶片D .西洛他唑E .华法林5 . (单选题)患者武某,男,49岁,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1.5小时入院,急诊头颅CT排除出血,考虑后循环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治疗,应该何时给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A .立即给予B .12小时以后C .24小时以后D .48小时以后E .72小时以后6 . (单选题)刘女士,55岁,半年内出现3次突然不能言语,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第3次伴右侧肢体麻木,既往有房颤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最可能诊断是()A .癫痫B .偏头痛C .颈椎病D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E .颅内肿瘤7 . (单选题)患者马先生,65岁,以急性脑梗死入院,生化检查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3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6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3 IU╱L,适合该患者的降脂治疗策略是:()A .不需服用降脂药物B .阿托伐他汀5mg/dC .阿托伐他汀10mg/dD .瑞舒伐他汀5mg/dE .瑞舒伐他汀10mg/d8 . (多选题)患者,男性,78岁,既往有吸烟史50年,40支/日,高血压病史30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

临床表现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 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 分为轻、中、重三度。
HIE临床分度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肌张力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中枢性呼吸衰竭 瞳孔变化 EEG 病程及预后
激惹 正常
嗜睡 减低
昏迷 松软
活跃
减弱
消失
正常
减弱
消失
➢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 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多见于足月儿)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 脑干和小脑半球 后期 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成
16
➢ 出血: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
➢ 早产儿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
病变范围和分布取决于脑成熟度、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脑水肿
头颅B超
辅助检查
冠状切面:脑实质回声明显增 强,侧脑室变窄几近消失
脑水肿
头颅B超
辅助检查
图1 生后24h
图2 生后7d
图1 示脑实质弥漫性点状强回声,基底节回声增强更为显著,侧脑室显示不清→脑水肿 图2 脑实质和基底节回声基本恢复正常,侧脑室显示清晰→脑水肿消失
辅助检查
后冠状切面:枕叶脑白质回声 弥漫性增强→脑室周围白质软 化
大脑半球血流↓
代谢最旺盛部位血流↑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边缘带 (矢状旁区及其下白质)受损
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 小脑血流↑
6
大脑大动脉分布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7
脑血流改变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缺氧为急性完全性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 小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4) 大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1)腔隙性梗死:梗死灶面积<1.5cm。

(2)小梗死:梗死灶面积1.6~3 cm。

(3)中梗死:梗死灶面积小于一个脑叶,3.1~5cm。

(4)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梗死灶面积>5cm。

(5)阴性: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

(6)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三、根椐病因分型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

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

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

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

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11-12缺血性脑血管病

11-12缺血性脑血管病
– 单眼黑朦,三偏、失语,Horner sign等 –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可出现三偏、失语, – 皮层支闭塞:对侧面部、上下肢瘫痪,上肢重于下肢。 – 深穿支闭塞:内囊受损,三偏,上下肢瘫痪一致。
– 大脑前动脉:近端闭塞可无症状,也可出现额叶病变表

– 皮层支,对侧下肢瘫,伴有感觉障碍
– 深穿支: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卒中单元:脑血管病管理模式,由神经 科医生,神经影像科、康复科、专业护 理等组成,对患者全面治疗。 恢复期治疗:
–尽早开始康复治疗:被动运动、按摩、肢体
锻炼,言语训练。 –二级预防。

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
–卒中单元
OR 0.71 –3-6小时内rt-PA溶栓 OR 0.88 –早期使用阿司匹林 OR 0.95
侧基底动脉闭塞,意识清醒。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两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闭塞。瞳孔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皮层盲伴 有记忆力丧失,无运动和感觉障碍。
辅助检查

颅脑CT: 早期正常,主要排除出血。大于24 小时低密度灶。

颅脑MRI: 长T1长T2 异常信号。DWI和PWI更敏 感。两者的不一致为缺血半暗带。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

危险因素: 可干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 半胱氨酸、TIA、吸烟、肥胖、颈动脉狭窄、感染。 不可干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预放:
一级预防:发病前,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

素,减少发病机会或不发病。 二级预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寻找病因,预防 复发。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2.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死(多见于足月儿)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脑干 和小脑半球
后期 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成 3.出血 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 4.早产儿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PVH-IVH)
血清CPK-BB 脑电图持续异常者
预 防
积极推广新法复苏
防止围生期窒息
维持血糖
正常值(5.0mmol/L),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开始2~3天应作血糖动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定 补糖速度。 静注葡糖按6~8mg/kg.min进行。 应防止白天血糖过高,夜间血糖过低。
控制惊厥
苯巴比妥: 负荷量20mg/kg、缓慢静注,12小时后给予维持量 5mg/kg.d,疗程4~5天。 惊厥不止: 可用安定0.3~0.5mg/kg静注或水合氯醛50mg/kg肛注。
新生儿颅内出血
原因:早产、缺血缺氧、外伤(以产伤为主)其他 (出血性疾病、医源性损伤) 类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小脑出血 脑实质出血
内容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和预防内容
强调早期治疗
生后3天内保证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重点工作:“三项支持” 、“三项对症” 维持良好通气,保持酸碱平衡(中心) 维持足够的血流灌注(关键措施 )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限 控制惊厥 降低颅内压 消除脑干症状 亚低温治疗
/或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 评分1 min ≤3分,并延续至5 min 时仍≤5 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 h以上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 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 起的脑损伤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动脉狭窄、阻塞或血栓形成,致使局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手术创伤大等问题。

近年来,颞浅动脉贴敷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和优势。

颞浅动脉贴敷术方法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介入式手术,它采用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上,增加其内膜厚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性能,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术前准备在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前,需要进行一些术前准备:1.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确定病人是否适合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

2.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心电图和超声检查,以评估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3.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对脑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评估。

术中操作颞浅动脉贴敷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经皮穿刺法将导管置入至颞浅动脉内。

2.在颞浅动脉内插入导丝,并通过导丝将生物材料送入到颞浅动脉内。

3.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的内壁上,并使生物材料与内壁充分接触。

4.确保生物材料贴附牢固后,将导管从颞浅动脉内取出,术后进行观察。

术后护理颞浅动脉贴敷术后需要进行一些护理措施:1.术后1-3天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术后3-7天避免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避免受凉和剧烈运动。

4.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观察颞浅动脉情况。

颞浅动脉贴敷术的优势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颞浅动脉贴敷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手术: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2.疗效稳定:颞浅动脉贴敷术可以增加颞浅动脉的内膜厚度,改善其血流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3.安全可靠:颞浅动脉贴敷术使用的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任何免疫反应和排异反应。

心脑血管检查项目

心脑血管检查项目

心脑血管检查项目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12期心电图心电图可分为普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等等。

应用最广泛的是普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凡病人感到有胸闷、心悸、头昏、眼花、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时都应做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病症的诊断。

心脏彩超心脏彩超是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

心脏探头就像摄像机的镜头,随着探头的转动,心脏的各个结构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就先天性心脏病而言,其所有畸形都能用心脏彩超显示出来。

医生能在屏幕上看到残留的孔洞以及通过该孔的血流;能看到瓣膜的增厚、开口减小及通过该瓣口的高速血流;能看到心脏结构左、右及前、后位置上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血流路径的改变;能看到异常位置的心脏伴发的各种畸形。

心脏彩超可了解瓣膜病变的程度以决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心肌病是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的疾病,心肌的增厚、心腔的扩大都要依赖彩超来判断;对冠心病,彩超能直观显示心肌的运动状况及心功能,向临床医生提示心肌缺血的部位。

心肌酶谱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主要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等,我们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经颅多普勒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其他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

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流变血液流变学,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黏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的科学。

3D-ASL联合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D-ASL联合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D-ASL联合 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4例,均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血管成像栓查,统计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摄血管成像单一及联合检查诊断脑血管缺血的结果。

结果: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63例,共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6例,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准确性97.76%、特异性96.72%、灵敏性98.63%,较单一检查高,联合检查误诊率3.28%、漏诊率1.37%,较単一检查低(P<0.05)。

结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减少误诊及漏诊,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关键词:缺血性血管疾病;三维动脉自标记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The value of 3D-ASL combined MRA in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diseaseSun Li, Pu Fushun, Yang Fuhui, Geng Kuan, Li Ping, Correspondenceauthor: Zhang Yan,Depart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SOUTHERN CENTRAL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THE FIRSTPEOPLE'S HOSPITAL OF HONGHE STATE, Mengzi City, Yunnan Province,661199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13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of 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agnetic co-vascular imaging, magnetic co-vascular imaging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was used in 63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56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diagnosed by angiography and 72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onance vascular imaging, 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technique combined to detect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97.76%, specificity 96.72%, sensitivity 98.63%, higher than a single examination, combined examination misdiagnosis rate 3.28%, missed diagnosis rate 1.37%, lower than a single examination (P<0.05). Conclus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diagnosis,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and facilitat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 ;3D arterial self-marking techniqu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脑血管疾病属临床危重疾病之一,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

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

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

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

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

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等。

2、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是()。

3、()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

4、()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1、头颅CT和MRI,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
2、脑血管造影;
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4、CTA和M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