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

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解: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

一,即道。

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比喻: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 抽象的概念,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专升本语文重点名句默写 老子二章

专升本语文重点名句默写 老子二章

专升本语文重点名句默写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的名句如下: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众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6.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7.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 是故去彼取此。

9. 故物或从之或为之;或挫或隳;或盈或虚;或贵或贱。

10. 故圣人之居则为此。

11. 故不敢为天下先,为天下后。

是以圣人处常无欲,以观其妙;故能常有欲,以观其徼。

12. 是故去彼取此。

以上是老子二章的部分重点名句,通过这些名句,老子表达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治国理政、个人修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观点。

这些名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
性,对于理解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作者:老子[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6月2021/6/282021/6/282021/6/286/28/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6/282021/6/28J une 28,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6/282021/6/282021/6/282021/6/286/2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282021/6/282021/6/28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6/282021/6/282021/6/28Jun-2128- Jun-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6/282021/6/282021/6/28Monday, June 28, 2021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 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 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 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 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 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 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 死’的绝境。‛
《老子》二章
范曾· 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 末期 著 名 思 想 家 。 曾 任 周 守 藏室之 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本章是老子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 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 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 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 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 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 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形:比较相倾:相来自倾斜依靠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常摐听到老子回答,嘻嘻一笑,说:“你回答得对。 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 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经过乔木的下面要 快步走,不就是说的要敬重年长吗?” 常摐又嘻 嘻一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 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我的牙齿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你的牙齿都掉光了, 没有了。” 常摐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 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 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 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 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嘿 嘿一笑,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 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 诉你的了。”
老子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叫常摐[chuāng]的生病了,他大约 也是一位道德高人,或者是老子的师父。老子 就去看病,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 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 常摐 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 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 老子一听,便挺直 腰板,说:“愿先生教我。” 常摐就说道: “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 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我知道。 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不就是说的要不忘记过 去吗?”
“紫气东来”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函谷关的关守尹 喜看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 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应尹喜之请,写下了《道 德经》,随后出关,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 之说。在民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渐成为 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德经》则成为最重 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 行至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 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 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 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 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 墓。(又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有传说道,老子去 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 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 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 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 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 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 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 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 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 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 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互为条件。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 经》、《五千言》。是一本文学体裁散文。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 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 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老子的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他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 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 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 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 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 识形态。
时代背景
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其犹张弓:就像拉开的弓一样
人之道:人类社会的规则
奉:供 有道者:圣贤及有道明君 处:居功自处 见贤:表现贤能才干 见:通“现”,显现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恶:丑
已:矣
不为始:不去凿空自造
有:据为己有 不恃:不自大而固执定见 弗居:不居功自傲 不去:不会失掉功业
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 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 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 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 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 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
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 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 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 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 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 题上的软弱无能。
本章的主旨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 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老子 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 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 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 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 的主张,他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