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比喻: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 抽象的概念,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六、排比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七、反诘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反诘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 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计四海之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 空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在大仓乎?……此其比 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 排比句和反语句的运用,造成了文章有力的气 势,使文章的说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五、善于运用比喻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贯而及,层次迭出。如: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之在大仓乎? (以上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 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应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八、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本文开头先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 景象,引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的结论。 接着向前进一步,再展示大海“不见水端”的景 观,引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否定态 度。下面,北海若乘机开导河伯,以种种比喻来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说明应该开拓视 野,不能自满的道理。文章由具体到抽象,由局 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逐层推进, 最终得出了全文的主旨。
秋 水
庄子
一、作家作品知识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作者:老子[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返回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 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 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 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 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 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 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 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 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圣贤及有道明君
表现贤能才干。见,通 “现”,显现。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
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 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 不欲见贤。 老子的社会思想——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
的辩证法思想——论说了对立统 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恒的、普遍的法则。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 音:指单音。声:混合之声。相合:构成和谐之音。 永恒不变的道理。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 经》、《五千言》。是一本文学体裁散文。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 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 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老子》二章
范曾· 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 末期 著 名 思 想 家 。 曾 任 周 守 藏室之 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时代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 行至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 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 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 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 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 墓。(又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有传说道,老子去 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
形:比较
相倾:相互倾斜依靠
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二章,更是被誉为集大成者之章,它不仅展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深入人心地启发着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全世界都知道“美之为美”,但这样也就意味着其反面——“丑陋”也同样存在。

所有人都明白“善良之为善”,但也随之产生了反面——“邪恶”。

因此,有和无彼此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因为如此,圣人做事不强求,行为不言传,万物皆自生而不加干涉,生产自然而不强制,成功后也不留恋其功,只是把事情办完而已。

只有如此才能处于长久不变的地位,不会被时间所淘汰。

老子第二章中,描绘了“有”与“无”的相互生逢,把众生的善恶与美丑,都比喻成两面金子,一面上刻着“美好”、“善良”,另一面上刻着“丑陋”、“邪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一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相当深入人心的,深刻地反映了老子饱受战乱所带来的人民疲惫和深刻焦虑。

此外,老子第二章还告诫人们不要仅仅为求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要像圣人一样处之泰然,不用言语,不用行为,随缘而为。

这种处事方式通俗易懂,直白而深刻,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活指导。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和人生道路的指引,已经吸引了无数学者和爱好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简短地介绍了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但相信读者们也能从这些内容中领悟更多的道理和知识,用于指引我们在今天这个纷繁世界中的生活和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 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 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 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 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 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 现和满足。
内容述评
?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 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 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 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二章》从人们常见的 现象中揭示了真理,如果强求 同一,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及 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利?矛盾多 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 天道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在 “和而不同”下不断发展向前 的规律。见下图解:
共生互动
科学
和而创新
相同互通

而 人文 不 同
相异互补
“和而不同”对中国社会影响
“和”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返回
学习重点
一、对“无为而 无所不为”思想的深 层认识。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 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 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用“无为而 无所不为”及“和而 不同”观点,分析论 证改革开放为什么能 取得巨大成效。
返回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 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 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 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 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 重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
? 老子则不同,他以道为根据,在《老子二 章》鲜明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 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 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 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 相互依赖、转化,在“和而不同”中,谁也 离不开谁。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 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 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 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 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 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同一自然世界 (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 “和而 不同”的世界。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